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活动观指导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

2022-10-15饶黎胡丽婷

教育科学论坛 2022年29期
关键词:教学活动目标文章

■饶黎,胡丽婷

阅读是学生学习英语需要掌握的五大技能之一,也是学生从外界获取信息的重要方法之一。 在新高考英语考试中, 阅读分值由40 分增至50分,占总分值的三分之一。 传统的阅读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不能完全达到学科综合育人功能的要求。 英语学习活动观倡导主题引领、语篇依托,以学习活动为手段,有助于提升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效果。

一、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内涵

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中,英语学习活动观是指学生在主题意义引领下,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一系列体现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等特点的英语学习活动,促使学生基于已有的知识,依托不同类型的语篇,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自身语言知识学习、语言技能发展、文化内涵理解、多元思维发展、价值取向判断和学习策略运用。 也就是说,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英语课程是在某一主题意义的大环境下,借助对语篇的理解,并结合学生自身的知识背景,通过一系列层层递进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的语言知识、文化知识、思维品质以及学习策略的进一步提高,从而实现学生的综合发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英语学习活动观” 这一概念的主体是学生而非教师,它不是指教师的“英语教学活动观”[1]。因此,活动是学生的活动,是从学生的角度来设计活动,教师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 学生根据学习活动来进行自主学习与主动探究。

二、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活动现状分析

阅读教学是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推进,强调学校教学要更加注重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积极践行英语学习活动观,落实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然而,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仍有许多教师把教育关注点放在提高学生的成绩上,忽视了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

(一)学科育人形式化,不注重对文本的深入研读

新课标强调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科内容, 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在仍有的高考应试教育背景下, 许多教师认为,词汇、语法是影响学生阅读理解的重要因素,认为只要在阅读前帮助学生解决了词汇及语法问题,学生就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与深层含义,并不注重对文章的主题意义和文化内涵的深入研读,从而将英语词汇及语法的学习与语言情境割离开来,英语学科帮助学生领悟文化知识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育人价值流于形式[2]。例如,教师在教授一篇文章时, 可能只是为了应付高考将文章中的生词、重要句型、文章大意讲解一下,并没有挖掘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深层含义、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意义以及这篇文章与他们生活的联系。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只停留在表层含义,教师并没有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层次的研读以帮助学生理解语篇情境,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与文化意识,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由此可见,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没有被充分挖掘,教师的教学没有达到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二)课堂教学目标不够清晰,缺乏对教学过程的引导

课堂教学目标是对本节课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意图或目的的具体陈述,它明确规定了教师打算教什么以及学生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后在某些方面应该发生的一些预期的变化。教师在本节课的教学后可依据学生学习前后的变化来判断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然而,现阶段教学中有许多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过程中遇到了困难。一是教师在设置课堂教学目标时不够明确、清晰,将其与课程目标、学期教学目标混为一谈。 这是由于教师对教学目标层次性的理解不够深入,没有很好地区分学科课程目标、学期教学目标与课堂教学目标,因而设计的教学目标表述范围过大或模糊不清,这些目标并不能在一节课的短时间内达成,从而导致教学效率低下。 二是教学目标与教学活动不一致,无法实现对教学过程的引导作用。 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程序化地制定三维目标,并没有认真思考哪个教学活动是为实现哪个教学目标,甚至可能会出现某个教学目标没有与之对应的教学活动的情况。如此一来,教师制定教学目标只是成了一个程序化的过程,并没有起到“引领教学活动”的风向标作用。由此可见,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目标的设计是关键,起着领头羊的作用,是整个教学活动的起点,教师制定清晰、与教学活动密切相关的教学目标显得尤为重要。

(三)教学评价单一,不能保证教学有效性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评价来调整教和学的方式,以达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目的。 新课标指出,基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价应该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然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评价往往是被教师不重视的一部分。首先,教师的评价方式单一,流于口头形式。许多教师对教学的评价集中在学生的课后习题上,多采用终结性评价的形式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效,忽视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或是将其口头化,在学生完成某个教学活动后对其进行的评价仅仅是口头的一句“very good! ”“well done! ”“you are wrong”等,并没有对学生完成活动的过程进行评价,没有帮助学生分析其做得好的点在哪里或是对其做错的原因进行深层次的解析,调整学生的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其次,教学评价的主体单一,无法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许多一线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活动时仅仅以自身为主体,忽略了学生也可以就其学习过程进行互评和自评。因此,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不仅要让教师了解教学评价的标准,还要让学生知道评估标准,以便他们能够使用学习策略对自己的学习进行监控、调节。同时,教师应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英语学习活动观指导下的阅读教学策略

英语学习活动观有利于改变传统教学程序化、模式化的弊端,不仅培养学生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 而且还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以及文化意识,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落实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阅读教学,仍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笔者在此提供以下三点教学策略以供探讨。

(一)根据what、why、how 三个问题深入研读文本

为改变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过于注重词汇以及语法的讲授,新课标提出了“以主题为引领,以语篇为依托”的阅读教学要求。然而,英语阅读教学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的词汇及语法知识的学习,更多的是要教会学生在适当的语篇语境中理解文本的主旨内涵。 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教学前深入研读语篇,把握主题意义,挖掘文化价值,分析文体特征和语言特点及其与主题意义的关联。 王蔷指出,语篇研读不仅帮助教师落实新课标目标要求,还帮助教师抓住主题语境、分析文体特征、梳理逻辑结构、把握教学内容;不仅为引导学生发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奠定基础,也为教师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提供依据[3]。因此,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强调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读,并尝试从what、why、how 三个方面来展开。

以高中英语人教版必修一Unit 3 Natural Disaster -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 为例,此篇文章为报道唐山地震情况。 首先,对于what 的回答,教师要关注文章的基本内容,即文章是在怎样的主题背景下写的、写了什么。 教师首先需要关注到本单元主题是自然灾害,由此即可想到自然与人的关系,然后再去分析文章的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具体讲了什么。接下来,对于how 的回答,要求教师去分析文章的结构特征和语言特点。此篇文章是记叙文,作者采用时间的顺序来构思文章,将文章分成震前、震中和震后三部分,行文思路清晰,学生也易于捕捉每部分的关键信息。 此外,这篇文章的语言也极富特点,例如,文章采用数据来表达地震对城市造成的危害之大,增加了事实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文章题目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the earth 拟人化,sleep 应是人类的活动,而文章使用这一词来表达地球在地震当晚的状态, 一语双关,the earth既指我们的地球,又暗指人类,由此可见,作者巧用标题来表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依存关系。 最后,教师要在对前面两个问题回答的基础上着眼于对why 的回答, 即作者写这篇文章是想表达什么,文章的表层意义和深层含义是什么。 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 的作者表面上是报道唐山地震发生前、中、后的情景及人们相应的反应和表现,实则是想教会人们判断地震发生的征兆,暗示人们人与自然息息相关、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向人们展示了灾难面前国人团结齐心、互帮互助的精神。 由此可见,这三个问题并不是毫无顺序可言的,而是层层递进,一个比一个更加深入。 对文本的深入研读是教师上好课的第一步,是教师进行高效阅读教学的基本保证。英语学习活动观指导下的阅读教学要求教师从以上三个问题出发研读文章主旨,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主题意义。

(二)根据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三个活动层次制定课堂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的总方向,可分为课堂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学期教学目标和学科课程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师进行一节课教学的总方向,也是其他教学目标的基础[4]。教学目标引领教学活动,具体来说,就是教学活动的设计是围绕着教学目标的实现而进行的,从教学目标中就可以看出学生在某一堂课结束后要达到的某种能力上的要求。 因此,教学目标必须是学生外显的行为变化,是可测可量的。而以往的教学目标并非如此,如某节阅读课上,教师制定的一个教学目标为学生能够掌握有关自然灾害的词。这个教学目标中使用的“掌握”一词就是难以可测量的,“掌握”是一种内隐的心理状态,教师并不能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就知道学生是否掌握了该知识。因此,教师需要使用“学生能够‘辨认’‘指认’‘描述’‘举例’”等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就可测量学生是否“掌握”知识点的行为动词来对学生进行检测。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阅读教学正是要求教师运用此类行为动词,并且根据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三个活动层次来制定教学目标。

这三个目标逐层体现了英语学习活动观的三个层面,每层目标都对应适当的学习活动,通过相应的学习活动来检验目标的达成。对于学习理解类的教学目标,教师采用“感知与注意、获取与梳理、概括与整合”等行为动词来检验学生是否能够对所学文章进行结构化梳理; 对于应用实践类目标,教师可以用“描述与阐释、分析与判断、内化与运用”等词来考察学生是否对所学知识进行内化,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对于迁移创新类目标,教师可以用“推理与论证、批判与评价、想象与创造”等词来检测学生能否就文章批判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将所学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去。 由此可见,英语学习活动观指导下的教学目标将语言、思维、文化融于一体,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语言技能、文化意识和思维品质的提高,最终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实。

(三)根据教学评一体化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

新课标提出的完整教学活动包括教师教、学生学、多元主体评价三个方面,并强调教师要正确处理教学评价与教学之间的关系,推动教学评一体化实施,提倡评价应运用于教学的全过程,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和反馈,促进学生的有效性学习。 教学评一体化是在教学目标的引领下,将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及评价活动有机融为一体,共同指向教学目标的实现。也就是说,教师在设计学习活动时,首先需要明确活动的目标,即在完成这次教学任务后期望学生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其次,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与之相应的学习活动和评价活动,重视教学评价,将评价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开展学习。可见,有效的教学评价是指向教学目标,与目标的方向是一致的,基于此,笔者以高中英语人教版必修一U nit 3 Natural Disaster -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 为例, 根据其学习目标设计出指向目标的评价活动(如表1),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

表1

四、结语

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更加关注文章的主题语境与语篇知识,更加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获取、整理、归纳以及分析的能力,从而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高中英语教师要以英语学习活动观为指导,深入挖掘文章主题意义,开展多元化的学习活动和评价活动,不断促进学生的语言意识和思维品质的发展,最终形成学生核心素养,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猜你喜欢

教学活动目标文章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有效性探究
关于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游戏化的思考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
小排经“点化”大文章
A Truly Outstanding Article一篇真正出类拔萃的文章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