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与常规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分析

2022-10-15孙海业王华卿

中国社区医师 2022年26期
关键词:骨瓣开颅外伤

孙海业 王华卿

266700 平度市中医医院1,山东青岛

266700 平度市人民医院2,山东青岛

颅脑损伤是临床常见的外伤性疾病,颅内血肿形成、脑组织挫裂伤、颅骨凹陷骨折均可引起颅内压升高,若处理不及时,易增加继发性脑组织损伤和脑疝形成风险,使患者病死率明显升高。目前临床对于颅脑损伤以预防并发症、控制颅内压为治疗关键[1]。开颅手术作为治疗颅脑损伤的首选方式,能够将坏死的脑组织和血肿清除,并且降低患者颅内压水平。常规骨瓣开颅手术对于患者骨瓣大小无统一的规定,故而骨窗小,无法充分暴露患者脑底、额极、颞极等深部组织,对于颅内出血点无法准确寻找,且由于减压不充分,容易导致患者脑组织发生膨出或者嵌顿情况,导致患者脑组织损伤不断加重。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骨窗较大,能对患者损伤部位充分显露,还能彻底清除患者颅内血肿、坏死、挫裂的脑组织,在直视状态下进行止血,降低患者的颅内压[2]。本研究旨在探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与常规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20年12月平度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00 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电脑随机方式分为两组,各50例。观察组男36例,女14例;年龄19~54 岁,平均(36.51±2.32)岁;致伤原因:高空坠落伤20例,打击伤10例,跌伤10例,车祸伤10例;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3~8分,平均(5.51±0.32)分。对照组男35例,女15例;年龄20~54岁,平均(36.98±2.87)岁;致伤原因:高空坠落伤21例,打击伤9 例,跌伤11 例,车祸伤9 例;入院时GCS 评分4~8 分,平均(5.82±0.52)分。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经头颅CT 确诊为重型颅脑损伤;②存在明确颅脑外伤病史;③患者及其家属在研究前均知情同意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合并脑血管疾病者;②凝血功能障碍者;③伴有精神异常者;④合并脑肿瘤者。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骨瓣开颅术治疗,对患者实施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并根据患者手术前CT 扫描结果对血肿部位进行标记,对患者进行双侧或者单侧额颞瓣或者颞顶瓣,骨瓣大小在6 cm×8 cm,清除患者颅脑血肿以及额颞硬膜下血肿,置入人工硬脑膜后,逐层缝合头皮和颞肌。观察组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麻醉方式和对照组相同,切口在患者颧弓上耳屏前方1 cm 处,然后将切口延伸至耳郭上方、发际线后上方,直至患者的顶结节处,距离中线2 cm 进行弧形向前延伸,直至患者的前额发际;采用颅骨钻孔,将大骨瓣制作,在患者顶部骨瓣正中线2 cm 处直至乳突处,切开患者硬脑膜,在患者硬膜周围进行悬吊止血,清除患者坏死脑组织、额颞硬膜下血肿、颅脑血肿等,在止血完毕后,置入引流管与人工硬脑膜,逐层缝合颞肌、头皮。

观察指标:①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个月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分数越低说明神经功能恢复越好。②比较两组术前、术后3 d、术后7 d颅内压水平。③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包括脑积液、外伤性脑梗死及脑切口疝。

统计学方法:数据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予以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两组术前、术后1 个月NIHSS 评分比较:术前,两组NIHS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个月,观察组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前、术后1个月NIHSS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术前、术后1个月NIHSS评分比较(±s,分)

组别n术前术后1个月观察组5042.58±2.5211.02±1.52对照组5042.52±2.7820.52±1.71 t 0.11329.361 P 0.9100.000

两组术前、术后3 d、术后7 d 颅内压水平比较:术前,两组颅内压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7 d,观察组颅内压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前、术后3 d、术后7 d颅内压水平比较(±s,mmHg)

表2 两组术前、术后3 d、术后7 d颅内压水平比较(±s,mmHg)

组别n术前术后3 d术后7 d观察组5032.52±2.5218.52±1.0215.21±1.01对照组5032.53±2.4526.55±1.2121.52±1.02 t 0.02035.87931.083 P 0.9840.0000.000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讨 论

随着我国建筑、交通行业的不断发展,导致颅脑损伤发生率不断升高。颅脑损伤的致伤原因包括直接作用、间接暴力作用等。颅脑损伤发生后,易导致血肿形成,并且血肿占位效应能够继发缺血性和缺氧性损伤、局部脑组织受压,具有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病情复杂、病情发展迅速等特点,而早期清除血肿为治疗关键[3-4]。临床对于颅脑损伤一般以手术方式治疗,术中清除患者坏死的脑组织和血肿,预防继发性损伤形成,减轻患者的病残程度,降低病死风险。常规骨瓣开颅术骨窗较小,减压效果不满意,无法充分暴露患者损伤部位,给血肿清除、明确出血部位、清除坏死组织等操作增加难度[5-6]。而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实施后,能显著降低患者颅内压水平,同时骨窗较大,可充分暴露患者损伤部位,可在直视状态下将颅内血肿以及坏死脑组织彻底清除,同时对于出血部位定位准确,能够达到精确止血的目的,达到显著的减压效果,减轻患者脑干、下丘脑的压迫,从而使病残程度得以减轻[7]。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的优势较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暴露范围广泛,能够将额颞顶叶充分显露,将硬膜下血肿和脑内血肿、额颞顶硬膜外血肿有效清除,同时能够将颞叶前回、眶回、额叶等挫裂伤区坏死组织清除,避免出血,并且能够在直视下止血,可预防迟发性血肿。②骨窗范围广泛,具有位置低的优势,能改善患者脑组织和脑静脉回流,控制患者的颅内高压,减轻脑组织缺血性损伤,保护脑组织[8-9]。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NIHSS评分、颅内压变化、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说明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效果显著。究其原因:重型颅脑损伤是一种严重的脑外伤,因为遭受摔打、击打以及物理撞击导致颅脑组织撕裂、穿通,同时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多存在脑水肿、大量脑出血以及神经功能缺失等症状。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修补可避免脑的再次损伤,保持患者头形正常。此外,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对神经功能恢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是由于颅骨修补术后解除了大范围因颅骨缺损区域受大气压和引力影响引起的塌陷,稳定了颅内压平衡,从而改善了脑组织的血流动力学,改善了局部脑组织的供血供氧,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从而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从颅内压角度分析,当人体颅脑受到创伤后,通常会发生继发性病理生理学变化,由于脑组织充血、出血、水肿、肿胀等,致脑容积增大,从而引发颅内压增高情况,而实施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可通过大骨瓣减压预防或减轻脑肿胀所致的颅内压增高,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在并发症方面,通过实施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能有效防止失去填塞而导致的血管损伤、硬脑膜剥离、出血等情况,还能有效减少术后迟发颅内血肿发生,同时再通过分次剪开方式,能有效降低患者颅内压水平,避免脑组织移位情况发生,从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综上所述,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比常规骨瓣开颅术更具优势,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降低颅内压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建议应用并予以推广。

猜你喜欢

骨瓣开颅外伤
羊常见外伤、创伤的治疗方法
急诊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在闭合性十二指肠胰头外伤中的应用
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对冲性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观察
快速开颅技术在外伤性颅内血肿合并脑疝抢救治疗中的效果
去骨瓣减压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开颅手术后继发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和治疗方法
严重肝外伤27例诊治分析
双侧平衡去骨瓣对重症闭合性颅脑损伤的治疗效果观察
胸壁外伤合并胸壁疝1例
神经外科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