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的课程关联困境与解决路径
2022-10-15蒋直平
涂 图,蒋直平
(中南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 湖南 长沙 410083)
高校肩负着为国家、社会输送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重任,高校必须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教育。为此,“学困生”必须受到重视。
学习困难成为一个专门的教育研究领域始于20 世纪80 年代初,研究方向多集中于“学困生”概念界定、成因分析和转化教育,但鲜少考虑到学困生学习困难现象背后的课程关联困境。本文便从课程关联角度切入,辨析学科关联困境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方式,从而为学困生的转化提供另一种路径。
1 学困生研究现状
学困生又被称为发展困难学生、学业受困生等,许多学者结合自己的研究角度给出了对于学困生不同的定义。如森永良认为在感觉器官、认知能力、情绪发展、运动功能皆正常且所处的环境不存在不利因素的条件下仍会出现学习问题的学生可视为学困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困生是由基本学习技能缺乏、基础知识掌握有缺陷、新旧知识联系能力不足等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孟兰洲指出学困生的元认知知识相对缺乏。综合来看,学困生智力水平和认知能力正常,不存在感官上的缺陷;在课业表现上的成绩未能达到教学大纲对其所处阶段的基本要求;学困生的概念是相对的,经过个人、家长和教师的努力后可以得到转化。
在学困生的形成方面,苏霍姆林斯基将成因归纳为社会环境、家庭背景和学校教育三个方面。巴班斯基认为学生实际的学习可能性是潜在的内部和外部条件的统一。刘英琦从动力性和认知性两个方面进行了归因。笔者将学困生的成因归纳为主动放弃型和力有未逮型。前一种是因为缺乏对学习的正确认知,因学习目的不明确等原因导致产生厌学情绪,在低自我效能感下主动放弃学习。第二种是在具备学习动机的基础上,囿于不良的家庭环境、不科学的教师教学法、学习方法不合理等外部和内部条件限制的一类群体。
对于学困生的转化方法学者们也进行了大量不同的研究:如闫垒从教师角度出发,提出激发学困生学习兴趣,引导求知欲望、建立互助小组等方法转化学困生。包艳利用大数据的技术优势,创建学困生学情档案数据共享平台实现动态跟踪指导。崔怀将把学困生分为七大类型,并依次提出了相对应的矫正转化策略。
2 学科关联的理论与数据支撑分析
2.1 课程关联的逻辑分析
本研究对一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了解到大部分学生认为某些课程之间具有相关性。为了进一步验证学生对于课程相关性的看法,从中南大学大一和大二年级中各抽取100 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超过2/3 的学生认为课程科目间具有相关性,且这种相关性对他们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学习心理、知识内容和方法思维上。
本文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关联学科共有的特征进行归纳:
2.1.1 课程目标具有相关性
课程目标是期望学生经过某门课程的学习后在思想品德与智力等方面实现的程度。细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课程目标间的关联既可以体现在知识与技能上,如高等数学中的极限、导数的运算法则和概念等就广泛地运用在解决物理问题中,也可以是过程与方法上的连接,如诵读法在语言类科目间的适用。对于理工类学科课程,除了理论和方法的学习外,重点在于运用所学解决现实问题,于问题解决中收获高度自我效能感,这是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关联。
2.1.2 课程性质具有相关性
一门课程的性质由其教授的课程内容和形式决定。目前的课程性质主要有公共学位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等,其中公共学位课和学科基础课皆是必修课程,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启后”性,是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基础,当必修课程的理论储备不足时自然会导致专业课听不懂、跟不上。从这个角度来看必修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有较高的关联度。
2.1.3 课程内容具有相关性
课程教学内容包括:与学科相关的现象、特征、原理和要解决的问题及数据处理,是学习的对象,随着社会文化和时代背景而不断动态发展变化。课程内容既可以按照纵向组织:以某些标准按照先后顺序安排本课程的认识学习。也可以进行横向组织即模糊学科之间的分界线,融合不同学科间的理论进行教学,强调知识的广度。在这种横向组织模式下进行的教学学科具有关联性。
2.1.4 关联课程间的学习具有延续性
经过上面的分析,不难发现学科间存在共联共通的现象,课程之间非孤立无关联,而是交融互通的。高校教育主管部门和教师应该向学生强化学科关联的理论,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某类学科产生学习障碍时,当日后对相关联学科学习困难时便会意识是否因前期没有储备相应的知识结构,明白原因后对症下药查漏补缺,调整好学习心态,有效预防“一科不懂,科科不懂”,也便于教师对学生实行更高效的指导与帮助。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关联学科间的知识点会因为学科的侧重点不同因此在教学侧重点和教学方式上有所差异,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更全面灵活地掌握此知识点,构建知识学习的体系和框架。
2.2 学科关联数据
学者们对课程间的关系进行了不同的实证研究:何楚运用Apriori 和FP-growth 算法将课程按照关联度划为通识、专业基础、专业方向、实践教学四大类。高小鹏选取590 名本科生计算课程之间的关联度,结果如表1 所示,可以清晰地看出课程之间的相关性。
表1 相关课程实验结果
笔者对某高校871 条本科生挂科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某些课程间存在关联。结果如表2(p150)所示:线性代数与高等数学A2(一)、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Pearson 系数皆大于0.8,具有显著相关。线性代数与高等数学A2(二)的Pearson 系数为0.508,中度相关。四门科目挂科重合度较高,合计182 人次,占统计总人数的20.90%。
表2 课程间相关性分析
2.3 学科关联逻辑下学生挂科原因分析
2.3.1 关联学科缺乏学习兴趣致使学习情感中断
部分同学可能会因为天然对某类课程中涉及知识点的排斥与不喜,遂主动放弃此类课程的学习,如对数值计算、数理逻辑不感兴趣的同学自然而然对高等数学和应用统计等与数据高度相关的科目学习认真度不高。一部分i学生可能对某类课程在学习初期不适应,考试成绩不理想,被老师归入学困生行列,出于对失败的排斥加之老师的定位,久而久之,就会丧失该类课程的学习信心与兴趣,认为自己天生缺乏该类课程的学习能力;当要学习与该类课程具备知识重合度的关联课程时认为自己学不好而放弃投入精力学习,产生情感障碍。
2.3.2 关联学科知识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存在障碍
障碍包括存在学习思维障碍,也包括未掌握合适的学习方法与技巧。知识的外部形式是事实和公式的累加,但内在核心逻辑在于围绕核心概念或重要思想进行组织,最终帮助形成特定的思维。学科思维是每门学科思考方式和处理学科知识模式的体现,是通过相应学科内容的学习而培养的可长期保留的思维模式,是一种聚合性可迁移的理解。黄兴奎把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障碍归为概念学习思维障碍、规律学习思维障碍、解决物理问题思维障碍。对同样注重逻辑思维培养且与物理高度关联的数学科目,具有更抽象的概念和复杂度更高的演算,在学科思维的欠缺下学生也很难学好。
未掌握恰当的方法与技巧同样会影响学科的学习,如理工学科之间通用的数形结合方法、建模方法、分类讨论方法等,这些方法如果欠缺将极大影响到与之相关学科的学习。
2.3.3 关联学科因知识结构断层造成学习缺乏连续性
“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认知结构基础上产生的。”也即如果没有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基础,对知识的学习掌握就不会透彻和长久。吴晗清在其研究中证明了学生不同程度的知识结构与学业成绩之间显著关联,知识结构的完善是学生是否有效学习的一个反映。对于大学生而言,当某门学科的学习出现障碍,新旧知识衔接不上,久而久之学科整体知识结构断层,除了会影响该学科的后续学习,当面对关联学科时,也会因知识的空白导致新知识不能吸收,进而影响关联学科的学习;即使未出现断层,知识结构混乱同样影响关联学科间的学习。以数学和物理为例,很多学生往往只看到数学表达的表象,认为直接应用公式给出数量结果就解决了物理问题。但实际上,物理公式除表面上是各个物理量相互数量关系的表示外,还包含物理量间的因果与逻辑关系,反映出自然界的一般物理规律,如果学生仅简单套用数学公式而忽视公式本身的物理意义与使用条件,就会推导出错误的结果。
3 解决路径
3.1 设置合理的课程开展顺序
在明确学科相互关联的基础上,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应做好完善的学科分类。对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进行更细化的分类;在课程设置顺序上要考虑课程间的关联逻辑,与其他课程关联度高的基础学科,应该优于其他学科先行教学,为关联学科的学习打下必需的知识储备。同时,要畅通多元话语渠道,积极引入学生代表建言献策来对培养方案进行改进,积极考虑学生群体的合理声音,使学科的专业培养方案更加优化和“亲民”,设计更加符合学情。
3.2 课堂教法的修正
教师在进行知识内容教学的同时也要重视对思维方法的教学,将思维方法提高到学习目的的高度。大学学习内容和知识点很多,但思维方法和技巧却没有那么多,且很多思维方法和技巧在学科之间是相通的。可以借助习题的讲解,在过程中向学生强调例如建模法、比较法、极限法、图示法的学习和使用,重视对思维方法的实质和使用条件的教学。
重视课程之间的关联。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对课程间关联性的重视,帮助学生梳理课程间的关联逻辑,构建关联课程间的知识结构网络,培养学生体会和感受学科关联内涵的能力。在“先行”课程的基础上更好地整合后续关联课程,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查漏补缺,帮助学生通过新知识的学习更好地完善已具备的知识网络结构。
3.3 对学生开展教辅帮扶
当学困生出现课程内容理解困难、知识点衔接不上或者囿于学习思维和方法不当产生学习困难时,仅凭个人的力量往往没办法走出困境,需要老师和同学的帮扶助力以解决学习上的困惑。然而考虑到高校的实际情况,教师在课后很难有大块集中的时间和特定的场所对学生进行辅导和点拨,针对时间有限、空间局限的难题,以何种方式开展课后的教辅帮扶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笔者了解到中南大学自2019 年起特意打造了占地面积为1090 平方米的学习场馆——知新馆,融合了辅导、咨询、学习和研讨等功能,给学生提供了便利的学习空间。在提供基础学习场所之外,推出“答疑坊”项目,专业教师辅导课和学生朋辈辅导课双管齐下,通过线上线下课程答疑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数理化、力学、编程语言学等全校性基础学业辅导。聚焦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迷茫困惑,开辟“荟知坊”项目,打造专业的咨询导师库,当学困生产生学习困惑时,既可以预约知新馆的“荟知坊”课程进一步学习和理解,同时也可以经由线上交流群内的辅学义工团队在线答疑解惑。中南大学打造知新馆这种学业帮扶的实际阵地场所进行辅学帮扶,有效聚集各种课程教师和辅学义工等优质资源,极大便利了学困生准确快速解决学业困惑。
4 结论
对于学困生学习效果不理想的情况,本研究从知识关联的角度切入,研究学业困惑背后的课程关联问题,对于针对性转化学困生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首先从理论逻辑和大学生挂科成绩数据中归纳出了学困生的课程关联困境现象,并据此从课程开展顺序、课堂教法和教辅帮扶三个方面提出解决方案。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有效解决高校目前的学困现象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只有学校各层面广泛参与,群策群力,统筹谋划解决方案,科学分析问题成因,精准施策寻求突破,着力聚焦高校学困生的转化帮扶,方为应对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