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净沙·秋思》中的“反套路”艺术

2022-10-14牛静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马致远艺术魅力秋思

牛静

摘要 元代马致远的散曲《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近代大儒王国维先生评价其为元人小令的“最佳者”,在中国古典诗词作品中具有超然的地位。在众多秋思诗词中,该小令之所以能脱颖而出,独占鳌头,除了丰富的意象和深远的意境营造以外,与该小令一反传统古诗词咏秋的套路有莫大的关系。马致远利用“反套路”艺术赋予了该小令独特的文学品格和关学价值,成为古诗词艺术中描写秋天的典范,获得各个时代读者的喜爱和传颂。

关键词 马致远 秋思“反套路”艺术魅力

“秋思”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个重要母题,也有着众多的经典作品,获得人们的喜爱与传颂,如李白的《子夜秋歌》“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李清照的《醉花阴》“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在众多的诗词作品中,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后来居上,一举夺魁,成为“秋思之祖”,足见其价值和影响力。该小令字数简短,意象丰富,意境深远,一反传统“秋思”的创作套路,采用了“反套路”的手法,给我们刻画了一幅别样的秋天之景,具有独特的秋之韵味。

一、“秋思”景物描写的“套路”与《天净沙-秋思》的“反套路”

诗词创作的“套路”与“反套路”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补充,共同推动了诗词艺术的发展。《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小令中描写了众多秋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秋思”的情感。只不过与传统的写作套路不同,在景物的择取中,马致远采用了反其道而行之的技法。纵观整个有关“秋思”的诗词,除了刘禹锡的“秋日胜春朝”一反悲秋的常态,大多数“秋思”之作都是悲秋主题,那么相应的择取的景物也多是悲凉、萧条的物象。比如“诗仙”李白的两首《秋思》,在景象的选择上主要以“落叶”“枯草”“凉风”“冷月”等为主,带有一种悲凉和残破的气氛,映衬了悲秋的主题。另外,“诗圣”杜甫同样也创作了许多关于秋天的诗歌,也展现出同样的情绪和物象选择的特点,如在他的《登高》中同样选择了“风急”“猿啸哀”“落木”等衰败的景象,营造出悲凉的氛围。可以说,中国古典诗词大部分描绘“秋思”的作品,都呈现出这样的美学特色,可见,以“衰败之物衬托哀情”是传统“秋思”之作的“套路”。

《天净沙·秋思》则一反传统秋天景物描绘的常态,在经典“秋思”的景物描绘中,加入了明亮色彩的春日之物,为读者带来视觉的挑战和心理的冲击。该小令内容独特,字数简短,全篇共二十八字,前三句全由名词构成,句法别致,意象丰富,共列出了九种景物,具有言简意丰的艺术效果。第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典型的秋天物象,紧接着马致远打破传统,描绘出“小桥流水人家”,悲凉的画面一扫而空,伴随而来的是清新、亮丽的景物和画面,具有“反套路”的艺术特点。在其之前,诗人往往用“小桥流水人家”来描绘春日之景,如杜荀鹤《送人游吴》中有“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之句,描绘了江南水乡的优美景色,奠定了“小桥流水”的基本格调,为人们塑造了典型的江南水乡印象。另外,同一时期的作家白朴同样也写过类似的景色,他的《天净沙·春》中有“小桥流水飞红”之句,勾画出春日美景的画面。当然,两首小令的情感也是有差异的,二者都是以意象叠加生成意境。马致远写秋天的悲凉,白朴描绘春日的艳丽,景色虽同但情感各异,因此小令的艺术底色也就不同。

清代学者王夫子曾指出“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的艺术创作理念,他进一步指出,这种“反套路”的创作艺术可以增加情绪的深度,提升哀乐的程度。也就是说,利用春天的暖景写秋天的悲凉可以增加悲凉的程度。比如宋代词人苏东坡以“小桥流水”映照“东坡学堂”,表面看是词人抒写自己恬淡的田园生活,其本质是凸显当时的仕途困顿和生活艰难,具有增强情感的艺术效果。因此,这种“反套路”的创作艺术,可以提升诗词的品格,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观该小令,其中的“小桥流水人家”就采用了这种“乐景衬衷情”的套路模式,并打破了传统“以哀衬哀”的技法,与第一句的悲秋之景一一对应,春与秋相对应,一个是希望,一个是悲凉,景色交互相融,让读者产生独特的错位和模糊效果,让人分不清春秋之景,以春景反衬秋景,开创了“秋思”创作的典范。

二、“秋思”氛围写作的套路与《天净沙.秋思》的“反套路”

“秋思”写作中,对氛围的营造十分的重要,“秋思”情感的迸发与展现需要良好的氛围营造,氛围是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具有丰富的文化意涵。《汉典》指出:氛围是围绕或归属于一特定根源的有特色的高度个体化的气氛。在我国古典文學领域,氛围与气氛和意境共同构成古典文学评价的标准,即氛围是由气氛与意境构成的统一体。氛围是对局部情感的彰显,而意境有时等同于氛围,是作品中众多气氛的融合与升华,最终形成意境。

“秋思”作为一个重要的主题,不同的作者营造出不同的意境,展现出不同的情感。当然这种情感的展现也和作者当时的人生境遇和生存状态有着直接的关联。杜甫流落异乡,面对山河破碎,家毁国亡抒发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悲秋之号;而苏轼远离故乡,思念家乡亲人,抒发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与他们营造的氛围和抒发的情感不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将悲秋的氛围烘托的更加浓烈,并加入暖春之景,利用“反套路”带来变异的艺术效果,“以暖写冷”“以乐衬哀”,最终形成“断肠”之情感。小令虽然仅仅只有二十八个字,但是作者聚集全部的精力和笔墨集中营造了悲秋的氛围,最后将情感浓缩为一点,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小令中前三句写景,但是马致远打破传统“套路”,用单纯的意象叠加进行意境营造,以名词词组为句子的主要成分,规整地排列在一起,渲染了秋天的氛围。整首诗歌一共由四句组成,前三句都在写秋天的景物,除了“小桥流水人家”凸显暖色,其余景物都是秋天悲凉的事物,这一点同样违反了常规诗词的创作,具有“反套路”的意味,传统写“秋思”的诗词作品对景物的描绘一般较少,重点在于氛围背后的情感传达。由此可见,鉴于诗词艺术的特点,一般篇幅短小,语言精练,传统的“秋思”创作“套路”是景物描写及氛围铺垫较少,因为大篇幅的实景描写会压缩后期情感的传达,不利于主题的升华和意境的营造。《天净沙·秋思》则利用“反套路”艺术,全诗几乎通篇都在描绘景物,刻画场景,仅仅在结尾以“断肠”点名主题,给读者带来耳目一新之感。

当然,该小令中的景物描写也十分具有特点,它不是简单的意象叠加,而是利用语言刻画出景物的层次感。“枯藤老树昏鸦”和“小桥流水人家”是近景描写,并且一悲一喜,一冷一暖,产生独特的对比效果,以“乐景”衬托“悲景”。接着,诗人笔锋一转,切换到远景上,“古道西风瘦马”所写之景更加恢弘,更加悲壮,延续了开头的情绪和氛围,“古道”强化了前文的“枯”“老”等氛围,“西风”与“瘦马”则让枯寂的氛围继续发酵,形成悲切的审美指向,空间感受上更加宏大,在空间的无限延伸下,情感却浓缩为一点“断肠”,最终形成一种悲恸的氛围。整首小令一气呵成,最后凝结在“断肠人”身上,弱化了作者自我的身影,达到了一种“无我”之境,升华了小令的人文情怀和美学价值。

总之,《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实至名归,该小令突破了传统秋思题材的牢笼,不论是物象描写还是氛围营造都打破传统“套路”,利用“反套路”的技巧,将秋天常见的意象进行叠加,并融入暖春的元素,“以乐衬哀”将全诗的内容升华为“无我”之境,开创了秋思创作新的典范,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文学魅力。

[作者通联:山东青岛市城阳区实验中学]

猜你喜欢

马致远艺术魅力秋思
秋思
秋思
浅谈梨园戏《郑元和》
试论动漫影片中色彩的艺术魅力
马致远:听他端坐瘦马自吟自话
马致远神仙道化剧之宗教精神的阐释
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