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贪杯变“徒悲”
2022-10-17张苗
文/张苗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事故调查显示,每年有50%至60%的交通事故与酒后驾驶有关,“酒驾”已经成为车祸致死的主要原因。尽管各国都对“酒驾”“醉驾”出台了严厉的处罚措施,但是“酒驾”“醉驾”行为仍屡禁不止。
在中国,每年因酒后驾驶引发的交通事故较多,而因酒后驾驶造成死亡的交通事故达50%以上。“酒驾”不仅给受害者及其亲属带来了伤害和痛苦,而且还会给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一旦出事,“受伤”的便至少是两个家庭。
觥筹交错的酒桌
国人爱热闹,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酒桌上推杯换盏,三五盅下肚,个个面红耳赤,不再拘束。当天是韩某32岁的生日,他约了数名好友到KTV开一场生日聚会,晚上9点,好友纷纷赶到,大家兴致很高,韩某特地点了酒,大家边喝边唱,一直到凌晨2点多才散场。从KTV出来,几人都醉醺醺的,此时韩某称自己酒量好,可以开车送他们回去。他的好友们竟无一人反对,韩某便驾驶自己的车辆将朋友们一一送回了家。
凌晨3点20分,韩某乘着夜色开车飞驰。忽然手机微信响起了提示音,在酒精的作用下,他丝毫没有考虑安全问题,直接低头查看手机。一瞬间,车辆重重地撞上了右前方一辆驾驶中的电动三轮车。停下车辆后,韩某惊魂未定,连忙下车,却看见事故地点那名女性驾驶员满头是血倒在地上昏迷不醒。一旁开车经过的司机报了警,警方到来后将韩某带至医院抽血检测,其血液内酒精浓度为1.79毫克每毫升,达到醉驾标准,而韩某当时的车辆时速也高达90码,三轮车驾驶员被送至医院后经抢救无效死亡。经审查,韩某酒后驾驶机动车辆违反道路交通管理法规,以致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一人死亡的行为已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上海市青浦区检察机关遂以涉嫌交通肇事罪对其提起公诉。
酒精是一种中枢神经的抑制剂,可抑制大脑皮层的活动,使皮层下中枢脱抑制而产生出兴奋、话语增多、情绪释放、消除焦虑和对抗其他负面情绪的作用。它作用于高级神经中枢,最初的轻松过后将减弱对运动神经的约束,随着脑与其他神经组织内酒精浓度的增高,中枢神经活动便逐渐迟钝,先使人的判断力发生障碍,后使四肢活动变得迟缓。据万方数据统计,酒后驾车发生事故的比率是没有饮酒情况下的16倍。酒后驾车的危害主要有视觉障碍、视像不稳、辨色力下降触觉能力降低,判断能力、反应能力和操作能力等均会下降,故酒后驾车的危险性较高。
酒后驾车易发交通事故
“马路杀手”防不胜防
社会调查中心曾对1792人进行网上民意调查酒驾原因:有70.1%的人认为驾驶员存在侥幸心理,对酒后驾车危害性的认识普遍不够;69.8%的人认为违法成本过低,法律对酒后驾车没有威慑力;64%的人认为公众安全意识和法制意识薄弱,59.2%的人认为公众普遍缺乏尊重生命的责任意识,22%的人认为代驾市场没有形成规模。“酒驾”的原因有多种,但最主要的是驾驶员主观上的自我纵容心理。尤其夏季炎热,总想乘着夜色,吹着凉风,找上三五好友喝上几杯,可是觥筹交错间,一时贪杯,只剩酒后“徒悲”,不仅害了自己,也害了他人。
近日,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检察院办理了一起醉酒驾驶机动车的案件。孙某在2021年11月14日,酒后超速违章驾驶一辆普通二轮摩托车行驶,撞上工程叉车后倒地受伤,被送医救治。民警当场对其进行抽血检测,经鉴定属于醉酒驾驶机动车。据调查显示,孙某曾在2014年因饮酒驾驶机动车被上海市公安局黄浦分局处罚款1000元,暂扣机动车驾驶证6个月的处罚。目前孙某因涉嫌危险驾驶罪,已被上海市公安局静安分局取保候审。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的一项统计资料表明,我国男女饮酒率分别为84.1%和29.3%,其中16.1%的男性和2.5%的女性为每日饮酒。酒作为一种情绪饮料,不仅影响着各个阶层人们的生活,而且同样诱惑着驾驶员。
乌海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队乌达大队开展夜查酒驾专项整治行动期间,一男子不顾危险,酒后驾车回家,不料途中遇到交警查酒驾。酒精作祟,一时意识不清的他竟闯卡,慌不择路中又发生事故。当民警询问其醉酒驾车的原因时,他懊悔地说:“上车前喝了不少白酒,也知道不能酒后驾驶车辆,但因为当时车上放有贵重物品不放心,想着吃饭地方离住的宾馆也不远,所以抱着侥幸心理开车,在看见有警察查酒驾时因害怕被查才做出如此荒唐的举动。”交警依法认定驾驶人王某某负该起道路交通事故的全部责任,负责赔偿被撞车辆损失,并对王某某醉酒驾驶机动车的违法行为处以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5年内不得重新申领驾驶证的处罚。
酒文化的大众性,也为大多司机酒驾埋下了“伏笔”。古往今来,有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酒局,也有鸿门宴上险象环生的酒局,酒文化传承于我国悠久的历史里。其中,饮酒为文,才思奔涌者有之:“李白斗酒诗百篇”,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浅斟细酌,交谊叙旧者有之:王安石“草草杯盘共语笑,昏昏灯火话平生”,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当酒文化与交通文化的矛盾产生酒驾行为时,交通安全文化应该摆在首位,驾驶员理应牢记“安全”优先的原则。
拿起酒杯请放下车钥匙
2011年5月,醉驾正式入刑,11年来我国持之以恒对酒驾、醉驾进行严格执法,据统计,2022年醉驾比率(每排查百辆车的醉驾比例)比醉驾入刑前减少了70%以上。但随着着我国现代化、城镇化的迅猛发展,酒驾、醉驾事故的发生概率也随之增加。面对人民群众对于出行平安、交通安全提出的更高要求,预防潜在酒驾、醉驾事故,从源头上让驾驶员做到“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加强宣传,普及防酒驾知识。在日常生活当中,有些司机有错误的认识。比如前一晚喝完酒,第二天醒来后会继续选择开车。殊不知“人醒了,酒还没醒”,在不经意间就容易造成酒后驾驶的交通违法行为。实际上,酒精在人体内代谢速度取决于个体差异及酒精摄入量,一般情况下,饮酒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酒精在人体内会逐渐吸收、分解,血液中酒精含量也会逐渐降低。但前一晚上若饮酒过量且起床后感觉身体不适,则说明酒精尚未完全分解,此时千万不要开车,否则仍会达到酒后驾驶标准。还有的司机认为“酒后骑摩托车不算酒驾”“酒后挪车不算酒驾”“饮酒驾驶不上马路就没事”等,这些都是错误的观念,需要加大宣传予以纠正。
第二,将代驾行业引入酒驾治理之中。代驾能够化堵为疏,使酒驾治理更容易产生内在动力,而且让代驾行业参与酒驾治理,实质上也是“公私合作”的表现。代驾企业基于拓宽市场的目标,具有“于酒驾处推广代驾”的充足动力,有助于酒驾的高效治理。据调查,全国有60%的当事人是在酒店等地饮酒后发生酒驾行为的,餐饮企业作为酒驾的“主产区”,也可能转化为代驾的起点。这样既有助于经济发展,也有助于预防恶性交通事故的发生。
第三,加强自律使驾驶员不想“酒驾”、不愿“酒驾”。整治“酒驾”要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的原则,提高驾驶员的自律能力是治本的体现。据调查显示:绝大部分醉驾司机文化程度相对较低,且对法律后果、交通安全意识认识不足,缺乏敬畏之心和守法意识。因此,需要培养驾驶员特别是职业驾驶员自律行为,培养自律“意识”:第一,培养“安全意识”,提高交通安全意识和自觉遵章守纪意识,自觉规避“酒驾”,使之不想为之;第二,培养“威慑意识”,通过加强立法执法力度,以较大的违法成本作为警示,使之不敢为之。
最后提醒大家,饮酒驾车是违法,醉酒驾车是犯罪。拿起酒杯,记得放下车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