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成语词汇语域探究

2022-10-14薛诗艺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同义语素异形

薛诗艺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成语作为一种格式固定的语言形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的解释,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汉语的成语大多由4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1]成语的类别很多,我们将含有“茶”语素的成语称为“茶”成语。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茶文化与汉语的相互交融,催生了一批“茶”成语。学界探究中国茶文化的成果相当丰富,但尚未见到对“茶”成语进行全面考察的成果,而成语辞典中对“茶”成语的阐释也仍有需要补充的地方。

语域是一个与情景构型相联系的语境概念。语境因素包括3个部分: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即语场、语旨和语式[2]。本文从“茶”成语的词汇语域出发,探讨“茶”成语的特点。这方面可以探讨的内容很多。例如,“不茶不饭”“茶饭无心”“茶饭不思”“茶不思,饭不想”等成语基本同义,但从文献用例来看,其适用的语境存在细微差别。又比如“粗茶淡饭”作为并列结构成语时,是由两个定中结构的名词短语构成,属于名词性成语,但它不仅能做主语和宾语,还有作副词的用例。此外,“茶”成语的收录标准也值得探讨,本文参考乔永的量化定性法[3]30,对“茶”成语的辞书收录问题提出了相关思考。

一、“茶”成语类型及其使用频率分析

秉着“从其多不从其少”的原则,以《汉语大词典》收录的与“茶”相关的固定词组为主,同时参考《中华多用成语大辞典》(28条)、《新编成语大词典》(21条)、《中华成语全典》(20条)、《中国成语大辞典》(13条)、《中华成语大词典》(7条)等工具书的收录情况,归纳得到32个四字组“茶”成语,1个多字组“茶”成语,1个短句型“茶”成语。笔者利用BCC(北京语言大学语料库中心)语料库[4],考察与这34个“茶”成语有关的语料。笔者先根据“茶”成语的组合形态,将其分为“茶+饭”型、“茶+酒”型、其他型三大类(下文语料除标明出处者,皆引自BCC语料库),然后再依托BCC语料库中的古代汉语语料库和现代汉语语料库①,分析这些“茶”成语出现的频次。古代汉语语料库无类目之分,笔者直接统计“茶”成语出现的年代及其在古代的使用频次。现代汉语语料库根据语体,分有篇章、对话、报刊、文学、多领域等不同类目,笔者分别统计了这些类目中“茶”成语出现的频次,结果如表1所示。通过对比“茶”成语出现的时间及其使用频次,可以从宏观上看出“茶”成语的使用演变情况。

表1 “茶”成语类型及其出现频次

(续表1)

从时间来看,大部分“茶”成语形成于北宋至晚清时期,只有“茶余饭后”“酒余茶后”“人走茶凉”3个成语形成于现代。大部分形成于古代的“茶”成语今天已极少使用,仍稳定使用的有“茶饭不思/茶不思,饭不想”“粗茶淡饭”“茶余酒后”“柴米油盐酱醋茶”等几则。形成于现代的3个“茶”成语中,有2个(茶余饭后,人走茶凉)非常活跃,使用频率特别高。影响“茶”成语使用频率的因素主要有以下3点:

(一)浓厚的书面色彩会限制成语的使用范围

“茶”成语使用频率与其口语化程度有关,使用频率高的“茶”成语往往口语化程度较高。换言之,虽然“茶”成语都是书面语,但其中一些口语化程度较高,所以其使用频率自然更高;相反,书面色彩浓厚的“茶”成语,使用频率相对低一些。

(二)同义异形现象提升了总体使用频次

同义异形成语是指在同一个意义下,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结构形态的成语。同义异形成语会形成聚合效应,从而产生同存共现的现象,进而提高了使用频率。可以这么说,同义异形成语越多,其聚合效果越好,总体使用频次就越高。不过,这种情况也导致了其内部成语间的优胜劣汰,个别被“冷落”的成语最终被淘汰。例如,在“茶+饭”型成语中,表示“因心理或生理不适而不想饮食”的成语有4个,分别是“不茶不饭”“茶饭无心”“茶饭不思”“茶不思,饭不想”;表示“简陋的饮食”的成语有2个,分别是“粗茶淡饭”“清茶淡饭”。在“茶+酒”型成语中,表示“风月场中的吃喝之事”的成语有2个,分别是“闲茶浪酒”“浪酒闲茶”。在其他型成语中,表示“挑拨是非”的成语有2个,分别是“挑茶斡刺”“剜刺挑茶”;表示“休息、空闲时候”的成语有7个,同时出现在“茶+饭”型、“茶+酒”型成语中,分别是“茶余饭饱”“饭后茶余”“茶余饭后”“酒后茶余”“茶余酒后”“酒罢茶余”“酒余茶后”。在长期使用过程中这些同义异形成语内部产生了竞争关系,使用频率低的成语渐渐地就被淘汰了。

(三)语境狭小,制约了“茶”成语的使用

适用语境狭小、语义难以外延制约了“茶”成语的使用频率。例如,“三茶六饭”“三茶六礼”“送茶完饭”这3个成语出现于古代男女婚事礼仪的语境中。虽然“三茶六饭”存在喻指义,即“一天茶饭供应齐全,形容服侍周到”,但由于初始的语境过于狭小,其语义的外延需要更长的时间。当初始语境慢慢消失时,最初外延的语义也会随之消失。“三茶六饭”原意是指“女子受聘时,其受聘仪式前后要进行三天。其间双方每天饮茶一次、用膳两次,共饮茶三次、用膳六次”[5](如今闽南地区仍保留有这一习俗,但其中很多内容已经被简化了)。因此,当这一习俗的内容发生简化甚至逐渐消失时,“三茶六饭”的初始语义也变得不好理解了。“榷酒征茶”“倚报会茶”也是如此。“榷酒征茶”指征收酒茶税,泛指苛捐杂税。“倚报会茶”指通过举行茶会的方式募资。在古代汉语中,它们都只有1例用例。由于适用的语境非常狭小,所以这两个成语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再使用。

二、“茶”成语的词汇特点

从词汇角度分析,“茶”成语最直观的两个特点分别是含有“茶”语素和结构固化。此外,它在词汇方面还具有以下3个特点:

(一)语素及其组合结构稳定

在34个“茶”成语中,“茶+饭”组合型成语有14个,“茶+酒”组合型成语有8个,其他型词组有12个。具备稳定语素组合的超过一半,这种稳定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1.具有一组稳定的调频词

据统计,34个“茶”成语共有143个语素,排除本体语素“茶”,共计109个语素。其中,语素“饭”出现频次为13,语素“酒”出现频次为9,语素“余”出现频次为7,语素“不”和“后”出现频次都为5,语素“淡”出现频次为3。而其他语素出现频次则为2或1。可见,语素“茶”多与语素“饭”“酒”“余”“不”“后”组合,如图1。

图1 34个“茶”成语的字频词云

2.具有稳定的语素组合结构

在语素组合、凝固成词的过程中,“茶”成语的组合结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主要表现为3种嵌套格式。

(1)表否定意味的嵌套格式。一开始,否定语素为“不”和“无”,经历词组凝固的过程后,保留的语素是“不”,主要呈现为“不X不Y”“茶饭不X”的嵌套格式。例如,在“茶饭不X”的结构中,就存在一组同义成语——“茶饭不思”“茶饭不进”“茶饭不食”“茶饭不餐”等,均表否定。

(2)表修饰意味的嵌套格式,呈现为“X茶Y饭”“X茶Y酒”的格式,“X”一般是形容词,充当修饰语,如“残茶剩饭”“粗茶淡饭”“闲茶浪酒”。

(3)表时间概念的嵌套格式。表时间概念的语素主要是“余”和“后”,呈现为“X余Y后”“X后Y余”的格式。其中,“余”的稳定性较强,“后”的稳定性较弱,词组演变中出现将“后”字替换为“饱”“罢”的情况,如“茶余饭后→茶余饭饱”“酒后茶余→酒罢茶余”。这种嵌套格式能够保持稳定的原因还在于“X”“Y”也相对固定,一定是语素“茶”与“饭”“酒”这两个语素中的任意一个的组合,而不会是“饭”与“酒”的组合。

(二)同义异形形式多样

同义异形指的是在一个原形成语(或成语的早期形式)的基础上,通过变化语素或重组语序形成新的成语形式。具体来说,异形的形式主要有3种:

1.变换语素且重组语素

以较早出现的原形成语“不茶不饭”为例,根据古代文献中的用例,大致存在3种同义异形形式,其异形链条可以表示为:不茶不饭→茶饭不思/茶不思,饭不想→茶饭无心,其中后两种形式是经过语素的变化和语序的重新组合形成了新的词组,这种异形形式可以称为“综合型异形”。要求具有两个必备条件:既有语素的变换,又有语素次序的重组。虽然综合型异形对原形成语的改变较大,但它的基本语义与原形成语保持一定的相同性,故称为“同义异形”。当然,由于语素的变化,成语语场自然会受到一些影响,进而导致语旨间出现细微差别。以基本语义为“不饮食”的一组“茶”成语为例来考察综合型异形成语在语义上的细微差别。“不茶不饭”的基本语义是“不饮食”,其在古代文献中有4处用例,具体如下:

(1)不茶不饭,不言不语,一味供他憔悴。相思已是不曾闲,又那得工夫咒你。(宋代蜀妓《鹊桥仙·说盟说誓》)

(2)想家何在?见应难……端的是不茶不饭,思昏昏恰便似一枕槐安。(元代杨景贤《西游记·第二本》)

(3)翠翘中了毒药,睁着一双眼不能出半言,心中也不甚明白。抬上海船,那人晓得翠翘的烈性,也不替她用解药,随她昏昏沉沉,不茶不饭。(清代青心才人《双和欢》)

(4)自小就会着了靴在壁上走,又会说十三省乡谈,夜间可以通宵不睡,日间可以连睡几日,不茶不饭,像陈抟一般。(明代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

在以上用例中,例(1)指因相思引起的不饮食(占一半以上),例(2)指因其他情绪引起的不饮食,例(3)指因生理不适引起的不饮食,例(4)则单纯指不吃不喝。那么,通过变换语素形成的同义异形成语,其语境和语义会有哪些变化呢?再来看以下3个例子:

(5)看他茶饭不思,花容憔悴。(清代佚名《大明奇侠传》)

(6)穆元帅时时念叨你,你母亲没有一天不掉眼泪,少令公也少言寡语,茶饭不思。(清代张贺芳《小五虎演义》)

(7)直到半夜方醒,身上热得浑如火炭一般,翻身时骨节之中格格作响,一连三日三夜,精神恍惚,茶饭不思。(清代海上剑痴《仙侠五花剑》)

“茶饭不思”是原形成语“不茶不饭”经变换和重组语素后形成的新词组,属于综合型异形。在例(5)至例(7)中,从大的语义来看,“茶饭不思”的语义都为“不饮食”,与“不茶不饭”属于同义,但深入分析可发现它们的使用语境与例(1)至例(4)存在一定的差别。语素“思”带有个人主观情绪,指心理或生理上的不适。所以,“茶饭不思”更倾向于表现由于主观情绪的低落而引起的不吃不喝,它的语义不单纯指“不吃不喝”。

成语“茶饭无心”同样属于综合型同义异形形式,它剔除了“生理不适”的语境,专指“因心理不适而引起的不想饮食”的语义,如:

(8)贝夫人好像热锅上的蚂蚁一般,茶饭无心,坐立不定。(清代张春帆《九尾龟》)

(9)只因思念国家,时时悲恨,以致茶饭无心。(清代八咏楼主《蜃楼外史》)

“茶饭无心”的语义也是“不饮食”,但例(8)更侧重因心情焦虑而“不饮食”,例(9)则因思念国家而“不饮食”,其语义与前7例还是存在一定差别的。可见,同义异形的“同义”,强调的是宏观语义的相同,但在细微的语义上,各自还是有所区别的。

2.语素替换

在“茶”成语中,被替换的语素一般是同义字或近义字,其替换形式有单语素替换和双语素替换两种。同义字替换往往不会发生改变语义和使用语境。例如,在“茶坊酒肆”和“茶坊酒店”这组成语中,单个语素被替换后,成语语义并没有太大改变。近义字替换则容易导致语义差别。例如,在“粗茶淡饭”和“清茶淡饭”这组成语中,“粗”和“清”是近义字,“粗”是以“粗糙”引出“简单、简朴”之义;“清”是以“清淡”引出“简单、简朴”之义。“粗”字较俗,“清”字较雅,在具体使用中,“清茶淡饭”的指向对象多是僧侣或未出阁的小姐,这与“清”字“雅”的特点相符。如:

(10)尊者与元通只吃清茶淡饭。(明代方汝浩《东度记》)

(11)珍珠小姐生来情性闲雅,喜怒不形,爱吃的是清茶淡饭。(清代鹫林斗山学者《跨天虹》)

(12)仲晦道:“哥哥,我不比你,清茶淡饭,可以熬得日子。”(晚清吴沃尧《劫余灰》)

由此可以看出,近义字替换后,成语语义间的细微差别与该替换字的特点有关。这种类型的同义异形成语还有很多,如“酒后茶余”和“酒罢茶余”,“茶余酒后”和“茶余饭后”,“清茶淡饭”和“清茶淡话”,“三茶六礼”和“三茶六饭”等。

3.语序重组

主要存在两种表现形式:第一种是音步对换,即成语的二二组合在前后音步次序上的对调,这是最简单的语素顺序重组方式。这种重组方式往往不会影响成语的语义和使用语境,如“闲茶浪酒”和“浪酒闲茶”,“挑茶斡刺”和“剜刺挑茶”,“茶余饭后”和“饭后茶余”等。第二种是不规则的语序重组,主要表现在含“休息、空闲的时候”语义的一组“茶”成语中(图2)。在“X余X后”的嵌套格式中,第1字和第3字位置互相对调,如“茶余酒后”变为“酒余茶后”。在当代语言生活中,这组“茶”成语还出现了“茶余饭后”演变为“饭余茶后”的新用法。通过微博检索功能发现,目前“饭余茶后”使用频次为312次,“茶余饭后”的使用频次为948次。

图2 表示“休息、空闲的时候”的“茶”成语语素重组

(三)语义相对固定集中

“茶”成语的语义较为固定和集中,且都与饮食相关。在语义相对集中的几个大类之下,常常同时包含多个成语。根据分析,大致可以将“茶”成语的语义分为以下三大类:

1.“不想饮食”

包含这一语义的成语有“不茶不饭”“茶饭无心”“茶饭不思”“茶不思,饭不想”。

2.“礼貌饮食”

包含这一语义的成语有“残茶剩饭”“家常茶饭”“粗茶淡饭”“清茶淡饭”。

3.“休闲饮食”

包含这一语义的成语有“茶余饭饱”“饭后茶余”“茶余饭后”“酒后茶余”“茶余酒后”“酒罢茶余”“酒余茶后”。

回顾语义的演变历史可知,在相对集中的语义背后,呈现的是不同文化对成语的催生作用。在南宋时期,“不想饮食”类“茶”成语就已经出现,“休闲饮食”类“茶”成语出现于元代,但直到明清时期,这两类成语的使用频率才大大提高。这与明清“才子佳人小说”的盛行有关,日常口语经再加工进入文学作品,促进了这两类“茶”成语语义的固化与传承。而“礼貌饮食”类“茶”成语最早出现在宋代,禅宗语录中有大量收录,它们由“清淡饮食”的语义逐渐拓展形成。这与宋代政权建立后采取的保护佛教的政策有关。佛教的兴盛带动了人们对“清淡饮食”的推崇,这一习惯渗透到日常语言中,遂出现了“礼貌饮食”语义。

影响“茶”成语流传的首要因素是语场,次要因素是其聚合特点。首先,就语场而言具备广泛适用语境的“茶”成语,因语义更贴近日常生活,其活跃程度就会更高,也更容易得到保留。而适用语境狭小,基本语义难以外延的“茶”成语,往往容易被淘汰。例如,“闲茶浪酒”“浪酒闲茶”与“挑茶斡刺”“剜刺挑茶”等同义异形成语就是因语场狭小而逐渐被淘汰了。其次,就一组同义异形“茶”成语而言,因其聚合的特点,它们占据了更多的使用空间,故其同类语义自然相对容易得到保留。另外,我们还可发现,一组同义异形“茶”成语中的某个成语往往会从其中强势胜出,进而取代同组中的其他成语。那些经过相对复杂重组方式的“茶”成语更容易成为强势语言。通过分析使用频率可发现,“不想饮食”的语义中,“茶饭不思”为强势成语。“礼貌饮食”的语义中,“粗茶淡饭”为强势成语。“休闲饮食”的语义中,“茶余饭后”为强势成语,这一强势语同时影响了“X后Y余”“X余Y后”结构的使用,令“饭后茶余”“茶后酒余”“酒余茶后”等同义异形形态不至于被淘汰,并仍运用于当代生活中。

三、“茶”成语的收录原则

根据上文分析,“茶”成语多由四字短语或熟语凝固而成。在“茶”成语中,同义异形短语的数量很多,但大型成语辞书编纂需要遵循简要性原则,因此只能采取选择性收录的方式,即选录同义异形短语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那么,如何确定收录标准?笔者认为,可以参考乔永先生的量化定性法,将其作为成语辞书收录“茶”成语的一个标准,其中尤其要遵循习用性与凝固性(稳定性)原则。另外,还需要遵循历时性的收录原则,即在释义中增补收录相关的同义异形短语进行解释说明,从而能更好地呈现“茶”成语的发展脉络,便于读者理解。具体原因分述如下:

(一)“茶”成语的竞争形态需要突出习用性与凝固性的收录原则

根据乔永先生的量化定性法,一个成语需要具备“七性择五”的条件才可以收录进辞书,即成语需具备“词组性、凝固性、骈偶性、潜意性、典雅性、历史性和习用性”[3]317种特性中的5种以上,才具备收入词典的资格。从“茶”成语的发展历史来看,它具有突出的成语聚合特点,同一语义内部存在多种相互竞争的形式。此时同一组内的同义异形成语往往同时具备“词组性、骈偶性、潜意性、典雅性和历史性”等特点,此时“习用性”“凝固性”的重要性就需要格外地加以突出,因此“习用性”与“凝固性”应当作为“茶”成语收录的重要原则。以表示“休息、空闲时候”的一组成语为例,成语“茶余饭饱”经历了相对复杂的变换语素和重组语素,衍生了一些新成语,见图2。由于原形成语“茶余饭饱”的存在,即使经历了语素替换和语素次序的重组,成语“X余X后”嵌套格式依然十分稳固。如此,当“茶余饭饱”具备“词组性、骈偶性、潜意性”的特点时,在其基础上变换产生的其他短语也具有同样的特性。此时,“习用性”与“凝固性”的收录原则就显得格外重要,而“习用性”与“凝固性”可基于使用频次进行分析。从频次统计可以看出,原形成语“茶余饭饱”的形态并不稳定,自元代出现后,不久便被“饭后茶余”所取代。而从“酒后茶余”中衍生出的“酒罢茶余”“酒余茶后”,前者早已不用,后者虽然还在使用,但产生的时间过短,还需历史的检验。因此,“茶余饭饱”“酒罢茶余”并不具备“习用性”和“凝固性”,而“酒余茶后”尚无法确定其是否具备“凝固性”与“习用性”,故这3个短语都不能收录为成语词条。

(二)“茶”成语的演变特点要求重视“历时性”收录原则

“历时性”收录原则强调收录原形短语,注重呈现成语的演变脉络。原形短语指在多个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实词语素的四字短语中,出现时间更早的一个短语。在具体的收录实践中,当同义异形短语具备相当的“习用性”和“凝固性”时,将原形短语收录为成语词条,而将出现时间较晚的短语作为说明其演变情况的解释内容。“茶”成语的演变具有阶段性、承接性、竞争性的特点。一般来说,“茶”成语具有一个原始短语形态,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原形短语经常会生出许多同义而不同形态的其他短语,这些短语相互依赖又彼此竞争,经过历史的选择,稳定习用的短语逐渐成为人们习用的成语。因此,在释义过程中,为准确呈现“茶”成语的语义演变过程,需要重视还原“茶”成语的演变脉络。例如,运用“凝固性”“习用性”和“历时性”原则分析可知,“饭后茶余”比“茶余饭后”更早出现,“饭后茶余”则收录为成语词条,“茶余饭后”就作为该词条的解释内容。同理,“酒后茶余”作为成语词条,而“茶余酒后”“酒罢茶余”“酒余茶后”则作为该词条的解释内容。

再以“茶饭不X”结构“茶”成语为例。在这一组成语中存在4个短语,“茶饭不进”是最早出现的,但“茶饭不思”的“稳固性”和“习用性”却是最强的。“茶饭不X”的“茶”成语在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的使用情况如表2所示。依据上文所强调的3个收录原则来考察“茶饭不思”的收录问题,其收录问题就显得相对简单多了。“茶饭不思”在《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汉英成语词典》及《中国成语汉英例解词典》等汉英对照成语词典中均有收录②。

表2 “茶饭不思”与“茶饭不进”“茶饭不食”“茶饭不餐”对比

结 语

“茶”成语是成语中的一种特殊类型,记载着茶文化发展的历史,也是茶文化与中国文化相互交织的产物。它的产生与宋代以后饮茶习惯的普遍化、民间化息息相关,它的盛行与中国发达的信仰文化、繁荣的商业文化、通俗的市井文化密不可分。可以说“茶”成语是宋代至现代,人们的生活习惯在文化上的一个缩影,通过“茶”成语的分析,可以了解当时人们饮茶休闲、以茶入禅、融情思于茶的历史。如今,随着茶文化影响的日益增强,人们对“茶”成语的使用也日益增多。从现实意义来看,通过对“茶”成语的词汇语域分析,可以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茶文化与汉语文化交融发展的特点。同时,还可以从“茶”成语的使用频率与变迁看出社会的变化和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茶”成语具有很强的语料价值和社会价值,深入了解和研究“茶”成语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茶”成语值得研究者继续开展深入探讨和研究。

注 释:

①BCC语料库将近代汉语语料归古代汉语语料库。

②“茶饭不思”在《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订补》《中华多用成语大辞典》《新编成语大词典》等词(辞)典中均未收录,有学者认为其不符合历时性的特点。其中的原因比较复杂、限于篇幅,本文在此不做专门讨论。

猜你喜欢

同义语素异形
《最低入门等级音节、汉字、词汇表》语素和语素义分析
多义语素识别及教学探讨
——针对对外汉语语素教学构想
until用法巩固精练
语素的判定、分类及语法单位关系研究述评
西夏文《同义》重复字研究
因果复合词
一种异形平衡梁设计与应用
西夏文《同义》考释三则
水晶异形卡可以定制的交通卡
水晶异形卡可以定制的交通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