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外乡村民宿研究进展比较
——基于CiteSpace的分析

2022-10-15邱玮玮林业江

社会科学家 2022年7期

邱玮玮,林业江

(1.南宁师范大学旅游与文化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3;2.桂林旅游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乡村民宿逐渐成为国内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区别于传统酒店,蕴含“有温度的住宿、有灵魂的生活、有情感的体验”的乡村民宿日益受到都市人的追捧,成为其暂时摆脱精神与生活压力、找回身心和谐的重要途径。乡村民宿行业蓬勃发展,乡村民宿相关研究也逐渐成为国内旅游研究的中心议题之一。但综合来看,国内的乡村民宿研究议题仍较为单一,研究方法略显单薄,实践指导价值较为有限。[1]因此,本研究借助文献可视化工具CiteSpace对2010-2021年中外乡村民宿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性的梳理比较,以期在全面把握中外乡村民宿研究的研究重点和演化规律的基础上,分析国内乡村民宿的研究局限,提出具体研究建议和策略,进一步推进我国乡村民宿理论研究深入开展,为蓬勃发展的国内乡村民宿市场实践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

具体而言,文章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一是结合中外乡村民宿发展史,界定本研究乡村民宿的操作化定义;二是使用CiteSpace进行国内外乡村民宿研究文献的可视化分析,并进行国内外乡村民宿的研究方向与阶段演化比较;三是提出研究结论和研究展望。

一、中外乡村民宿的概念辨析

(一)乡村民宿发展概述

实际上,民宿古来有之,中外民宿发展各有起始。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中国古代民宿兴起与“置游传命”制度密切相关[2]。早期的驿馆功能并未分离,统指建于驿道上的官办旅馆。至唐代,馆驿对招待对象有着严格的住宿时间及职务限制,客观促进了馆驿周边的私营民宿兴起。[3]中国最早的私营民宿——逆旅,相传出现于尧舜时期,私营民宿的真正发展更多得益于唐宋时期经贸商业活动的壮大。[4]鸦片战争之后,外国人投资建设的西式旅馆逐渐在国内兴起,一些有识的民族资本家在新式思想影响下建设了一批“中西合璧”的新式旅馆,进行经营理念、服务和设施逐步革新,为中国近现代民宿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5]。改革开放后,乡村民宿真正作为一个独立的住宿类型得以发展,从最初兼顾住宿与游览性质的“农家乐”“渔家乐”,到如今逐渐具备独立旅游吸引物属性的“乡村民宿”,中国乡村民宿业不断采纳吸收外来优秀思想,又结合中国国情特点变革创新,在中国乡村旅游乃至旅游业整体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西方乡村民宿兴起与乡村旅游发展密不可分。根据现有记载,英国人开办民宿最早可追溯到公元43年。[6]当时的英国民宿一般称为“B&B”,即可以提供住宿(Bed)和早餐(Breakfast)的场所。随着工业革命带动生产力的提升和劳动力的解放,乡村度假逐渐成为更多都市人的假期休闲方式,乡村民宿逐渐成为乡村度假的重要内容。但英国民宿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得益于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执政时期提出的商业改革政策。[7]与英国不同,美国民宿最初发展受到汽车旅馆、酒店等标准化住宿的冲击,直到20世纪70年代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个性化挖掘的特色民宿才开始壮大发展。值得一提的是身处亚洲却受西方文化影响深远的日本乡村民宿,与其他地区的乡村民宿比较,日式乡村民宿多以家庭为中心,提倡精致、生态、自然、人文的经营理念,提供自然、人文、乡土等多种体验项目,浓厚温馨的家庭氛围独树一帜,极具地方特色。

(二)乡村民宿的概念界定

为便于中外乡村民宿研究比较,参照《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中关于旅游民宿是“利用当地民居等相关闲置资源,经营用客房不超过4层、建筑面积不超过800平方米,主人参与接待,为游客提供体验当地自然、文化与生产生活方式的小型住宿设施”这一指导性定义,[8]本研究将乡村民宿操作化界定为:利用闲置的村民住宅、农村宅基地、集体用地等资源,在融合乡村自然、人文和生态环境资源的基础上,通过村民自主经营或委托经营的形式,为旅游者提供区别于城市日常生活方式的差异化、多元化乡村体验,满足旅游者住宿、餐饮、休闲、度假、社会交流、精神愉悦等多元化消费需求的旅游核心吸引物。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数据收集

由于本研究主要进行中外乡村民宿研究比较,因此分别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收集文献数据。其中,国内乡村民宿文献数据收集于CNKI数据库,主题设置为“乡村民宿”“农村+民宿”和“乡村+民宿”;国外乡村民宿研究文献数据收集于WOS数据库,搜索主题分别设定为“Rural Homestay”“Rural Lodging”“Rural Accommodation”“Rural Hospitality”和“Rural B&B”。文献收集年限均设定为2010-2021年,数据截止日期为2021年12月31日。对目录、会议、通知等无效数据进行筛选后,共得到有效中文文献2098篇,有效英文文献1426篇。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借助CiteSpace软件进行中外乡村民宿研究的可视化分析。CiteSpace是基于JAVA程序的数据可视化工具,主要用于计量和分析科学文献数据的信息可视化[9]。与其他可视化软件相比,CiteSpace具有操作简单、可绘制多种图谱、提供信息量大、自动标识图谱和易于解读等优势,可有效避免定性分析产生的主观性[9]。

(三)数据处理

文章将分别基于CNKI和WOS数据库,运用CiteSpace进行中外乡村民宿研究的文献产出,运用关键词共现、聚类和突显分析,具体分析步骤如下:(1)将数据库数据分别以TXT格式导出,命名为“download_*”,经CiteSpace数据转换、查重后输出;(2)将输出数据分别导入CiteSpace,预设时间跨度为2010-2021年,时间切片为1年,词源类别为关键词(Keyword),阈值为50,算法为Pathfinder运行,分别绘制了国内和国际乡村民宿研究年度产出和关键词分布曲线图;(3)再次运行CiteSpace,分别生成中外乡村民宿相关文献关键词共现图谱和关键词频次统计表;(4)在此基础上,采用对数似然法(LLR)生成关键词聚类图谱;(5)根据聚类分析结果,编制中外乡村民宿关键词聚类分析表;(6)使用Burstness功能,设定f(x)为3、Minimum Duration为0.9,分别进行中外乡村民宿研究的关键词突显检测。

三、中外乡村民宿研究文献特征与趋势分析

(一)中外乡村民宿研究特征分析

1.文献产出时间分析

文章分别绘制了中外乡村民宿相关文献年度产出和关键词分布示意图(见图1、图2)。

图1 2010-2021年国内乡村民宿文献产出与关键词分布趋势

图2 2010-2021年国外乡村民宿文献产出与关键词分布趋势

国内乡村民宿相关文献整体呈现增长趋势,大致经历了萌芽期、快速成长期和成熟发展期三个阶段,其中萌芽期是2010-2014年,快速成长期是2015-2017年,成熟发展期是2018年至今。总的来看,国内乡村民宿研究趋势紧密贴合政策引导:2015年之前乡村民宿研究主要停留在“农家乐”阶段;2015年2月1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开发特色乡村旅游,打造乡村旅游休闲产品”,乡村民宿相关研究出现井喷式增长;2018年至今,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乡村民宿发展进入由量变到质变的深化阶段,研究主题和研究内容进一步多元化,研究深度不断加强。

国外乡村住宿文献产出分布情况与国内研究存在较大差异。国外乡村民宿发文数量总体呈现缓慢增长的趋势,但2016年前后,随着Airbnb等互联网住宿平台兴起,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乡村住宿话题的讨论热度,相关文献增长速度加快(见图2)。

2.关键词共现与聚类分析

关键词共现分析显示,2010-2021年国内乡村民宿研究共包含关键词节点495个,连线921条,网络密度为0.0075。结合关键词词频排序结果发现,乡村旅游、乡村振兴、乡村民宿和民宿产业等关键词出现频次最多,是乡村住宿领域的主要研究内容;乡村民宿设计、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等关键词首次出现时间较晚,是近年来新的研究热点。关键词聚类分析共得到48个不同大小的聚类,说明国内乡村民宿研究呈现研究主题涉及面广泛。进一步梳理聚类,得到乡村民宿旅游者行为、乡村民宿主客关系、乡村民宿与乡村旅游、市场营销与经营管理、乡村民宿设计与改造、乡村民宿可持续发展、乡村民宿与乡村振兴等7个主要研究主题。

国际乡村民宿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以“Rural Tourism”为核心,呈现放射状,其中共有关键词节点393个,1318条连接,密度为0.0171。结合聚类系统梳理,本研究总结了国际乡村民宿研究的6个主题:乡村民宿与乡村旅游、乡村民宿与社区、乡村民宿场所营造、中国乡村民宿研究、乡村民宿企业家精神、乡村民宿旅游者行为。

3.热点词突显分析

文章对2010-2021年国内乡村民宿研究文献数据进行突显词分析,共得到16个突现词。强度最强和持续时间最长的突显词是“乡村旅游”,最近出现的突显词是“乡村振兴”“产业融合”“空间设计”和“创业动机”。此外,突显分析结果再次呼应了前文关于国内乡村民宿发展阶段的分析结果(见表1)。

表1 2010-2021年国内外乡村民宿相关文献突显关键词比较

2010-2021年国外乡村民宿研究的突显分析共得到15个突现词。如表1所示,强度最强和持续时间最长的突显词是“Agriculture”,说明了乡村、民宿和旅游密不可分的联系;其次是“China”,说明国际研究中日趋重视中国乡村民宿案例研究成果,这为我们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最近出现的突显词是“Firm Performance”,这是乡村民宿创业和企业家精神的一个核心话题,涉及企业家精神、生活方式、企业家创业动机等内容,目前国内该方向尚未受到广泛关注。

(二)中外乡村民宿研究趋势比较

1.研究方向的横向比较

尽管中外乡村民宿研究侧重点各有不同,但是研究交叉领域仍较为明显。文章结合相关研究,将中外乡村民宿的研究主题大致分为四个方向:

(1)乡村民宿产业发展研究。国际乡村民宿产业研究主题包括民宿产业趋势预测、民宿发展问题分析和民宿行业管理规范等内容,例如乡村民宿能源消耗预测[10],乡村民宿公共财政负担评估[11],乡村民宿在旅游发展、旅游扶贫和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以及乡村民宿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问题[12][13]。国内乡村民宿产业发展问题则重点关注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发展、乡村民宿与国内政策的融合落地以及乡村民宿综合治理和体制升级问题,例如典型地区乡村民宿精准扶贫经验[14],乡村民宿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结合路径以及乡村民宿空间发展发展特征等问题[15][16]。

(2)乡村民宿利益相关者研究。乡村民宿利益相关者所涉及的热门议题包括旅游者行为研究、民宿主创业与绩效评估研究、主客互动研究以及社区关系研究。首先,旅游者行为研究是国外乡村民宿研究的主流内容之一,包括旅游者态度、行为、偏好和动机等内容的研究;其次是民宿主创业与经营方面的研究,国外学者倾向于关注生活方式创业者的相关研究,国内学者则多结合我国国情,探索房东情感劳动和创业动机等相关问题[1];最后,中外学者都大量关注乡村民宿的主客互动研究,认为主客关系质量是影响旅游者态度和决策的重要因素,涉及议题包括主客互动维度与测量、主客互动结果效应等内容。[17][18][19]除此之外,部分学者也关注了乡村民宿社区关系问题,国外学者一般从社区稳定角度展开研究,重点关注社区居民对乡村旅游和民宿开发的感知和态度,国内学者则强调重视乡村民宿的社区参与机制,以激发社区参与民宿建设的热情,充分激活当地乡村旅游发展潜力[20]。

(3)乡村民宿产品与市场研究。国外乡村民宿经营管理研究主要涉及经营策略、评价体系、发展模式、组织管理、风险管理和市场营销等方面。例如,通过构建各类理论模型,量化探讨乡村民宿最核心的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策略。[21][22]近年来,部分学者开始关注乡村民宿集群化发展,例如探讨乡村小型住宿企业规模与发展对乡村旅游体验和乡村旅游财务绩效之间的影响[23],或从集群社会资本视角分析了乡村民宿企业成长的机理,为我国乡村民宿业发展乃至乡村振兴路径提供指导等[24]。

(4)乡村民宿空间建构研究。随着乡村民宿的持续发展,乡村民宿不再仅是乡村旅游目的地的住宿设施,还逐渐成为具有独立目的地性质的旅游吸引物。因此,研究者将研究视角逐渐转向关注民宿本身的提质升级,乡村民宿空间、场所、氛围和设计等的相关议题逐渐受到研究者重视。[25]在现有研究中,国外学者主要关注民宿作为“接待空间”(Hospitality Space)的社会表征问题[26],国内学者更多关注设计主题、环境设计、建筑设计、家居搭配、新技术和新材料应用等物理实体的打造探讨[27][28]。

2.阶段演化的纵向归纳

国外乡村民宿研究话题较为成熟,研究阶段大致以2016年为界划分为两个阶段:2016年之前,主要研究主题包括乡村民宿产业趋势预测、乡村民宿与社区关系和乡村民宿可持续发展问题等;2016年之后,伴随着Airbnb等互联网住宿平台兴起,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乡村住宿话题的讨论热度,其研究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扩展,主要探讨乡村民宿场所营造、乡村民宿创业与企业家精神和乡村民宿旅游者行为特征等问题。

根据乡村民宿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国内乡村民宿研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萌芽起步期(2010-2014年),农家乐与乡村旅游研究起步阶段。这一阶段,乡村民宿研究多探讨“农家乐”作为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基本住宿设施对乡村旅游的积极促进作用以及如何借鉴日本、英国、美国等较为先进的国家和地区的民宿发展成功经验,指导国内乡村民宿的健康快速发展。研究方法方面,研究者更多运用定性描述方法,采用宏观视角阐述发展乡村民宿的重要性,提出乡村民宿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第二阶段是快速成长期(2015-2017年),乡村民宿全面发展研究阶段。这一阶段乡村民宿研究呈现主题多样化、视角细分化的特征。研究者多针对某一典型区域或典型民宿类型如民族地区、近郊民宿等开展实证研究,探讨如何促进乡村民宿市场营销与经营管理优化、发展路径提升或发展模式创新等内容。尽管学者也多采用宏观视角,但对乡村民宿的概念界定更加清晰,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也更加多元化和理论化。

第三阶段是成熟发展期(2018年至今),乡村民宿可持续发展研究阶段。随着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迅速推进,乡村民宿产业高速发展,国内乡村民宿研究逐步与国际接轨。更多的研究者基于跨学科的理论视角,开始关注乡村民宿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从产业融合、乡村振兴、核心竞争力提升等角度探讨乡村民宿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在这一研究阶段,微观机理的透彻分析、多学科的融合交叉、数理模型的广泛引入和新兴主题的不断涌现都积极促进了国内乡村民宿研究框架和研究成果的进一步扩充和积累。

四、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文章通过CiteSpace对2010-2021年的CNKI和WOS乡村民宿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了可视化分析,与相关研究相结合,相互补充构成了中外乡村民宿研究全景,极大地促进了对乡村民宿研究现状和未来趋势的整体把握。

总的来说,中外乡村民宿相关研究的研究主题和方法正在逐步趋向一致。作为一个与行业发展紧密结合的研究领域,其研究选题更趋向于实践与理论紧密结合,以期对行业实践给予更多的参考和建议。从文献分布情况来看,国际乡村民宿研究已是成熟话题,其研究规模较为稳定,而国内乡村民宿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起步阶段(2010-2014年)、快速增长阶段(2015-2017年)和稳步深入阶段(2018年至今);从研究主题上看,中外乡村民宿的研究内容日趋丰富,研究视角日趋多元化,整体呈现从宏观到微观、从环境背景到关注自身体质升级的研究转变;从研究范式和方法上看,中外研究均呈现明显的旅游与管理学、地理学、经济学、建筑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趋势。国外研究多采用定量、定性或者混合性方法等规范的研究范式开展研究,而国内早期研究多采用定性分析,随后逐步与国际接轨,文本分析法、实验法、大数据分析等新方法逐渐推广,但整体来说核心期刊发文比例较低,发文质量仍有待提高,研究范式也有待进一步规范。

(二)研究展望

从研究主题上看,乡村民宿的宏观研究未来应重点关注乡村民宿的产业集群化发展、乡村民宿社会和经济绩效评估等主题,进一步推进乡村民宿可持续发展;中观研究的重点则是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乡村民宿改革等议题,为乡村民宿行业管理提供引导性规范;从微观角度来讲,随着乡村民宿逐渐发展为独立旅游目的地这一趋势,乡村民宿研究应逐渐从向外关注市场与发展环境,转为向内关注民宿自身特质的挖掘和提升。此外,未来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混合方法以及文本分析、实验法、大数据分析等新兴研究方法的普及将进一步提高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普适性。而广泛的学科交叉和融合视角,也将不断拓展乡村民宿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逐步形成具备中国发展特色的乡村民宿理论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