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侍亲、事孝:农村老年防贫与孝道帮扶

2022-10-15雷明邹培

社会科学家 2022年7期
关键词:子女攻坚老年人

雷明,邹培

(1.新疆财经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2;2.北京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北京 100091;3.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北京100091;4.北京大学科学部,北京100091)

一、问题提出

在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探讨“十四五”期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时,一个特殊群体—居住农村的农村户籍老人(以下简称为农村老人)引起了我们的关注。记得调研中曾看到这样的情景:在两个村庄的交界处搭了不少窝棚,里面住着一些无家可归的老人,生活艰难。村干部—说,这些老人所在家庭都已脱贫,因为和下一代不和就搬出分居,虽一再调解,但家务事难断只好暂时搁置—因为如果同意这些老人与子女断绝关系独立分户,老人们必被划归为贫困户而享受国家贫困帮扶,其他家庭也会效仿,导致子女减少(免)应尽的赡养义务增加政府财政负担。研究发现,目前具有返贫危险的农村脱贫老人一般都有三个特征:一是已丧失或逐渐丧失体力劳动能力,个人收入低;二是家庭矛盾大,精神痛苦;三是疾病缠身,日常生活大多需要他人照料,但被照料得极为不周,许多地区将这类空巢老人归为“五个一批”脱贫方式中的“社会兜底”。由此引发一个问题,我国的脱贫攻坚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当贫困家庭达到人均年收入、住房等的“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后即算脱贫。2020年底脱贫攻坚任务已全面完成,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开展乡村振兴中,一定会面临老人因体力劳动能力衰减、收入低且得不到家庭照顾而逐渐返贫的问题。随着中国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农村老人会越来越多,如何进一步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的“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保障农村老人正常养老、预防老年贫困,应该成为下一阶段防止规模性返贫的重点课题。

什么是老年贫困?从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能力出发,我们将“老年贫困”定义为基本经济权、居住权、健康权、养老权中任何一项权利因缺失而无法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医疗需求和情感需求的生活状态。张文宝根据安徽省在脱贫攻坚实践中独创的孝道扶贫方式,认为孝道帮扶就是基层扶贫部门和村级组织在精准扶贫中,对有60周岁以上老人的贫困户,通过德孝感化、村规民约、法制维权等方式,促使不尽赡养义务的子女履行赡养义务的一种长效脱贫机制。“侍亲、事孝”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历史上一直以“孝道”为家庭养老的手段。随着传统小农经济的衰落,根植于农耕文明、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文化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根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依法治国的指示,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的胜利成果,本文通过对当今农村地区侍亲、事孝状况以及孝道扶贫的研究,提出了未来一个时期孝道帮扶的思路。

二、预防农村老年贫困的迫切性

(一)规模研判

1.农村老龄化情况。由国家统计局2011-2019年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可知,我国60岁以上人口比率从13.7%上升到18.1%(见图1),呈不断上升趋势。2019年我国140005万总人口中,农村总人口55162万人,占总人口的39.4%,全国60岁以上人口有25388万,老年抚养比已由2010年的11.9%上升到2019年的17.8%。而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农村数据,中国农村在2010年60岁以上人口有9928万,占农村人口总数的10.11%。可以说,按人口老龄化的国际标准,我国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城市、农村层面都已步入老龄社会。另外由于农村绝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我国常住人口城市化率从2011年的51.27%上升至2019年的60.60%,一直呈上升趋势(见图1)。由于农村老年人难以在城市找到工作、部分中小城市适度增加户籍人口,我国户籍人口城市化率从2012年的35.33%、2015年的39.90%上升至2018年的43.37%,由此推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在增加了城市常住人口的同时也加重了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程度,这一点可通过目前农村中的“三八六一九九部队”,即留在农村的大多是妇女、孩子和老人来印证。专门机构预测,未来我国农村老年人口比重将持续增加,2021-2033年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将高速攀升,2034-2060年会持续高位运行。

图1 中国常住人口城市化率、农村60岁人口占比和老年抚养比(单位%)

2.农村老人生活状况考量

对农村老年贫困的研判,学界和实际部门并不完全相同。学界大多基于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多重能力剥夺”的多维贫困理论,从物质与经济、身体健康、精神情感三方面来考察我国农村的老年贫困。

首先从经济维度考察。根据民政部每月公布的最低生活保障数据,以农村贫困线(1196元/人/年)为标准,测算出2010年3月我国农村老年贫困人口有1400多万,由2010年中国农村老年人口9928万的总量得出2010年中国农村老年人口的贫困发生率约为14.1%。而根据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口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7.7%下降至2018年的14.5%。2019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中有超过2554万人的收入低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贫困线。而高龄老年人是最易于陷入贫困的高危群体。根据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数据,8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贫困发生率为30.09%-49.72%,远高于低龄、中龄老年人。另外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2017年对湖北、安徽的13个贫困村进行调查,发现调查地的农村老人经济生活质量总体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其中,年消费支出指标的得分值最低,恩格尔系数得分值过高,可支配收入过低,由此判定农村贫困老人存在较大程度的经济生活困难。

再从身体健康维度考察。根据国家统计局2011-2019年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我国80岁以上人口比率从1.61%上升到2.19%(见图2),呈不断上升趋势。而由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可知,我国农村80岁以上高龄老人有900万人,占农村老人总数的9.8%;2009年底我国农村80岁以上高龄老人增加到1100万,占农村老人总数的11.3%,此外还有1894万部分失能老人,占农村老人总数的19.46%。预计到2045年,我国农村80岁以上老人占农村老人的比例将超过22%。老年人口的高龄化,意味着失能、残疾、带病的老年人口会越来越多。受经济条件和医疗条件限制,长期以来,我国农村老人患病大多能忍就忍,能拖就拖,靠偏方草药求神拜佛治病。实在痛苦难以忍受了,要么在家等死,要么借钱去医院,常常因病致贫。邓泽宇在赣州完成的一个调查显示,2016年该地有75.4%的老年人患有各种残疾、慢性病或严重疾病,其中有27%的老年人能部分自理生活、11%的老人生活完全不能自理。2015年马腾研究河北贫困地区农村老人健康状况,发现34.1%的老人生活能部分自理,1.9%的老人完全不能自理;老年人常见病患中,高血压(29%)、糖尿病(14.5%)、肿瘤(13.9%)、骨关节病(12.3%)最多,这些病都是患者全部或部分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诱因。

图2 中国80岁以上人口及其占比

最后从精神情感维度考察。这是三个维度中最缺乏关注的部分。仰永忠基于安徽赭圻村的田野调查,将老年精神情感贫困分为婚姻情感、教育文化和精神信仰三个方面。其中,婚姻情感需求可分为来自配偶方面的和来自子女方面的;教育文化贫困主要反映在老年人受教育程度低,不能读书、顺利使用既有的文娱设施;精神信仰贫困体现在愚昧无知和盲目信仰两方面。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法,对每一种典型情况都用个案访谈作支撑。调查发现,由于老年人自身的封闭性和排斥行为,除原来的特殊贫困连片地区外,就一般的农村而言,多数老人精神和文化层面的贫困非常突出。

(二)中国农村老年贫困人口的认定和测算

以上是从具体方面来反映中国农村老年人口的生活,对于老年贫困人口数量的综合测算,中外学者也做过大量的尝试,如宋泽、詹佳佳就采用Alkire&Foster的多维贫困测量方法,参照联合国开发署公布的测算维度和指标,用健康、教育、生活水平和社会保障四个维度的共13个指标,通过问卷调查所获数据,对2011-2015年我国农村老年人口的多维贫困进行了测度。从其结果看,到2015年我国农村老人中多维贫困人数依旧占农村老年人口的11.2%。而在贫困人口中,教育、冲水厕所、身体功能和抑郁状况4个指标被剥夺的比例一直较大地影响着贫困程度。尽管不同国家、地区、学者对多维贫困选取指标不同,测算结果大相径庭,但这种通过能力剥夺考虑贫困主因以抓住致贫要害的方法值得借鉴。

至于脱贫攻坚中实际划归农村贫困老人的数量,可以从精准识别后纳入国家脱贫攻坚数据库的贫困人口总数中获得。实践中我国脱贫攻坚一线的乡村干部要遵照国家规定的精准扶贫工作方法和上级驻村工作队一起,先挨家挨户了解情况,登记造册,再将筛选的候选贫困家庭提交全体村民表决,表决结果经上级单位审批同意后,即建档立卡纳入到国家的贫困帮扶系统。其中全国农村贫困家庭中60岁以上人口数之和即为农村贫困老人的数量。如安徽省砀山县玄庙镇2014年建档立卡之初有贫困人口14054人,其中60岁以上的贫困老人占该镇贫困人口总数的59%。由于村民争当贫困户故意隐瞒财产、收入,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在某种程度上可视为乡村干部与村民的博弈,为配合精准识别,银行、公安、交管、企业等单位都会根据需要提供某个家庭的收入、财产情况。最后综合家庭总体经济状况,以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2800元(2010年不变价2300元为标准考虑物价因素后确定)确定贫困家庭。但不同地方风俗观念不同,识别贫困人口时考察的项目具有差别,比如大部分地区把只有出嫁女儿的家庭和无子女家庭都当成五保户或贫困户,而安徽省砀山县在2014年精准识别时没有把分户子女是否提供赡养费纳入贫困识别中,许多未受子女赡养的空巢老人被当成贫困户建档立卡。

在脱贫攻坚实际工作中,并没有把农村老人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加以关照,而是以家庭为单位,将老人放在各个家庭单元中去脱贫。定点帮扶干部要根据贫困户最根本的致贫原因对症帮扶,直到该户达到“一收入、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标准,即家庭人年均收入高于贫困线、不愁吃不愁穿,以及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都有保障才算脱贫。但帮扶两年后,有些地区才发现“症”未完全找准,许多生活富裕的子女不承担赡养义务,将留守老人的赡养责任推给政府。2016年后,部分地区对此加以整改,促使应尽赡养义务的子女履行责任,一些措施是以任务完成为目标,具有阶段性。2020年脱贫攻坚任务胜利完成后,农村老年人口的绝对贫困率接近0的目标水平。但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中,一定会遇到农村社会老龄化日趋加重,农村老年人口规模增大。农村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状况及创收能力总体下降,很可能会出现老人所在家庭虽然人均年收入达到脱贫标准,但实际供老人消费的金额远远不能满足老人基本生活需要的状况;残疾、患病老人因缺乏照料痛苦不堪;老人精神关怀欠缺,生活观念、价值取向落后于社会甚至会与社会主流文化相抵触,并由精神贫困引发健康问题,等等。所以,在未来5年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期将农村老人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参照前述多维评价的思路找出其未来出现规模性返贫的主要原因,对靶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非常必要。

三、农村老年人口返贫的致因

我国农村老年人贫困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果不采取合理措施,未来其返贫的致因应该不会有太大变化,现将致因分析如下:

一是家庭经济基础差。2020年我国虽然完成了脱贫攻坚的总体目标,消灭了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但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山区、民族地区的农村,经济水平依然整体落后。同时也应该清醒,我国制定绝对贫困脱贫标准线时考虑的只是维持身体健康必须购买的物品,且所购买物应当是最简单最经济的。当一个家庭脱离了绝对贫困,在一定时期内大多还会处于贫困边缘,其生活大多远远低于社会平均水平。家庭积蓄很少,抗风险能力差,加上农村地区还有相当一部分低保户,一旦遇到上学、疾病、灾害、失业等情况,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反复及国际形势对经济的影响,如果农村人口外出务工就业困难,家庭经济压力增大,就会加大返贫危险。

二是自然灾害、产品滞销。农业靠天吃饭,旱涝雨雪雹、动物瘟疫等都能导致减产甚至无收;农畜果蔬产品具有时令性,销路不畅就腐烂变质,减少家庭整体收入。

三是生理机能衰退,逐步丧失体力劳动能力。农村老人和城市老人最大的区别在于城市老人大多有退休金,不工作也有基本生活保证,但许多农村地区集体经济落后,村集体为老人提供的经济保障极其有限。而新农保为老年人每月提供的100元左右的基础养老金,远远满足不了老人的基本需求。目前虽然已有26个省份出台了高龄津贴补贴政策,但覆盖范围和保障程度仍有较大不足,如大多数省份只对80岁以上的本市户籍老人发放高龄津贴或营养费。所以农村老人只要还能干活,都会力所能及地继续务农或家庭饲养以补充口粮及日常的零星开支。当因健康原因无法劳动时,条件达不到政府补贴标准的只能依靠家庭赡养。

四是看病支出。农业生产或农民工体力消耗大,农村老人绝大多数都积劳成疾;农民文化水平低,加上缺医少药,一般都是病倒了才看病,一确诊就是难治的病。虽然经过脱贫攻坚目前已经做到乡镇有卫生院、村有卫生室,填补了农村缺医空白,但是医生水平比较低。虽然实施了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三项制度,农民遇到小病、基本医疗能够保障,但是大病诊疗还是要到更远的省市医院,家人陪伴起居要自费,特别是诊疗费报销后自己需承担的费用对于大部分农村家庭来说依然是致贫的一大原因。

五是农村地区社会保障不健全、不均衡。尽管近些年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社会救助有了显著的发展,但城乡二元格局短期内无法改变,农村社会保障、公共设施和医疗服务水平相对落后的情况会长期存在,公益性的社会养老机构少、设施差,而且越是经济落后地区,社会保障方面的矛盾越突出。

六是敬老奉老意识淡化、法律知识少。小农经济瓦解后,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受城市风气的影响,也希望父母与城市人父母一样减少对子女的依赖。很多进城务工人员和城市人攀比,把大点的孩子接出农村求学,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大量的钱用在自己孩子身上,却多年不回老家看望父母,即使父母病了也不回家照顾。法律知识少,不知道赡养老人的法律规定,子女不承担赡养义务,老人不提被赡养诉求。有些家庭因内部矛盾,老人被虐待,如给老人差的食宿、不为老人购置必要物品、不为老人治病、处处嫌恶老人等。经济和非经济方面的缺失使老人出现抑郁、焦虑等常见的心理障碍,如前文提到的黄俊在湖北、安徽的13个贫困村调查中,发现经常感到焦虑的老人占比为14.04%,有时感到焦虑的占45.79%,从不感到焦虑的占40.17%;经常感到孤独的占22.11%,有时感到孤独的占56.84%,从不感到孤独的占21.05%,将近78.95%的老人有孤独感,许多老人虽然居住在非贫困家庭,可许多基本权利被剥夺,实际处于贫困。

七是结婚费用过高。为传宗接代借债操办儿子婚事,有的农村地区已经形成风气,儿子结婚必须按女方要求在县城买套房子或买一套金首饰。父母大多用尽积蓄甚至借钱给孩子付房子的首付,剩下的房款由子女外出打工挣钱自己偿还。子女还贷压力大,自然不给老人赡养费,老人则靠自己务工还债,大多“一婚十年穷”。

八是自我牺牲。寄希望于儿孙,甘愿为下一代自我奉献是中国人的传统。因儿子创业,老人们不强求子女留在身边,并自愿留在农村看家护院,并贴钱照看孙子女以减轻子女负担。想到反正不久于世,孩子也不在家,没必要修好房子,宁愿自己吃差点、穿破点、住坏点、多受累、忍病痛也要将钱省给后代。

比照上述分析图3给出了我国农村老年人口致贫的框架,与前文提到的宋泽、詹佳佳对中国农村老年人口多维测算的指标相比,两者内容虽有重合,但通过实际调研总结出来的当前农村老年人口返贫致因更接地气,更中要害。对于外部风险如自然灾害,民政部门会妥善处理;对于医疗健康服务、一般生活补贴,国家非常重视,已计划在“十四五”期间通过乡村振兴进一步完善。对于道德观念变化带来的不履行赡养义务或履行不充分导致老人因机能衰退,个人劳动收入逐渐减少时基本的物质生活得不到保证,身心受虐,陷入贫困,应该是未来防止农村老年人口集体返贫的重点。

图3 农村老年贫困致因分析框架

早在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就指出:“要发扬中华民族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引导人们自觉承担家庭责任,树立良好家风,强化家庭成员赡养、扶养老年人的责任意识,促进家庭老少和顺。”但通过孝道帮扶对家庭加以引导,从内因上消除老年人口规模性返贫更加重要。

四、孝道帮扶的伦理基础及法律依据

父母生养孩子、孩子成人后赡养父母并生养后代,中华民族以孝为百善先繁衍至今。伦理道德由经济基础决定,古人“孝”字的内涵与其生存条件密不可分。在生产力低下的远古时代,人类以采集和狩猎为生,严酷的生存环境,使儿童成活率较低,人的寿命较短,养大一个孩子父母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甚至生命。所以父母必须在呵护下一代的同时授之以孝的教育,保证自己无法获取食物时能够被子女照料以延续生命,即所谓的养儿防老。所以中国的“孝”字上部从老,下部从子,从上往下表示老者对孩子的诞养、庇护,从下往上表示孩子以老者为上,尊重、奉养,上下融为一体即为孝。“教”字左边从孝,右边从手,表示教要从孝开始。这一点可从成于春秋号称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的《诗经》“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中体会古人对父母养育的感念(《小雅·蓼莪》)。故有“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顺于道,不违于伦”(《孝经》)。

所谓“道”最早是路的意思。《诗经》里说:“周道如砥,其直为矢。”到了春秋战国,在探寻治国之路的百家争鸣中道的含义被大大引申,如老子对“道”的定义和孔子对“道”的理解就不一样。但“道”的每种引申义都能回溯到“道路”的涵义,所以“孝道”可以理解为“孝”的方式或路径。对于孝的方式,儒家弟子以及历代封建帝王都不断地诠释,并强调孝文化的弘扬。如《论语·为政》里就有4篇孔子对孝道的看法。其一孟懿子问孝时的回答:“无违”,即顺从,子女要听父母的话;其二孟武伯问孝时的回答:“父母唯其疾之忧”,意思是要特别操心父母的疾病;其三子游问孝时的回答:“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即只养活父母不能算孝,养活时必须带着尊敬,这才是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其四子夏问孝时的回答:“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即顺承父母的脸色,父母的心情就是子女的心情,好饭菜,长者先食,使孝道达到更高境界。四个回答反映了孝道的丰富内涵,涉及老人物质、健康、精神等方面。

秦汉时《孝经》成书,将孝直接上升为意识形态层面:“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成为一切道德的基础、至善的美德、教育的起始。至此,儒家崇尚的孝道被尊为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治国重器。到宋代,代表儒家文化的《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被当成为学必读、为人必遵的“四书”。甚至将继续长者的未尽事宜也当成一种孝道。如《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皇帝赐给逝者的谥号中“孝”是最佳褒奖之一;编纂《二十四孝》故事,用于学堂教育孩子并以不同的形式在民间宣传演出等,使孝道成为百姓的日常行为,实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直至形成全社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风尚,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形成了一种社会保障机制。

研究元朝郭居业所撰的《二十四孝》,发现其中克服困难为长者谋食物的有7个,如涌泉跃鲤、乳姑不怠等;悉心照顾生病父母的有4个,如尝粪忧心、鹿乳奉亲等;平时对父母小心侍奉的有3个,如涤亲溺器、恣蚊饱血等;妥善处理家庭上下间矛盾的有4个,如芦衣顺母、卧冰求鲤等;让父母精神愉悦的有2个,如戏彩娱亲等;认真料理父母后事的2个,如卖身葬亲等;舍己救父的1个,如扼虎救父;还有1个是弃官寻母,即为了找到失散的母亲,宁可辞官而去。由此可以看到,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孝道不仅仅停留在供养吃穿层面,还包括对长者的精心照顾、关注长者的健康和精神状态等,是多维度,甚至是无微不至的。当然现代社会是要汲取中国传统孝道文化中的精华,摒弃愚孝的糟粕。

基于感恩回馈的传统孝道文化和尊老爱老的社会公德,我国的根本大法《宪法》规定:“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赡养人是指老年人的子女以及其他依法负有赡养义务的人”。所以子女赡养老人不仅是遵从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而且是遵守法律。法律规定的对老人的赡养义务中,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其实就是侍奉老人的具体内容。从伦理上看就是一种感恩和反哺的表现,即所谓的侍亲。但侍亲的程度即赡养老人的费用够不够、对老人生活照料要达到什么程度、老人精神上是否真正得到慰藉,法律上规定的并不具体。只是说“赡养人应当使患病的老年人及时得到治疗和护理;对经济困难的老年人,赡养人应当提供医疗费用。对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赡养人应当承担照料责任,不能亲自照料的可以按照老年人的意愿委托他人或者养老机构照料,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所以侍亲的质量要靠道德的作用,即所谓的事孝。这里的“事”,指服侍;而“孝”的意思,依照辞书之祖《尔雅》“善父母为孝”的定义,意指子女要心怀善意、用善行善待父母。故“事孝”强调赡养老人的质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赡养人的配偶应当协助赡养人履行赡养义务”的规定,农村老人依托家庭养老主要有四种途径:一是靠自己,二是靠配偶,三是靠子女甚至孙子女,四是靠亲戚。当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时可以依据《婚姻法》“无劳动能力或生活困难的父母可要求子女给付赡养费”,“对老年人负有赡养义务、扶养义务而拒绝赡养、扶养,虐待老年人或者对老年人实施家庭暴力的由有关单位给予批评教育;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等。

故,侍亲、事孝是中国的一种优秀传统文化。这种文化来源于生活,同时又不断受到社会生活的洗礼。当生产力发生改变、社会发生变迁时,尤其需要借助这种文化来维持稳定并推动社会发展。本文的孝道帮扶就是中国脱贫攻坚中精准扶贫的产物,按照“四个不摘”原则,还应该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农村老年人口规模性返贫中发扬光大。孝道帮扶具有政策、道德基础,还拥有法律支持,从内容上看,孝道帮扶应该是多维帮扶满足老人的多种需求。

五、脱贫攻坚中孝道扶贫、孝道帮扶案例的剖析

孝道扶贫、孝道帮扶是各地扶贫干部在脱贫攻坚战中创造出的扶贫工作法,是实践中不断完善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的产物,是中国一些特定地区针对老年人口贫困的博弈,对未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较强的启示意义。

(一)砀山县的孝道扶贫

砀山县位于皖、苏、鲁、豫四省七县交界处,紧邻淮河,因元代时把境内淮河变为黄河的分流河道,水患及频发的其他自然灾害使当地人寡于积蓄,逐渐形成吃光用尽、借钱娶媳的民风,儿媳被视为高额彩礼买来的婆家人。但现代社会“买来的媳妇”大多与公婆不和,常和公婆分家单过,但分家分产不分债,娶媳妇借的钱公婆要自己还。打工潮中,年轻人几乎都外出打工,留在乡村的老人大多要看护小孩,外出打工者如果回老家过年,就按乡间风俗,给父母送些吃穿用品表一下心意,一般不赡养父母。父母也甘愿奉献,不要求子女支付赡养费,甚至将政府的低保、补助都给了儿孙。这种习俗造成砀山县农村大多数留守老人都有欠债,房屋年久失修、收入低、身体不好却无人赡养照顾,生活困难。受民俗影响,在贫困户的精准识别中当地干部群众都没有考虑空巢老人经济来源中的子女赡养费一项,以致在建档立卡2年后才发现,虽然贫困总人数大大减少,但有些老人家庭不仅难以脱贫甚至还故意分家,成了因无人赡养而吸纳政府扶贫资金的无底洞。以玄庙镇和官庄坝镇为例:2014年精准识别建档立卡时,玄庙镇有贫困人口14054人,其中8266人60岁以上,占59%;官庄坝镇有贫困人口5407人,其中3082人60岁以上,占57%。2016年玄庙镇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546人,其中6710人60岁以上,占70.31%;官庄坝镇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345人,其中1652人60岁以上,占70.45%。2016年当地扶贫干部们在总结脱贫工作查找问题时发现,许多贫困老人的子女并不贫困,如果承担了赡养义务,贫困老人就能达到脱贫标准或降低贫困程度。如,2016年玄庙镇张王庄村对本村392户未摘帽贫困户调查,发现70%以上家庭的子女一年不给老人赡养费;范庄一个贫困户,三个儿子都在外务工,年收入十多万、五、六万不等,只要儿子们赡养老人,则立刻脱贫。发现问题后,2016年6月玄庙镇立刻以“孝道”为抓手,以张王庄村为试点,在扶贫干部的工作下该村178个贫困老人户的子女与老人签订了赡养协议。情况上报到砀山县委,县里根据当时全县还有60个贫困村,35853个贫困户,66979个贫困者,其中贫困老年人占62.27%,立刻采取以下措施:对贫困户入户调查,获取贫困户的准确信息,如子女数、子女收入情况,让老人与有抚养能力的子女签订赡养协议;村、镇等单位对主动赡养老人的子女进行表扬和奖励,如评选既孝敬公婆又勤劳致富的“好儿媳”,编发《玄庙镇好儿媳事迹汇编》;各村委会成立孝道扶贫工作支部,监督赡养协议的实施,评选出“孝道模范家庭”并悬挂牌匾,对不履行赡养义务的子女说服教育,对拒不接受教育的诉诸法律;开展孝道宣传,着手改变不良风俗、重建道德风范,如拉条幅、贴宣传画、编演戏曲《梨乡盛开扶贫花》等,倡议子女陪老人吃一顿饭、为老人做一次家务、给老人送些钱,积极营造孝道文化氛围,提高村民的尊老觉悟;召开村民代表大会,选举成立道德评议会,处理家庭关系等。

一系列的孝道扶贫措施收效显著,如最先试点的张王庄村,2016年共收到赡养费33.48万元,178个贫困户的253位老人脱贫。到2017年9月,全村剩余的105个贫困户的176位贫困老人在孝道扶贫的促进下都实现了脱贫,而张王村所在的玄庙镇到2016年底有6710个贫困家庭的子女签订赡养协议,1681个有老人的贫困户获得了子女的赡养费,582户的899位老人实现了脱贫;官庄坝镇2016年收到子女赡养费100多万元,帮助了217个贫困户的428位老人实现了脱贫。

砀山县孝道扶贫之所以能够成功,首先取决于中央2020年必须消除农村剩余贫困人口、全面建成小康的决心;其次是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扶贫一把手层层立下脱贫军令状,完不成任务行政问责。由此,基层干部精准到户到人,靶向扶贫。对于有老年人的贫困户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属于无子女或子女残疾无赡养能力的一类,划归“五个一批”中的社会兜底,由民政部门负责保证脱贫达标;二是对于有子女且只要履行赡养义务就能脱贫的要求子女签立赡养协议通过赡养脱贫;三是对于有子女但整个家庭尚未脱贫的,则给予资金或物资、技术、工作岗位等方面的帮扶,增加家庭收入,以整个家庭脱贫达标完成脱贫任务。砀山县第二类的空巢老人贫困户最多,所以短短一年时间个人最缺乏脱贫能力的老年贫困户就大面积脱贫。但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谁来挨家挨户监督赡养协议的继续执行?对于即将成为老龄人口的农村居民,谁来具体监测其生活状况?砀山县绝大多数中青年外出务工,本地的孝道文化宣传触及不到外出务工者,且孝道宣传的内容较肤浅,关注的是给不给父母赡养费,实在达不到孝道的本质。显然,砀山县老人集体返贫的风险性较大。

(二)黑龙江省拜泉县老年人口帮扶

探索中,拜泉县借助政府和市场的力量将产业扶贫和老年帮扶结合起来,设计出老年人赡养公益金制度,以市场参与授之以渔的方式实现子女自觉赡养及自动监管解决农村所有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这套方案是这样的:县里设立孝心养老公益金专门账户,用“一交纳、三补贴”方式向专户注入资金,规定当地有赡养能力的子女交纳赡养费达到或超过最低标准(最低生活保障金额×20%)的,县财政按照子女交纳赡养费10%的比例对老人进行整户补贴,每户老人年补贴限额200元,补贴的钱来源于当地政府、社会捐助及光伏等产业收入。具体运作程序是每年年初各家统一到村委会交纳赡养费,村委会汇总后张榜公示,并将此款上交乡镇农经站,农经站将各村上交款汇总后再统一上交到县扶贫办孝心养老公益金账户,县扶贫办按季度向县政府申请赡养费补贴款及社会捐助款,将赡养费及补贴款按季度拨付至乡镇,以“一折通”形式发放给应享受补贴的老人,同时赡养费账户存款所产生的利息按整年返还。使年满60周岁的老人享受同等赡养费补贴。

由于赡养费在获得年息的同时额外获得年10%的高收益,调动了当地群众的积极性,2020年全县共有43267名子女为24047户37457名农村老人交纳赡养费4157.9万元,平均每位老人1110元,其中,有27099名子女为15244户22977名贫困老人交纳赡养费2606.9万元,平均每位贫困老人1134.4元,建档立卡贫困老人全部受益。

拜泉县老年人赡养公益金制度从2020年初开始实施,能否长久实施还有待时间回答。因为这种地方性政策不具有必须性,可以不用这种方式履行赡养义务。当地在实施中设立红黑榜,缴纳者上红榜,反之上黑榜;对有劳动能力不履行赡养义务的,媒体、大喇叭指名道姓通报;对严重不履行赡养义务的,启动司法援助。可见,道德、行政、市场的力量暂时都无法全部解决拜泉县老年人口帮扶问题。但其巧妙利用市场力量调动子女缴纳赡养费并通过市场将赡养费直接送给老人,减轻了行政监管的压力。老人能直接用款消费免去了向子女讨要等丧失尊严的中间环节,做到事前预防和帮扶相结合,大大开启了解决农村老年防贫和孝道帮扶的思路。

六、农村老年人口防贫与孝道帮扶思路

(一)借力“四个不摘”,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

2020年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实现了小康,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国家确定未来5年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期,做到“四个不摘”——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对脱贫人口“扶上马、送一程”,并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中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简称“十四五”规划),要求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深刻领会该文件精神,我们认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目的是要保证未来五年内所有农村人口都继续能达到“两不愁三保障”的底线,保证不返贫、不出现新贫困,夯实乡村振兴的基础;乡村振兴则可以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使农村、农民远离贫困更加富裕美好。二者的实施地点都在农村、实施对象都是农民、具体贯彻落实者都是农村基层干部,原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更名为国家乡村振兴局,局长由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农业农村部领导担任,建立了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的领导体系。“四个不摘”可以使原脱贫攻坚中的责任、政策、帮扶、监管体系继续发挥作用,避免了大规模重起炉灶,节省了时间、人力、物力、财力;而乡村振兴实施中,国家要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目标在农村进行一系列的新投入,在农村开展产业、科技、基础设施、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社会服务、村容村貌、基层执政能力等全方位的建设,给脱贫攻坚原体系加入新元素、注入新力量。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继续发扬脱贫攻坚精神,可因地制宜地创造出一套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工作方法。

1.找准对象。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首先要解决“防谁帮谁”问题。如前文所述,我国农村地区老龄化尤其严重,家庭养老制度使绝大多数农村老人依靠家庭养老。但自然灾害、市场波动、医疗费用、婚嫁恶俗、甘愿奉献、子女不承担赡养义务等,使许多经济基础差的老人生活拮据、债台高筑,并饱受病痛和精神折磨。虽然脱贫攻坚中,帮扶干部帮着老人与子女签订赡养协议,监督赡养协议的执行,视情况增加其他帮扶措施,使许多贫困老人很快脱贫,但造成老人贫困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农村老人大规模返贫和大规模出现新贫困的危险性很大。所以农村老年人口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中最重要的一个靶点,是主要矛盾,重点关注农村老年返贫具有规模效益,巩固农村老人脱贫成果正是本文研究所在。

2.找准方法。抓住“精准”两个字,解决“怎么扶”问题。精准帮扶中强调精准施策,要求在“怎么扶”上精益求精。精,即专精,到位,职业化,看菜吃饭,精准施策。只准不精,知道帮扶对象但帮扶不到位,不是精准;只精不准也不是精准,因为措施再漂亮没对准施策对象,耗费资源达不到帮扶受益最大化。前文已经分析阐述了我国老年人口致贫的原因:有外部的,如医疗体系不健全有病得不到有效医治、社会福利不均衡当地养老条件差等;也有内部的,如家庭经济基础差抗风险能力低、丧失劳动能力收入来源少、子女不承担赡养义务无法保障基本物质生活、因家庭矛盾遭受虐待等。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中要做的工作绝大部分都能够直接或间接地解决农村老人的帮扶问题,如提高农业风险保障能力(包括:设计多层次、可选择、不同保障水平的保险产品;发展农产品期权期货市场;健全国门生物安全查验机制等);健康乡村建设(包括: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政策;推进农村地区精神卫生、职业病和重大传染病防治;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实行差别化的医保支付和价格政策等);提升乡村德治水平(包括:引导村民向上向善、尊老爱亲;破除大操大办、相互攀比、天价彩礼、封建迷信陋习等);推进乡村法治建设(包括:“法律进乡村”宣传教育,提高农民法治素养、增强基层干部法治观念;加强对农民的法律援助和公益法律服务等);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基层政权建设等。孝道帮扶中可以根据已有的国家贫困信息系统,随时监测贫困老人家庭的收支情况,针对各家返贫预警系统采取具体的帮扶措施;重点关注贫困边缘户家老人状况,掌握农村其他老年户老人状况适时应对。由前文的案例可知,目前我国农村老人返贫的绝大多数原因是子女不尽孝道、不承担赡养义务,所以巩固孝道帮扶是拓展农村老人脱贫成果的抓手。

3.找准帮扶者。解决“谁来扶”问题。2014年国务院颁发《创新扶贫开发社会参与机制实施方案》,要求完善社会扶贫工作体系,汇全国之力、聚各方之财、集全民之智,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工作格局。这种大扶贫格局具体可以用“三位一体”和“五位一体”概括,孝道帮扶中也可以采用专项扶贫、行业帮扶、社会帮扶互为补充,“三位一体”、政府+市场+社会+脱贫老人家庭+生态共同发力“五位一体”,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村委会定点帮扶。黑龙江省拜泉县老年人赡养公益金制度就体现了政府+市场+社会+企业+脱贫群体子女参与的帮扶格局。而从前文安徽省砀山县的帮扶案例可见,孝道帮扶中需要做子女的大量工作,可以利用乡村振兴中加大文化、法律、医疗建设的人财物投入,增加教育、文化、宣传、法律、医疗卫生领域的对口帮扶,在驻村工作队、驻村第一书记中增派教育、文化、宣传、法律、医疗卫生领域的骨干加入。

4.找准帮扶结果。乡村振兴战略计划五年制定一次,最终目标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补齐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短板,实现城乡一体,共同富裕。巩固拓展农村老人脱贫成果最终目的是要补齐农村老年人生活短板,使农村老人能达到与年轻人一样的生活水平,共享发展成果。这就需要建立一套长效机制,包括全社会形成浓厚的尊老爱亲氛围、老人有更多的机会与权利、全民道德水准提升、公益慈善事业健全、依法治国落实等,最终形成政府各部门间,政府与企业、市场、社会、个人之间协同帮扶老人的长效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侍亲、事孝,追求公正平等具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患寡而患不均”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面对一日千里的人类进步、形形色色的文化冲击,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治国理政,有利于发展中的中国固基行远、保持特色。下面就农村老年防贫与孝道帮扶的具体措施,提出建议。

(二)具体措施

1.营造尊老爱亲的社会环境

“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尊老爱老是全社会的事情,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部门应加大尊老爱老的宣传力度,宣传和谐家庭、侍亲事孝模范等;教育、民政、文化、医疗卫生、金融保险、交通等部门以及各省、市地区可协同起来,制定有关敬老爱老的具体方案,评先进树榜样,让“百善孝为先”的优秀传统文化浸入国家的各个领域、单位、社区、家庭以及每个人心中,成为社会风尚。彻底改变一些地区赡养老人要在监督下签协议、要在监督下强制执行的现状,使家庭切实担负起无忧养老的责任。

具体措施可以有:增加孝道正面题材电影的拍摄、免费放映;用广播、宣传栏、明白纸、文艺节目、墙体标语等工具,让村民能随时随处耳濡目染侍亲事孝,以潜移默化为自身行动;在城市加强尊老宣传,规定城市媒体公益广告的比例以及敬老宣传的频次,让农村进城务工者置身于“百善孝为先”的浓厚氛围中;增加敬老模范家庭评选比例与频率、加大奖励力度,选树一批群众身边可见可学的敬老、爱老、孝老典型,讲身边事、教身边人;医院固定医生每天诊疗老年人的比例,增加老年人诊疗的便利性;金融保险部门为老人设计特种保险产品,由企业、慈善机构出资购买,定点帮扶;增加不发达地区养老机构,改善养老条件,降低养老费用(如加大政府补贴、鼓励企业社会捐建养老院等);鼓励支持社会各界参与敬老帮扶活动,可在传统节日开展对老人的志愿服务;开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宣传、违法案例解读、孝老敬老劝诫等活动;教育部门增加中华民族尊老敬老、侍亲、事孝文化的阐释等。

2.改进教育

发展教育是“五个一批”脱贫方式之一,在农村老年孝道帮扶中,针对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而子女不自觉履行赡养责任的实际,把改进教育放在产业帮扶前面,强化孝心养老主体作用。目前,对于孝道文化的教育并不深刻,一定要阐释中华祖先创造“教”字的深意——教首先要从孝入手。教好孝,是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治国理政的具体体现。学校要增加尊老爱老的教学内容,改进相关教学内容、方法、形式。

在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增加对侍亲、事孝的解读,如告诉学生孝文化的由来、孔子对四个学生问孝不同回答的原因;中国古代涉及孝道的名言、名篇;介绍历史流传下来的《二十四孝》故事及当代的应用。又如,邀请农村老人到城市对中小学介绍农村生活,宣讲红色历史、脱贫过程、风俗习惯、山川变化,增加下一代对农村及农村老年人的认同;可以让学生们反过来告诉父母,现在对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态度就是将来他们被对待的示范;家长会上让家庭知道首先教会小孩喊爸爸妈妈还不够,还要让孩子学会利益面前长辈优先。除了伦理道德教育外,还要加大普及老年人日常保护知识,如,在社区开展老年人常见病、突发病的预防、控制权及抢救知识普及;培训老年人群权益法律知识等。

3.发展产业提高老年人口参与度

精准识别、靶向治疗是我国脱贫攻坚取胜的法宝,精准扶贫把产业扶贫放在第一位,因为只有做强做大产业,才能增加农村就业、增加农民家庭收入,才能有条件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为了增强家庭养老的实力,依然要发展产业。为“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加快发展根植于农业农村、由当地农民主办、彰显地域特色和乡村价值的产业体系”,要引导更多资本及科研机构、高校、企业、返乡下乡人员入乡发展产业,各地可鼓励农民以土地、林权、资金、劳动、技术、产品为纽带,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支持空巢老人参与产业发展。

调查发现,由于农村许多地区耕地、林地有限,年轻一代并没有分得村里的土地,许多家庭的土地在老年人名下,由于种地经济效益有限,许多家庭的耕地撂荒。农村基层政府可以通过招商引资,让外地企业来本地建厂,开展农业规模化经营,动员本地老人将土地、房屋、设施等作为投资,通过股份制、合作制、股份合作制、租赁等形式参与到产业融合发展中去。通过“订单收购+分红”“土地流转+优先雇用+社会保障”“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多种利益联结,分享收益。

国有、民营企业可利用农村集体滩涂、荒漠开发风能、光伏产业,并网发电后,不仅保证村村通电,多余的电能还能出售,增加集体收入,增加老年村民福利、补贴困难老人生活。

发动老年人在发展农村传统特色产业中贡献智慧。各地农村都有不少传统小吃、传统手工艺品等,而农村留守老人大多是这些制作技术的承载者,以传统小吃、传统手工艺品为名片招商引资,以老人掌握的技术入股发展乡村旅游业、开发特色食品深加工业,促进传统工艺产品提高品质、形成品牌、带动就业,享受技术入股红利。如开发原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业,让农家乐里的游人不仅能品尝农家菜、体验耕种放养采摘、识别草木鸟虫、用自然材料加工制作等,还能听老人讲过去的故事、了解谚语风俗的内涵、参加传统节庆、感受农村独特的敬老文化等。

发展农村产业,通过产业发展全面提高农村人口的人均收入水平,提升子女赡养老人的经济能力,更加自觉地承担起赡养老人的义务;让老年人参与产业发展,赋予老人工作的权利。在增加老人收入的同时,提升老人的精神愉悦感,使老有所养、老有所为,物质帮扶和精神帮扶同时实现。

4.乡村文化建设

去除农村重男轻女、薄养厚葬、封建迷信、高额彩礼等恶劣民俗,去除等、靠、要依赖心理,弘扬中国传统农村孝敬老人、勤劳质朴、节俭谦让、诚实厚道、甘于奉献的美德,重塑过去中国农村独有的邻里关爱、和谐大家、吃苦耐劳、老有所养的文化氛围,是农村老人长久共享发展成果的必要条件。借力乡村振兴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订立村规民约。村规民约是一种地域性行为规范准则,在中国农村已存在千年,它由村民集体讨论通过具有极强的自我约束力和可执行力。针对本地损害老人权益的情况,把经济保障、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赡养老人内容写入村规民约,如夫妻双方要平等对待双方父母(处理婆媳关系、上门女婿关系),禁止让老人分居分开赡养、禁止干涉老人再婚(保护老年婚姻),村干部要将低保户、独居困难老人的补助金直接送到老人手中(防止子女截留)等,对不赡养老人的家庭,经老人同意村里可代管老人名下的土地,用收益资助老人生活等。树立拒养老人是违法、赡养老人是义务、孝道帮扶是美德的价值观念,解决法律解决不了的侍亲事孝质量问题。

(2)增加文化公益岗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针对目前各地正整理和发掘本地农耕文明或少数民族文化,可以增设文化公益岗位专供农村老年人就业。由专职干部与老人一起,通过单独访谈、集体访谈等形式,抢救性挖掘当地的红色记忆、口述历史,保存续写易地搬迁地区的县乡村志,建立扶贫档案等。老人通过服务于乡村文化建设增加收入、体会尊严。加大文化下乡。增加电影、戏剧、图书下乡力度,针对农村老龄化问题,增加适合老年人的作品,增加尊老敬老的宣传;新编尊老敬老的地方戏曲;建立乡村图书室让空巢独居老人有集体交流的场所。

5.建立防贫帮扶协同机制

农村老人返贫致贫的原因较多,防范及帮扶时可利用脱贫攻坚中形成的“三位一体”“五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建立“政府+市场+社会+家庭+老年人个人”的孝道帮扶大格局,形成“子女尽责、集体担责、社会分责、政府履责”的农村养老新机制。

如政府部门将农村年满60周岁以上老人全部纳入工作范围,以村为单位摸清农村老年人数量规模、经济来源、家庭结构、健康状况、照料情况、一对一帮扶干部等基本信息,重点排查经济困难家庭的高龄、失能留守贫困老年人;增加80岁以上老年人的津贴;增加乡村医生诊疗老年常见病的培训;对脱贫老人家庭进行重点监控,及时采取帮扶措施。在帮扶中各地政府都可以借鉴山东莱西市的办法,制定本地最低赡养标准,由村委会负责监督执行。青岛莱西市制定的赡养标准易操作、接地气:对非留守老人,原则上规定每位子女给父母每天一元钱、一斤面,每年20斤花生油、20斤玉米等杂粮面;对留守老人,规定每年每位子女以现金的形式支付赡养费用,赡养费数额原则上不低于非留守老人赡养金+赡养实物当年的购买价之和。

综合性大学等文化单位,可以把原对口帮扶中的养鸡养鸭销售农副产品工作交给专门单位、企业,在孝道帮扶中发挥文化优势,为孝道文化多做工作;金融单位可以参与设计类似黑龙江临泉县的孝心养老公益金等产品,使养老保险产品更受欢迎;乡村基层干部加强基层孝道帮扶治理,如成立村庄孝道帮扶委员会,成员由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帮扶责任人、村干部、老党员及村民代表担任,制定孝老敬老村规民约、召开道德评议会、监督养老协议执行等;结合家庭实际,签订家庭养老赡养协议,明确赡养义务人的经济保障、生活照料、医疗保障、精神慰藉方面的责任和义务;与农村老人、返乡子女恳谈,对不尊老、不养老等行为教育劝导;定期向老人视频连线外地子女了解留守老人情况;组织见过世面的返乡老年人模仿城市老人建立乡村戏曲、演奏、棋牌活动团体,积极参加乡村经济、文化建设等。

孝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挖掘和阐发,将“孝道”深刻内涵付诸孝道帮扶实践。“孝”字无论从上到下还是从下向上都昭告了老人为尊,侍亲、事孝中的“孝道”是物质、精神、健康等多维度的。所以,脱贫攻坚中保证农村老人不愁吃不愁穿、有基本的医疗、不住危房(三保障中的教育主要针对青少年儿童),我们认为也应该是当代是尊老爱老的底线。农村老年人口是最容易返贫的群体,将巩固农村老年人口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亲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全社会协同开展农村孝道帮扶,培育尊老爱老的社会环境,移风易俗重塑尊老乡风,增强赡养老人的内生动力,发展农村产业增强赡养实力,提升老人的健康服务,提升老人的自我价值,在弘扬中华民族扶危济困、尊老爱幼的传统文化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共享。

猜你喜欢

子女攻坚老年人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如何防止老年人受骗
李聚奎:留给子女的“丰厚”遗产
Tomb-sweeping Day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正在上大学的成年子女是否属于离婚案件中“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
教育子女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