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服务国家战略的内涵与模式
——天津职业大学服务国家战略的实践与探索

2022-10-17周晶晶邹吉权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战略院校人才

周晶晶 邹吉权 王 昆

(天津职业大学,天津 300410)

国家战略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国家目标而综合开发、合理配置和有效运用国家力量的总体方略,[1]是事关国家长远利益和长远目标的宏伟蓝图,是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策略和行动指南。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等七大国家战略。此外,国家战略还包括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战略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职业教育是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途径,是与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联系最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如何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在服务经济发展转方式、服务产业转型调结构、服务民生促发展、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等方面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学界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的内容和模式鲜有研究。本文旨在回答以下四个问题:第一,高职院校服务国家战略的意义所在?第二,高职院校应重点服务哪些国家战略?第三,高职院校在推进国家战略中如何发挥作用?第四,高职院校服务国家战略面临哪些问题,如何改进?

一、高职院校服务国家战略的价值取向

(一)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时代要求

国家战略本质上是为了维护和增进国家利益,在特定历史时期维护或实现国家利益即为国家目标。[2]现阶段,我国的目标即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教育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地位和作用,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人才基础,提供创新主力。[3]加快教育现代化,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和助推国家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尤为必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中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技能支撑。

从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定位来看,《职业教育法》时隔26年大修,以法律形式明确“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在教育规划上,规定发展职业教育应当与促进就业创业、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等整体部署、统筹实施。[4]2021年,首次以党中央名义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会议高度评价了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的战略地位,充分肯定了职业教育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并创造性提出了建设技能型社会的理念和战略,这无疑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期待”。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22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依然坚持“稳增长、调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这就要求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必须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必须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政府工作报告还指出将“继续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共建共享一批公共实训基地”“使用1000亿元失业保险基金支持稳岗和培训,加快培养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急需人才”。职业教育还应在服务民生建设上作贡献,一方面支撑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责,面向人人,开展技能培训。另一方面支撑我国人力资源结构调整,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使命

党的十九大以来,特别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出台以来,职业教育迎来大改革大发展的新阶段。随后,教育部、财政部印发《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双高计划》),旨在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带动职业教育持续深化改革。2020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标志着职业教育从深化改革提升到提质培优阶段。此后,为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对接教育强国建设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总要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建设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作出总体安排。

上述国家出台关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文件,不仅清晰描绘了“十四五”期间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政策框架,也对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做出了具体要求。

从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来看,《双高计划》中提出“面向脱贫攻坚主战场,积极吸引贫困地区学生到‘双高计划’学校就学”“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广泛开展面向农业农村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培养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促进中外人文交流”等具体改革任务。[5]《行动计划》将有效支撑国家重大战略列为主要目标之一,提出“加大对农业农村等人才急需领域的职业教育供给,建设100所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积极承办世界职业教育大会”等具体举措。[6]《意见》对优化职业教育供给结构提出“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建设专业、“优化区域资源配置”“持续深化职业教育东西部协作”“加快培养乡村振兴人才”“全方位践行世界技能组织2025战略”“推动职业教育走出去”等。[7]

(三)高职院校品牌打造的内在需求

高职院校品牌是社会对其在创立、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鲜明的办学特色、先进的办学理念、丰富的办学经验、一流的师资队伍、优质的教学资源和卓越的人才培养质量的认知和评价,是高职院校的无形资产。一方面,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拥有良好的品牌势必会为高职院校赢得有利的市场地位,使其能够引进高端人才充实师资队伍,吸引众多生源,引入龙头企业合作,培养更多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社会效益日益增强,形成品牌良性循环。另一方面,《双高计划》的目的即为打造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品牌,高职院校力求通过内涵建设,积极打造品牌特色,在专业群建设方面,深度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需求,建立专业群动态调整机制,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提高人才培养契合度,这与国家战略的时代要求具有同质性。

从高职院校内涵建设需求来看,服务国家战略倒逼高职院校深化改革,使高职院校紧密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区域高端产业发展要求设置(调整)专业,密切加强校企合作,深入推进院校现代化治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品牌特色。

二、高职教育服务国家战略的主要领域

在高职教育服务领域,国家重大战略可以划分为四类,包括服务国家立德树人的人才发展战略、服务国家创新驱动的科学发展战略、服务国家促进民生的社会发展战略以及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化发展战略。[8]

(一)服务国家立德树人的人才发展战略

在众多人才发展战略中,人才强国战略早在2002年被定义为“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把人才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前提,提出“加快培养制造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能人才”,并明确提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十大重点领域,每个领域都需要大量的高端技能型人才。[9]2022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国家“十四五”期间人才发展规划》,着重强调要进一步激发人才活力,会议在产业技术技能人才开发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强调创新力强、竞争力强、自我孕育能力强。[10]因此,高职教育最重要的使命即为培养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服务国家创新驱动的科学发展战略

纵观创新驱动战略,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把创新驱动战略聚焦在科技创新,构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创新环境和扩大科技开放合作等实施路径,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中,提出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而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了“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并指出“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等。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主要对象为行业领军企业、高端企业等,通过引进企业最先进的理念、技术、工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此外,高职院校技术服务的主要对象为中小微企业,这与创新驱动战略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和人才培养具体要求高度吻合。

(三)服务国家促进民生的社会发展战略

促进民生的社会发展战略包括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缩小区域间差异,实现区域均衡发展的重大战略,包括以东部沿海剩余经济发展能力提高西部地区发展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重点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及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的长江经济带建设,以促进合作共赢为落脚点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东西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解决西部深度贫困问题的重要举措。职业教育是距离农村贫困人口和基础工作者最近、最能直接提升其就业能力和收入水平的教育类型,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对东西部职业教育协作发展和区域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四)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化发展战略

“一带一路”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具体实践,也是打造人类利益共同体的最好方式。一方面,“一带一路”建设可以使更多国家间实现不同程度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其中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职业院校境外办学的使命之一即为推进沿线国家民心相通,通过开展文化交流、学术研究、人才交流合作等,为深化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中西部地区的全面发展,把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与我国发展较好的地区、与亚欧周边国家联系起来,带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加强共建“一带一路”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对接。职业教育与经济依存度较高,是“一带一路”中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撑,是“一带一路”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等有机衔接的关键一环。

三、高职院校服务国家战略的应然向度

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大有可为”,高职院校在服务领域中应如何发挥其社会职能,展现使命担当?

(一)服务重大人才发展战略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持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定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强调“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七大战略对人才均提出了不同需求,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更加注重发挥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创新作用,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培养新一代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加大‘三农’领域实用专业人才培育力度”“一带一路”建设的“中文”+“专业”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人才等。由此可见,人才强国战略是国家其他战略的实施基础。进入新时代,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创造出越来越多的新产品、新需求、新业态,这就要求与之相匹配的创新型高层次人才支撑,特别是能够引领世界科技潮流的创新型人才。然而,现阶段我国高端人才尤其是创新型的高端人才仍然短缺,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级大师缺乏,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同生产和创新实践脱节”“重视高端人才但对初中级人才关注不够”等问题。高等职业教育兼具“高等”和“职业”双重属性,教育形式具有跨界性,教育内容极具实践性,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指向工程技术一线,是初中级工程人才队伍结构的重要一环。高职院校应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建设专业(群),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大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审辨式思维能力、国际化视野、解决复杂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产教融合主体支撑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即为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建立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充分强调了企业的主体作用,并提出“完善中小企业创新服务体系”。一方面,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载体。职业教育是与产业发展衔接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意见》指出职业学校要“服务地方中小微企业技术升级和产品研发”。深化产教融合有利于推动高职院校和企业的研发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有利于真正形成市场主导型、学研驱动型的产业协同创新。[11]另一方面,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内在需求。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在第一章第九条中提出“国家发挥企业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动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明确了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势必推动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机制创新,而体制机制创新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12]高职院校以产教融合为主线,围绕生产性实训、技术研发等关键环节,探索依法合资、合作设立实体化机构,以科技成果推广和转化、产品研发、工艺改进、技能大师培养等为主要内容,服务企业技术改造和升级,使高职院校科技开发和技术服务能力得到提升;与此同时,通过完善高技术技能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和双向流动机制,促进复合型、创新型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实现产业协同创新。

(三)服务重大社会发展战略的社会服务培训保障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事业,职业教育具有面向人人、服务区域、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功能和独特优势,在国家促进民生重大社会发展战略发挥了重要作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设立雄安新区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性工程。职业教育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促进区域与产业协调发展,实现职业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共同提高,形成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标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脱贫攻坚期内,职业教育培训要重点做好。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如果能接受职业教育,掌握一技之长,能就业,这一户脱贫就有希望了”。目前,我国脱贫攻坚已取得决定性胜利,改善了乡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当地群众的生活质量,然而从根本上彻底解决农村、农业及农民问题,还需要促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高职院校应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总体要求,以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培养乡村振兴人才和提升农民素质为载体,积极培育农业农村领域科技创新创业项目,提高多种形式的资源供给,广泛开展面向农业农村的职业教育和培训。

(四)服务重大国际发展战略的职业教育方案输出

教育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作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实施‘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加强教育互联互通、人才培养培训等工作”。此后,教育部针对教育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出台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提出推进民心相通,培养“一带一路”急需人才,推动教育深度合作等愿景,以期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在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对职业教育也提出了具体要求。《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推动与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注重培养符合中国企业海外生产经营需求的本土化人才。《行动计划》指出,通过与国外中资企业合作境外办学、建设“鲁班工坊”等项目,加快培养国际产能合作急需人才;通过联合开展国际学术研究、标准研制等项目,输出中国职业教育方案。《意见》将职业教育国际化上升为“打造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品牌”,在拓展中外合作交流平台中给出了更详细的举措。这些政策文件共同把服务中国企业“走出去”需要的人才培养,服务国际产能合作作为职业教育合作的重要内容。因此,高职院校应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开发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与课程资源、打造具有国际化水平的师资队伍、搭建国际职业教育交流平台、打造鲁班工坊国际化品牌等,输出中国职教方案上下功夫。

四、高职院校服务国家战略的问题分析

(一)教育资源与育人模式成为制约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首要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产业逐步转型升级,尤其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之后,在推动“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的实施过程中,技术技能型人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日益突出。[13]在此背景下,教育部先后出台《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行动计划》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性文件,促进职业教育从重数量增长到重质量建设,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一方面,资源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手段。重大项目、优秀师资、高端合作企业、优质生源、精品课程等资源的短缺,尤其成为中西部地区制约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劣在实践层面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当前我国部分高职院校,尤其是职业教育发展欠发达地区,存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专业设置与产业脱节、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不匹配、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等现象,使得高职院校服务的成效不高。

(二)融合机制与融合深度成为阻碍产教协同创新的核心问题

产教融合要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必须建立起良性互动、运行高效的校企协同创新机制,从深层次、大范围地整合校企创新资源,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师生、企业技术骨干的创新能动性。[14]然而,在“高职院校的技术创新成果通过企业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与“产业新技术、新工艺通过高职院校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的双向对接过程中,还存在创新资源建设与共享机制、创新成果转化机制不畅、产教融合深度不够等问题。表现为企业的技术创新需求与高职院校的技术资源、智力资源供给无法有效对接,校企间缺少沟通交流和资源共享平台,校企合作项目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

(三)职教体系与职业培训成为影响人的多样化发展的主要问题

建立适应多样化发展需要,纵向贯通、横向融通,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可为不同性格禀赋、不同兴趣特长、不同素质潜力、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机会。然而,长期以来,尤其是我国西部地区,虽然职业教育发展规模和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但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仍不均衡,无法满足各类群体的职业教育和培训需求。其主要原因是现代职教体系建设仍有待完善,从顶层构建中高职衔接、专本衔接、社会服务的制度设计还不够。此外,针对缩小贫富差距的职业教育培训方面,虽然建设了面向农村职业教育与培训优质资源体系,但高职院校在师资短缺及社会服务需求增加的双重压力下,职业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效率有待提升。

(四)统筹协调与标准建设成为束缚职业教育方案输出的关键问题

据有关数据统计,职业教育伴随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目前与7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了稳定联系,与19个国家和地区合作建成20家“鲁班工坊”,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合作开设“中文+职业教育”特色项目,培养了大批懂中文、熟悉中华传统文化、当地中资企业急需的本土技术技能人才。然而,中国职业教育在“走出去”过程中,还存在统筹协调不够、境外办学规划意识不强、国际化教育教学标准欠缺、协同企业发展能力不高、境外办学绩效评价不足等问题,对中国职业院校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形成挑战。

五、高职院校服务国家战略的模式探索

服务国家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高职院校必须结合自身的优势,深入研究服务领域、服务面向、服务环节的特点和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统筹谋划、系统推进,才能取得更好的服务实效。基于服务国家战略的服务领域、内容和向度分析,高职院校服务国家战略可以构建“面、点、线”的关系网。“面”即为高职院校所在的“区域面”。高职院校的服务基础即为服务区域协调发展,为国家战略、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类型全面、素质较高的技术技能人才,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为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扩大资源供给。在服务区域协调发展中,有机融入创新驱动、人才发展和民生保障战略实施,重点整合优质资源、搭建合作平台、推广优秀育人模式、构建职教体系及培训体系,提升区域协同育人质量和服务质量。“点”即为高职院校跨区域服务的“地区点”。职业教育服务脱贫攻坚战略和乡村振兴中,重点聚焦推动中西部贫困地区,使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定点”帮扶、协调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线”即为“一带一路”的“路途线”。职业教育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聚焦扩大对外开放,形成更大范围的区域协同发展。“面、点、线”的关系网使服务面向从区域向全国,再到世界三个层面层层递进。

作为国家首批示范校、全国优质高职院校、“双高计划”学校A档建设单位,天津职业大学依托先进的办学理念、丰富的办学经验、过硬的师资队伍和优质的教学资源,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做出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立足区域,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坚持问题导向,使服务更具针对性,系统分析问题原因,在构建高职院校服务国家战略的理论模型和实践模式上做出了有益尝试。

(一)构建高职院校服务国家战略的理论模型

强调服务的整体性、开放性和层次性,构建高职院校服务国家战略的理论模型(如图所示),创新高职院校全方位、全链条、全要素服务国家战略的“三全”模式。包括面向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规划引领、联盟推动、项目支撑、资源共享”全方位协同模式,面向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规划引领、模式复制、资源支持、就业援助”全链条职教帮扶模式,面向“一带一路”建设的“联盟推动、机构支撑、标准统领、绩效评价”全要素统筹国际化办学模式。在服务主体上,建立学校——职能部门——二级学院三级实时联动机制,实施党委书记、校长双组长负责制,由校领导牵头,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出思路、出规划,合作教育办公室出方案、出模式,继续教育中心出平台、出资源,二级学院担项目、包落实;在服务面向上,建立了区域——全国——世界三个层面层层递进机制;以服务区域协同发展为基础,在服务过程中,融入人才发展战略、创新驱动战略和民生保障等战略实施,依托服务区域的经验和模式,以问题为导向,向全国其他区域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推广;在服务流程上,建立了引领——驱动——执行——反馈四个环节环环相扣机制。

图高职院校服务国家战略的理论模型

(二)立足区域:规划引领、联盟推动、项目支撑、资源共享全方位协同模式

在区域、学校、专业和人才全方位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实现区域协同有规划、校际合作有平台、专业共建有项目、人才培养有资源。规划引领即以区域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作为区域协同的顶层设计,将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与区域发展特点和战略需求相结合。天津职业大学主持制定《天津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天津市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将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纳入规划,并基于此研制了《雄安新区职业教育强基提质培优引领行动计划》,重点服务现代职教体系构建。

联盟推动即通过组建职教集团、产教联盟等协作组织,为校区、校际、校企间搭建沟通与交流的平台,促进面向区域产业升级转移的职业教育协作和发展。学校组织京津冀三地重点企业、职业院校和研发机构等,共同组建京津冀“双高计划”建设联盟、津雄职业教育发展联盟、京津冀眼视光技术专业职业教育集团等多个协作组织,通过联盟加强三地优质高职院校、龙头企业之间的沟通合作,重点搭建合作平台,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校际深度协同。

项目支撑即通过建立合作项目,使专业(群)深化合作内容,创新合作模式,提高协同效能。一是异地建分校项目。河北省威县是京津冀产业转移的承接地区之一,也曾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县只有一个职教中心,年平均培养中职毕业生仅500余人,远远不能满足周边区域乃至河北省广大的生源市场和人才层次的需求,急需建立中高职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鉴于此,在教育部大力支持下,学校打破跨省份招生、异地学生补贴发放等政策壁垒,成立了天津职业大学威县分校,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探索实施了全国首个跨省份的“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分校建设带动威县职业教育发展。二是专业结对项目。学校与廊坊职业学院、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5所河北省高职院校专业结对发展,在对接区域产业群建设优质特色专业群、专业人才联合培养等多方面制定具体举措,重点围绕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资源共享即充分发挥学校资源优势,共享共建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助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校持续面向唐山市、石家庄市、张家口市开展职业教育师资培训,推广应用学校专业教学资源库、共享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优质资源成果转化平台、信息化教学平台和教学能力比赛成果;学校在雄安新区建立天津职业大学雄安师资培训中心,与曹妃甸职业技术学院共建“国际职业教育研修中心”,持续开展师资培训和交流;在雄安新区建立特蕾新学前教育学院附属幼儿园,既作为学生“学徒制”培养基地,又作为面向雄安新区学前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并与企业共建的资源、课程输送到雄安新区。重点解决因资源缺乏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的问题。

(三)面向全国:规划引领、模式复制、资源支持、就业援助全链条帮扶模式

在职教体系构建、职业院校建设、人才培养和学生就业全链条服务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实现规划引领体系构建、模式带动院校发展、资源支撑人才培养、就业援助改善环境。规划引领要注重融入东西部帮扶举措,在充分调研职业教育和产业发展现状基础上,科学做好顶层设计,为中西部地区制定中长期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学校研制《和田职教园区规划方案》,聚焦和田地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着眼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和田地区构建具有本土特点的现代职教体系。

模式复制要注重因地制宜,将东部地区先进的职业教育办学理念和模式复制到西部地区,探索实施模式复制本土化的实践方法,形成受援院校本土化方案,防止借鉴东部建设经验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促进西部地区职业院校内涵建设。在专业建设、师资队伍以及资源共享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全方位援助,探索出区域系统援建、品牌整体输出、专业结对共建、师资轮岗培训等有效模式。

资源支持要注重输造并举,实施“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的帮扶机制,结合受援院校发展实际,有针对性地派出挂职干部,充实师资队伍,优化师资结构,引领专业建设和院校发展;共享学校教学资源库、教材、课程标准等优质资源;援建实训基地(室),派出技术专家指导项目研发。建设师资培训基地,组团派出教师以线上、线下相结合开展师资培训。实施专业结对建设,指导西部职业院校开发教学资源、建设实训基地等。

就业帮扶要注重产教融合,一是组织东部地区重点企业实施转移就业,实施劳动力输转培训,解决中西部劳动力过剩和东部重点企业用工难的问题。二是为中西部地区企业、学校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搭建中西部劳动力输转“大平台”,与东部地区缺工企业联系,为中西部中职院校“两后生”“定制”实习岗位,通过对输转的学生开展岗前培训、技能培训、技能鉴定取证以及在自愿基础上的学历教育,提升综合素质,实现稳定就业、定居发展的新目标。

(四)放眼世界:联盟推动、机构支撑、标准统领、绩效评价全要素统筹模式

在交流平台、办学机构、标准研制和办学水平等全要素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以联盟推动实现统筹协调,以办学机构输出中国方案,以标准研制提升国际影响,以绩效评价提高办学水平。联盟推动强调联盟的平台作用。成立鲁班工坊建设联盟,搭建鲁班工坊建设实施、交流协作和宣传推广平台,共鉴共享鲁班工坊建设经验和成果,推进鲁班工坊高质量建设。

机构支撑强调服务中国企业“走出去”。联手“走出去”中国企业建设海外鲁班工坊、办学机构等,满足企业对新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的急迫需求,研发相关专业标准和证书课程标准,并配套开发核心专业课教学资源及教材,使用中国本土厂商设备建设实训室,为当地师资开展专业知识、教学方法及设备应用技术的培训,培养当地技术技能人才。

标准统领强调中国标准输出。研制鲁班工坊建设标准、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和国际化课程标准及其配套的教学资源,开发国际化专业教育标准和课程标准,以标准为统领开展国际化教学,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本土技术技能人才,在国际上提供了职业教育的中国方案、中国标准、中国技术,有力支持了中国企业“走出去”。

绩效评价强调质量反馈。开展鲁班工坊评价标准体系研究,推动鲁班工坊全过程质量监控评估管理,建立数据库跟踪鲁班工坊人才培养、资源建设、人文交流、产教融合等各个方面的进展情况,确保项目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战略院校人才
人才云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多式联运发展的战略与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