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教材出发学写新诗

2022-10-16黄海荣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2年8期
关键词:统编教材

黄海荣

摘要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将“学写新诗”作为第一单元的学习任务,阅读新诗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尝试创作新诗,有利于养成精雕细琢的写作习惯,并激活美好的情感体验。初识新诗,需立足教材,把握诗歌的意象、想象、情感;了解新诗的轮廓,可以通过品读佳作,揣摩“共鸣”、“修辞”、“意境”等内涵;在此基础上,可以明确新诗创作的方法,尝试创作新诗。

关键词 统编教材 新诗单元 品读借鉴 学写新诗

新诗是对古典诗歌的继承与发扬。戴望舒在《雨巷》中说:“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那么,为什么是“丁香”一样,为什么不是“桃花”一样呢?因为古诗中有李商隐的“丁香结”,在骀荡的春风中愁怨;又有崔护的“人面桃花”,在和煦的春风中微笑。“丁香”二字的文辞密码是“忧愁”,而“桃花”二字的文辞密码则是“期盼”。由此,不难读出诗人戴望舒的情感指向。新诗以白话入诗,通俗易懂,更利于传播。

高中生可以从统编教材出发,学写新诗。通过尝试创作新诗,学会谋篇布局,提高文学鉴赏水平;在锤炼文句中,激活美好的情感体验;在推敲字词中,养成精雕细琢的写作习惯。

一、立足教材,初识新诗

教材中选了三首中国现代诗.一首外国诗,分别是闻一多回国后创作的《红烛》,郭沫若在日本创作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昌耀的《峨日朵雪峰之侧》,雪莱的《致云雀》。品读这四首诗,可以总结出新诗创作的一些规律。

第一,诗歌中的景象浸染着诗人的主观色彩。白云在空中怒涌,红烛一心耕耘,小得可怜的蜘蛛默默享受大自然的快慰,云雀沐浴着明光飞行。白云飘飞、红烛摇曳、蜘蛛爬行……这些都是自然界的客观存在,并无所谓喜怒哀乐,一旦与诗人主观情感融合在一起,便成了有感情的活的存在。

第二,诗歌离不开想象。郭沫若设想站在地球“边上”,红烛与红心作比较,滚动的石砾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云雀的歌声同春霖、赞婚的合唱、凯旋的欢歌相比,这些想象奇特而合乎情理,能引发读者的联想与共鸣。

第三,诗歌中有情感的起伏。面对摇曳的烛光,诗人心潮澎湃,自问内心是否为红烛一般颜色,惊疑发问红烛为何须烧成灰,赞美红烛烧破世人的梦,救出他们的灵魂,劝慰红烛何苦伤心流泪。诗情的流动形成起伏的波澜,表达了诗人要像红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世界的情感。在巍峨的“峨日朵雪峰”面前,“征服”不过是颐影自怜的叹惋,能与我为伍的,不过是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青春应该怎么度过呢?青春要敢于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应该如红烛一般燃烧自己,照亮世界,应该如云雀一般对生活充满了热情。新教材收入的四首现代诗不仅给飞扬的青春指明了方向,而且为同学们创作新诗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蓝本。

二、品读佳作,了解新诗轮廓

从教材出发,精心挑选佳作,加以品评赏析,可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歌创作的技巧。

好的诗歌能唤起读者的共鸣,大学生彭彪的《过故人庄》惊艳世人。明明是回自己的家乡,却要说成“过”,“过”有“拜访”之意;“故人”是指“老朋友”,还是指“故去之人”?近乡情怯,当家乡成为故乡,心心念念不肯忘的是什么呢?诗中的“墩子叔”是谁呢?他可能是一个人,也可能是一群人,他带着年少的我们摸鱼、烤地瓜、爬树,陪我们做游戏,给我们讲故事,因为有“墩子叔”,我们的童年格外明媚。童年的回忆犹在,然而“墩子叔”却不在了,他逝于时空的长河,我们不知道应该到哪里找寻。

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故乡像人一样变“瘦”了,柳树也“驼背”了,白云倒是在“奔跑”,或许,瘦了的、驼了背的就是人,而悠悠的白云,是否象征着流逝的光阴了?或许,墩子叔就是白云带走的。故乡的景,故乡的物,如此灵动!

作者笔下的“坟”、散落的“头发”等景象,与流浪、思乡息息相关,充满惆怅、哀伤的韵味,营造出一种凄凉、迷离、哀颓的意境。

什么是新诗?若只阐述渊源,只描述特点,未免失之空洞,但如果能以教材中的篇目为基础,拓展延伸,在赏析品鉴中,通过讲解“共鸣”、“修辞”、“意象”、“意境”等,并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相信新诗的面容轮廓会逐渐清晰起来。

三、明确方法,有章可循

1.诗歌离不开给人以美感的意象

诗歌要言之有物,这里的物便是意象。唯有通过意象寄托情怀,通过意象阐述哲理,诗歌特有的艺术感染力才能体现出来。

诗歌离不开意象。比如“我很累/但我很快乐/你快乐吗”。单看这句话,它不是诗,因为句子中不含任何物体,也就不含意象。这句话只能算作格言警句。

诗歌中的意象还要有韵味,并给人以美的享受。比如“辣条的味道很香/你很美,王者荣耀很酷/你很有吸引力。”這样的句子虽然有意象,也能传递出情感,但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也不能算作诗。

意象要打动人心,要有感染力,离不开联想和想象。比如“你送我的蓝毛衣/给我以温馨的回忆”,这个句子并不是好的诗句。读者要问“温馨的回忆”是什么样子的呢?什么是“温馨”呢?作为创作者,应该尝试展开联想,通过选取意象,给读者描绘出来。《天龙八部》中,西夏公主选驸马,其它人落选了,唯有虚竹能当选,因为他的答案能引起西夏公主的共鸣。同样,“温馨”也需要读者的共鸣。尝试换一个句子,“你送我的蓝毛衣/如冬日墙角的暖阳”,相较于“温馨的回忆”,作为一个意象,“暖阳”更具体,更形象,更能给人以类似的情感联想,更具感染力。

2.诗歌离不开情感

《红烛》创作于1923年,《峨日朵雪峰之侧》创作于1962年,一为解放前所作,一为解放后所作,不同的是风格,相同的是诗人真挚的情感。诗歌是情感的艺术,没有情感的诗句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比如“校门口有一尊雕像”。这是一个陈述性的句子,因为不含情感,所以不是诗句。我们可以尝试改动一下,改为“校门口的雕像/于狂风中傲然挺立/于骤雨中眺望远方”。“狂风”、“骤雨”代指极端恶劣的环境,“傲然”、“眺望”则折射出雕像的坚毅、执着,透过这样的句子,我们能品读出作者对雕像的赞美之情。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四时之景令人流连忘返,你见过的人,你经历的事,或许,都蕴含着浓浓的诗情。

3.诗歌离不开韵律和节奏

诗句要好好写,还要反复读。遇到拗口的地方,多改一改,力求取得理想的表达效果。虽然新诗对押韵并没有硬性的要求,但为了让诗歌读来朗朗上口,押韵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诗”与“歌”是紧密相连的,先有感情的萌动,再有语言的表达,进而是叹息、歌唱。歌曲要有韵律感,要有节奏感,诗也一样。在创作新诗时,是用五字句来表达,还是用六字句来表达,都要与情感的表达相统一。

表达轻松与愉快的情绪,宜用短句;表达庄重与忧伤,宜用长句。仄声短促,平声延长,平平仄仄中,饱含着作者的情感。“石砾不时滑坡,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作者用长句,写出了落日的壮观。诗人田间善用铿锵有力的短句,“看/这是奴隶”表达了全民抗战的决心。

青春是追逐梦想的模样,青春是坚持不懈的意志,青春是跳出舒适圈的勇气。从统编教材出发,高中生就是要敢于挑战自我,勇于创作新诗,以我笔写我心,以青春之我描绘青春之中国。

[作者通联:江西丰城市第四中学]

猜你喜欢

统编教材
把握好教材,创造性地用好教材
脱离“拼音”拐杖,突破识字难关
“分角色朗读”的七大策略
基于统编教材的综合性学习教学实践
谈统编教材综合性学习活动设计的亮点
用德滋润儿童心灵,用法护佑儿童成长
统编教材初中语文群文阅读的价值及教学策略初探
从最新初一语文统编教材得到的教学启示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初中历史统编教材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课后推荐组文的使用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