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档案教学改革策略探究
2022-10-15赵思
赵 思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 咸阳 712100)
我国高等院校档案专业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发展历史,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更加注重理论教学,并且长期采用较为单一的教学形式,导致教学的灵活性不足。进入新时代后,尤其是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档案工作也发生了改变,因此采用传统的档案教学模式不能适应新时代与社会对档案人才提出的新要求。所以,高校档案专业应该立足与社会发展的形式,积极促进档案专业教学理念的转变,推动档案教学改革的发展,实现档案教学模式的创新,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的复合型档案人才,为我国的档案事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
1 以档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档案作为人们在各种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形式的原始记录,是生产活动、科学研究、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重视档案专业人才的培养能够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进入新时代后,档案管理工作内容更加复杂、技术更加先进,对档案管理人才提出更加专业化的要求。因此,高校的档案专业更应该把握时代的机遇,对受教育对象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分析,立足于时代和社会对档案专业人才提出的各种要求,准确定位高校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通过全新的教学模式让人才培养工作能够与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规律相契合,促进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在这样的新教学模式下,高校更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让高校档案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能够充分展现出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需求。高校在推动新教学模式改革的过程中,应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素养培育,同时转变传统教育过程中只看重学生学习成果的错误观念,重视学生的学习全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发现知识背后隐藏的客观规律,让学生既能够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也能够掌握自主学习方式,帮助学生树立起终身学习的良好理念,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成长,使自己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优秀人才,在未来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到社会服务中去。同时,高校的档案教学改革不仅要重视学生专业素养的培育,还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的道德素养培育,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和学习中产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够真正实现爱岗敬业精神的有效落实,为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进步提供更多的支持。
2 强化档案教学师资团队建设,打造双师型教育团队
在高校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是落实改革和推动改革发展的重要力量。作为档案专业的教师,面对档案工作的不断更新和升级,同时也面对信息技术和管理科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档案专业教师应该准确把握新时代的档案管理需求,明确新时代档案管理人才应该具备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明确档案教学改革的正确方向,优化档案教学改革的内容和路径,这样才能够为一流档案人才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高校档案专业的师资水平,也为了打造更加优质的双师型教育团队,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高校应该根据档案专业的教育需求,为教师制订更加科学合理的培训方案,形成更加完整的教师培训组织机构,实现教师培训体系的优化,为教师提供更加明确的培训目标和更加契合教学实际的培训内容,通过有效的考评方式评估教师在培训过程中的表现和教学能力的提升情况,并将考评的结果与教师的绩效考核结合在一起,进一步督促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各项培训活动,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
其次,高校应该鼓励档案专业的教师积极投身到教学研究工作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教研工作和科研工作实现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稳步提升。比如在日常的工作中,高校可以引导教师阅读与档案专业教学相关的著作或理论书籍,让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得到有效提升;高校还可以为教师提供与档案专业教学相关的研究课题,让教师能够从科研实践中获得全新的研究成果,实现教师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的创新发展,为教师的教学难题提供解决思路,帮助教师更好地完善课堂教学工作;高校还可以为教师提供学术研讨的机会,让教师与其他学校的优秀教师进行讨论和交流,总结教学经验、分享教学成果,并鼓励教师通过教学实践形成极具特色的教学风格,为档案教学改革工作提供更加丰富的素材。
再次,高校还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在职进修机会,鼓励教师朝着更高的学历目标努力,让教师在攻读学位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为档案专业教学改革提供更多的新思路。
最后,高校还应该给予教师更多的实践机会,为打造一支专业的双师型团队提供更多的支持。高校可以与相关单位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委派教师参与到档案管理的一线工作中,一方面,既可以让教师在档案管理的实践工作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为课堂教学工作提供更多的案例支持和经验总结;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在一线工作的过程中为相关单位提供有效的档案管理方案,为单位的档案管理难题提供解决思路,实现学校和单位的合作共赢,促进我国档案管理水平的有效提升。
3 以社会档案人才需求为核心,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
3.1 合理设置课程内容
在设置档案专业的课程内容时,应该始终遵循宽口径和厚基础的基本原则,根据档案工作的实际需求和社会的人才要求合理划分教育教学模块,将教学过程中与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发展目标不相适应的部分及时删除,实现课程结构的优化调整,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在大一阶段,为学生设置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进入大二之后,为学生开设专业拓展课程;进入大三之后可以为学生进一步开设岗位素质课程,同时带领学生进行实践课程的学习,为大四的实训练习和实习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3.2 明确专业核心课程
在进行课程调整的过程中,高校还应该进一步强化专业核心课程内容,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明确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和关键。例如,将“档案管理学”和“档案学概论”作为整个专业的核心课程,将“档案保护技术学”“文件管理”“电子档案管理学”等作为专业的选修课程,这样不仅能够突出学生的学习重点,同时也能够让课程设置更加具有灵活性,可以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发展目标实现个性化的课程选择。
3.3 适当调整课程编排
在对课程内容进行编排时,高校应该立足于社会对档案人才的需求,把握档案工作的实际内容,对现有的课程内容进行有效的调整,让课程的内容能够与现代社会的档案管理工作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例如,在学习“档案管理学”这一核心课程时,教师往往会先向学生介绍档案的收集和整理方式,再介绍档案的鉴定和保管方法,最后讲解统计和利用档案的策略。但是在大数据时代,档案的采集量正在不断增加,这就需要教师对原有的授课顺序进行有效地调整,先向学生介绍如何有效地鉴定海量的档案信息,再向学生讲解有效的信息采集和整理方式。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档案管理的基础知识,也能够让学生的档案管理方式更加符合信息化时代的需求,让学生在进行档案采集时能够更加高效地采集有效信息,使学生的档案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率得到全面提升。
3.4 加强信息技术教学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档案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也日益提升。如今的档案管理工作不再仅仅是简单的纸质档案收集和整理,同样需要学生掌握更加先进的信息化档案管理方法。因此教师在进行档案教学改革时,也需要融入信息技术的相关理念和知识,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信息化档案管理的工作模式。例如,在学习“档案管理学”时,教师除了讲解手工档案管理的方式,还需要为学生补充计算机档案管理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如何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档案的整理、标引、分类和检索,让学生能够借助计算机对各种非结构化档案数据进行有效地采集和处理。又如,在学习“档案保护技术学”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增加自动防盗技术、微波灭菌技术、信息再现技术等知识的讲解,让学生的档案学习能够始终跟上时代前沿的档案管理技术发展趋势,为学生未来的工作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4 改善教学方法,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效融合
4.1 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在素质教育模式下,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因此在高校推动档案教学改革时,教师也应该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各种讨论式、案例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更加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进一步提高,让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点的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例如,在讲解档案检索的相关知识点时,可以让学生将档案检索与图书馆检索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通过有效的案例对比认识到档案工作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4.2 应用先进的新媒体教学模式
通过先进的新媒体技术,能够进一步拓展教师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打开更加广阔的学习视野,让档案教学更加具有吸引力,也能够让档案教学更加生动形象。例如在讲解“档案文献考订”的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纪录片或微视频,让学生能够通过更加直观的画面了解相关知识点,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献考订的方法,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4.3 建立完善的课程实践基地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高校还应该为档案教学工作建立更加完善的课程实践基地,帮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更好地提升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在实践过程中更好地检验并融合理论知识,高校可以建立档案保护技术实验室、现代信息技术实验室、微缩复制技术实验室,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能够通过有效的实践活动熟悉档案管理的各个环节,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同时,高校还可以与当地的档案馆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岗位,让学生能够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强化自己的专业素养。
5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的档案教学改革工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立足于高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和社会的档案人才需求循序渐进地转变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这样才能够使培养出来的档案人才更加符合时代与社会的期盼,才能够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的复合型档案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