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STEAM 教育形成性评价的实施路径
2022-10-17潘安琪
潘安琪
(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杭州,311100)
自2015 年教育部提出未来五年要积极研发“STEAM 教育、创客教育等新型教育模式”[1]以来,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新世纪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方向。但STEAM 课程在本土化的过程中出现专于笔试测验、过于参照以往评价的标准模板、评价方式“一刀切”等弊病。从近两年教育改革的趋势来看,改善教育评价是开创我国STEAM 教育发展新局面的一个切入点。考虑到形成性评价之于STEAM 教育的适切性,以及如今国家对教育评价的重视,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探究,以期拟定的形成性评价策略为我国初中STEAM 教育提供参考。
一、STEAM 教育的内涵
2011 年,美国学者格雷特·亚克门在STEM 的基础上融入“Art”,确定了STEAM 教育理念,即以数学为基础,藉由工程和艺术来理解科学和技术,使用跨学科的方式教授多门学科的知识,引导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生活[2]。
STEAM 注重开拓学生的思维,激发潜能和创造力,比起最终的学习成绩,它更看重得到该结果的学习过程。在STEAM 教育教学中,通过跨学科整合、使用各种工具和资源到完成以问题或项目设计为基础的学习任务,每一步的考核都没有恒定、唯一的评判标准,并且在评价中更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二、STEAM 教育的评价要求
1.凸显真实性评价
STEAM 教育评价依托于真实的问题情境,以唤醒学生的经验区,促使其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完成任务以获得真实有效的被测数据[3]。这要求学生自主建构本体性认知,如此才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对于学生而言,评价的作用在于维持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借助评价培养学生的多维能力素养。STEAM 教育不只是培养人才,它还是一种训练学生思维的新教育理念,重点是培养学生问题理解、分析、推理、判断、验证、反思等能力。相应地,评价就不能以正确答案为准,要以学生的个人所得为标尺检验其学习能力。
2.突出创新型成果
STEAM 课程不同于传统的学科课程,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是项目式学习。有学者从多个角度分析了美国八个杰出的STEAM 教育案例,研究发现指向人才创新力培养的STEAM 教育实践方式和实践路径非常多元,包括STEAM 实验室活动、数字素养融合课程、社区合作的实验学习等[4]。这类实践并不致力于让学生获得解决具体问题或做成项目的知识点,更强调掌握思考并解决问题的方法,追求创造创新成果。于是项目式学习成果便成了课程评价的依据之一,这也正凸显了STEAM 教育的创造性内涵。
3.侧重过程的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根据反馈信息,判断后续教学是否按计划进行[5]。在STEAM 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尤其在反映学生动态发展的方面,形成性评价的优势更加突出。形成性评价的要点如下。
(1)从被评价者的需要出发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学习目标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举措加以改进。被评价者是独立的个体,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思考方法、行为习惯和学习能力,因此选择形成性评价时要综合考虑学生各方面的需要。
(2)重评价过程而不是结果
形成性评价是与终结性评价相对的一种评价方式,它契合了STEAM 教育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动态建构学习经验的过程[6]。在评价一个学习活动时,形成性评价不单评判学习效果,其评价指标能指导教与学进行调整,确保学习过程的有效性,减免学生的无效性学习行为,从而高效地完成学习目标。
(3)强调师生的交流与互动
要使评价充分发挥作用,其前提是教师与学生形成统一的评价方案。威廉和汤普森所提出的形成性评价的五大策略里,将“与学生澄清、交流和理解成功标准”放在了首位[7]。在形成性评价中,师生依据同一个评价指标对学习进行描述性反馈,形成一种双重效用,可以提高完成任务和目标的效率。
三、STEAM 教育中形成性评价的实施
当初中STEAM 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行时,难免会出现过度看重实践结果的现象。教师容易忽视实践过程的价值,造成个别初中STEAM 教育评价仍套用一般学科的评价指标、应试压力下重总结性评价轻形成性评价等问题。为解决这一类问题,需要结合我国初中STEAM 教育实际情况拟定相应的形成性评价策略。
1.融合课程标准与核心素养
STEAM 教育的核心概念是“工程设计”,这与我国颁布的学科课程指导性文件存在共通之处。以《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为例,其中核心概念“技术、工程与社会”在本质上与STEAM 教育概念相一致。新课标要求初中科学将“动手”和“动脑”相结合,鼓励学生自主设计研究方案并设计制作实物模型,这就包含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等多种因素。由于STEAM 课程是以五大科目跨学科整合的形式呈现,而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形态仍以分科课程为主,所以STEAM 教育中的形成性评价要在原有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统整评价标准和内容。例如,以“AI 与人类”为主题开设初中STEAM 课程,课程融合了信息技术、科学、数学等学科知识,那么在评价和考核学生时,就要在考查学生是否达标(学科标准)的基础上,关注学生对融合知识的理解能力、数字运算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
从核心素养的视角来看,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包含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大板块,与STEAM 教育的教育理念、实践内容、教学效果恰好一一对应[8]。加之STEAM 旨在培养学生跨学科整合的能力,实际上就指向了人的全面发展,两者之间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既然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目标评价又与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紧密关联,那么初中STEAM 教育形成性评价也应专注学生的动态表现,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首要目的。比如在创新实验室的学习中,通过学生的制作过程、团队协作、作品阐述和分享等评价来深度挖掘学生的潜力,特别是展现学生的价值观,作品成果中要能体现学生注重环保、可持续发展、促进人类进步等观念,这些都可作为成果的参考标准。总的来说,在形成性评价上既要做到保持人文关怀,突显学生主体,也要注意实证分析,突出创造过程,以多维度的系统评价机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带来更多可能性。
2.跟踪和评估学业进展数据
继泰勒开发了行为目标评价模式后,又涌现出一些基于不同理解、操作的形成性评价模式。现阶段初中STEAM 教育常以项目式学习为主,CIPP 模式可作为一种灵活有效的评价模型。CIPP 是斯塔弗尔比姆创立的项目评估模型,由四个部分组成: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其中成果评价被进一步分解为四个阶段:影响、成效、可持续性和可推广性[9]。在此将CIPP 模式引入STEAM 教育评价,基于CIPP 模式的系统框架来构建STEAM课程评价模型,见表1。
表1 基于CIPP 模式构建的STEAM 课程评价模型
3.倡导多元评价的评估方式
STEAM 课堂的学习任务往往从一个问题出发,开展一个项目或完成一个设计。为了完成任务,学生需要调动、整合各科知识,并在团体协作中完成。STEAM 教育不推崇个人成绩至上,而是看重合作项目的整体成绩,加之所设计任务的灵感来源于生活,大大增强了STEAM 课程的实用性和实践性,为此STEAM 教育评价追求形成性评价的多元化。
(1)评价主体多元化
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主体决定了专家、教师、学生和家长等都有权参与STEAM 教育评价,使形成性评价趋向客观和全面,其中学生评价越来越受到重视。实践证明,“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评价模式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能对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激励形成积极影响。同时,为了做到以人为本,STEAM 教育的形成性评价偏向于学生学习历程的分析和定性分析,教师既要认识到学生个体的多样性,也要在项目实施前和学生一起商讨制定评价标准,才能避免评价标准单一、片面。
(2)评价内容多元化
在评价内容上,教师除了要关注学生对跨学科知识的理解、诠释及迁移运用外,还要关注学生在STEAM 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劳动意识、逻辑思维能力、创造发明能力、审美情趣和价值观等。新课标所倡导的评价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那么学生在参与STEAM 课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反映了他们对于社会、国家乃至世界的认知。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是我国STEAM 教育的目标之一,形成性评价的内容需从多个角度用客观的眼光去考察学生。
(3)评价方式多元化
在教学实践中,形成性评价的实施策略很多,可以通过随堂测试、单元测验、中期检测等方式测评STEAM 课程的效度,还可以通过自我述评、小组互评、研究报告、成果展示等方式评估STEAM 课程中不易量化的部分。STEAM 教育教学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可根据课程特点采用实践性作业展评,如调查资料、实验报告、手工制作、多媒体展示等。跟踪式评价是主要评价方式之一,如档案袋评价就是STEAM 课程的一种重要评价方式。当下不少学校使用电子档案袋作为对学生科学评价的依据,学生的实验记录单、他人的即时评价、课堂及活动中的即时评价等能够自动入档。
STEAM 教育中形成性评价最本质的特征是改进课堂的教与学。就目前我国的初中教学来看,创科教育刚刚起步,而STEAM 教育方兴未艾。实践证明,研究形成性评价有利于增强STEAM 教育评价的科学性。STEAM 教育中合理有效的形成性评价策略还需广大学者在实践方面做更多深入具体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