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配合盆底肌训练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价值
2022-10-18吴虹斌水庆云
吴虹斌,水庆云,赵 欣,常 雁
(1.蚌埠市第四人民医院康复科;2.蚌埠市第四人民医院内科;3.蚌埠市第四人民医院妇科;4.蚌埠市第四人民医院超声科,安徽蚌埠 233000)
女 性 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是女性常见的盆底肌功能障碍性疾病,在咳嗽、打喷嚏、跑步、大笑等增加腹压的情况下,逼尿肌无法有效收缩,导致漏尿[1]。也有部分患者存在膀胱逼尿肌持续性张力升高,尿道括约肌明显松弛,导致尿液不自主从膀胱溢出。SUI以中老年女性较为多见,临床统计显示,50%~65%的中老年女性受到SUI的困扰[2]。SUI对女性患者的生理、心理、日常生活等均造成明显影响,而多数患者因不重视或羞于启齿而延误治疗,导致病情加重,引发一系列生理、心理问题[3]。因此,早期治疗女性SUI至关重要。盆底肌训练是常用的物理治疗方法,通过增强盆底肌力,提高膀胱逼尿肌、尿道括约肌的控制力,有助于减少SUI的发生[4]。针刺是中医特色治疗手段,能够疏通经络、改善膀胱气化功能,刺激与排尿有关的自主神经,增强逼尿肌收缩力,有助于提高疗效,改善生活质量[5]。本研究进一步分析针刺配合盆底肌训练治疗女性SUI的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1月蚌埠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女性SUI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患者年龄30~68岁,平均年龄(46.82±9.17)岁;病程1~8年,平均病程(3.76±1.84)年。对照组患者年龄31~70岁,平均年龄(47.15±9.32)岁;病程1~9年,平均病程(4.01±1.93)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蚌埠市第四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均对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①均符合《女性压力性尿失禁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6]中SUI的诊断标准;②临床症状主观分度(Ingelman-Sundberg)属于轻至中度;③年龄30~70岁;④无疲劳综合征、急性阴道炎、泌尿系感染、肾脏疾病和盆底手术史等病史。排除标准:①合并泌尿生殖系统炎症或严重原发性疾病、肿瘤及精神病;②妊娠期女性;③有活动性出血倾向、对本研究治疗存在禁忌等。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盆底肌训练治疗,进行凯格尔运动,患者自主做收紧阴道及肛门的动作,每次动作持续3 s,松弛休息2~6 s,连续15~30 min,3次/d;或每天做150~200次缩肛运动。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加用针刺治疗,取腰骶部华佗夹脊穴,单侧2穴/次,共2针;骶尾部特定穴,2穴/次,共2针;耻骨联合上缘,1穴/次,共1针,每次治疗共计针刺5针;选取直径0.4 mm、长度2寸的针灸毫针,斜刺或直刺,深度约25 mm,提插致相应部位肌肉抽动3次左右,留针5 min,行针3次,2次/周。4周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均治疗3个疗程。治疗后12周评价疗效。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根据盆底肌力及尿失禁问卷简表(ICI-Q-SF)评分评价疗效。治愈:SUI症状消失,盆底肌肌力增加≥3级,ICIQ-SF评分为0分;有效:SUI症状明显减轻,盆底肌肌力增加1~2级,ICI-Q-SF评分在1~10分;无效:SUI症状仍明显,盆底肌肌力无明显增强,ICIQ-SF评分>10分[7]。总有效率=(治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②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尿失禁相关指标。采用ICI-Q-SF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分为漏尿次数(5分)、漏尿量(6分)、漏尿对日常生活的影响(10分)3项内容,得分越高,尿失禁程度越严重[8];记录患者1 h尿垫试验漏尿量、72 h尿失禁次数。③比较两组患者盆底肌力。治疗后采用盆底肌刺激治疗仪(南京麦澜德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型号:MLD-B6T)测定患者盆底肌力,以振幅表示肌电位,分为4级。Ⅰ级:收缩颤动;Ⅱ级:收缩不完全;Ⅲ级:收缩基本完全;Ⅳ级:收缩完全。④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采用尿失禁生活质量量表(I-QOL)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分为20个条目,每个条目0~5分,总分0~100分,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9]。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多时间点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尿失禁相关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ICI-Q-SF评分、1 h尿垫试验漏尿量、72 h尿失禁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ICI-Q-SF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1 h尿垫试验漏尿量、72 h尿失禁次数均明显少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ICI-Q-SF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 h尿垫试验漏尿量、72 h尿失禁次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尿失禁相关指标比较()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尿失禁相关指标比较()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ICI-Q-SF:尿失禁问卷简表。
组别 例数 ICI-Q-SF评分(分) 1 h尿垫试验漏尿量(g) 72 h尿失禁次数(次)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30 13.53±2.04 6.31±1.76* 9.07±2.41 3.01±1.80* 6.07±2.34 2.16±1.24*对照组 30 13.67±2.11 9.78±1.94* 8.92±2.65 5.89±2.39* 5.92±2.65 4.08±1.79*t值 0.243 4.471 0.235 4.582 0.255 4.202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两种患者治疗后盆底肌力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Ⅰ类肌纤维、Ⅱ类肌纤维的Ⅱ级、Ⅲ级、Ⅳ级肌力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后盆底肌力比较(μV,)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后盆底肌力比较(μV,)
Ⅱ类肌纤维Ⅱ级肌力 Ⅲ级肌力 Ⅳ级肌力 Ⅱ级肌力 Ⅲ级肌力 Ⅳ级肌力观察组 30 21.25±1.54 26.57±4.75 29.83±4.47 26.23±3.18 31.25±4.03 35.72±5.13对照组 30 15.64±1.49 19.37±3.31 23.24±4.36 18.58±2.11 24.10±2.83 28.09±4.24 t值 5.814 7.201 6.594 7.652 7.154 7.631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组别 例数 Ⅰ类肌纤维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QOL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I-QO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8周、12周的I-QOL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QOL评分比较(分,)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QOL评分比较(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I-QOL:尿失禁生活质量量表。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8周 治疗后12周观察组 30 65.82±5.75 75.27±4.31*87.26±4.68*对照组 30 66.14±6.03 69.85±4.12*75.69±4.32*F时间,P时间 17.639,<0.05 F组间,P组间 11.528,<0.05 F交互,P交互 14.096,<0.05
3 讨论
SUI是影响女性健康的常见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类型,给患者的生理、心理、家庭等造成较大负担。正常情况下,调控排尿的神经系统、膀胱、尿道、盆底肌肉系统等共同协同完成对排尿的控制,而一旦发生盆底肌结构松弛、盆底肌肉失神经支配等情况,引起腹压升高,尿道固有括约肌肌力下降,尿液不自主流出,即可引发SUI。特别是盆底Ⅰ类、Ⅱ类纤维可参与内脏支持与腹压增加时尿道的关闭,盆底肌松弛或功能障碍是引发SUI的重要原因。
早期干预对病情控制、减少复发等至关重要。目前,临床治疗女性SUI以保守治疗为主,盆底肌训练最早由美国妇产科医生应用于临床,是SUI的基础治疗方法,通过凯格尔运动治疗,指导患者自主的、反复的盆底肌肉群的收缩和舒张,能训练特定盆底肌,诱导肌肉增厚和肌肉力量提升,从而提高盆底肌肌力,促进盆底受损肌肉及神经的修复,改善盆底肌功能,増加尿道阻力,增强对盆底脏器及尿道的控制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SUI发病。但单纯盆底肌训练的治疗效果有限,需要进一步联合治疗。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尿失禁相关指标、盆底肌力、生活质量等均优于对照组。这充分证明针刺配合盆底肌训练可明显改善盆底肌功能,减少尿失禁症状,提高盆底肌的控尿能力,明显提升SUI治疗效果,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式。中医认为,SUI属“尿不禁”“遗溺”等范畴,发病与机体阳气不足、膀胱虚冷、膀胱失约有关。该病病位在膀胱,是膀胱经和督脉循行之处,通过循经取穴,能够激发经气,疏通经络,调整膀胱汽化功能[10]。本研究选取腰骶部华佗夹脊穴、骶尾部特定穴等穴位,这些穴位均位于腰骶周围,属于膀胱经与督脉经交会之处,具有疏调腰膂、益肾固摄、温阳利水等功效[11]。而骶后神经孔位于骶尾部,针刺该部位能调节与排尿功能相关的骶后神经功能,提高对尿道外括约肌、膀胱逼尿肌、膀胱肌的支配能力,从而抑制盆底肌张力增大或痉挛,改善盆底和膀胱功能[12]。现代研究显示,针刺膀胱局部穴位,能提高尿道括约肌张力,增加尿道周围组织紧张度,有助于膀胱功能的恢复[13]。针刺联合盆底肌训练能协同发挥作用,恢复盆底神经的调控能力,改善盆底肌控尿能力,并使患者有意识地进行盆底功能锻炼,刺激神经系统及泌尿系统功能,从而恢复盆底结构对膀胱颈、尿道等组织的支撑和调控能力,增加尿道阻力,增强控尿能力,提高患者的康复质量,提升远期生活质量[14]。
综上所述,针刺配合盆底肌训练治疗女性SUI的临床价值确切,能有效调整盆底功能,改善尿动力学,减少尿失禁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