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节日文化,让语文课堂更有底蕴
2022-10-17山东
◎山东/朱 敏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让学生懂得尊重、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传统节日不仅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代表,更与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很多高中生对传统节日的认识有限,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融入节日文化,切实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一、发掘节日素材,做好教学准备
在高中阶段,语文教师在教学以前,常常对本课的教学重点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并以此为中心设计教学流程。这样的做法是教学惯例,同时也暴露了功利化教学的弊端。因为真正有吸引力的课堂,一定是人文色彩大于功利色彩的课堂。当高中生长期浸润在功利化色彩过重的课堂中,其对学习的期待值就会逐步降低,而这种功利化也会削弱语文学科原本的人文性。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为了弘扬传统节日文化,教师应摒弃功利化的教学思路,从教材中发掘与传统节日密切相关的内容,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例如,在教学《边城(节选)》时,教师可按照如下方式设计课堂教学:首先,为学生介绍有关湘西边城端午节的风俗民情,通过“当地长官放鸭子”“划船”“军人放炮庆祝”“吃鱼吃肉”“雄黄酒画‘王’字”“妇女儿童穿新衣”等不同角度,引导学生了解端午节的习俗知识。其次,引导学生全方位解读端午节内涵。在这个环节,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端午节的起源、传统的习俗、屈原的故事等。最后,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文化。比如,给学生布置收集资料的任务,引导学生深入实际生活,查一查关于端午节还有哪些重要的习俗。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深入感知传统节日文化。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为了更好地传播节日文化,教师需要发掘教材中的节日元素,并通过身体力行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感知,帮助学生探寻节日文化的密码。如此,学生才能体会到传统节日的重要价值。
二、诠释节日内涵,营造文化氛围
课堂教学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然而在早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未曾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未曾专门渗透传统节日文化,这导致学生对节日文化的内涵一知半解。尤其在高中阶段,教师无暇在课堂教学中讲解节日文化,而是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考试的考点上。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理解传统节日文化的特殊价值,让学生深入体会节日文化中蕴藏的传统美德。
例如,在教学《祝福》一文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祝福节”和“春节”进行对比,分析二者之间的不同点和相似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祭祀、福礼、祈求来年好运、致敬尽礼、年终大典等角度,发现“祝福节”和“春节”高度相似。其次,教师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向学生展现有关春节的纪录片,在纪录片中主要展示有关春节的民俗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课堂充满活力。最后,引导学生思考春节的寓意,并以此为切入点解读整篇课文:鲁镇的“祝福节”不管从习俗上还是从寓意上都与“春节”极为类似,但鲁镇的人们并没有从行为举止上约束自己,而是渴望通过祭祀活动获得上天的祝福,这样的想法真的能实现吗?福神真的会降临吗?这是否已经背离了节日祭祀的初衷?《祝福》一文以乐景衬哀情,具有怎样的艺术表达效果?借助这些问题,学生可以从多元化的角度解读课文中出现的节日文化,并对这些文化习俗有更加深刻、全面地认知。
对大多数学生而言,传统节日意味着放假,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意义。正因学生对节日价值的理解较为肤浅,教师才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对节日文化的内涵进行深度剖析,使学生全方位理解节日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三、丰富节日文化,参与实践活动
节日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课堂中渗透节日文化,其最终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积累更多知识,而是让学生将自己所学内容应用在实际生活中。有的教师错误地将“渗透”一词理解为知识灌输,为学生搜集了大量的节日文化资料,以为学生掌握了这些资料就等于理解了节日内涵。但事实并非如此。大部分学生对这些知识只是听听而已并未形成深刻认知。为了加深学生对节日文化的理解,为了让学生真正认同这些节日文化,教师可设计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体会节日文化丰富的内涵。
具体来说,实践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在春节期间,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我的春节活动”为主题参与实践作业,让学生通过活动剪影的方式制作一个专属于自己的春节活动相册,该相册主要包括自己在春节期间的一些活动,如贴春联、祭祀、包饺子、看春晚、放鞭炮等,同时引导学生用简短的话表达自己对这些活动的看法。关于放鞭炮,有的学生说:“年三十,放鞭炮。古人认为,在新旧年之交,一种叫‘年’的怪兽会出来残害生灵,因此古人会通过放鞭炮的方式吓走‘年’,同时也暗含辞旧迎新的意思。我和家人们很喜欢放鞭炮,希望鞭炮可以带走一整年的不愉快,剩下的便是满满的福气了。”通过寥寥几句话,表达了学生对春节活动的态度,展示了学生对春节文化的认同。除了春节以外,教师还可以围绕其他节日设计相应的实践活动。比如,清明节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户外踏青、放风筝,还可以去烈士陵园扫墓;端午节时,教师可以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包粽子、挂菖蒲、做香包等活动;重阳节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门,一起登高望远。通过这些丰富的实践活动,可以加深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同。
四、了解节日习俗,开展主题探究
学者王登峰曾对传统节日的意义做出过精确阐释,他认为“传统节日是滋养人们精神世界的绝佳养料,更是促进民族发展的活力因子。”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很多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理解较为肤浅,并未认识到传统节日的重要性。教师也很少从节日文化的角度组织教学,为学生进行专项指导。即便遇到与传统节日相关的内容,也只是简单提及,不会深入讲解。如此一来,学生对传统节日的陌生感便会与日俱增。鉴于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妨为学生设计节日主题探究活动,引领学生探寻传统节日的文化密码。
例如,在教学《离骚(节选)》一文时,教师可以将相应的节日文化融入在教学环节中,与学生共同探究屈原其人其事,探究端午节背后的文化密码。在主题探究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潜能被充分发挥出来,围绕“屈原”“端午节”这些关键词展开进一步搜索,并将搜集而来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纳,在课堂中和其他同学分享。在成果展示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从这样一个活动中收获了什么,有何感悟。有的学生通过互联网搜集了端午节的来源,他表示“端午节”最初源自于晋朝的一本专门记录地方风俗的著作《风土记》一书,但奇怪的是,端午节很多习俗都是古已有之,比如“划龙舟祭祀”就不是为了纪念屈原才产生的习俗,而是自古就有。还有的学生对“吃粽子”这个习俗很感兴趣,于是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发现这个习俗主要展现的是上古吴越之地的人们对龙的一种崇拜之情。后来,人们才将屈原的故事和端午节相结合,用端午节纪念屈原其人。
大多数学生只知道节日,不了解节日背后蕴藏的深厚文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适当抽出一些时间引导学生展开主题研究与探讨,促使学生对节日内涵有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感悟,肯定会增强其文化自信。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节日文化意义重大,它不仅影响着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还关系着民族精神的继承。文章从四个角度分析了传统节日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渗透策略,旨在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重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