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和希望”
——《基督山伯爵》中的成长主题
2022-10-15韩璐颖中国海洋大学山东青岛266100
⊙韩璐颖 [中国海洋大学,山东 青岛 266100]
大仲马作为法国19 世纪浪漫主义作家,有着“通俗小说之王”的美誉。《基督山伯爵》这部作品,以法国“百日王朝”为社会背景,通过讲述一段跌宕起伏的复仇故事,展现了主人公从单纯懵懂的少年水手成长为成熟复杂的“基督山伯爵”这一蜕变历程,并且最终实现了精神和人格上的成长。作者同时向我们传达了“等待和希望”这一人类智慧,引发读者关于成长、关于逆境的思考,以及对于人生价值的追寻。当前国内对于该作品的研究大多从浪漫主义、英雄主义、人道主义等角度切入,对作品中的复仇、爱情等主题进行分析,鲜有从成长小说这一角度来进行探讨。但是,主人公的复仇史也是他的成长史,其叙述结构和特征符合成长小说的基本要素。
成长小说起源于18 世纪末19 世纪初的德国,“因承担启蒙重责而诞生,又称成长教育小说,明确承载着教育功能,甚至充当督导年轻人健康成长的教育圣经”。成长小说的引领意义便在于此,尤其是对青少年人格的塑造。“另外,就成长小说的美学特征而言,成长的主人公通常都是13—20 岁的不成熟的年轻人,都会经历一个天真——受挫——迷惘——顿悟直到长大成人的过程”。因此,本文将从成长小说这一视角出发,按照成长的主人公、成长的引路人和成长的仪式这三大基本要素对作品中主人公的成长进行探究,剖析其中蕴含的成长主题,探寻成长中面对迷茫与困境时的态度,进而发掘人生的意义。
一、成长的主人公
成长小说往往都会以一位主人公的成长轨迹为主线从而展开叙述,时间跨度较大,一般包含了主人公的少年、青年、中年甚至到老年。但成长的标志不以年龄来划分,而是以心智的成熟来定义。对于成长主人公的成长模式来说,大致可分为三种:“成长主人公或拒绝成长,成长夭折;或若有所悟,具有长大成人的可能性;或受到导引,得以顿悟,长大成人,主体生成。”小说《基督山伯爵》中的主人公唐泰斯便可以认为是在历经某些具有特殊意义的事件后,同时受到关键人物的启发,自身经过沉淀,完成了成长。
主人公爱德蒙·唐泰斯最初是以一个水手少年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的,他天真单纯,善良淳朴,意气风发,是那个年龄的少年特有的美好模样,事业和爱情都稳步上升,生活平静而又不失幸福,即将与心爱的人步入婚礼的殿堂,就在这种简单的快乐即将达到顶端的时候,巨大的阴谋将他拖入了不幸的深渊——就在典礼上,他被逮捕了,蒙冤关进了令人生畏的伊夫堡监狱,时间是十四年。对于一个只见过海上浪花却未闻人间风浪又不谙世事的少年来说,这个从天而降的挫折几乎令人难以逾越。
在狱中,起初他也曾被痛苦啃噬,被绝望包围,想过自杀来结束这一切。“他想好了就这么做了。每天两次,他把食物从只露出一小方天空的铁窗里倒出去,起初挺开心,继而有些犹豫,最后就带着遗憾了;只有想到自己的誓言,他才有力量继续执行这可怕的计划。”
这时候的唐泰斯还未开始他的精神成长之旅。正是这个成长的过程让我们看到“英雄”不是生来就是的,而是被生活中的磨难塑造出来的。也正是这份在生与死、绝望与希望中的挣扎和游移将青少年成长时期的心理刻画得如此真实。那时的唐泰斯还未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缺乏一种对事物坚定的选择和对自己乃至世界清晰的认知。这份迷茫在狱中这个特殊的环境里被放大了,其实它也存在于每一个经历成长蜕变的青少年的心灵深处。而青少年时期的重大挫折会将他们引向截然相反的两个极端:或因此拒绝成长,成长夭折;或因此得以顿悟,实现成长,生成完整的自我。显然,主人公唐泰斯属于后者。在法利亚神甫的指引下,他踏上了精神成长之旅。如果说在狱中是法利亚神甫在教育和培养他,助他成长,那么出狱之后就可以说是他的自我成长了。
经历了九死一生的越狱,那个曾经天真单纯、懵懂无知,面对危险和困境不知所措甚至一蹶不振的少年消失了。他改头换面,成为拥有巨额财富和智慧的基督山伯爵,然而,他内心的成长才刚刚开始。在缜密的复仇计划中,他不仅对恶人实施了复仇,也对恩人进行了报恩,甚至在最后宽恕了曾经的仇人,人性的光辉得以展现。在这一个漫长的过程中,他也受到过灵魂的拷问和痛苦的折磨。复仇的过程其实也是他自己灵魂救赎的过程,甚至直到复仇完全结束,基督山伯爵的生活才正式重新开始。他经历过人生中的潮起潮落,平息了内心里的大风大浪,面对接下来未知的人生,要如何去过,生活真实的意义又藏在哪里。此时的基督山伯爵,用他平静而智慧的语气,在船上挥一挥手,告诉我们“等待和希望”,继而向远方航行,消失在了海天相接的地方。
从懵懂弱小的唐泰斯到睿智强大的基督山伯爵,主人公经历了重大挫折,投身于复杂的人际恩怨里,正是这些看似痛苦折磨的经历,成为他向上生长的养料,令他逐渐领悟出了人生的智慧。
二、成长的引路人
(一)导师型引路——法利亚神甫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每个人的成长都会受到一些人的影响,这些人从正、反两方面丰富着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和对社会的认知”,而在成长小说中,正面引路人往往具有这样的特质:他们“能够以平等的身份与比自己年幼的人相处,乐于助人,富有同情心,身份或性格比较特殊,与主流社会保持一定距离,乐于跟年轻人交朋友等”。积极正面的引路人对于青少年的成长起到了鼓励和教导的作用。而在《基督山伯爵》中,狱中的法利亚神甫恰巧符合这些特质,扮演了唐泰斯成长路上不可或缺的引路人角色。
作为“导师型”引路人,顾名思义,法利亚神甫比唐泰斯年长许多,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知识储备和精神世界。起初,他就被监狱里的长官认为是“疯子”,被认定为是“精神已经失常的人”,这也就证明他非同寻常,是一个传奇人物,有着神秘的身份和独特的性格。正是这种别人眼里的“不正常”才解释了后来他的“不寻常”。如果他和其他被打入监狱的人一样,行事作风符合这个社会中看似最普遍也最正常的认知,那么他势必将会被这个社会的风浪裹挟着淹没在绝望的浪潮中,也就无法解救同样被挫折淹没的年轻一代。法利亚神甫深知知识对一个人的成长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此他教给唐泰斯天文地理历史,武装他贫瘠的头脑,让他不再是一具空壳,充实着他的思想;法利亚神甫,被长久囚禁在这暗无天日的地牢中,他同样懂得靠什么活下去,那就是一种精神力量,一种顽强意志,一种生生不灭的希望。所以他伸出手将徘徊在死亡边缘的唐泰斯拉了回来,听他讲述内心的苦痛,帮他寻找活下去的意义,告诉他目前活下去的第一步——越狱,还帮助他拨开迷雾,认清仇敌,确立好了出狱之后的复仇行动。从当今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是法利亚神甫在帮助唐泰斯树立信心、寻找意义感和目标感。这三大因素是提高心理弹性,做一个健康人所必需的条件。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成功地对抗了监狱里的虚无感,给予了唐泰斯活下去的希望,带领他进入一个新的世界,将他引到了成长的路口。最后,神甫给他留下的不仅仅是一笔可观的物质财富,更是一笔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
(二)做自己的引路人——基督山伯爵
成长小说中的引路人都是他者,多半是智慧开明的父母、德高望重的长者或者是较为成熟的伙伴,等等。但是其实如果一个人生活的环境足够恶劣,周遭的人没能帮助他成长反而阻碍他成长;或者一个人处在一个孤立无援的环境下,要如何实现成长呢?环境可以对人产生巨大的影响,但究其根本,那属于外因,引路人终究只是方向的指引,只有自己才能完完全全地将自己带领到成长的大门前并且走完成长的旅程。重要的是自己对自己的持续培养。毋庸置疑,《基督山伯爵》中的唐泰斯就是这样的人。法利亚神甫死后,引航的灯塔灭了,但那道启蒙之光并没有熄灭,成长的种子已经深深埋在了唐泰斯的心里,他自己引领着自己不断成长,成为最后那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基督山伯爵”。
成长小说中的故事“往往从年轻的主人公经历某种遭遇或目睹某些罪恶,失去往日的天真开始;这些经历使他们心灵受到震撼,从起初手足无措到逐渐适应,从逃避现实到直面人生。他们逐渐懂得怎样在这个失去昔日光彩的复杂世界中生存。这种顿悟标志着他们人生的新起点。对一些人来说,这是迈向成熟的关键一步,但对另一些人来说则是幻灭的开始”。唐泰斯可以说从云端一下子跌入了谷底,蒙受了不白之冤。在监狱里,他迷茫痛苦,法利亚神甫把他从绝望的深渊拉了回来,然而后来他自己内心强大的力量也是不可小觑的。他九死一生,成功逃出监狱。他选择直面破碎的生活:去世的老父亲、改嫁的未婚妻,以及势力强大的仇人们。他带着法利亚神甫的智慧与财富重新上路,独立应对了生活里的种种惊险时刻和危难时分,也在这个过程中饱尝了人间冷暖,最终并没有陷入仇恨的旋涡,而是成长得更加平和与睿智。这漫长的过程,无人指引,均靠他自己引领着自己走在正确的成长道路上,慢慢打开内心的结,放下仇恨,心怀善念,探寻到人生的真谛。十八九岁的唐泰斯蒙冤遭受突如其来的牢狱之灾,这成为他人生的转折点。十四年的监狱生活,塑造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中年伯爵,他认清了世间的善恶,明白了人心的复杂,变得思维缜密而性格坚毅。如果说曾经由于不谙世事和天真无邪而认知到的美好世界是虚幻的,那么如今历经了这一切,进入了复杂甚至险恶的世界才是真实的。
三、成长的仪式
(一)监狱中开启成长之门
个人的成长分不同的阶段,十二岁会有“圆锁礼”,它意味着一个人从童年走向少年;十八岁会有象征性的“成年礼”,象征着从这一刻开始走向成熟。作为成长小说,成长仪式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主人公在仪式之后,获得某种洞见,进入人生新的起点。这些仪式起到了催化或教育作用。”虽然说成长是一个逐渐积累,不断接近的过程,但其实总会有一些人物或者事件出现,使人顿悟,甚至改变其成长的路径。
对于唐泰斯来说,关进地牢和认识神甫就是他人生路上的新起点。成长必定是痛苦的,只有挫折和苦难才能激发人的潜能,塑造人的心性。“人接受命运和所有苦难、背负起十字架的方式为他提供了赋予其生命更深刻含义的巨大机会,即便在最困难的环境下也是如此。”不可否认,对于有些人来说它是成长的毁灭,是无法承受的生命之重,成长会就此夭折;但对于本身有成长潜能同时遇到正面引路人的青少年来说,这是成长最好的机遇。在狱中,唐泰斯经历了从迷惘消沉到坚毅强大的过程。起初他苦苦思索仇人是谁,为何被打入监狱,然而答案并不十分明了,这令他内心纠结万分;面对冰冷的铜墙铁壁、恶劣的监狱环境和漫长的服刑年限,他被可怕的孤独感和虚无感包围,绝望在第一时间萦绕脑海,他想到了死。这种刚飞上云端又立即坠入深渊的落差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失衡,不是一个十八九岁的青少年可以在当下适应的挫折。然而正是遇到了法利亚神甫,他才从这种困境中走出来。当他看到神甫挖过来的地道,他被震撼了,即使用最简陋的工具,身处最绝望的环境,生命的时间所剩不多,也不应该在地牢里坐以待毙,消极等死,生的希望甚至生命的意义是靠自己去赋予的。这无疑是唐泰斯成长的启蒙之光,照亮了他之前生活的那个小世界。原来跳脱出自己之前生活的场景,甚至是现在所处的地方,看看身边其他的人,就会发现不止有一种面对生活的态度和活下去的方式,思维模式也会因此丰富起来甚至发生改变,成长便由此开始。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情绪ABC 理论便可用来解释这一成长路径。A 是被打入地牢这一消极事件,C 是最后开启成长这一积极结果,在因果之间最直接的桥梁是B,即唐泰斯对这一事件的解释或由此产生的信念。生存还是毁灭,是相同挫折下出现的不同结果,这取决于个体信念的选择。
唐泰斯活下去的信念是他开启成长之门的钥匙,而之后他在法利亚神甫的指引下,完成了学识上和思维上的成长。一个人的成长意味着心智上的成熟,而如果缺乏丰富的知识作为基础,成长之路必定走不远。唐泰斯之前只是一个船上的年轻水手,生活在小小的渔村,工作在大海上,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也自然没有丰富的学识,对于一个想在此平凡度过一生的他来说,也许这就够了。但命运在他面前掀起了惊涛骇浪,打破了这种安逸平静,他现有的知识储备已不足以应对这些。为了越狱,他学习了地理、历史、数学等领域的知识,为逃离监狱和今后的生活做了充分的准备。就像斯蒂芬·埃德温·金笔下《肖申克的救赎》里的主人公安迪,他们作为“越狱小说”里蒙冤入狱又成功出逃的人物有时会被拿来做比较,而他们身上的其中一个共性便是都具备丰富的知识,上晓天文下知地理,从土木工程到人文社科样样精通。他们不是莽夫强行越狱,而是通过漫长的时间积累,制定了周密详尽的计划去换取应得的自由。丰富的学识在个人成长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而除此之外,根据前面提到的情绪ABC 理论,思维的转变与成长才是使其最终走向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一旦思维开始转变,它将会带领一个人踏上追寻成长的旅途,这个过程促使人不断更新和完善思维方式,收获成长。思维是成长的动力也是成长的果实。唐泰斯当初是遭人陷害入狱的,而他起初并不知道三个仇敌的确切身份。在法利亚神甫的引导下,他得以确认复仇的目标,也在此过程中逐步培养了自己缜密的思维能力和判断推理能力。直至最后,唐泰斯钻入了装运尸体的麻袋逃出了地牢,而这麻袋原本是为死去的神甫所准备的。他已经从一个面对挫折迷茫绝望、不知所措的懵懂少年成长为临危不惧,思维缜密的成年人。此外,最重要的便是这一次的挫折带给了他全新的思考,让他明白了面对残酷命运时,不止有被动接受这一种方式,仅仅一墙之隔,就有人用不同的方式在努力生存,这地牢外的广阔天地更不知有多少种生存方式,有多少种生活意义。
(二)复仇中走完成长之路
在监狱中,是法利亚神甫为主人公唐泰斯打开了成长的大门,而逃离监狱实施复仇计划的整个过程中,他是他自己战略上的军师,也是自己精神成长的导师。被捕入狱这种极端事件使他顿悟,而漫长的复仇则使他渐渐成长。这场复仇看似是对恶人的讨伐,其实是对自己的救赎。在复仇中,他也没有忘记对善良的船长一家人进行报恩,更没有陷入仇恨的黑洞,而因此变得心狠手辣冷酷无情。相反,在复仇的过程中,他对自己有时牵连了无辜弱小之人而进行反思和忏悔,也懂得了宽恕和原谅,才得以收获精神上的成长。有时放下便是一种成长,成熟便意味着一个人有坚毅的品格但兼具柔软的内心。
仇人维尔福善良的女儿遇到了婚姻上的阻碍,看到一对美好的恋人即将被无情地拆散,此时的基督山伯爵并没有计较她的身份,反倒尽其所能真诚相助;当面对昔日的未婚妻嫁给了自己的仇人并恳求不要伤害他们的儿子时,基督山伯爵放弃了他的那一项计划;唐格拉尔破产后身无分文,家庭破碎,基督山伯爵选择宽恕了曾经的仇敌并施以援手。虽是复仇,但人性并无泯灭,人道主义的光辉在此时得以凸显。有人生于黑暗也会变得黑暗,有人困于黑暗却愿意播撒光明,后者就是生活的强者,是苦难中成长起来的人。“心理的成熟可以包容更多的道德矛盾,道德的成长可以减少心理恐慌,保持心灵平静,增强对社会邪恶现象的心理承受能力。”从进入监狱到谋划复仇再到实施计划,直至最后复仇即将结束,唐泰斯也逐渐变成了“基督山伯爵”。学会思考和分析,认清敌人,明辨善恶,从而确定生活的阶段性目标,同时了解世界的丑恶一面,这就是成长。复仇之初,主人公基督山伯爵满怀仇恨,内心充斥着对三个仇敌的道德和情感谴责,而随着复仇的深入,他开始反思甚至忏悔自己的复仇计划是否合适,是否会伤及无辜,也曾陷入矛盾挣扎和对自己的灵魂追问中,但他逐渐认清了世界的本来面目绝不是非黑即白这么简单,客观世界是复杂且矛盾的。在这个过程中,他没有走向极端,反而是走向了平和,容纳了曾经带给他的伤害。这更是成长。
复仇和报恩都结束了,目标达成了,成长却没有结束,生活也才真正开始。小说的结尾是基督山伯爵和海黛屹立船头,即将远航,去开启新的生活。临行前留给了他的恩人莫雷尔一封信,信中写道:
人类的全部智慧都在这两个词里——等待和希望。
这是一个历经沉浮而成长起来的平凡英雄所得出的人生智慧。在监狱里,他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等待了十四年,筹备了十四年,而重生的希望也让他克服了身体和心理上的巨大折磨。复仇过程中,他等待最合适的时机,相信善恶终有报,事情总会得以了结,借此沉淀自己的心性。而面对未知的新生活,他怀着平和积极的心态去主动拥抱。复仇行动大多是向外的,复仇结束后的生活才是向内的。此时的基督山伯爵最大限度回归了自身,已经具备了稳定且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了自己的“生存理论体系”,成长进入了一个更深入也更稳定的阶段,即开始探索自我与世界,包括人的价值、人生的意义。
小说中主人公的成长历程按照三个阶段层层深入,分别是在监狱中、复仇过程中和复仇结束后,每一个事件结点都相当于一个成长仪式。黑暗孤寂的地牢生活将现实恶的一面展开给他看,同时教会了他忍受孤独,承受苦难,如何在绝望中寻找希望,通过学习去丰富精神世界从而应对成长中的痛苦。他从中获得了战胜生活的武器。而复仇计划的开展,绝不仅仅是复仇,更是唐泰斯成长为基督山伯爵的见证,这一路发生的事情,其中复杂的人际关系带来的内心冲突和灵魂拷问,都对主人公的心智成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因此催化了他的成熟,英雄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光芒在渐渐平息的仇恨中熠熠生辉,精神成长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直到最后复仇和报恩均已完成,一切尘埃落定,基督山伯爵将要面对的是一个更大的人生课题——应该如何真正地迎接生活。“等待和希望”作为小说的结尾,也是全书的点睛之笔,更是主人公历经千帆行将远航之际总结出的人生智慧。此时的基督山伯爵睿智、平静、坚定、沉稳,形成了一个稳定而伟大的人格。这便是成长馈赠的礼物,一个天真单纯的青少年脱离自己单一的小世界,长大成人,主体生成,融入了真实而复杂的成人世界。
四、结语
从社会的宏观角度来看,这是一部法国19 世纪的历史小说,从个人的微观角度来看,这是一位青少年稍显传奇的成长小说。作者大仲马将浪漫主义和英雄主义渲染得淋漓尽致,也许旨在以其生动曲折,情节丰富的故事抓住读者的眼球,但其中蕴含的成长启蒙和教育价值不容忽视。回归成长这一主题,主人公青少年唐泰斯的成长经历非同寻常,但他成长的心路历程是整个青少年群体所共通的。成长小说的跨度通常从主人公青年时期到成长为一个人格完善且成熟的理想人格时期。本文从成长小说的基本要素入手,剖析了成长的主人公,发掘了成长的引路人,分析了成长的仪式,同时提出自己也是自己成长引路人的新思想,从而更全面地了解了基督山伯爵这个人物的成长轨迹。他的成长遵循了经典成长小说的成长模式,即从青春期开始,历经磨难,完成了迷惘到顿悟的蜕变过程,最终经过一系列事件的推进,人格定型走向成熟。从向外探求到向内追寻,回归自身,达到了内心的充盈与平和,参透了人生的智慧,聚焦于个人存在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此外,成长中的苦难课题也是这部作品中格外突出的一个方面,无论是囚禁还是复仇,都是充满矛盾和挣扎的过程,而其中所体现的主人公日渐坚毅的品格和乐观的信念也回答了成长的真谛,同时给予了广大成长中的青少年一些思考和启迪,“等待和希望”不仅是基督山伯爵送给恩人莫雷尔的忠告,也是作者送给所有青少年的成长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