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大学生的集体主义行为表现研究
2022-10-17杨金桥赵润泽田宇涵
杨金桥 赵润泽 高 悦 田宇涵
(1.东北财经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5;2.中共盱眙县委党校,江苏 淮安 211700)
一、文献综述
价值观,是对事物好坏、是非、善恶、对错等问题的基本态度和判断,它不仅决定了一个人会以怎样的方式看待周围的环境,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动机。正由于价值观在个体的思想体系中具有极强的统摄作用,因此,一个人的价值观状态如何,将直接影响其人生的基本走向,甚至决定其人生成败。高职大学生的年龄处于青年初期,正是价值观逐步形成并稳定的关键时期。因此,他们能否在这一时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于个人而言,事关他们能否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获得真正的幸福;于社会和国家而言,则事关“两个一百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目标的实现。可见,对高职大学生的价值观状况进行深入研究,并据此制定相应的教育策略,对培养新时代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提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整体水平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近年来,一些学者从经验出发,站在宏观视角上分析了高职大学生的价值观状况,他们认为,高职大学生道德水平总体上是良好的,[1]但在价值观层面依然存在着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由于高职院校的基本性质,导致高职大学生普遍都存在自卑感,感到低人一等,于是这种心理状态很容易导致他们不求上进,沉迷网络,更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侵袭。[2]很多高职大学生存在消极的思想状态,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自我中心主义强烈,缺乏社会责任感。[3]更有一些高职大学生表示认可和向往新自由主义、民粹主义,同时表现出很弱的团队协作意识和较强的功利主义倾向。[4]这些思想状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显相悖,非常不利于高职大学生的健康发展。[5]而在高职大学生所有这些不良思想状态中,“集体主义思想弱化,个人主义倾向严重”又被学者们反复提及。尽管学者们做出这一判断更多的是依赖个人的经验,但至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证明,这一问题在高职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一定范围的普遍性,必须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和警惕。那么,当前高职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究竟如何?他们是否真的会表现出过于强烈的个人主义行为倾向?目前尚缺乏这方面的实证研究证据。但是,学者们对普通本科大学生集体主义观念问题的一些调查研究,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好的借鉴和启发。学者们发现,从总体上看,本科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状况良好,[6]对奉献集体和社会的认可度普遍较高,[7]但他们的人生价值选择尤其是对个人和集体之间关系的认识开始出较为明显的多元化趋势。[8][9][10]例如,梅萍等[11]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认为“实现自我价值是人生成功的标志”的本科大学生人数在总体中占比高达52%。胡剑慧等[12]的调查也发现,面对“在社会主义国家,集体,个人利益是否一致?”这一问题,超过50%的本科大学生明确表示“国家利益要以个人利益满足为前提”,当个人兴趣与集体活动出现冲突时,超过30%的本科大学生认为个人兴趣更为重要。这些研究结果都证明,在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体系中,传统意义上的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渐式微,个人主义观念则在不断增强。[13]近几年,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心理学和教育学有关研究的支持。[14][15][16]
以上这些研究都提示我们,高职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很可能也如同本科大学生一样,呈现出集体主义观念弱化,个人主义观念增强的态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学者们的经验。而对于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一些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卢黎歌等[17]认为,我国改革开放后出现了巨大的社会变革,这种社会变革导致人们的利益进行了重组,从而引发了人生观和价值观朝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胡剑慧等[12]认为,当前社会整体的价值取向强调效率,强调竞争,因此推动了青年学生对眼前利益投入更多关注,并更多考虑如何在竞争当中利己,而非如何从利他当中利己。傅新禾等[18]也认为,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与外部环境因素息息相关,外部的经济环境变化会直接导致大学生的人生观发生变化,尤其是在全球总体经济形势逐渐走低的情况下,大学生的人生目标必然变得更加功利,更加自我。以上这些分析,揭示了当前高职大学生价值观变化尤其是个人主义观念逐渐增强的外部环境原因,这对于我们深刻认识、准确预判高职大学生价值观的发展变化趋势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但是,高职大学生个人主义观念的逐渐增强,传统的集体主义观念逐渐减弱是否一定伴随着他们对集体利益的漠视甚至否定,现有的调查研究尚且没有足够有力的证据给予支撑。同时,一些研究表明,在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系中,“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很可能并非非此即彼,截然对立,而是存在着更为复杂的关系。沙凡[19]曾经从心理学角度探讨了大学生人生观的形成过程,他认为,人生观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自我意识的觉醒,但由于自我意识中原本就包含了对自我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认识,所以从心理学上看,大学生的个人主义主张很可能并不意味着对集体主义的绝对排斥。周艳[20]认为,尽管由于各种原因,大学生起初可能暂时还无法形成理性的人生观,表现为对事物评价的极端性和某些行为的自我中心,但是在经过大学的系统学习和集体生活的改造后,大学生的人生观应该会变得更加成熟,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也会变得更加辩证。陈万芬等[21]通过追踪研究发现,当前青少年的个人主义观念和集体主义观念呈现出同步上升的趋势,这一看似存在矛盾的现象很可能反映出青少年在处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时越来越倾向于采用更加复杂而多元化的策略。金盛华等[22]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中国人的价值观目前存在着某种程度的“二元化分离”,即对某些现象的主观态度表达和实际决策倾向并不一致,大学生对集体主义的认识或许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所有这些研究结果都暗示我们,在当前高职大学生的价值观体系中,对“集体主义”这一概念以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关系的认识,可能非常复杂,单纯地将一部分高职大学生判断为“个人主义观念强,集体主义观念差”可能会对我们的教育思路和方法产生误导,反倒不利于正确价值观教育的展开。我们认为,在处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时,高职大学生的选择和行动很可能会受限于很多具体条件,即在有些条件下,他们会首先考虑个人利益的实现而忽视集体利益;但在另外一些条件下,他们则会乐于为了实现集体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因此,当我们为高职大学生明确地提供这些具体的条件时,高职大学生就很可能会表现出集体主义或个人主义的不同倾向。
为了验证以上假设,我们设计了下面两项研究:
研究1:考察当高职大学生面临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冲突时,集体规模等客观条件是否会对他们的选择倾向产生影响;
研究2:考察当高职大学生面临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冲突时,对集体利益实现可能性等问题的主观判断是否会对他们的选择倾向产生影响。
二、研究1
(一)研究目的
考察当高职大学生面临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冲突的情境时,集体规模、成员关系、集体利益性质、个人牺牲后果等4个客观因素对他们选择倾向的影响。
(二)研究对象
选取辽宁省三所高职院校共716名学生参与调查。初期发放问卷716份,经仔细筛选,剔除回答不全等无效问卷后,最终保留654份问卷进入数据统计环节,问卷总回收率为91.3%。
(三)研究工具
自编《客观条件对集体主义倾向影响的调查问卷》。除标题和指导语外,问卷主体由8个问题组成,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客观条件对集体主义倾向影响的调查问卷》
这8个问题,分别考察集体规模(第1题:集体规模大;第2题:集体规模小)、成员关系(第3题:成员情感疏远;第4题:成员情感亲密)、集体利益性质(第5题:非物质利益;第6题:物质利益)、个人牺牲后果(第7题:无人知晓;第8题:广为人知)4个因素对于高职大学生为集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的决策产生的影响作用。每个问题有两个备选答案:“不会”“会”,要求高职大学生认真思考后做出选择。
(四)研究过程
采用现场发放和网络发放两种方式发放问卷,要求调查对象仔细阅读问卷内容,认真仔细思考后作答。回答完后,立刻回收并进行整理和数据处理。
(五)研究结果
对原始数据进行整理后,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描述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客观条件对高职大学生集体主义倾向影响的调查描述统计结果
从表2数据中可以看出,在不同的客观条件下,高职大学生的集体主义倾向会呈现出显著的差异。其中,在“成员关系”和“集体利益性质”这两个条件的不同状态下,高职大学生选择倾向的变化幅度尤为剧烈(成员情感疏离时,选择“会同意”的比例只有8%,成员情感紧密时,选择“会同意”的比例却提高到了67%;集体利益性质是非物质奖励时,选择“会同意”的比例只有23%;集体利益性质是物质奖励时,选择“会同意”的比例却提高到了58%)。由此可以看出,高职大学生在面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冲突时,更看重成员间的关系和集体利益的性质。为了进一步提高解释数据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我们分别对第1、2题、第3、4题、第5、6题、第7、8题中选择“会”的人数进行c2检验。结果表明:第1、2题中选择“会”的人数没有显著差异,c2=1.795,df=1,p>0.05;第3、4题中选择“会”的人数有显著差异,c2=304.073,df=1,p<0.05;第5、6题中选择“会”的人数有显著差异,c2=99.132,df=1,p<0.05;第7、8题中选择“会”的人数有显著差异,c2=69.827,df=1,p<0.05。这一结果证明,当高职大学生面临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冲突时,集体规模这一因素不会影响他们的决策倾向,但是,成员关系、集体利益性质、个人牺牲后果这三个因素却可以显著影响他们的决策倾向。因此,高职大学生能否为实现集体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至少受到三个因素的影响:一是集体内成员的亲疏关系,二是集体利益是否有实际效用,三是个人牺牲是否能够被其他成员知晓并认可。具体来看,集体内成员之间熟悉感越强,情感越亲密,高职大学生越可能为集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集体利益的实际效用越大,高职大学生越可能为集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个人牺牲越是能够被其他成员知晓并认可,高职大学生越可能为集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
研究1的结果证明,当高职大学生在面对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冲突时,实际上会进行理性的思考,然后根据具体的条件,有差别地选择不同的策略。因此,高职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虽然是一个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但在具体的实际中,却终究会反映为一个复杂的决策问题。对“集体”这一概念的表征方式、对个人牺牲程度的主观评估等因素都会直接影响他们处理个人和集体关系的最终决策。因此我们不能简单认为,当前高职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正在弱化,个人主义观念正在增强。同时,研究1的结果也提示我们,高职大学生在处理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时,会更加关心自己在集体利益实现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集体中其他成员对该作用做出的评价。因此我们推测,身处于一个集体中,高职大学生可能同时存在着至少两种期望:自己的集体能以最大的可能实现利益,以及自己在集体利益实现的过程中能发挥显著的作用并得到其他成员的充分认可。当高职大学生预期这两个条件能够同时得到满足时,他们才会表现出为集体利益做出努力,或者做出牺牲的强烈愿望。如果这两个条件得不到充分满足,他们的这一愿望就会减弱甚至消失。
为了验证这一假设,提高研究的精度,我们设计了第二项研究。
三、研究2
(一)研究目的
考察当高职大学生面临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冲突的情境时,对集体利益实现概率的预期,以及个人在集体中所发挥作用的预期等两个主观因素对他们选择倾向的影响。
(二)研究对象
选取辽宁省三所高职院校共472名学生参与调查。初期发放问卷472份,经仔细筛选,剔除回答不全等无效问卷后,最终保留440份问卷进入数据统计环节,问卷总回收率为93.2%。
(三)研究工具
自编《主观因素对集体主义倾向影响的调查问卷》。除标题和指导语外,问卷主体由4个问题组成,具体内容如表3所示。
表3 《主观因素集体主义倾向影响的调查问卷》
这4个问题,考察了当需要个人做出某种牺牲以实现集体利益时,高职大学生的选择倾向。第1题的具体条件是集体获利的可能性很大,同时个体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也很大;第2题的具体条件是集体获利的可能性很大,但个体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却很小;第3题的具体条件是集体获利的可能性很小,但个体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却很大;第4题的具体条件是集体获利的可能性很小,同时个体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也很小。每个问题都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法进行计分,包含“肯定不愿意”“有点不愿意”“不确定”“有点愿意”和“非常愿意”5个备选答案,分别赋分为1-5分,要求高职大学生认真思考后做出选择。
(四)研究过程
采用现场发放和网络发放两种方式发放问卷,要求调查对象仔细阅读问卷内容,认真仔细思考后作答。回答完后,立刻回收并进行整理和数据处理。
(五)研究结果
对原始数据进行整理后,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描述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主观因素对高职大学生集体主义倾向影响的调查描述统计结果
从表4的数据中可以看出,高职大学生在4个问题上的平均得分存在明显差别。为了进一步提高解释数据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我们分别对4个问题的平均得分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第1、2题的平均得分存在显著差异(t=21.513,df=439,p<0.05);第1、3题的平均得分存在显著差异(t=12.019,df=439,p<0.05);第1、4题的平均得分存在显著差异(t=42.283,df=439,p<0.05);第2、3题的平均得分存在显著差异(t=-4.276,df=439,p<0.05);第2、4题的平均得分存在显著差异(t=16.859,df=439,p<0.05);第3、4题的平均得分存在显著差异(t=21.572,df=439,p<0.05)。这一结果证明,当预期集体利益能够以很大概率实现,且个人在集体利益实现中能够起到很大作用时,高职大学生会表现出为集体利益的实现做出努力,或者做出牺牲的强烈愿望。如果这两个条件得不到充分满足,他们的这一愿望就会大幅度减弱甚至消失。
四、讨论与建议
尽管目前有很多研究都探讨了高职大学生的集体主义教育问题[23][24]并提出了一些新颖的、有时代特征的教育建议[25],但是,对于当前高职大学生具体的集体主义行为表现以及这种表现背后的影响因素,尚无更多的深入研究。而本研究的两项结果证明,高职大学生在处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尤其是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时,会依据不同的具体条件而做出不同的决策。从总体上看,无论是集体中成员间的亲疏关系等客观条件,还是对集体利益实现可能性的主观判断,都会直接影响高职大学生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关系的权衡。当高职大学生预期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能够同时实现时,就会表现出较为强烈的集体主义倾向,甚至表现出为集体利益实现而做出个人牺牲的强烈愿望。但是,随着集体利益实现的可能性逐渐变小,以及个人在集体利益实现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逐渐变弱,高职大学生的集体主义倾向则会变得越来越弱,同时逐渐表现出越来越强烈的个人主义倾向。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当前高职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正在弱化,个人主义观念正在增强。实际的情况是,高职大学生对“集体”和“集体利益”具象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希望自己为之奋斗的“集体”是一个具体的、能够切实被他们所感受到的对象,而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性的存在。同样,他们也希望“集体利益”是能被自己所感知和量化的,而不是一个宏观而空洞的概念,否则,他们就无法在感情上将自我与集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真正联系在一起,从而导致对集体以及集体利益的漠视。这一点,也与心理学中的“解释水平理论”相契合[26][27]。因此,从总体上说,高职大学生并不排斥为了实现集体利益而做出自我牺牲,只是,他们迫切地希望自己的牺牲是有价值的,能够真正为集体利益的实现做出贡献并得到集体中其他成员的由衷认可。高职大学生担心的是,自己为集体利益实现而做出的自我牺牲没有应有的价值,得不到集体的认可,或者只是满足了集体中某些人的个人利益。当高职大学生预期这种情况可能发生时,就会表现出“先自我后集体”的个人主义倾向。这一结果提示我们,培养高职大学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必须要着力使高职大学生对“集体”的认识具体化。他们越能够形成对某个集体的清晰感知,越能够厘清自己所在集体的范围和边界,就越有助于其产生对该集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否则,单纯地教育高职大学生要肯于为某一个抽象的“集体”做出贡献和牺牲,就会使他们无法与集体真正产生紧密的情感联系,从而削弱其集体主义倾向。
此外,在研究结果中我们还发现,高职大学生身处在一个集体之中,“我能在多大程度上代表集体”是他们是否会为集体利益的实现负责,为集体利益做出个人牺牲的重要决策条件。如果他们认为自己在集体中无足轻重,那么就更不可能为集体利益的实现做出个人牺牲。但当他们认为自己是集体的核心人物,承担了重要的责任时,就更可能会为实现集体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这一结果提示我们,高职大学生的集体主义倾向,与其在集体中扮演的角色或者重要程度密切相关。因此,培养高职大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必须努力挖掘他们每个人在集体中的独特性,让他们知道自己在集体中是独一无二,甚至不可替代的,强化其在集体中重要作用的认知。
五、结论
第一,高职大学生在处理个人和集体关系,尤其是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冲突关系时,会根据不同的条件和情况进行理性的决策,从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集体主义或个人主义倾向。
第二,当高职大学生面临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冲突时,集体规模这一因素不会影响他们的决策倾向,但是,成员关系、集体利益性质、个人牺牲后果这三个因素却可以显著影响他们的决策倾向。
第三,当集体利益能够实现,且个人在集体利益实现中能够起到很大作用时,高职大学生会表现出为集体利益的实现做出努力,或者做出牺牲的强烈愿望。如果这两个条件得不到充分满足,他们的这一愿望就会大幅度减弱甚至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