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罗非班联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效果研究
2022-10-15童强
童强
236500 安徽省阜阳市界首市人民医院,安徽阜阳
进展性脑梗死(PCI)是指发病后6 h~2 周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呈阶梯式加重,直至出现严重神经功能损伤的疾病[1]。临床将PCI 称为恶化性脑梗死,其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等特点,且致病因素复杂、预后效果差,社会、环境、生理等多种因素均可导致患者脑部神经功能进行性恶化。为避免危及患者生命,需及时进行治疗,临床常选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进行常规治疗,可抑制血栓形成,改善临床症状。但单一使用药物虽可延缓疾病进展,但临床效果欠佳。有学者指出,替罗非班与抗血小板药物联合治疗PCI,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2]。
为进一步明确其治疗价值,本研究选取80例PCI患者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安徽省阜阳市界首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P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各40 例。观察组男25 例,女15例;平均年龄(65.71±5.82)岁;平均进展时间(15.12±9.42)h;平均发病至入院时间(11.82±4.72)h;合并症:高血压12 例,糖尿病18 例。对照组男26 例,女14例;平均年龄(65.72±5.81)岁;平均进展时间(15.14±9.41)h;平均发病至入院时间(11.84±4.76)h;合并症:高血压14 例,糖尿病16 例。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经MRI、CT 检查确诊PCI 者;②发病时间<24 h者;③无药物禁忌证者;④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4~24 分者;⑤NIHSS评分进展≥1 分;⑥24 h 内神经缺损症状进行性加重者;⑦知情同意本研究,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者[3]。
排除标准:①临床资料不全者;②起病时间窗不明确者;③凝血功能异常者;④有脑出血病史者;⑤合并严重脏器功能损伤者;⑥精神及意识障碍者;⑦对研究药物过敏者。
方法:对照组采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阿司匹林(生产厂家: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130078)口服,100 mg/次,1 次/d;氯吡格雷[(生产厂家: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180029]口服,75 mg/次,1 次/d。持续治疗3 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生产厂家:武汉远大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41165)治疗,以0.4 μg/(kg·min)速度静脉滴注,连续输注30 min;之后以0.1 μg/(kg·min)速度静脉滴注,持续滴注72 h。为避免其他因素影响治疗及预后效果,医师在经相关检查确诊后需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使其明确PCI发生原因、治疗方案等,同时做好用药及心理疏导等工作,使其在治疗中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患者在治疗期间保持清淡、易消化饮食,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影响用药效果。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①根据NIHSS量表评分情况判定疗效:a.显效:NIHSS 评分减少≥90%;b.有效:NIHSS 评分减少45%~90%;c.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②比较两组临床指标,包括NIHSS 评分(分值0~42分,得分越高说明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红细胞凝集指数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ADL)评分(分值0~100 分,得分越高说明日常生活能力越理想)。③记录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轻度出血、恶心呕吐及呼吸困难。④参考改良Rankin 量表(mRS)评估两组患者预后效果,分值1~6 分,0 分为完全无症状,1 分为无明显残疾,2 分为轻度残疾,3 分为中度残疾,4 分为重度残疾,5 分为严重残疾,6 分为死亡。0分、1分、2分为预后理想。
统计学方法:数据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予以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治疗前,两组NIHSS 评分、红细胞凝集指数、ADL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红细胞凝集指数低于对照组,ADL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s)
组别nNIHSS评分(分)红细胞凝集指数(%)ADL评分(分)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4012.39±2.556.52±1.688.47±0.726.31±0.5432.02±9.6362.24±6.14对照组4012.24±2.3911.32±2.788.65±0.747.68±0.6132.52±8.6158.25±4.62 t 0.2719.3461.10310.6350.2253.284 P 0.7870.0000.2730.0000.8070.001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两组预后情况比较:观察组预后理想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预后情况比较[n(%)]
讨 论
PCI 发生率较高,具有进展快、病情危重等特点,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后神经受损情况较为严重。研究发现,PCI 多发生于脑卒中后6 h~7 d,此类人群受其他因素影响,错失最佳溶栓治疗时机,导致病情加重[4]。在针对PCI 进行治疗时,以保护脑组织、清除氧自由基为主。PCI 的发病机制相对复杂,有效循环血量降低、感染、高血压、高血糖等均可加重PCI患者病情,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颅内血管狭窄部位存在血栓。有学者研究发现,若PCI患者存在前循环大血管闭塞,需展开手术,可通过血管搭桥缓解神经损伤[5]。此外,身体血糖水平持续升高可增加血液黏稠度,致使身体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不仅影响脑组织灌注情况,亦可加速患者病情进展,因此,在PCI治疗中需以改善血栓、保护受损神经细胞为主,但在治疗过程中需结合患者病情,合理控制药物剂量,避免影响整体疗效及安全性。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为治疗PCI 常见的抗血小板药物,前者可拮抗血小板环氧化酶,在减少血栓素生成的同时发挥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后者可抑制二磷酸腺苷结合血小板受体,抑制病情进展,但单一使用无法达到预期疗效。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预后理想率高于对照组,可见替罗非班联合抗血小板药物在控制PCI病情中效果理想。分析其原因,替罗非班是一种高选择性的可逆非肽类GPⅡb/Ⅲa 受体拮抗剂,使用后通过拮抗该受体可改善患者内皮功能;该药物有理想的抗血小板作用,应用于PCI治疗中不仅可抑制微血栓的形成及脱落,亦可改善脑组织缺血缺氧状态,缓解神经功能受损程度;将替罗非班与抗血小板药物联合后,可在血小板聚集血管通路上发挥阻碍或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阻碍脑部病灶处血栓的形成,在合理改善病灶部位血运流动异常情况的同时,促使疾病发生转移,且药物联合可发挥协同作用,提高病情控制效果。
综上所述,替罗非班联合抗血小板药物可明显改善PCI 患者临床症状及预后效果,值得借鉴及参考。但本研究方案设计较为简单、纳入样本数据有限,尚未明确替罗非班联合抗血小板药物对患者血流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后期需优化研究方案,通过多指标、大数据的对比,为临床提供更高质量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