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高等教育”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实践研究

2022-10-15谢艳华李云龙

大学教育 2022年8期
关键词:教学资源数字化资源

谢艳华 李云龙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指出,到2020 年,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服务基本满足信息化教学需求和个性化学习需求,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实现“一生异空间、生生有特色”,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加速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推动教育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的变革创新,以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了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

2020 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停课不停学”,因而如何利用优质的网络课程资源,有效地开展网络教学成为我们讨论的热点话题。政策主导加上现实需求,在教育信息化潮流中,整合、开发、利用适合学校教学特色的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尤为重要。

本文分析了“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在课程资源建设中面临的困境,构建了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模式,提出了“互联网+”环境下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策略,以期为“互联网+高等教育”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一、“互联网+”环境下高校课程资源建设面临的困境

为顺应“互联网+”时代发展,很多高校纷纷对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和课程建设等进行了探索,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课程是教学模式的基础和落脚点,《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指出: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金课”的提出,再次证实了课程建设是改革的重点和落脚点,而教学资源建设又是课程建设的关键,且随着“互联网+”在高等教育中的不断推进,课程资源在建设中仍面临着一些困境。

(一)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4]

以理论指导实践,是推进工作行之有效的方法。当前虽然对教育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较多,基于构建主义等理论基础,很多高校均已建构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等,也建成了多门精品课程,但当前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仍存在着重建设、分散、特色不明等现象,对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机理等仍没有统一的说法,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发展出现实践先行、理论滞后的现象。

(二)网络资源繁杂

信息化课程建设需要丰富的信息资源,在当前的互联网环境下,任何人均可将任何资源上传至网上与他人共享。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覆盖的范围不断扩大,网络上的信息资源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增长。由于互联网信息资源的无序性急剧膨胀,大量信息被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加上网络信息分布具有很大的自由度和随意性,缺少质量控制和管理机制,使得网络信息繁杂、混乱,质量良莠不齐,存在安全隐患,给用户选择、利用网络资源带来了困难。

(三)网络平台种类多

由于网络教学平台不受地域限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且课件资源具有一次制作、多次使用的特性。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极大地提高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及参与性,网络平台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需要网络平台的支撑。现有的网络平台种类繁多,功能较为齐全,在课件、视频/音频在线互动答疑、及时反馈等方面,各平台均有自己的优势。各高校经过多年的探索,已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学模式,在众多的网络教学平台中,各高校想要找到符合学校特色教学的平台,存在一定的难度。

(四)师生信息化素养有待提高

目前,很多教师都能使用计算机,也能熟练地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获取、信息传输,但是在信息处理和信息应用上还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部分教师会在网络平台上上传并使用一些相对陈旧的教学资源,他们的信息意识还不强,有些甚至不愿意把自己的个人资源上传共享。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有待提高,学生应用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也需不断提高。受传统教育方式和理念的影响,教师以讲授为主,学生习惯于被动地听课。长期处于传统教育方式的师生难以适应信息技术应用的需求。

(五)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成为资源“孤岛”

各类高校之间通过网络平台可以实现网络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集中资源优势和特色。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避免重复建设、共建共享等是“互联网+”环境下资源建设的最终目标。虽然当前很多高校积极探索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搭建自己的教学资源库,但很多学校建成的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只对内部师生开放,教学资源建设成了资源“孤岛”。

二、构建“互联网+高等教育”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模式

本文以构建主义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动态创新等理论为基础,基于产教融合政策导向,运用互联网+教育信息化产物,从资源建设内容、资源建设主体、资源建设组织、资源建设应用等方面,构建“互联网+高等教育”环境下“精、学、双、共”四位一体的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模式,以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一)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在特定的情境和他人的帮助下,可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知识。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将重新界定教学内容、教学主体、教学组织和教学应用。同时,借助先进的网络技术,重构课程教学资源。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将是实现“互联网+高等教育”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关键。和传统的文档教学资源相比,数字化教学资源形式多样,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微课等多种方式呈现,也可通过虚拟仿真技术使教学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在“互联网+高等教育”的推动下,网络资源形式丰富多样,且具有共享性、创造性、便捷性等特点。它推动着教育者进行大量的研究,设计更为合理的“知识建构”过程,充分考虑学生意愿,开发、刺激学生思维,在资源建设过程中实现意义建构。

(二)基于人本主义理论的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

人本主义者认为,必须把学习者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在学习上,应给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方式的机会,强调教育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在人本主义理论指导下的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将充分考虑学习的主体,重新界定教学内容、教学主体、教学组织和教学应用,始终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课程教学资源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方式。在“互联网+高等教育”的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方式更为自主,教学资源内容充实、形式精短微小,因此更多的教育者开始探究精练内容及各种视觉呈现方式,设计更为合理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在资源建设过程中实现以“学”为中心。

(三)基于动态创新理论的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

Nonaka 提出知识动态创新理论,该理论主要描述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的流动和转化过程及模式。其中,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的转化是组合化关系,显性知识转化成隐性知识是内部化关系,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是外部化关系,隐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的转化是社会化关系。高校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正是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显性、隐性知识转化的体现。高校应有效把握知识动态创新理论,理清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的流动与转化规律,建设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

(四)构建“互联网+高等教育”环境下“精、学、双、共”四位一体的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模式

构建“互联网+高等教育”环境下“精、学、双、共”四位一体的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模式如图1所示。资源建设精选知识点,全面涵盖了教学内容,以微小形式呈现;体现以学习和学生为中心的“学”的主体地位;在资源建设的组织上,采用学校教材和企业案例的“双”组织形式开展教学;始终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共建、校校共享,充分发挥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优势。

三、“互联网+”环境下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路径

(一)运行一种模式

基于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等理论,从教学内容、教学主体、教学组织和教学应用等建设机理方面,构建了“互联网+高等教育”环境下“精、学、双、共”四位一体的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模式,形成了高校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特色模式,模式的运行符合教育教学规律。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可作为理论参考依据。

(二)整合一套资源

根据课程特色,充分利用现有优质网络资源,开发课程特色教学资源。可通过“融合”“改进”“质疑”占有资源、优选资源、创造资源的方式,整合一套完整的集图片、视频、微课、虚拟仿真技术、AR 技术等多媒体方式的课程教学资源。

(三)搭建一个平台

发挥“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以“课”为载体,对学习平台硬件、软件等进行个性化设计,搭建符合学校专业特色的集资源平台、管理平台和服务平台为一体的,互通、衔接与开放的一体化“互联网+高等教育”学习平台;适应信息化教学模式的运行,保障课程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实现教学资源建设的集中优化。

(四)创建一种环境

依托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为实现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可校企共同制定师生信息化素养培养方案,通过组织师生开通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一人一账号,开展“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专项培训。每门课程的资源需要骨干教师参与建设,要求教师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合理的应用技术,将海量的网络资源和现有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升级为适用于平台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师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建立的教学资源要能够完整覆盖所授课程的主要内容,破解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交互性能和教学效果好,能有效地扩大信息化教学、学习应用的覆盖面,有效解决师生信息化素养不高的问题。

(五)形成一种机制

可聘请国家信息化专家作为学校课程数字化建设的顾问,通过广泛调研,联合多家资源开发企业共同制定信息化学习平台和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方案及运行方案。按照学校信息化发展的需求,管理、维护平台,对学习平台硬件、运行环境和教学模块等进行个性化设计,保障信息化资源共享、高效灵活、稳步发展的良性运行。同时可与企业创新性地共建平台信息化课程教学研究、平台培训及资源开发基地,通过基地对师生开展“网络空间人人通”的专项培训,提高师生的信息化素养,确保信息化教学的顺利开展、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模式的顺利运行。

四、结束语

在“互联网+”浪潮的推动下,针对“互联网+”环境下高校课程资源建设面临的困境,文章以构建主义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等为理论基础,基于产教融合政策导向,构建了“互联网+高等教育”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模式,同时提出“互联网+”环境下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路径,以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猜你喜欢

教学资源数字化资源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数字化的探究
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开发
数字化起舞
我给资源分分类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资源回收
新型教学资源在综合课程中的应用
新型教学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