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建构的小学一年级识字教学设计
2022-10-15赵福君托伦艾阿比力提蒲陈雪琴
赵福君,托伦艾·阿比力提蒲,陈雪琴
(1.石河子大学 师范学院/兵团教育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3;2.石河子市第二十中学,新疆 石河子 832003)
一、小学一年级语文识字教学应用知识建构的可行性分析
识字教学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直备受关注和重视。2019 最新《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指出,小学阶段,低年级重在识字,中年级重在阅读,高年级重在写作。[1]识字作为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低年级学生对识字量的掌握直接决定着整个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质量。新课标对于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的规定明确指出,让小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激发学生识字兴趣,有主动识字的意愿,能够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 个,其中会写800~1000 个字。[2]然而片面追求识字量,是传统识字教学的一大弊端,因为这样的教学方式只会让学生重复地、机械地抄字,作业练习效果大打折扣,这违背了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使其完全遵照语文课本的编排逻辑,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节等问题。[3]这样的识字教学方式,往往会适得其反,这使得学生很难有效融入识字教学中,甚至产生不好的情绪,这样的情绪极具传染性,其后果难以控制,严重时会阻碍小学生语文思维的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升。[4]
现代教育教学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投入和创新性思维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而传统的识字教学方式比较老套及模式化、识字方法形式化、对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不足,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很难主动投入情感,学习兴趣的缺失往往导致学习效率的低下,更别提对汉字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了。[5]目前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关键是使小学低年级学生乐于识字及促进其自主识字。知识建构作为新型的教学方式,在20 世纪90 年代年由加拿大学者 Marlene Scardamalia 和Carl Bereiter 共同提出的,并在各个学科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该理论是建构主义理论的发展,与一般建构主义理论主要不同点是注重社区共同知识的建构,知识建构的重点是学习者在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在特定的环境社区活动中,通过积极互动构建自己的知识。[6]因此,该理论非常适合应用到识字教学中,在识字教学中,可以引领学生通过个人经历、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小组成员自身新旧知识之间的交流以及班级分享过程来促进社区知识的形成,实现知识建构,最终实现知识内化,从而不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本文试图探寻基于真实情境的识字教学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以及小学生的识字效果。
二、小学一年级语文识字知识建构的设计
(一)识字教学中建构主题的设计
参照2019 新课标对部编版语文教材中小学一年级的识字要求:在认识一部分生活常用字的基础上,系统学习汉语拼音的认读,进而通过具体的课文学习认字与识字。[7]同时,本届学生是教育部要求幼儿园不能小学化,要求学生零基础入学的第一届学生,幼儿园遵照规定不教幼小衔接知识,多数家长也遵照规定让孩子零基础入学,因此该班学生识字基础较弱,绝大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认识自己或他人的姓名,在作业的收发、姓名卡片的识别等方面非常不便,故在遵循新课标对真实生活情境引入要求的前提下,设计了以姓名为主题的知识建构教学。一是让学生通过认读自己或他人的姓名,将识字教学融入自己的真实生活中,增强其识字的主动性和趣味性;二是方便小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作业的收发、卡片的识别等。
研究以学生的姓名为主题,让小学生从认识自己以及他人的姓名开始,在一个较为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提出真实的观点,发展多样化的观点,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或他人的观点,掌握中国姓氏的命名规则以及特点,最终形成关于姓氏的班级集体知识。正是在这样的真实情境下,小学生从认读自己的姓名开始,通过小组互动交流,认读组内与组间其他同学的姓名,进一步推演到认识家人的姓名,最终完成认识《百家姓》中所有的姓名。本研究以姓名为主题,在某中学一年级班级中设计并实施了为期一个月的姓名主题知识建构教学,试图探寻基于真实情境的识字教学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以及小学生的识字效果,以期为改进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识字教学提供参考。
(二)识字教学知识建构的目标
教学对象为西部某九年一贯制学校一年级的全体学生,共47 人,初次接触知识建构教学。该年级的学生年龄在6~8 岁,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了解到处于该阶段的学生刚开始进行学习,比较活跃,具有比较强的好奇心并非常渴望知识。由于国家文件规定幼儿园不能提前涉及拼音和识字的教育,该班级中出现识字两极化现象,识字方面零基础入学的孩子偏多,也有个别学生通过识字辅导班的形式提前学习过认字和识字。基于学习者的这些特点,本研究通过对姓名主题真实情境的创设,培养小学一年级学生的识字与写字能力,具体的教学目标为:
1.学生通过认读自己、同伴以及家庭成员姓名的同时,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意愿;
2.结合姓名卡片,认识与姓名相关的汉字,增加学生的识字量;
3.通过对姓名主题知识建构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提问和质疑能力;
4.通过自主、小组合作、主动探究等学习方式来了解汉字构成,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与讨论。
(三)小学一年级语文识字知识建构的过程
1.知识建构前期准备:姓氏卡的制作
为保证姓名主题知识建构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教师做了以下两个准备:
请家长把孩子的姓名纵向打印在A4 纸上。学生利用每次语文课前3 分钟和放学前15 分钟时间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班级学生姓名的领读与认读,隔天小组互换领读。
请家长在A4 纸上分两栏横向打印出全家人的姓名,如左边是爷爷、奶奶、爸爸、叔叔和姑姑和学生姓名,右边是姥爷、姥姥、妈妈、姨姨和舅舅。同样用课前和放学前的时间进行交流认读。
虽然一年级的小学生们从未接触过知识建构教学,但是经过一周时间的认读与领读活动,学生们逐渐进入状态,以姓名为主题的知识建构教学在家长们的大力支持下正式开始。
2.引入真实情景,提出真实观点
在前期领读和认读姓氏卡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名字里的故事”主题分享活动,相互分享“父母为什么会给自己起这个姓名的缘由”。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真实想法提出问题,发表观点,此时问题逐渐趋于多样化,学生们的问题意识在逐渐增加,该阶段学生共提出14 个问题,如表1所示。教师课后通过QQ 群发布,以便家长得知学生们的关注的问题,并要求基于这些问题,回家在知识建构本上记录好自己感兴趣的三个问题并查找资料解答。
表1 第一阶段提出的问题汇总
图1 学生姓名知识建构教学模式
3.分组交流,不断改进观点
根据前一周学生们提出的观点,教师帮助学生逐一进行分组(由于孩子太小自己不能理解找到分组),由此形成了4 个不同的问题域小组,分别是“复姓的普及程度”“赵姓在百家姓中的排名”“不常见的复姓名称”以及“百家姓中为何没有兰姓”,学生根据不同的小组主题进行组内的交流和讨论,不断改进观点,并将讨论结果在全班进行分享。学生从刚开始的羞涩不敢发言,逐渐到站在自己的座位上发言,再到大胆的站在讲台上分享,整个过程教师只是进行了一定的引导,没有进行有影响的干预,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轻松舒适的交流氛围。
4.组间交流,新观点的产生
在前两次课的基础上,学生展开不同组间的交流与讨论,并进行班级汇报。期间在教师引导和学生提问等环节中,不断有新观点产生,如当有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提到“阿克卓力”的名字是四个字,另一位同学紧接着说:“我的朋友叫‘王陈如雪’”,其他同学说到:“有的人叫欧阳”。与此同时,老师抓住机会引导同学们想一想读过的《百家姓》,其中有“欧阳”“轩辕”以及“诸葛”等姓氏,于是产生了“什么是复姓?”“复姓有哪些?”以及“王陈是复姓吗?”等新的问题。该阶段产生的新问题如表2 所示。
表2 组间交流产生的新问题
5.总结提炼,汇报展示
经过前期的知识建构教学过程,姓名知识建构教学接近尾声,教师组织学生总结前三次课的研究成果,在全班范围内进行成果展示。教师发现,虽然有的孩子对问题的理解有偏差但是此次姓名主题知识建构教学促进了孩子对家庭成员姓名的认识,他们能够很自信的识别并读出家庭成员的名字。此外,课下与家长针对主题进行交流过程中发现,学生在分享环节表现地更为积极和主动,这也说明了家校共建对知识建构教学的促进。
一个月的姓名主题知识建构教学,使得小学一年级学生均能够认识自己及其相关他人的姓名汉字;根据家长反应,在生活中学生逐渐有意识的发现、认读看到的汉字;大部分学生识字的自信心也在不断增强。笔者在进行姓名知识建构半年后,执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有篇名为《姓氏歌》的课文,这篇课文要求学生认识12 个生字,会写7 个生字。而学生在一年级入学进行姓氏知识建构时,孩子们从真实的生活中的问题出发不断认识了班级45 名同学的姓氏以及自己家人亲戚的姓氏,还了解到了姓氏以前的习俗规定通常是随父亲姓,以及随着社会思想观念的进步也有同学开始跟母亲姓,学生在不断提问及解答的过程中,记录了自己的探究结果。拓展阅读《百家姓》识字量已经超过《课程标准》一年级上学期识字要求:会认300字,会写100 字的识字写字要求。在班级交流中做到了真正的上不封顶下有保底教学策略。到一年级下学期学生在没有教师的教学帮助下,已经可以做到主动掌握本课的重点与难点,甚至远远超出了课内要求的识字量与知识点。由于教学方式的改变,让课堂发言从一节课老师点名回答问题不到10 次,变成现在的课堂,小组交流,知识圈交流,班级交流,课堂发言人次35~40 人次,个别同学没有发言,也能认真倾听,思考提出质疑。这些改变都是知识建构课堂潜移默化中轻松达到了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会认300 字,会写其中的100 字;独立识字等课标要求,甚至有一部分同学,超出了本学段的教学目标。因此,知识建构的教学方式是可以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三、研究发现与建议
(一)研究发现
通过一个月的知识建构教学,有越来越多的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主动加入识字主题的教学活动中。伴随着教学活动的进行,学生的思维方式有了很大的进步,逐步有了自己不同于他人的想法,这种可贵的教学进步离不开一个较为自由的沟通环境;学生从最初的不善于表达,不知道说什么,怎么说到敢于表达,主动参与交流,并积极回答问题,使得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锤炼,学会了展示自己,激发了学生的自信心;虽然本班同学年纪小,比较活跃,但是本班同学在有学生回答问题或者表达自己的想法时在下面很认真地去听并思考提出质疑,使学生形成了“倾听”的良好习惯;笔者在进行姓名知识建构半年后,执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姓氏歌》时,学生不用教师教,已掌握本课的重点与难点,还超出了课内要求的识字量与知识点,促进了学生对识字的深度学习。
(二)对策与建议
通过本轮的教学,笔者发现孩子的潜力无限,他们的进步之快也促使老师不断前进,他们有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看到他们沉浸在解决问题后的快乐中的样子,也激励着笔者继续做好这份研究,浑身充满干劲儿。让笔者都有研究自己姓氏的欲望和冲动。总体来说,本次知识建构教学是成功的,同时也存在以下问题:(1)有一部分同学,进行了家庭简单交流和沟通,多数是家长直接将信息告诉孩子,用拼音记录在本子上,就再也没有进行过第二次交流或探讨,孩子朗读磕巴,表达较弱。同时也明显突出了家长的态度。(2)还有很多家长没有参与,还是停留在听的状态。针对以上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在知识建构教学中要形成“倾听”的良好习惯,并引导形成学生独特的观点
在整个识字主题的知识建构教学中,学生在现实问题面前,从最开始提出真实的观点到后来发展多样化的观点,再到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或他人的观点完成观点归纳与升华,教师发现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学生的思维会随着知识建构教学的深入而有了跳跃式、发散性的进步,表现在他们的观察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不断增强,当然这一切都有教师督促的因素所在,也是不能忽视的。在学习初期学生愿意听教师和家长的,开展到后面学生对教师和家长的依赖性减少了,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思维。学习中的知识建构在教学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逐渐拓宽了学生的知识深度及知识面。自由的沟通交流也改变了孩子们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独特思维。笔者在开展教学活动中,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没有急于上课,在保证教学质量的情况下营造了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孩子在安全的环境下愿意表达,没有过于干涉学生的提问与解答。结果发现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英国语言学家埃克斯利说:“语言教师最有害的缺点和最流行的通病是讲得太多,他试图以教代学,结果是学生什么也学不到。”因此,不能过于干涉学生的提问以及解答,而是要做到引导学生大胆发言,教师耐心倾听、耐心等待,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2.在展示中和之后通过深入的讨论,形成社区知识
开展小学一年级语文知识建构教学,不仅有助于让学生在总结汇报中主动进行知识建构,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笔者最初开展这项教学活动时有部分学生不善于表达,不知道说什么,怎么说,开展到后面所有学生敢于表达,主动参与交流,并踊跃回答问题,越来越会分享和展示各自学到的知识,最终形成社区知识。[8]例如,笔者开展公开课时,课堂气氛特别活跃,学生的表现欲特别强,学生都很自信敢于表达,并且所有学生都参与了交流。有一位家长反馈上说到:孩子放学回家后,我们问起知识构建的情况时,她一说起来非常兴奋。她说自己举手参与发言,给同学们分享了父母给自己起名字的寓意和对参加知识构建活动课的感受,本来比较胆小的,但看到同学们和老师满面笑容的望着她,自己也觉得受到了肯定和赞赏,增添了自信心,很期待下次的知识构建活动。
3.学会建构性地使用权威资料,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学生在课前准备尤为重要。课前准备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求知欲及积极性。笔者在上课中发现有部分学生在课下准备不充足,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不积极,不自信不敢发言,这就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求知欲。也有准备充足的学生,他们的家长在课前陪伴学生一起积极准备,因此在课上孩子十分自信,回答问题积极流畅,获得了成就感,提升了自信。因此课下学生应查相关材料并进行处理,为下节课作好准备。在一次又一次的定期循环交流中,思维得到了碰撞,真实的问题解答引发孩子思考,孩子自己在不断提问,不断深入探究收获新知的同时体验到探究的快乐,收获的喜悦,解答的自信。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学生具备收集、处理材料的能力是现代教育中的重要的一部分,对于学生来说尤为重要。知识建构虽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但也认可权威性资料的使用。开展本次教学活动中学生不仅学会收集和处理资料,还学会建构性的使用材料。笔者在开展本次教学活动时,让学生和家长一起提前准备收集材料,学生课前把收集的材料进行处理并写到了本子上,这为课程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开展知识建构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收集、处理相关材料,并注意提高建构性地使用材料的能力及锤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4.在建构过程中促进家校协同的发生,教师及时进行反思与总结
在教学中家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开展知识建构教学在实践中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在学校老师尽心尽力教育学生,学生回到家也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笔者这次开展知识建构教学活动得到了大部分家长的支持及帮助。而还有一部分家长在课下没有与学生进行很好地交流,导致学生对有些部分内容感到陌生,上课不敢发言,这不仅导致课堂效率低,还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因此,家长要支持老师的工作,但是也不能过于干涉。同时家长也不能过于干涉学生的学习,要适当的参与,不能因过分参与限制了学生形成独特思维。课堂反思与总结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效率最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多反思才能避免走弯路,精准教学,才能够体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由于现在教学任务繁琐,教师不能及时进行课堂各个环节记录,进行课堂反思与总结。在后面进行整理时,会出现部分课堂环节不清晰,对后续分享经验及后续教学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教师应该及时进行反思与总结。
综上所述,知识建构课堂教学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还符合新课程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顺应了新课程改革的潮流。在教学时间过程中,教师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真正转为实践。知识建构课堂教学不分年龄阶段,完全可以在小学一年级进行教学活动。知识建构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在课外阅读教学、科学实践活动等方面进行,还可以在语文教材中潜移默化地进行深度的学习,以及可以在知识建构分享中体验知识的多元化,体现课程的学科融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教师要不断要尝试新的教学方式来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同时希望这次识字教学设计为其他学者或教师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