APP下载

普惠金融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路径分析

2022-10-18史烘堃

商展经济 2022年19期
关键词:普惠金融服务金融机构

史烘堃

(南阳师范学院 河南南阳 473061)

1 引言

中小企业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力量载体,激发中小企业活力就是激发社会生产力。关于中小企业,有个“6789”的说法,即对GDP贡献率高达60%以上,吸纳了70%以上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提供了80%的城镇就业岗位及90%的新增就业。中小企业的艰难处境,与其重要性形成了鲜明对比。长期以来,由于信息不对称、企业自身经营管理状况及宏观体制环境等诸多因素,中小企业普遍融资难,具体表现为金融资源供给无法满足中小企业的需求,由此产生了“麦克米伦缺口”,这个缺口给中小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带来了不同程度的阻碍[1]。

普惠金融以其独有的包容性与非歧视性,旨在为社会低收入者和弱势群体提供金融服务,营造平等、便利的融资环境,激发中小企业活力。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性,普惠金融数字化程度加深,以数字促进金融的普惠性。新冠疫情这一“黑天鹅”,对中小企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中小企业本身抗风险能力较弱,银行出于防范自身风险的需要,在新增企业授信时更加关注企业实际经营生产情况,因此对金融贷款的发放更加谨慎,不少中小企业面临资金紧张、成本上升、需求萎缩等重重压力。

近年来,随着普惠金融的发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所面临的融资问题,但在实际运用中,由于信息不对称、金融排斥、交易费用等原因,中小企业获得的金融资源依然十分有限,造成虽有普惠金融之名,但并未实现金融普惠之实,中小企业仍然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如何最大化发挥普惠金融的优势,助力中小企业焕发活力,是目前迫切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2 普惠金融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机理分析

2.1 普惠金融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

贝多广的“金字塔”理论显示,众多银行等金融机构为处于塔顶的少量大型企业提供金融服务,而位于塔底的众多中小微企业获得的金融服务十分有限。出现这种现象的关键原因是信息不对称,由于中小企业本身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可持续能力低、缺乏抵质押物等,很难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信贷服务,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很难给中小企业进行信贷定价,更为普遍的是存在“畏贷”现象。一方面,普惠金融立足于为社会各阶层提供机会平等的金融服务,通过大数据获得企业注册信息、企业资质、企业社会行为及企业行政处罚等信息,判断企业营运情况,进而为企业提供信贷;另一方面,通过数字普惠金融平台,中小企业能够快速匹配合适的金融服务产品,打破了传统借贷信息壁垒,提高了融资效率。

2.2 普惠金融可以缓解金融排斥

金融排斥理论认为,由于地理、条件、评估、自我、价格、营销这六个原因使得部分群体的金融服务需求无法满足。具体来讲,地理方面,金融机构的网点分布不均衡;条件指的是金融机构设置较多的贷款条件;评估方面,金融机构在风险评估上提高门槛;自我方面,客户局限于自身知识水平、思想意识等放弃金融服务;价格排斥是获得金融服务的价格超过了可承受范围;营销方面,部分金融需求者不在金融机构的营销范围内[2]。基于金融排斥理论,中小企业难以通过正规渠道获得金融服务,在金融市场上遭受金融排斥的现象十分普遍。而普惠金融强调社会群体享有公平的金融资源,普惠金融的普惠性、全面性决定了其更多关注传统金融难以覆盖的中小企业等弱势群体,并为中小企业提供全面的、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从而有效缓解金融排斥现象。

2.3 普惠金融可以有效平衡信贷配给

信贷配给理论源自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成熟于20世纪70年代,即信贷是一种稀缺资源,由于贷款的需求远超信贷的供给,因此导致很大一部分贷款人被排除在信贷市场之外。银行为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一方面,设置较高门槛满足优质企业的贷款需求,而中小企业由于资质不佳被排除在外[3];另一方面,在现行的利率水平下,还款能力强的企业能够获得贷款,而还款能力弱的企业难以负担,进而被排除在外。这就导致越优质的企业得到的贷款资源越多,资质较差的中小企业则难以满足贷款需求。解决信贷配给不平衡需要政府干预市场,即推行普惠金融,使银行改变传统的信贷方式,通过数字技术获取中小企业的资质信息,进行多维度分析,给予中小企业适当的利率水平,以满足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并充分考虑其还款能力[4]。

3 普惠金融对中小企业融资支持现状

3.1 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单一、融资难、融资贵

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以自筹资金和银行贷款为主,融资渠道十分单一。虽然普惠金融的发展给中小企业的融资带来了很大的突破,但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依然存在。一方面,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经营不规范、经营风险较高等很难通过银行贷款审批,即便部分企业符合银行贷款条件,也会面临贷款额度不足、审批流程复杂和融资成本较高等问题;另一方面,目前普惠金融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品种匮乏、单一,覆盖范围和深度都不足,难以满足中小企业个性化、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3.2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不平衡

数字普惠金融主要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一系列数字技术促进信息共享,实现普惠金融服务对象的精准性,拓宽普惠金融的服务主体,已成为普惠金融发展的主流。我国数字普惠金融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数字普惠金融的使用深度差距较大,覆盖广度不足,但普惠金融数字化程度差异相对较小,这说明数字技术的发展相对平衡,但在使用和普及上存在一定差距(见表1)。

表1 东中西部数字普惠金融指数

3.3 银行在发展普惠金融上面临较多困难

制约银行发展普惠金融支持中小企业的因素较多,主要表现在:一是银行吸储成本增加,提高了企业的融资成本,这主要是因为互联网金融的竞争分流使得银行存款付息率上升,以及银行为吸储不断研发新的金融产品使得研发投入较多;二是银行配套制度建设滞后,一方面是授信评级政策滞后,银行的授信评级主要根据企业的还款能力来定,也就是企业的资产、抵押物、近三年财务状况等,这与一些如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企业轻资产、经营时间短的现实情况相悖。另一方面银行风控措施有限,主要方式是拍卖抵押物,而抵押物拍卖流程多、手续烦琐;三是线上普惠金融服务出现纠纷中小企业难以维护自身利益,随着普惠金融的数字化程度加深,很多普惠金融都是线上签约,一旦中小企业违约,银行通过线下向法院维权存在很多麻烦。

3.4 疫情和企业认知度不足增加了普惠金融对中小企业服务的难度

新冠疫情给经济实体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企业盈利能力普遍下降,更有甚者关门倒闭,中小企业本身抗风险能力弱,疫情加剧了中小企业的风险,基于此,银行出于风险防控的考虑,对中小企业的放贷更加谨慎,很大程度上减小了对中小企业的普惠力度。另外,中小企业对普惠金融的认知度不足,通过调查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可见,大部分中小企业需首先考虑自筹资金以满足生产经营需要,其次才考虑银行融资,这是由于对金融政策了解不足,存在畏惧心理。

4 普惠金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路径分析

4.1 构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通过大数据构建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首先,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加快信用体系数字化进程。加大对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信息技术的研发支持,突破信息壁垒,建立统一的信息标准,促进金融信息、政府信息、企业信息与征信系统共享互通;其次,整合企业信息,扩大征信覆盖范围。尽可能将所有中小企业都纳入信用评价体系,广泛收集企业信息,整合企业的信贷信息、税务信息、资金流水、投资结算等营运数据信息,把企业法人代表的个人社会信用数据纳入企业信用评价,并对企业进行动态跟踪,将这些数据信息标准化,进而转化为企业信用信息,打破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再次,加强对社会主体的诚信教育,强化企业诚信经营意识。坚守信用经营原则,营造诚信的良好环境;最后,将社会主体的失信行为纳入信用考评并辅以惩戒措施。全面收集企业信用履行信息,一旦出现失信行为,便记录在信用档案上,伴随终生;根据失信行为的严重程度划分等级并给予相应惩罚,而且规定对失信行为的弥补时效,超过时效再追加滞后惩罚。

4.2 以数字普惠金融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

数字化普惠金融是普惠金融助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小企业需要的不只是金融服务,金融服务也不限于信贷融资,数字普惠金融可以破解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这一难题,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化技术推进普惠金融的数字化发展,以信息技术提高金融机构服务效率、丰富服务方式。除了融资成本,中小企业对融资的效率也十分敏感,很多地方政府搭建的中小企业融资共享平台,融资期限仍要20天左右,企业仍需要提交大量证明材料,手续烦琐,而利用大数据信息,银行可快速获得中小企业经营信息、法人信息等,据此可以快速评判企业的偿债能力和意愿,这就提高了金融服务的效率,也大大便利了中小企业,从而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助力其转型升级,为中小企业的成长壮大提供长期支撑。

4.3 创新普惠金融服务方式

首先,在普惠金融产品的创新上,结合地方经济特点、中小企业实况及产业特色,推出针对性的信贷产品。一方面,充分利用大数据信息技术,减少对抵押担保的过度依赖,扩大信用贷款覆盖面,根据不同企业设置不同标准,推出更具适应性的产品;另一方面,在风险防控的基础上,开发完善无还本续贷、随借随还、循环贷款、供应链金融、债转股、融资租赁等产品,不断丰富针对中小企业的普惠金融服务。在产品的定价上实行精细化、差异化定价,金融机构结合自身风险、成本及客户关系、贡献度等,制定相应的定价模型,确定更具针对性、可承担性的利率水平。

其次,在普惠金融模式的创新上,加强银政、银企、银行之间的合作,开展银团授信、银保增信、政府补贴等,实现风险共担、合作共赢,具体来说:由多家银行共同为中小企业授信,增加授信的全面性,让企业“能贷”,由保险公司承担部分贷款风险,让银行“敢贷”,由政府出资为主、银行捐资为辅成立中小企业融资专项资金,给予中小企业一定保费、利息补贴,为企业减负。

最后,在普惠金融服务的创新上,比如特殊时期尤其是新冠疫情期间,允许中小企业办理贷款展期,主动为中小企业解困;简化企业办贷环节,鼓励线上办贷,给企业真正提供便利;建立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一条龙”,在中小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提供有阶段性特点的融资服务、咨询服务。

4.4 中小企业提升自身综合实力,主动推进数字化转型

打铁还需自身硬,中小企业只有自身强大,才能从根本上增强金融机构的融资信心,同时也能减少金融机构的贷款损失,增强金融机构提供融资的热情。具体来讲,中小企业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自身综合实力:一是诚信经营,遵纪守法,树立优质的企业形象,把信用理念融入企业管理和员工培训中;二是健全公司管理制度,规范财务账务,可以通过引进专业的管理人才,让企业规范合理经营,规划安排企业资产,合理使用资金,避免资金链断裂,保持财务的可持续性;三是借鉴学习优质中小企业的发展经验和成功案例,并根据自身情况找到适合的发展路线;四是抓住普惠金融政策的红利,主动与金融机构合作,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增加金融机构提供融资的意愿。

5 结语

数字经济时代下,中小企业不能再固守原有的经营管理方式,要主动利用数字技术这一契机,从生产加工、经营管理到销售服务等整个营运流程都实行数字化管理,同时使这些数据信息对接金融、物流等数字平台,方便有关方的信息采集及有效评估,形成数字普惠金融的应用生态。

猜你喜欢

普惠金融服务金融机构
“三农”和普惠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
让金融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H银行“非金融服务”平台运营策略
云南省普惠金融发展研究
云南省普惠金融发展研究
The Great Unbanked
青海省设立4957个惠农金融服务点
成都市普惠金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普惠金融的“黄金时代”
一季度境内金融机构对外直接投资17.79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