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小衔接视角下幼儿科学探究兴趣和能力培养探讨

2022-10-17王海平

成才之路 2022年30期
关键词:科学探究幼小衔接科学素养

王海平

摘要:幼小衔接教育是幼教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以培养幼儿科学探究兴趣和探究能力为首要任务,为幼儿顺利步入小学打下良好基础。幼儿好奇心强,乐于探索未知世界。教师要多组织趣味性科学探究活动,多为幼儿提供科学探究契机,激发幼儿科学探究兴趣,调动幼儿科学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幼儿科学素养,做好入学准备的“思”与“行”。文章从幼小衔接教育实际出发,论述幼小衔接教育的内涵,分析幼小衔接教育的成果与不足,探讨幼小衔接视角下幼儿科学探究兴趣和能力培养策略。

关键词:幼小衔接;科学探究;兴趣;能力;培养;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2)30-0101-04

幼儿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加之成长在信息时代,所接收的信息比较多,思维方式比较灵活,对科学探究具有较高的兴趣。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认知特点,在引导幼儿探索科学的过程中融入更多内容,以提高科学探究的实效性。幼小衔接期是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关键期,不仅涉及幼儿教育,还与小学教育息息相关,对幼儿成长具有深远影响。本文从幼小衔接教育实际出发,论述幼小衔接教育的内涵,分析幼小衔接教育的成果与不足,探讨幼小衔接视角下幼儿科学探究兴趣和能力培养策略,为幼儿顺利步入小学打下良好基础。。

幼小衔接教育旨在引导幼儿顺利度过幼儿园阶段与小学阶段的转折期,增强幼儿身心发展的连续性,并采取更具契合度的教育方式与教学手段,培养幼儿正确的学习习惯与生活习惯,使幼儿能更好地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减少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差距给幼儿带来的不利影响。

近年来,入学准备教育理念已深入人心,并逐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入学准备教育是对幼小衔接教育的提升,旨在对适龄幼儿进行正确引导,为幼儿步入小学做好全面准备,使其顺利度过这一过渡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学习生活。入学准备教育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不仅包括学校教育内容,还包括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内容。教师只有对幼儿进行科学引导,才能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提高幼儿适应能力。

1.相关制度已逐步建立,但缺乏完整性

2010年,我国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幼儿园教育要避免小学化,要与家庭、社会有机结合,提高幼儿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文件的出台,为幼儿园教育指明了方向,使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与认知特点得到充分尊重。教育部于2012年出台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幼儿学习方式、学习品质的引导与培养工作提出相应的指导意见,使幼小衔接教育有了一定的遵循。

但从现阶段整体情况来看,幼小衔接教育相关制度建设旨在避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面向的是幼儿园,而对家庭与社会尚未涉及,缺乏完整性。同时,现阶段相关制度普遍为原则性规定,而对于具体操作缺乏相应的要求,使得相关工作难以落实。

2.幼小衔接教育已逐步落实,但学段间沟通机制尚不完善

在幼小衔接教育日渐为人们所重视的情况下,相关工作已逐步落实。幼儿园开始重视幼儿一日活动,探究科学教育方法与家园共育途径,并开始实施各项教学改革,不断完善幼小衔接教育。随着幼小衔接教育的逐步落实,幼儿园教育向趣味性、操作性、实践性方向发展,使幼儿无论在心理方面,还是习惯方面,抑或是学习能力、学习品质方面,都做好了充分准备,为步入小学做好了铺垫。

幼小衔接教育雖然已逐步落实,但小学低学段教育与幼儿园教育还存在一定的交流壁垒,尚未建立完善的沟通机制。在这种情况下,幼儿园教师尚未全面了解小学低学段教学,对在低学段学习中学生需要具备的学习能力与养成的学习习惯等缺乏全面的认知。小学教师尚未全面了解幼儿园教学,对幼儿认知能力与学习特点等缺乏全面的认知。

三、幼小衔接视角下幼儿科学探究兴趣和能力培养策略

1.完善相关机制与职能

(1)健全幼小衔接教育机制。为使幼小衔接教育进一步发展,有关部门需要从完善相关制度方面入手,以健全的机制保障幼小衔接教育的顺利开展。幼小衔接教育不仅需要以幼儿园教育为主,还需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作用。因此,相关制度应融入家庭教育内容,以提高教师和家长对幼小衔接教育的重视程度,使家园共育深入人心,提高幼小衔接教育成效,让幼儿顺利度过幼小衔接期。

(2)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协同育人机制是保证幼小衔接教育发展的基础,尤其对于城乡差距相对较大的地区,教育部门更应注重协同育人机制所发挥的作用,使家庭教育指导机制能全面覆盖城乡等不同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指出,家庭教育指导应纳入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对各类家庭教育知识宣传要引起足够重视。为此,国家需要构建城乡家庭教育服务网络,使家长对幼小衔接教育有更为全面的认知,为孩子做好充分的入学准备。

2.完善教师相关工作环节

(1)完善多元合作环节。要实现幼小衔接教育的多元合作,教师需要做好以下工作。其一,需要掌握幼儿发展规律,在全面深入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为他们提供更为有效的引导。其二,需要掌握正确的教学理念,对幼小衔接教育具有深刻认知。幼小衔接教育关系到幼儿园与学校,二者不存在“幼儿园向学校靠拢”或“学校向幼儿园接近”等问题,而需要构建共同体,为幼儿可持续发展提供帮助。其三,需要彼此交流与深度合作,采用“联合研修”“联合教研”等方式,使双方能了解彼此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提高幼小衔接教育质量。

(2)完善幼小衔接课程准备环节。幼小衔接课程准备环节由三部分组成。其一,课程双向互动,此环节需要幼儿园与小学共同参与,构建衔接课程体系,完善教学策略与内容,以提升幼小课程连贯性。其二,完善科技课程,为幼儿提供能同时适应幼儿园与小学的活动或课程,以开发幼儿潜能,使其顺利度过幼小衔接阶段。其三,开设社会课程,培养幼儿社会适应性,提高幼儿交际能力,使幼儿在步入小学后能顺利与教师、同学沟通交流,消除入学后的焦虑感。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师可设置更多游戏环节与互动环节,以提高幼儿对小学生活的适应能力。从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来看,游戏是提高其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和家长可充分利用游戏培养幼儿人际交往能力与规则意识。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和家长要鼓励幼儿自主活动并认真观察,为幼儿投放适用的游戏材料,使其能在游戏中自主探索。例如,教师在游戏区域可为幼儿投放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立体几何模型,同时将色彩各异的乐高积木作为辅助材料进行投放,让幼儿在区域活动过程中加强彼此交流,通过对模型和积木的摆放、拼搭、堆高等提高协作能力。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可以彼此合作,互相学习,共同探索,积累经验,培养规则意识。教师还可为幼儿投放开放性材料,激发幼儿潜能。在投放开放性材料的过程中,教师要遵循灵活性原则,避免所投放的材料一成不变,影响幼儿学习兴趣。

3.加强家校共育环节

幼儿更多时间都是在家中度过的,教师应充分重视家园共育在幼儿探索科学世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积极与家长沟通交流,互相配合,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但在生活压力悄然增大的当今时代,家长往往不得不面对生活压力,能与孩子共处的时间并不多,且单亲家庭所占的比率也有所提升。在这种环境下,教师应对幼儿多加关注,及时与幼儿家长进行沟通,开展家园共育,使幼儿接受应有的科学探究教育,减少客观因素方面的不利影响。

例如,为锻炼幼儿手部精细动作,教师可设计“喂娃娃”的游戏。在游戏中,幼儿需要完成从碗里夹取食物放入“娃娃”口中这一环节。在准备“食物”时,教师可按照夹取食物的难度准备纸团、花生、玻璃球等不同材质的“食物”,同时为每个幼儿准备一双筷子,组织他们“喂娃娃”。长期开展这种游戏,幼儿容易出现一定的倦怠心理,不再对“喂娃娃”游戏感兴趣。为激发幼儿兴趣,教师可开动脑筋,寻找新的“食物”,采用新的游戏方法,将“做菜”环节与“喂娃娃”环节有机结合,先收集“食材”,再利用收集到的食材“炒菜”,然后将做好的“菜”喂给“娃娃”。这种新的游戏方法提高了游戏的难度,需要幼儿团结协作。新的游戏方法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在新游戏中,幼儿不但提高了动手能力,还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在幼儿沉浸于新的“喂娃娃”游戏的过程中,教师与一些幼儿家长进行了有效沟通。一位幼儿的母亲反映,孩子在幼儿园热衷于“做菜”和“喂娃娃”,回家后也常常乐于将玩具堆放在一起,拿一把玩具铲子翻搅玩具,还为此做法冠名为“炒菜”。孩子的父亲对这种做法不理解,在孩子连续几天发出很大“炒菜”声音后,父亲对其提出了批评,指责孩子不爱护玩具。面对父亲的批评和指责,孩子表现得极为委屈,在幼儿园也不再积极“炒菜”了。在了解情况后,教师与孩子的父亲进行了深入交流,讲述了其在游戏活动中得到的收获。孩子不仅沉浸在“炒菜”的成就中,还学会了关心他人,经常在午餐前后主动为其他幼儿拿餐具,并且承担了餐后打扫卫生的工作,比以往更热心,更有责任感了。在对孩子的父亲讲述了这些情况后,孩子的父亲开始反思自身在教育过程中的不当之处,不仅及时进行改正,还主动提出与孩子共同做游戏,并向孩子表示歉意。孩子对父亲表示谅解,且又积极投入到游戏中。由此可见,教师与家长沟通,能及时发现和解决家庭教育中的问题,提高家庭教育质量,为幼儿科学探究活动提供保障。

4.丰富材料投放环节

(1)投放层次性材料。在幼儿园科学区域活动中,因材施教具体体现为材料投放的层次性。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与认知能力,学习方法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在投放材料时需要考虑幼儿的综合能力,使投放的材料具有层次性,以满足幼儿的个性化需求,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在小班科学区域活动中,教师需要投放更多形象逼真且成形的材料,以帮助幼儿确定游戏主题,更好地展开游戏情节。在中班和大班科学区域活动中,教师需要投放更多半成品材料和自然材料,以培养幼儿创造力,促进幼儿思维发展。同时,在投放材料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保持材料的平衡性,探索幼儿熟悉的材料与新鲜材料之间的平衡点,有效激发幼儿的探索欲,使其在科学区域活动中将新材料与旧材料进行有机结合,以丰富幼儿科学区域活动内容。

例如,针对大部分幼儿热衷于喝饮料而不爱喝水的现象,为引导幼儿多喝水,教师可设计用矿泉水瓶制作沙漏的科学探究活动。在幼儿园科学区域分别投放矿泉水瓶、秒表、透明胶带、沙子、小米、绿豆等材料,引导幼儿制作沙漏。在制作沙漏的过程中,教师先为幼儿讲解沙漏的来源,并利用课件介绍沙漏的使用方法。在实际制作过程中,教师要让幼儿将两个相同的矿泉水瓶结为一组,在其中一个瓶中装入适量沙子,再用胶带扎紧矿泉水瓶,这样一个沙漏就制作完成了。在教师的带领下,幼儿共制作了五个沙漏,其中三个沙漏口徑不同,放置的是沙子,另两个沙漏口径相同,一个放置的是小米,另一个放置的是绿豆,每个沙漏中放置的材料重量相等。在做好沙漏后,教师带领幼儿完成使用沙漏的实验。在使用过程中,幼儿用秒表记录每个沙漏流完所有沙子所用的时间,从而明白瓶口越大流完沙子的时间就越短的道理。而对于放置小米和绿豆的沙漏,幼儿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小米流完的时间比沙子长,绿豆流完的时间比小米长。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可引导幼儿进行深入思考,让幼儿懂得材料颗粒越大则耗时越长的道理。在制作沙漏的过程中,幼儿不仅树立了珍惜时间的观念,还改掉了不爱喝水的不良习惯,开始热衷于喝水,积攒了更多的矿泉水瓶。这样,教师在科学区域可以投放越来越多的矿泉水瓶和制作沙漏的材料。幼儿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仅制作出许多新颖的沙漏,还制作出能够用于计时的沙漏。分层次投放材料,激发了幼儿的实验兴趣,使其在实验中树立了正确的时间观念,培养了良好的生活习惯。

(2)投放目的性材料。目的性是教师在投放科学区域活动材料时需要遵循的一项重要原则。所谓目的性,是指教师需要对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与认知能力、生活经验、学习方式等各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量,并以此为依据有目的地投放科学区域活动材料。在投放材料时,教师需要重视幼儿发展水平存在的差异,除了投放具有目的性的材料外,还要投放具有针对性的材料,以满足不同幼儿的探索需求,使科学区域活动材料更为丰富,以提高幼儿操作的延伸性。为使材料投放更具有目的性,教师要在投放材料前对幼儿进行深入观察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材料进行细化,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进行投放。

例如,在夏天來临时,教师可将季节特点与科学探究活动进行有机结合,为幼儿投放与水有关的材料,引导幼儿开展探索浮力的科学活动。教师可将幼儿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投放一盆水,同时投放铁块、木块、纸船、橡皮泥等不同材料,让幼儿在自主探究中发现不同物体的沉浮情况。在探究活动中,幼儿能积累更多生活经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面对不同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教师可提出更多问题,引导幼儿进行深入思考:橡皮泥一定会沉到水底吗?有没有什么办法让它浮起来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发挥想象将原本沉入水底的块状橡皮泥做成了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反复实验中,被做成船形与碗形的橡皮泥都成功浮上水面,幼儿不仅对浮力有了深刻的认知,还积累了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

(3)投放游戏性材料。乐于做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因此,教师在科学区域所投放的材料一定要注重游戏性,以提高科学探究活动的趣味性,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在游戏性材料的驱动下,幼儿对科学区域活动会投入更大热情,在游戏中发现更多科学奥秘。一旦材料缺乏游戏性,幼儿就会缺乏探究兴趣,因此,游戏性也是材料投放的一项重要原则。为提高材料投放的游戏性,教师可从幼儿的兴趣爱好出发,选择其认知范围内更具游戏性的材料,以提高科学探究活动的趣味性。

幼小衔接教育是幼教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以培养幼儿科学探究兴趣和探究能力为首要任务,从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两方面培养幼小衔接阶段幼儿科学探究兴趣和能力,以帮助幼儿顺利进入小学,接受系统的科学教育。要提高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成效,更好地培养幼儿科学探究兴趣和能力,就要采取如下策略:完善相关机制与职能,完善教师相关工作环节,加强家校共育环节,丰富材料投放环节。

参考文献:

[1]胡钰皎,卓进.幼小衔接背景下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和培养[J].基础教育研究,2022(03).

[2]杨凯红.学会打造“科学探究场”,提升科学教育能力[J].福建教育, 2021(51).

[3]梁婷.幼儿园科学探究有效策略研究[J].天津教育,2021(36).

[4]林兰芳.实施“一线三段”式主题活动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J].广西教育,2021(45).

[5]车远侠.当下幼小衔接的困境和科学路径探索[J].早期教育,2021(44).

[6]孙华.浅谈家长参与幼小衔接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辽宁师专学报,2021(05).

[7]王梅,程婧.幼小衔接视角下幼儿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策略[J].陕西教育,2021(09).

[8]刘华.贯彻幼小衔接文件精神,做好入学准备教育[J].福建教育, 2021(29).

Discussion on the Cultivation of Children’s Scientific Inquiry Interest and Abi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nnection Between Kindergarten and Primary

Wang Haiping

(Minqin County Kindergarten, Gansu Province, Minqin 733399, China)

Abstract: The connection between kindergarten and primar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The primary task should be to cultivate children’s scientific inquiry interest and ability, so as to lay a good foundation for children to enter primary school smoothly. Children are curious and willing to explore the unknown world. Teachers should organize more interesting scientific inquiry activities, provide more scientific inquiry opportunities for children, stimulate children’s interest in scientific inquiry, mobilize children’s enthusiasm and initiative in scientific inquiry, improve children’s scientific competence, and prepare for school.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onnection between kindergarten and primary education, analyzes the achievements and shortcomings of the early childhood connection education, and discusses the strategies for cultivating children’s scientific inquiry interest and abi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nnection between kindergarten and primary education.

Key word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kindergarten and primary; scientific inquiry; interest; capability; cultivation; scientific competence

猜你喜欢

科学探究幼小衔接科学素养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如何在日记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简谈大班幼儿跳绳能力的培养
化学教学中科学探究存在的几个偏差
突围与重构——小学科学课堂中师生交往的真效性实践探究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