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节恢复器联合本体感觉训练对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关节功能的影响

2022-10-17程欢

医疗装备 2022年18期
关键词:关节镜韧带交叉

程欢

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 (江西九江 332000)

近年来,前交叉韧带损伤患病率逐年升高,临床多采用关节镜下交叉韧带重建术治疗该病患者,并获得显著的生物力学重建效果。但为保障重建后前交叉韧带损伤关节的稳定性,还需在重建生物力学的前提下,对患者的神经肌肉反应机制进行重建[1]。本体感觉训练是一种促进人体肌、腱及关节等运动器官恢复的康复训练方法,是指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膝关节康复训练,强化患者对膝关节肌肉主动收缩力量的控制,有助于维持患者膝关节活动度,提高膝关节本体感觉。关节恢复器主要是通过物理方式帮助卧床患者在术后恢复期做四肢伸直、屈曲、外展等全范围的被动运动。但临床关于关节恢复器联合本体感觉训练对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膝关节影响的研

刺激产妇乳房内部的组织细胞,促进乳腺内部血液循环,刺激乳汁分泌,通畅乳腺管,避免乳汁淤积在乳腺管中,从而减少产妇乳房胀痛。

综上所述,产后康复治疗仪联合早期护理可显著减轻剖宫产产妇产后乳房胀痛程度,促进乳汁分泌,增加泌乳量,从而可提升纯母乳喂养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在我院接受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9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男29例,女19例;年龄36~78岁,平均(56.54±3.54)岁;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18~29 kg/m2,平均(22.51±3.49)kg/m2;其中,右膝损伤25例,左膝损伤23例。观察组男28例,女20例;年龄36~80岁,平均(56.62±3.48)岁;BMI 19~30 kg/m2,平均(22.57±3.52)kg/m2;其中,右膝损伤26例,左膝损伤22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对本研究内容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符合《中华骨科学:创伤骨科卷》[3]中前交叉韧带损伤的相关诊断标准;经MRI、X线检查确诊;可耐受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排除标准:伴有肝肾功能障碍;伴有认知功能障碍;患有感染性疾病;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器质性疾病或自身免疫系统疾病。

1.2 方法

对照组术后行本体感觉训练。(1)关节活动度训练:术后第1~2周,以改善关节活动度和感觉输入为主,包括膝关节挤压、髌骨松动,分别对股四头肌、腘绳肌群进行等长收缩练习;加强患者平衡板训练,首先对患者进行膝关节0°训练,根据患者情况确定训练时长,一般为3周左右;然后对患者进行0°~30°膝屈曲位训练,训练过程中指导患者遵循先睁眼后闭眼、先双腿后单腿的原则,训练频率为每次30 min、每日2~3次为宜。(2)固定自行车训练:指导患者每日踩踏固定自行车,训练过程中遵循健侧与患侧肢体轮流用力的原则,缓慢增加踩踏阻力与速度,每次20 min,每日2次。(3)步行灵敏性训练:根据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及耐受性,正确指导其进行前进、后退、侧方位跑步等训练,每次15 min,每日2次;指导患者在负重情况下进行跑步或游泳训练;术后6周,指导患者积极开展半蹲或双腿半蹲训练,在半蹲训练过程中,护理人员以手抛球的方式分散患者注意力,强化患者半蹲训练效果,每日2次,每次20 min。(4)慢跑训练:指导患者进行侧走、交叉跑、往返跑、单双腿跳及阶梯训练,每次30 min,每日2次。训练持续6个月。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关节恢复器干预:仪器选择浙江省金华市华通医疗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的HT-C-T型下肢关节功能恢复器,患者进行本体感觉训练前后使用该仪器对双下肢进行刺激;使用时,患者取平卧位,脱去患侧肢体裤子,暴露患侧肢体,确保肢体活动不受限制;将患侧肢体移至关节恢复器上,根据患者肢体长度调节仪器位置,确定与患者肢体贴合后,再用固定带固定患者肢体;根据患者耐受程度对关节恢复器进行调节,保证患者无疼痛、肿胀等不良感觉;设置频率为15~60 Hz,30 min/次,1次/d,连续使用3~5 d。

1.3 观察指标

(1)膝关节功能:比较两组术后6、9、12个月的膝关节功能,采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法对两组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内容包括疼痛(25分)、不稳定度(25分)、肿胀度(10分)、跛行(5分)、支持(5分)、上楼(10分)、下蹲(5分)、绞锁(15分),总分为100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膝关节功能越好。(2)本体感觉功能:两组于术前及术后12个月,分别接受被动活动察觉阈值测试与被动角度再生试验,以评估其本体感觉功能;利用等速肌力测试仪(德国D&R,型号ISOMED2000)对患者进行被动活动察觉阈值测试,即屏蔽患者的视觉和听觉,起始角度为15°,指导并协助患者以2°/s速度伸膝,询问患者,于自觉膝关节角度变化时停止,记录起始时间,每例患者重复3次,取平均时间×0.5 s为测试结果,数值越低表示患者膝关节活动度越好;进行被动角度再生试验时,协助患者取仰卧位,并蒙上其双眼,将其膝关节置于被动运动机上,同时对膝上、足8 cm位置进行固定,然后将膝关节分别被动置于30°、60°及90°测试角度,对膝关节的运动情况进行测定,测定时,需停留5 s,然后从0°开始,以1.5°/s速度作被动屈曲运动,观察患者抵达测试位置的角度,并进行记录。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膝关节功能

术后6个月,两组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术后9、12个月,两组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术后6个月,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不同时间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分,

2.2 本体感觉功能

术前,两组被动活动察觉阈值与被动角度再生试验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两组被动活动察觉阈值与被动角度再生试验结果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前及术后12个月被动活动察觉阈值及被动角度再生试验比较

3 讨论

前交叉韧带是膝关节重要的向前稳定组织,也是最容易受伤的部位。目前,针对该部位损伤,临床治疗以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为主,并获得了确切疗效;且该术式属于微创术式,手术创伤较小,多数患者能从中获益。但进行前交叉韧带重建后,患者通常会出现动态稳定性差、膝关节功能异常,究其原因,是由术后本体感觉遭到抑制所致。本体感觉属于特殊的感觉形式,包括运动觉和关节的位置觉。既往研究表明,力学信号通过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本体感受器介导传入神经中枢后,能提高神经肌肉的控制能力,维持关节运动时的稳定性,而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本体感觉的传输是膝关节动态稳定的前提和基础,故可通过本体感觉的恢复对膝关节动态稳定进行评估[4]。

术后膝关节康复训练的开展目的是改善患者本体感觉,从而强化其对膝关节肌肉主动收缩力量的控制;同时,维持患者膝关节活动度的良好能提高膝关节本体感觉,且经本体感觉训练后,患者膝关节血运得到改善,组织粘连得到松解,对膝关节功能的恢复具有积极意义。本研究中,我院以常规运动训练为主指导两组进行本体感觉功能训练,可帮助患者尽可能适应训练;通过双腿半蹲、单腿半蹲及平衡板等方式,可训练患者的平衡能力;指导患者每日踩踏固定自行车,并在训练中逐渐加大踩踏阻力,可锻炼协同肌及拮抗肌;通过督促患者进行步行灵敏性等训练,可锻炼神经肌肉的协调能力,提高膝关节稳定性[5]。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术后9、12个月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术后6个月,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关节恢复器联合本体感觉训练可改善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为其康复提供助力。分析其原因为,关节恢复器属于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常用的干预手段,是以持续被动活动的方式模拟人体自然运动,可激发患者机体的自然复原力,增加关节软骨的营养与代谢活动,修复关节软骨与关节周围组织的损伤,刺激具有双重分化能力的细胞向关节软骨转化,从而缓解关节损伤或术后疼痛症状,减轻患者痛苦,快速消除关节肿胀与粘连,改善关节活动度,并对软骨修复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5]。在临床上,将关节恢复器联合本体感觉训练用于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中,可发挥不同的康复训练优势,促进患者膝关节本体功能的恢复,巩固手术治疗效果。本研究结果还显示,两组术后12个月被动活动察觉阈值与被动角度再生试验结果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关节恢复器联合本体感觉训练可明显改善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同时可刺激深层肌肉,在一定程度上加强神经肌肉的协调性,改善患者的动静态平衡能力,促进其本体感觉功能恢复。

综上所述,关节恢复器联合本体感觉训练可显著改善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关节功能,促进本体感觉功能恢复。

猜你喜欢

关节镜韧带交叉
中医辅助对退行性骨关节病关节镜术后康复的治疗效果
关节镜微创技术治疗膝关节骨创伤的临床效果观察
注意这几点可避免前交叉韧带受损
创伤关节镜下手术治疗胫骨后侧平台骨折的疗效分析
听说人工韧带不好, 真是这样吗
“六法”巧解分式方程
连数
连一连
连星星
关节镜在膝关节滑膜软骨瘤病诊治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