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网式松解技术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QOL评分的影响研究
2022-10-15石思超谢邦洪通讯作者
石思超 谢邦洪(通讯作者)
( 重庆市梁平区人民医院 , 重庆 405200 )
随着老年人群的比例逐渐提高,各种骨科疾病如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发病率也呈上升的趋势[1]。老年人多患有骨质疏松,并由此易引发膝关节外翻、屈曲挛缩畸形及膝关节炎等疾病,需要进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行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术后通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和关节肿胀情况,手术过程中的创伤和出血也严重影响着患者术后的康复速度[2]。此外,部分行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在术后由于担心运动训练会导致病情加重或者过于疼痛,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恐动心理,从而对训练康复缺乏正确的认识,无法进行持续且有效的主动运动,不利于其膝关节功能的恢复[3]。膝关节置换术一般应用在膝关节疾病患者的治疗中,且可以得到显著的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概率较低,有效提高安全性以及生活质量。近些年来,临床技术在逐渐发展,虽然膝关节置换术效果良好,但是,还会有一部分手术因为术前设计出现差错,进而使患者出现手术创伤,手术后没有固定好假体,下肢力线不良等情况,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还会影响医院的社会影响力。将拉网式松解技术应用在膝关节置换术中,可以得到明显的松解效果,有效提高治疗效果[4]。本次研究,作者抽取的病例均来自于我院在2017年2月-2019年12月收治的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从中随机抽取出4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当作本次研究的分组方法,通过对照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中所抽取的病例均来自于我院在2017年2月-2019年12月收治的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从中随机抽取出4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当作本次研究的分组方法,分成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患者通过单独的膝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以对照组为基础,观察组患者将拉网式松解技术应用在术中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的年龄39-76岁,平均年龄为(57.10±5.60)岁,男性患者共有12例,女性患者共有8例。对照组患者的年龄40-78岁,平均年龄为(59.06±5.41)岁,男性患者共有11例,女性患者共有9例。患者在同意书上签字,上报给我院的伦理委员会,在得到批准后,开展研究。研究对象中的患者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情况等,没有明显差异,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2 方法:MRI的检查方法以及测量方法:使用MRI扫描仪,患者保持仰卧位,将膝关节间隙作为中心,采集2mm的连续轴位影像,在工作站上,使用专用软件测量数据图像,在胫骨截骨水平上,对腓总神经以及外侧关节囊内缘的最短距离进行测量。所有的测量工作均需要由1名骨科医生以及放射科医生进行测量,测量结果为平均值。术中患者采取平卧位,通过全身麻醉,常规消毒铺巾,在患者的膝关节前方正中做一个长度大约为15.0cm的切口,将皮肤以及皮下组织切开,在髌旁内侧进入膝关节,对于外翻畸形患者:松解软组织,将交叉韧带切除,通过截骨治疗。然后通过外侧软组织拉网式松解,使用撑开器将患者的关节间隙撑开,在外侧关节囊胫骨截骨水平和外侧关节间隙水平做一个切口,与关节面相平行,形成网状松解,同时,需要对外侧关节间隙的变化情况进行观察,如果内外侧平衡,则停止外侧松解,之后进行试模复位,对患者的下肢力线进行测试,将试模取出,安装假体,对膝关节的稳定性进行测试,放置引流,缝合切口;对于内翻畸形患者:松解内侧副韧带深层,将交叉韧带切除,胫骨垂直力线截骨,等量股骨截骨,后髁外旋截骨,将间隙块置入屈曲间隙,对内侧间隙的紧张程度进行评估,进一步进行网状松解。术后处理:术后使用弹力绷带进行加压包扎,常规应用抗生素进行预防感染,使用抗凝疗法治疗,可以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在保留引流管24-48小时以后拔除,并且通过镇痛治疗。手术后第1天,需要锻炼患者的下肢肌肉,促使其肌肉恢复,在辅助下,作伸屈膝关节锻炼,然后扶拐杖下地负重行走,手术后30天后可以弃拐杖行走。
3 观察指标:(1)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2)比较2组患者的QOL评分:QOL评分:一共25项,每项评分为0-5分,分数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高。(3)比较2组患者的术后不同时间后的关节功能评分。(4)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组内总例数。显效:膝关节功能完全恢复,疼痛消失,不影响正常生活;有效:膝关节功能逐渐改善,疼痛缓解,对正常生活产生轻微影响;无效:膝关节功能没有改善,疼痛仍然剧烈,严重影响正常生活。(5)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指标(血红蛋白水平、VAS(疼痛)评分、RMS(股直肌收缩功能)评分、日均活动量):VAS评分:分值区间为0-10分,分值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明显;日均活动量:以步行距离进行评估;RMS评分:使用表面肌电图对股直肌收缩功能进行评估,值越大,表示患者的股直肌收缩功能越良好,值越小,表示股直肌收缩功能越差。(6)比较2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包括静脉血栓、肺部感染、泌尿感染。(7)比较2组患者的术后12个月的Harris评分:包括:疼痛评分、功能评分、畸形评分、活动度评分。
5 结果
5.1 2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10.65±11.28)分钟,术中出血量为(355.79±46.81)ml;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36.78±12.45)分钟,术中出血量为(507.48±52.04)ml。P<0.05,差异显著。观察组的住院时间为(10.46±3.12)天,对照组的住院时间为(10.50±3.06)天,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2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比较分,n=20)
5.2 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观察组患者的QOL评分为(118.43±5.81)分,对照组患者的QOL评分为(86.16±6.49)分,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5.3 2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的关节功能评分比较:观察组患者术后7天、14天、30天的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90.56±4.26)分,(94.67±4.72)分,(97.19±4.42)分,高于对照组的(85.34±3.89)分,(90.16±4.36)分,(93.72±4.2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的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分,n=20)
5.4 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19/20),高于对照组的75.0%(14/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情况(n,%)
5.5 2组患者的治疗指标比较:观察组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VAS评分、RMS评分以及日均活动量分别为(102.13±10.58)g/L、(2.61±0.76)分,(50.24±10.49)分,(68.94±5.16)m,优于对照组患者的(93.46±6.78)g/L、(3.18±0.82)分,(40.15±10.79)分,(54.16±4.21)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的治疗指标比较情况
5.6 2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0%(1/20),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0.0%(6/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2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5.7 2组患者的术后12个月的Harris评分比较:观察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功能评分、畸形评分、活动度评分、总分分别为(36.26±5.86)分、(38.26±4.59)分、(3.61±0.43)分、(3.21±0.28)分、(76.98±4.51)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27.16±4.38)分、(25.41±4.35)分、(3.16±0.37)分、(3.02±0.26)分、(57.46±4.2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的术后12个月的Harris评分比较分,n=20)
讨 论
骨科疾病的主要发病人群为老年人群,因为老年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各部分机能正在逐渐下降,特别是骨质情况,每天的钙离子的摄入量大量降低,使患者的骨密度降低,骨头也变得越来越脆,所以,就导致老年患者发生各种骨科疾病,患者每天会产生一定的疼痛效果,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困扰。引发该病的原因一般主要是2个方面,一方面为外伤引发,一方面是自发引发。外伤引发是由于受到外力压迫,从而发生压缩性骨折[5]。骨科疾病大多都是老年患者,临床上治疗该病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手术进行治疗,但是术后易发生一些并发症,对于术后的康复情况不够理想,而中医认为该病是与肾功能密切相关,所以治疗该病的根本就在于使肾功能趋于正常,所以在术后给患者服用药物进行预后。骨质疏松发生后,患者的骨量会大大降低,骨小梁会产生退行性变化情况,增加骨脆度,所以,骨折概率也随之提升,另外,骨折还会对患者的心功能以及肺功能造成负面影响,对患者的生存质量造成极大的影响,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患者发生死亡,该病的最常见发病原因是摔倒引发,并且股骨的骨质较松,由于强劲的外力作用,极易发生骨折,严重困扰患者的日常行动,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也是由于骨质较松的原因,患有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大部分都在病床上度过,极易发生泌尿感染、伤口感染、压疮等症状,使患者受到额外的痛苦,所以对于骨折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临床上治疗该病的最佳方法就是进行手术,其中关节置换术是医生常用的一种手术方法[6],可以有效缓解膝关节疼痛情况,患者的生活质量也会明显提升。全膝关节置换术属于中晚期严重性骨关节炎的主要治疗方法。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力线矫正是十分重要的,能够对患者术后满意度以及假体使用寿命产生明显的影响,和手术是否成功具有密切联系。理想的力线能够使患者获得更正常的膝关节运动方式,可以有效防止假体以及骨水泥受力不均匀情况,提升早期手术成功率,同时,又能够最大程度的保护伸膝装置的功能。但是,通过大量的膝关节手术结果中发现,膝关节置换术还是存在一定的缺陷[7]。所以,本次研究,将拉网式松解技术应用在膝关节置换术中,对其治疗效果进行研究。
膝关节疾病患者,特别是对于严重外翻畸形患者来说,患者由于膝关节外侧的软组织会出现紧张形态,内侧出现松弛状态,仅仅通过膝关节置换术对患者进行治疗,并不会使软组织保持平衡,如果手术操作出现误差,则会使内侧以及外侧软组织失衡,此时,就需要除去更多的骨质,使用假体来提高稳定性,而将拉网式松解技术应用在膝关节置换术中,可能会损伤腓总神经。相关报道表示:通过首次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存在腓总神经损伤的发生风险,还会伴有外翻畸形的膝关节损伤情况。通过大量的研究表明[8]:通过测量腓总神经的安全距离以及危险区,胫骨截骨水平测量腓总神经以及胫骨的平均距离为1.49cm,还有研究结果表示:通过MRI测量患者的膝关节,发现腓总神经和胫骨的平均距离为1.50cm。另有研究表示[9]:外翻膝和力线良好的膝关节腓总神经的安全区域无明显的差异。本次研究中主要是通过MRI方法进行测量,对伴有严重性外翻畸形膝骨关节炎患者来说,在MRI横断面,对胫骨截骨水平腓总神经以及外侧关节囊内缘之间的距离进行准确测量,从而有效指导外侧软组织松解深度,降低腓总神经的损伤概率。另外,外翻畸形的膝关节外侧软组织挛缩患者,作拉网式松解治疗时,更须注意,只要松解深度适当,可以得到良好的松解效果,使外侧结构进一步松解,可以有效治疗外翻畸形膝关节疾病患者,并且手术操作比较简单,松解效果明显,所以可以广泛应用在临床中[10]。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的住院时间和对照组比较(P>0.05);观察组患者的QOL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7天、14天、30天的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VAS评分、RMS评分以及日均活动量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12个月的Harri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由此可见,将拉网式松解技术应用于膝关节置换术中,可以有效提升临床疗效,改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拉网式松解技术,可以有效改善手术指标,提高生活质量,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