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词句段运用”编排特点与教学建议

2022-10-15曾梦灵韦文华

教育科学论坛 2022年29期
关键词:词句语言语文

■曾梦灵,韦文华

为了落实语文要素,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在语文园地中增加了“字词句运用”和“词句段运用”板块。一、二年级的“字词句运用”让学生通过认识文字、学习词语和练习句子, 奠定语言文字运用的基础。自三年级开始的“词句段运用”是一、二年级“字词句运用”的拓展和延伸。 小学语文实际教学中存在着重文本阅读,轻语用能力训练的问题。 在语用教学方面,教师对教学难点和训练点把握不准。 针对这些问题,“词句段运用”栏目给一线教师提供了可操作的语用教学支架。 “‘词句段运用’板块是以运用词语、形成句子、构造段落为主的一系列综合性学习活动,它以练习的形式指导学生听、说、读、写、思,以提升学生的言语品质和写作素养。 ”[1]温儒敏教授曾提到,要“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的课文导引或习题设计之中”[2]。那么,如何让“词句段运用”落到实处,还需分析其编排特点,厘清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实施教学评价。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一、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词句段运用”的编排情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3]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遵循语文课标的要求,在三到六年级大部分语文园地中增添了“词句段运用”板块,旨在通过综合性的内容和实践性的方法锻炼学生的的听、说、读、写、思等能力。

(一)总体安排

三到六年级教材中共编排了52 次“词句段运用”,每册安排7 次左右(五年级下册6 次,六年级下册4 次)。 “词句段运用”是语文园地中的独立板块,首先,三、四年级的语文园地中共编排了28 次“词句段运用”, 内容主要是词语的积累和理解、修改符号和标点符号的认识以及简单的仿说与仿写。这一阶段注重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在学生独立练习之前给予提示,重在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信心。 其次,五、六年级共编排了24 次“词句段运用”。 该阶段关注学生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相互补充的特征,相较于三、四年级,该阶段对学生的练习要求更高,如让学生概括句子大意、体会人物的内心等, 旨在让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整体思路

1.联系单元

教材中的一些“词句段运用”与单元的语文要素、课文、习作等彼此联系,相辅相成。例如,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把事物写清楚的”。 选编的《我们奇妙的世界》《海底世界》《火烧云》三篇课文都是描写事物的。习作“国宝大熊猫”,要求学生写清楚大熊猫的关键信息。 该单元的“词句段运用”板块有两个题。 第一题“‘你可知道,大海深处是怎样的吗? ’这是《海底世界》的开头。请你也用类似的开头说一段话,向别人介绍一种事物”,以“你可知道,那座山上的石头有多么奇妙吗”“你是否听说过”这两个句子开头让学生介绍一种事物。第二题“读读下面的寻物启事,注意格式,照样子写一写”,下方展示了一个同学找寻丢失外套的寻物启事。这两道题分别从口述与书面表达两个方面体现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也就是将事物讲清楚。 可以看出,该单元的“词句段运用”和单元课文、习作都是关于将事物介绍清楚的,都与语文要素相呼应。

2.自成体系

所谓自成体系,既指整个语文园地涵盖了小学阶段知识与能力的训练点, 总体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规律, 体现了单项训练不断发展的态势,也指语文园地中有部分内容与语文要素没有关系,是按照编者的总体规划进行安排的[4]。例如,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该单元的“词句段运用”编排了两道题: 第一题是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和同学猜一猜关于戏曲的各个词语的意思,再选一两个说句子;第二题是让学生读读玩具小台灯制作说明书并对其进行完善。 可见,这两道题与单元核心语文要素没有什么关联性。

二、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词句段运用”的编排特点

(一)编排的综合性

统编教科书按照听、说、读、写同时推进的思路综合编排[5]。 “词句段运用”中的词语、句子、段落为学生的听、说、读、写提供了最直接的资源,“词句段运用”的各个题目也指出了“朗读”“说一说”“写一写”等明确的技能要求,让学生清楚具体的操作。其中,有的题目包含听、说、读、写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方面,出现了交叉与重叠的现象。例如,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词句段运用”第三题,让学生读句子,说说有什么发现,再照样子写句子。 题中三个例句来自该单元课文《一块奶酪》《小狗学叫》和第三单元课文《在牛肚子里旅行》,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引号的用法。 这就要求学生先读句子,发现句子间的相似点,再和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同时学生自己也要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最后再仿照例句写句子。 在这道题中,需要听说读写技能的整合,让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词句段运用”板块安排的综合性训练旨在促进学生综合技能的提升。

(二)内容的生活性

教材中“词句段运用”安排的内容一方面紧密联系社会生活,为现实生活服务;另一方面,将社会生活的知识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纳入课堂教学中,补充学生必备的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的资源。 学生在学习这些贴近现实生活的内容后,才能更好地认识生活、融入生活、创造生活。 例如,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词句段运用”第三题,要求学生根据兴趣小组的特点,给兴趣小组取富有个性的名字;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词句段运用”第二题,情境一是要求说明如何提醒小明在公共场合别乱丢垃圾,情境二是表现过生日收到梦想的礼物,自己会不敢相信地说什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词句段运用”第一题,要求为元旦联欢会设计一张海报;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词句段运用”第三题,问学生是否注意路牌,要求借助拼音认识地名等,这些内容都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只有从学生真实的生活出发,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思维的整体性

语言是人们思维的外在表现,语文教学可通过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所以,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 ”[6]“词句段运用”旨在帮助学生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第一,培养观察力。观察力是思维的起点,儿童只有通过观察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后,才能在此基础上归纳、比较事物的特点,发现事物的规律,这是一个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过程。 教材“词句段运用”板块提供了许多形象的语言情境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例如,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词句段运用”第二题,要求学生观察图片并仿写句子。学生先要观察例句,发现其表达特点,再进一步仔细观察三幅图中的景物,最后运用适合的语言进行描述。具体、真实的情境给学生的观察提供了资源,观察实践给学生的思维生长提供了支架。

第二,重视想象力。 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注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通过梳理教材,发现“词句段运用”板块中有不少要求学生想象画面、想象情境的题目,设置这些题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例如,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词句段运用”的第一题,给出了“懒洋洋”“慢腾腾”等ABB 式的词语,问学生看到这类词语会想到怎样的画面,结合想象和词语写句子。 这样的练习可让学生将词语与具体生活场景进行链接,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发展。 再如,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词句段运用”的两个题都是和想象有关的,第一题让学生想象所列的成语的画面,再说哪些人物或故事具有这些神奇特征; 第二题以该单元课文《盘古开天地》《普罗米修斯》《女娲补天》 中的几个例句,让学生感受想象的神奇。

(四)交流的多样性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契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材各个栏目安排了交流内容,“词句段运用”栏目也不例外。 “词句段运用”中的交流比较多样,从交流的主体来说,包括了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学生自我交流;从交流的形式来说,包含了讨论、报告、辩论等。在师生交流中,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鼓励学生表达他们的想法和观点。 在学生与学生交流时,教师重在指导,学生通过交流发现知识,教师帮助学生归纳知识。 在学生自我交流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勾连新旧知识,对新知识进行建构学习。例如,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词句段运用”, 第一题要求学生交流文言文中一些单音节词与现代汉语中双音节词相对应的现象;第二题让学生说说对时间快和慢的体验;第三题和同学交流叶圣陶修改作文的方法。这三个题包含了学生自我交流、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等活动,这些多样的交流活动可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三、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词句段运用”的教学建议

“词句段运用” 栏目是对单元知识内容的巩固和提升,运用好这一教学资源才能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语言品质。然而,由于练习形式复杂,知识内容琐碎等问题,“词句段运用”在实际教学中存在极大的难度。 认真探讨“词句段运用”的编排特点,扎实教好“词句段运用”,对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目标的指向性:提高核心素养

“词句段运用”的总体目标要紧扣语文要素,与单元内容形成教学体系,最终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当然,“词句段运用”作为新增板块,也具有自身的独特价值和具体目标。“词句段运用”重在紧扣重点目标,就难点进行深层次的表达训练,探究如何将学到的表达方法迁移到实际运用中[7]。所以“词句段运用”的具体目标应围绕“运用”设置,让学生通过运用提升语言能力。

1.总体目标——紧扣语文要素

语文要素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具体化,“词句段运用”又是语文要素的具体化,是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载体。 在教学中,“词句段运用”应紧扣语文要素, 引导学生在语言训练中掌握语言知识。在此基础上,以“词句段”为媒介,指引学生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灵活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积累自己特有的语言经验,在这一过程中发展思维,提高审美意识,传承优秀文化,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例如,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牛郎织女(一)》课后的练习二提出通过想象来增加故事情节的方法,“词句段运用”第二题示范了增加恰当的口语表达来丰富故事的细节,帮助学生把牛郎织女初次见面的情节说得更具体,“口语交际”则要求学生将所学的方法用于复述其他故事。这几个部分都是围绕语文要素设置的,它们彼此勾连,形成一个教学有机体。 学生通过学习“词句段运用”第二题,不仅了解了创造性复述故事的方法,还进一步了解了民间故事口语化表达的特点,感受到中华语言的独特魅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并体会民间故事语言的朴实美,从而在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方面获得发展。

2.具体目标——聚焦语言运用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学生只有学会运用语言文字,才有可能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词句段运用”栏目最终指向的就是语言的“运用”。 因此其具体目标是通过一系列的语言实践活动, 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 获得语言能力的提升。“词句段运用”的运用形式主要有两大类:交流发现和练写仿句。

交流发现既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为学生的写作厘清思路。 例如,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词句段运用”第一题,截取了《纸的发明》中蔡伦造纸的片段,给出了“剪碎或切断—浸—捣—捞—晒”的流程图,要求学生对照流程图,口述造纸的过程并照样子口头介绍一次手工活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纸的发明》时可联系本单元“词句段运用”第一题进行随文教学, 先引导学生读蔡伦造纸的段落,画出造纸的流程图,再让学生对比“词句段运用”第一题的流程图,说说两图的差异,让学生关注动词的表达效果,同时,学生倾听别人是如何介绍一次手工活动的,然后自己试着介绍。 这样的语言内化和语言表达过程有助于学生凝练语言,注重语言的条理性,也为本单元“综合性学习”中传统节日的写作打下基础。

“词句段运用”教学中,通过练写仿句,学生不仅积累了丰富的语言素材,还提高了自身的写作能力。 例如,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词句段运用”第二题, 三个例句都来自本单元《飞向蓝天的恐龙》和《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两篇课文,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并运用该方法进行写作。教学时,学生通过回忆课文,明白了恐龙和狗进行比较是为了说明恐龙的体形;乒乓球和地球进行比较是为了说明纳米之小;纳米管和钢铁进行比较是为了说明纳米管的结实,学生借以得出结论:向别人介绍不熟悉的事物时,可用熟悉的事物与之比较,借以将不熟悉的事物具体化,这就是作比较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教师给出“这片大海可真宽, ”这样的例句让学生练习。最后让学生自由选择一种事物进行仿写。 在这样的仿写练习中,学生掌握了例句包含的方法,将该方法运用于写作中,从而实现活学活用。

(二)内容的整合性:勾连教学资源

统编教材的内容编排体系是有梯度、螺旋上升的,这就意味着“词句段运用”的教学内容既要体现连续性和发展性,让前后关于“词句段运用”的学习相互贯穿,又要体现整体性和综合性,让同一单元的“词句段运用”训练形成教学合力,构建纵横交贯的教学内容体系。

1.纵向贯穿,掌握内容层次

在教学时,教师应瞻前顾后,对“词句段运用”中重复出现的知识技能进行整体把握,比较各册次书中“词句段运用”相似部分的侧重点,明确各年级教学适切的难度和要求。这样才能让分散于各册的“词句段运用”贯穿成一个教学有机整体,才能让新知联系旧知,促进新旧知识融合,实现教学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式推进。

以“根据关键词写一段话”为例。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词句段运用”第二题,要求学生明白一个句子开头和句子后面的关系,把句子写具体;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词句段运用”第二题,要求学生以动作描写表现心情;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词句段运用”第三题,强调学生通过场景、细节等写出自己的感情;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词句段运用”第二题,要求学生从“饱经风霜的脸”等几个词语中选一个写一段话。 该题已没有例句展示,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观察和经验把事物写具体。 从纵向看,每个年级对“根据关键词写一段话”的要求呈螺旋式上升,三年级能理解一个句子前后间的关系,将句子写清楚即可;四年级提出以动作描写体现人物心情的要求;五年级提出以场景、细节等写出人物感情的要求;六年级则不提供例子,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围绕关键词写一段话。 教学时,教师应注意“词句段运用”训练内容的层次性,稳步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2.横向融通,形成教学合力

“词句段运用”的教学,既要注意纵向贯穿,掌握层次性和发展性,又要关注单元整体,明确“词句段运用”在单元中承担的任务,使“词句段运用”与单元其他内容通过分工与合作,形成教学合力。

例如,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复述故事”, 教学时可这样分解:《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的课后练习题提示了借助表格复述故事;《漏》的课后练习题要求借助示意图和文字提示, 按照地点变化的顺序复述故事,通过两篇精读课文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借助示意图、表格,按照时间或地点变化的顺序来复述故事的方法;“交流平台”以对话的形式总结了详细复述的方法;“词句段运用” 第三题要求学生进行转述,这是复述的一种练习,让学生对复述小试身手,为“口语交际”的讲故事做好准备;“口语交际”让学生以讲故事的形式锻炼学生的复述能力;“习作”让学生编童话故事,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教师将单元的内容进行融通后, 从课文学习中习得方法,“交流平台”总结方法,“词句段运用”进一步明确方法并初步尝试运用,“口语交际”和“习作”实践运用方法,如此形成教学合力,体现了语文训练内容彼此勾连、相互促进的编排体系。

(三)方法的科学性:基于学生学情

学情分析是“词句段运用”教学的前提,只有经过真实的学情分析,才能提出科学的教学方法。 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将“词句段运用”学习等同于刷题,让学生简单完成练习即可,结果是学生只会“照葫芦画瓢”,不得其中要领。 教学时,教师应认真分析每一年级或每一班级学生的学习水平、 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学习难点,设计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在实践中迁移运用,这样才能使“词句段运用”在实际教学中得到落实。

1.巧设支架,促进思维发展

“词句段运用”中出现的词语、句段有的来自单元课文,它们具有独特的语言价值,需要学生重点关注其特点和用法。 因此,这部分“词句段运用”可借助范例支架, 先明确题目中所给的范例的特点,再仿照范例进行练习。 “词句段运用” 的重点在于“运用”,这涉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直接运用对学生来说存在一定难度,这时可设置活动支架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促进学生思维的生长。

例如,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词句段运用”第三题,题中的两个范例分别来自本单元《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赵州桥》两篇课文,两段话分别描写了清明上河图中的人物活动和赵州桥石栏的精美。教学时教师先带领学生关注“交流平台”的内容,通过交流了解“词句段运用”的两个范例,明确应如何围绕一个意思将事物写清楚,学生继续观察两个范例后发现相似的事物可以用 “有的……有的……有的……”这样的排比句式。由此,学生以两个范例掌握了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仿写。这样的范例支架帮助学生发现语言表达的特点,奠定了学生迁移运用的基础。再如,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词句段运用”第二题,要求学生把成语的意思用具体的情景表现出来。教师先让学生明确两个例子都是通过抓住人物的细节描写将成语的意思写具体的,然后联系生活实际,学生交流“喋喋不休”和“悠然自得”表现的场景,从语言、动作和神态方面将成语的情景写具体。这样的交流活动支架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语言特点,为仿写作铺垫。

2.拓展延伸,促进知识迁移

教师要立足于“词句段运用”提供的内容和形式,引导学生在多样的语境中巩固、迁移习得的知识和方法。 因此,“词句段运用”的学习不能止步于书本知识的获得,还要将习得的知识迁移到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学会触类旁通,真正提高语言能力。

例如,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词句段运用”第一题,要求学生理解和交流给出的两组词语,,其中一组“云技术”“多媒体”等词是近些年出现的,另一组“桌面”“窗口” 等词在原有含义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含义。 如果教师直接向学生解释这两组词的含义,那学生只是记住几个词语的字面意思而已,这样的教学没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属于浅层次学习。 教学时,首先,教师先解读本单元的语文要素“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让学生提出自己未曾听过的词语,关注自己解释不清楚的词语。 其次,学生以小组形式调查这两组词的来源、含义等,教师提示学生可结合生活经验、网络查找资料和请教别人等方法进行调查。 最后,请学生小组在班级分享他们的调查结果, 如果学生查到的词语的含义表述不太规范,教师应借助《教师教学用书》引导学生正确表述。如此一来,学生不仅能完成本单元“词句段运用”的题目,更重要的是能将查资料、请教别人、结合生活经验等方法迁移到以后的生活情景中。

(四)评价的精准性:设置星级标准

“词句段运用”教学不仅要准确定位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还要注意恰当的教学评价。 仿写在“词句段运用”中占了很大的比重,仅三、四年级的教材中明确要求仿写的地方就多达二十四处。学生的仿写绝不是让学生仿照例句随便写写就结束了,应针对学生的仿写给予精准的评价,才能让学生发现问题,作进一步完善。 因此,在“词句段运用”的仿写练习之后,教师应给出精准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仿写进行多元评价。

例如,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词句段运用”第一题,要求学生仿照例句,从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描写人物的内心。让学生将复杂的人物内心一次就写具体不是一件易事,实施精准评价可帮助学生明白自己的写作水平,找到修改的参照标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完善。 教学时,教师可在学生完成第一次仿写后,展示出星级评价标准表,根据不同的星级标准对学生所写的句子进行修改,让学生明白自己仿写的句子所处的水平,也清楚优秀的佳句是什么样子的。 (如表1)

表1 星级评价标准表

以“焦急地等人”为例,“我站在原地等我的妈妈,等了好久她都没来,我好着急啊”是多数学生都能写出的句子,但这个句子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过于简单,只能达到一星级标准。 学生明确自己写的句子所处的等级后,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寻求同学的建议,组内进行互评互改,然后学生写出“我站在原地左顾右盼,却不见妈妈的踪影,我紧皱着眉头默念:快回来吧,妈妈”这样二星级标准的句子。 学生经过自我评价和小组互评后,教师引导学生仔细回想当时的场景,想想“当时有什么样的动作,说了什么话,脸上的表情是怎样的”,从整体到局部还原“焦急地等人”这个情景,学生写出“虽然太阳晒得我口干舌燥,但我顾不上这些,我直勾勾地盯着妈妈去的方向, 巴不得她马上站在我面前,电影还有两分钟就要开始了, 我皱着眉头祈求道:你赶紧回来吧,妈妈”这样的生动句子,真正落实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词句段运用”提供的词语、句子、段落,虽然短小而零散,但是给学生积累词语、写好句子、构建段落提供了有力的支架,对学生的语言能力提升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分析各个“词句段运用”的目标和要素,明确教学内容的层次性,设计科学的教学方法,使整个教学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同时,教师应重视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实施精准评价,使学生将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素养。

猜你喜欢

词句语言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语言是刀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