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与高校德育的融合研究

2022-10-17郭云东龚小兵陈志军刘小波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人工智能德育融合

郭云东,龚小兵,陈志军,刘小波

(内江师范学院,四川 内江 641100)

一、引言

自1956 年美国学者McCarthy在Dartmouth会议上提出人工智能以来,经过60多年的演进,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和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在高等教育方面,人工智能正逐渐应用于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教育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等方面。国内外关于人工智能在高校德育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关键技术——大数据驱动知识学习和深度学习在高校德育领域的应用研究,其实质是人工智能的子系统在高校德育领域的应用研究。关于人工智能在高校德育方面的研究除大数据驱动知识学习关键技术在高校德育的应用有相关研究外,未见人工智能及其它关键技术在高校德育应用的研究报道。国内对高校德育应用大数据技术的研究焦点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涵[1-3]与新变革[4-8];二是大数据时代高校德育面临的困境[9-11];三是大数据应用于高校德育的实践路径[12-13];四是人工智能在教育数据、深度学习、教育应用三个层面的应用,具体表现为智能导师、教育机器人、智慧教育测评、智能教育平台、教育数据挖掘和学习者肖像等[14]。国外学者用人工智能关键技术(大数据驱动知识学习和深度学习)对学生的行为表现预测、个性化教育推进、能力素养提升等方面作了研究,其中量化研究较多。这些研究为人工智能和高校德育的融合机制研究提供了参考;但还远不能支撑人工智能和高校德育的融合。本文运用比较分析法和多学科相互渗透的研究方法研究融合的动力机制、层次和路径。

二、人工智能与高校德育融合动力机制和融合层次

人工智能与高校德育的融合,指的是高校德育的内涵与人工智能时代相适与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精准实施高校德育。

(一)人工智能与高校德育融合动力机制

1.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需求是人工智能与高校德育融合的基础动力

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使社会形态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社会形态变化,教育随之发生变化,以人工智能为典型代表的创新社会时代的教育命名为教育4.0,其本质特征要求建立新的教育制度、模式和系统,使学习者掌握生活技能和创新创造技能,通过人和技术相结合实现新的可能,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满足生产力发展的需求[15]。教育4.0进一步推动了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思想政治工作融合的快速发展,是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思想政治工作融合的前期基础,是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思想政治工作融合的基础动力。

2.人的需要是人工智能与高校德育融合的根本动力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将人的需要分为三个层次: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人的需要具有社会历史性,必然随社会发展进步而日益丰富和多样化。人的需要是无限的。原有的需要满足了,就会出现新的、更高层次的需要。这样,新的需要便成了现实行动的新的推动力。也就是说,人的需要的历史发展是积极的、起决定作用的历史运动。发挥人的积极性是社会的生命力,满足人的需要的程度是衡量社会先进性的标准。因此人的需要是刺激人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因。以人工智能为典型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人工智能与高校德育融合的根本动力正是人的需要。

3.国家治理体系的协调发展是人工智能与高校德育融合的核心动力

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子系统的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实现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得以全面实现的极其重要部分。伴随着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型,大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发生了显著变化。人工智能时代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交互性显著增强[16]。在此背景下,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子系统,为适应高等教育发展范式的转型,传统的学术治理也将向现代化的创新治理转变。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思想政治工作融合,使高校德育的立德树人朝着理想状态前进,并最终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中各子系统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这个过程正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人工智能与高校德育融合层次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高校德育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人工智能向教育领域的延伸,为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人工智能与高校德育的融合主要涉及到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横向方面主要涵盖政治理论、品德教育、专业思想、校园文化四个维度,纵向方面包括国家、学校、家庭、个体四个层面。

1.人工智能与高校德育横向融合层次

图1 人工智能与高校德育横向融合层次示意图

人工智能与高校德育横向融合有政治理论、品德教育、专业思想和校园文化四个维度。首先,人工智能与高校德育融合的政治理论维度。政治理论是高校德育的最高层次的内容。在当代中国,德育内容十分广泛,政治理论教育、品德教育、专业思想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等内容都涵盖其中。人工智能时代,从教育主体来看,高校思政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主动适应这一趋势并积极应对,不断提升专业理论水平,提高针对性辅导、数据分析、交流互动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等能力,善于运用智能化的手段提高教学亲和力和实效性,更好地将大学生培养为符合国家需求的人。从教育的其他因素来看,就是要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呈现教学模式个性化、教师角色多样化、学习方式自主化、教学手段智能化的变化趋势。

其次,人工智能与高校德育融合的品德教育维度。品德教育具有特殊性,它涉及塑造学生的心灵、培育品格、发展德性、养成行为、培育常人道德、引导正确价值观念以及赋予生命意义。信息技术时代背景下,人工智能在方便人类生活的同时,也给高校品德教育带来巨大的挑战。人工智能的出现,不仅拷问着整个社会的道德,而且是对学校德育实效性的质疑,面对高校德育存在的外在化、边缘化和低效性问题,高校德育应该重新审视并确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第三,人工智能与高校德育融合的专业思想维度。专业思想教育在高校德育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也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人工智能时代,专业思想教育的载体和各类资源的协同,使专业思想教育系统化、多元化和趣味化,从而强化实践的体验和思想的渗透。

第四,人工智能与高校德育融合的校园文化维度。人工智能的出现为高校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技术载体、拓宽了校园文化传播渠道、提升了受众的认知体验。因此,探索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多维路径,促进高校校园文化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对进一步推动中华文化的自觉、自信和自强具有重要意义

2.人工智能与高校德育纵向融合层次

人工智能与高校德育融合的国家战略。《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17〕35号)明确指出:“围绕行政管理、司法管理、城市管理、环境保护等社会治理的热点难点问题,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高校德育工作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治理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图2 人工智能与高校德育纵向融合层次示意图

人工智能与高校德育融合的学校治理。从历史和变迁的角度来看,不同时代高校德育的动力机制、德育内容、教育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工智能带给教育的就是“改变”。如何通过人工智能学习分析和用户画像技术,搜集被教育者数据、精准分析需求,从而提供有效的技术保障是高校治理体系重要的内容。

人工智能与高校德育融合的家庭环境。家庭作为人第一个进入社会生活的环境,是德育教育最重要的场所。但随着家庭德育的主体化、专业化、生活化和生态化以来,人工智能时代传统的家庭教育不再那么有效。因此,我们需要正确理解“人工智能”,做孩子思想上和行动上的指路人;需要理性对待“人工智能”,不可忽略“人”的重要性;需要合理运用“人工智能”,引导孩子利用“人工智能”为学习生活服务。

人工智能与高校德育融合的个体呈现。从高校德育结构来看,其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最具能动性的两个方面。就受教育者个体而言,发展其主体性是现代社会的客观要求。因此,在高校德育中突显其发展人的主体性的个体功能,将受教育者作为道德教育的主体,培养起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主体人格和主体品德能力,帮助受教育者确立起社会道德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培养起不仅是适应而且能够超越和改造现实社会的人是适应人与社会发展的需要[17-18]。人工智能时代,数字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受教育者对学习提出了更高诉求,主要表现在个体获取学习资源的路径发生了变化,学习环境发生了变化,个体的认知水平和情感状态发生了变化,因此,需要从个体层面探讨人工智能与德育的融合。

三、人工智能与高校德育的融合路径及效应探索

(一)人工智能与高校德育融合路径

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的驱动下,凭借海量的数据和精准的算法可以实现高校德育的智能化应用。机器通过深度学习发现事物之间的关联性,可以更加精准的做出决策与评价。人机协同能够利用系统自身的知识储备记录、评价、诊断学生的行为情况,发现学生德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错误,从而实现个别化教育。人工智能与高校德育的深度融合,可以使得高校学生德育培养工作更加规范、高效,从而实现“全程、全员、全方面”的人才培养目标。

1.优化德育内容,重塑高校德育主体关系,强化学校德育地位

深度优化德育内容。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的自主性使得复杂危险的信息能更加快速的传播到学生全体当中,对威胁学生道德发展的因素变得越发难以控制。在学校现有庞大教育资源参差不齐的状况下,人工智能技术对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化的高校德育课程体系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同时,在人工智能新技术背景下,赋予了学生德育发展新的特点和规律。所以,人工智能与高校德育的融合,学校管理者、教师等教育工作者首先要赋予德育新的内涵,优化德育内容。然后在提供安全的网络平台下,确保学生的信息安全、可靠、可控,使其为学校德育服务。同时应就培养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前提下,为学生选择合适的德育资源,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补充学校没有时间和空间传授德育内容的缺失。因此,优化德育内容是人工智能与高校德育融合的前提和基础。

合理重塑高校德育主体关系。人工智能技术对学校德育主体提出挑战,智能化的设备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改变了传统的以物质为载体的生活化德育学习方式。在人工智能技术背景下,学生不再是被动的被学习、被教育,人工智能技术对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等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19]。教师需要通过学生线上线下的追踪,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对文件、视频、音频等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构建起学生道德成长的图谱。

不断强化学校德育地位。人工智能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学校的德育功能,造成了学校德育权威的下降,消解了学校德育的边界。因此,人工智能与高校德育的融合需要不断强化学校的德育主体地位。学校德育更是要承担起选择适合现代学生道德发展的德育内容,创新新时代学校德育管理模式,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德育体系的构建。人工智能的深度开放性和群智性使得高校更加应该建立一个更为广阔、更深层次的德育内容领域,并不断拓宽德育的广度。强化学校德育的主体地位,建立起学校德育和社会德育、家庭德育的有效连接,构建起学生道德成长的良好的、一致的德育环境,为构建“人工智能+高校德育”生态系统提供支持与保障。

2.构建“人工智能+高校德育”生态系统

在提供安全、可靠、可控的德育内容前提下,构建“人工智能+高校德育”的生态系统,是实现人工智能与高校德育深度融合的技术保障和核心要素。

在云计算、深度学习、大数据的基础上,需要将人工智能融合于高校德育的全过程和全方位。人工智能与高校德育的融合,构建“人工智能+高校德育”的生态系统,数据是关键,技术是核心,而需求是根本。生态系统的构建需要凸显德育教育的“三全”育人理念和跟踪式培养优势,实现德育培养工作由“传统主观引导”到“网上跟踪引导”的培养模式变革,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大幅提升学生在德育培养过程中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构建“人工智能+高校德育”生态系统,需要较为全面的大量准确数据来支撑算法的准确性。学生的结构化信息,如姓名、学号、年龄、身高、民族、爱好、朋友圈、心理状况等[20]个人信息可以直接用于人工智能算法。教室与寝室的环境信息,需要通过高清视频采集系统和音频数据采集系统采集信息,然后将采集到的信息进行储存,最后通过视频、图像和行为的识别算法和语音分析算法得到学生的行为表现[20]。学生的身体健康方面的数据可以通过体检、体能测试、穿戴设备等方式获取并产生结构化的健康状态数据。

在全面获取大量准确数据的前提下,以物联网和Internet技术提供数据传输为前提,以Hadoop/MapReduce为数据并行处理提供技术支持,以视觉、音频处理技术为数据分析提供准确音视频信息为基础,通过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模式识别、机器学习等智能化的数据处理,为人工智能核心算法提供支持,通过人工智能应用与服务层,从而形成对学生德育培养的全过程、全方位的信息反馈,为高校德育对学生的个性化分析、精准化教育、自动化测评提供科学数据支持,进而制定行之有效的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

3.建立健全“人工智能+高校德育”融合保障体系

实现“人工智能+高校德育”的深度融合需要不断健全其保障体系。首先是政策保障,国家通过发布和实施人工智能与德育融合方面的政策,推动科技创新和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人工智能和高校德育融合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其次是资金保障,加大各种主体对智能化德育人才培养的资金投入力度,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人工智能与德育融合的研究与实践当中去。最后是师资保障,人工智能与德育的深度融合,教师智能化的教学能力提升是关键,教师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的提升是基础,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有机融合是核心。建立健全的“人工智能+高校德育”的保障体系是推动高校德育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有效基石。

(二)人工智能与高校德育融合效应分析

1.融合使得德育内容更加全面、深入

人工智能技术的开放性对德育资源的影响尤为深刻,使得德育资源打破了传统的时间、空间限制,变得更加多元和开放。人工智能与高校德育的融合不仅可以通过分析学生基本信息、学习成绩、健康状况等一系列结构化的数据对德育效果做出评价。同时,可以通过采集学生在教师、寝室等环境中的音视频等非结构化的数据,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处理对学生行为进行分析,可以让学校、教师和家庭更加全面了解学生在校园里面的行为,这样对学生的培养教育起到监督和预警作用[20]。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智能平台的海量信息,记录着学生道德成长的轨迹。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人工智能与高校德育的融合使得德育内容更趋全面和深入。

2.融合使得德育工作更具有时效性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的优势提升德育实效是高校德育实践创新的主要目标。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对德育过程的科学化控制以及对德育对象的可靠掌握和德育实效的精准评价。麦克卢汉[21]认为,“任何媒介(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任何一种延伸(或说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物中引入一种新的尺度”。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必然带来新的尺度,同时也势必成为衡量德育实效性的新标准。在人工智能时代,如果忽视学生所处的技术环境,仍然强调传统的应然德育目标,就无法了解学生德育成长的真实情况,无法了解德育真正的实效性。人工智能与高校德育的深度融合,通过深度学习,了解在新技术环境下学生德育的发展特点和规律,勾勒出学生线上线下的德育成长图谱,以便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实时了解学生德育成长轨迹。人工智能与德育的深度融合为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从而使得德育工作更具有实效性。

3.融合使得德育评价结果更加科学、精准

人工智能与高校德育的深度融合,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进行数据清理和转化,对大量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进行预处理,得到能被人工智能所识别的结构化数据,再通过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核心算法分析学生的行为[20],结合高校德育对象的实际特点、新时期高校德育培养目标及德育培养全过程中给定的评价指标体系,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可以确保对高校德育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准确性。

四、结束语

人工智能与高校德育的融合只是人工智能与高校人才培养融合的一方面,更为系统的是与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全方面融合。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把人工智能置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视域下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同时,从全世界的范畴来看,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模式都处于摸索阶段,此决定了人工智能与高校德育的融合研究将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这也启示我们,未来关于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融合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一是产学研的合作研究,在政府、高校、教育者、受教育者及其他教育参与者之间的以知识的生产、传播、消费和传承研究。二是社会伦理的研究,人工智能引发的经济社会结构重大变革,极大可能带来改变就业结构、冲击法律与社会伦理、侵犯个人隐私等问题研究。三是教学方法的研究,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所引发的高等教育结构变革研究。四是学习范式的研究,学校要普及可及性和包容性学习,个性化和自定进度的学习研究。

猜你喜欢

人工智能德育融合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融合》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