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素诱虫板与单一诱虫板对茶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研究
2022-10-14刘迪梁春华唐鑫黄余周覃爱颖古能平陈恩海
刘迪,梁春华,唐鑫,黄余周,覃爱颖,古能平,陈恩海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农业工程学院,广西 南宁 530226)
随着人们对食品质量与安全认识的提高,茶园生产管理日益趋向使用绿色生产技术,以降低对化学防治手段的依赖[1],保证茶叶质量与茶叶生产安全。
茶小绿叶蝉(学名:EmpoascapirisugaMatumura;类属:同翅目,叶蝉科)是当前我国各茶区普遍出现的叶面害虫之一。其成虫呈淡绿色或淡黄绿色,多数成虫头部中间有2个绿色斑点;体长0.3~0.4厘米,足体同色;飞翔能力弱,有趋光和趋色性,尤喜趋黄色。卵为椭圆新月形,初为乳白色,后逐渐转为淡绿色。若虫共5龄,1年内在长江流域可发生9~11代,在两广地区可发生12~13代,海南可多达15代。全年有两个虫口高峰期,分别出现于5月份与9月份[2]。
目前,物理防治已成为茶树虫害综合防治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且随着农林科学技术的发展,这种防治技术还将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信息素诱虫板防治属于物理防治的一种。信息素是一种能诱导茶小绿叶蝉形成黄色独趋性的仿生型高科技化合物[3]90-94。信息素诱虫板防治方法是利用茶小绿叶蝉对黄色的趋向性,使用涂有信息素的黄色粘板引诱并捕获该虫。使用时,将信息素添加到诱芯中,同时将经过人工处理的趋性诱剂化合物释放或扩散至田间,阻碍雌虫与雄虫的自由交配,再把诱芯装到诱虫板上对茶小绿叶蝉实行趋性吸引并进行诱杀。这一方法可有效降低田间虫口基数,减少下一代田间虫口密度,最终达到防治的目的。
一、研究现状
(一)茶小绿叶蝉为害现状
茶小绿叶蝉的寄主主要有茶树、桃树、李树、梨树、苹果树、油茶树、豆类作物、十字花科蔬菜、稻、麦、棉、烟草、甘蔗、桑树及多种杂草。茶小绿叶蝉趋嫩且畏惧寒冷及强光,善于爬行与跳跃,行动敏捷。天气炎热或中午时分喜欢躲藏在茶丛嫩茶芽下或嫩茶二三叶背面,受到强烈惊吓或刺激时会立即弹跳起来并爬入茶蓬内,或沿着老茶枝杈向下逃逸[4]。天气寒冷潮湿时成虫会潜伏在杂草或茶蓬内越冬。每到繁殖时节,茶小绿叶蝉就在茶树的嫩梢上进行交配产卵。多数时间,茶小绿叶蝉成虫、若虫及卵同时存在,而且代代重叠。早晨在露水未干透的时候,茶小绿叶蝉常聚集在茶树新梢嫩叶背面活动。茶小绿叶蝉还会栖息在茶园的杂草中。茶小绿叶蝉虫害发生前期,茶树植株受害叶芽会发生蜷缩或硬化;虫害发生后期可导致整株茶树芽梢生长缓慢,严重时会使整株植株丧失生产能力,从而严重影响茶叶的品质与产量。目前,中国大部分茶区主要采取单一的药剂防治方法,防治过程过度依赖农药。这种防治方法不仅会使害虫的抗药性逐渐增强,还无法形成系统的防治网。汤心砚等人提出:长期重复施洒化学农药容易使茶小绿叶蝉产生抗药性,不仅加剧茶园虫害,也容易导致茶叶农药重金属残留超标[3]90-94。据统计,由于茶小绿叶蝉的危害,中国长江中下游茶区每年损失的茶产量占到总产量的15%~50%,重灾年份甚至出现无茶可收的情况。因此,研究和推广更安全、更有效的茶小绿叶蝉防治产品和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诱虫板应用现状
应用诱虫板诱杀农业害虫可最大程度地降低农作物对化学药剂的依赖,是保证农产品生产安全的重要方法,也是目前绿色植保农业实施的主要技术措施之一[5]。近年来,诱虫板在中国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无公害茶园、果园、蔬菜大棚、麦田等农林作物生产及相关作物种植环境中都有应用,在叶用作物生产中的应用尤为普遍。例如,在茶园中使用诱虫板可诱杀叶蝉类、茶蚜、茶尺蠖和黑刺粉虱等主要害虫。目前,中国正在逐渐深化对诱虫板的相关研究。当前国内用于诱杀农业害虫的色板以黄、蓝、绿三种色系为主,这与昆虫视觉特有的三原色视觉系统有关。郭祖国等人研究发现,中国农业安全生产中遇到的害虫多具有趋色性,黄色是其中的代表性颜色之一[6]。因此,在现代生态农业生产中,可合理应用黄板来诱杀害虫。使用粘虫黄板是成本较低的一种农业防虫方式。该法不仅可以诱杀茶小绿叶蝉、蚜虫等小型害虫,还可诱杀体型稍大的飞蛾类害虫。使用粘虫板具有低价、高效的特点,对茶小绿叶蝉、蚜虫、潜叶蝇、梨茎蜂、蓟马等多种害虫都具有较好的诱杀效果,因而在农业领域获得广泛的应用,如茶园、蔬菜地、育苗房、麦田、果园、花圃、畜牧场等场所,都使用了这种方法[7]88-91,且应用范围和使用量有逐年扩大和增加的趋势。在传统农业生产中,通常使用毒性较大的农药品种反复喷洒,才能获得一定的防治效果。使用诱虫板不仅可以实现较好的防治效果,还可以改变传统防治模式,促进新型生态农业的发展。
(三)信息素应用现状
与传统的化学药剂防治方法相比,利用信息素诱捕这一方法具有简便、成本低廉和安全可靠等特点。利用信息素防治虫害已经运用到生产实践,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昆虫信息素可用于种群动态检测、大量诱捕、交配干扰、害虫检疫处理等方面,尤其可用于防治鞘翅目、直翅目、同翅目等害虫[8]。运用信息素防治农林害虫,契合以农业生物防治为核心措施的害虫综合治理目标和国家生态管理目标,因此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7]88-91。目前,世界上已鉴定提纯和分离合成的昆虫信息素衍生物及其类似品种已达2000多种,中国自主研制并成功应用的性信息素也已有几十种。防治实践表明,信息素防治法不仅造价比农药低,还可降低栽培成本和防治过程中的人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是实现绿色植保和生产无农药残留绿色食品的首选防治方法。信息素的高效利用将会在农业害虫综合防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本研究利用不同信息素与诱虫板的配合使用开展茶小绿叶蝉防治实验,旨在探究不同信息素诱虫板对茶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通过对几种常用的信息素诱虫板的防治效果进行对比,筛选出防治效果较好的信息素诱虫板,旨在为今后在广西大面积推广茶小绿叶蝉绿色防控技术提供技术参考。
二、研究材料和方法
(一)研究材料
本研究所使用的茶小绿叶蝉专用性信息素分别由不同的公司生产,并由农资市场采购而来。茶小绿叶蝉专用诱虫板由山东农美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带竹竿),诱虫板规格统一为0.25m×0.3m。
(二)研究地点
到茶园进行实地试验,调查茶园虫口并确定最终实验区。此次研究选择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北园基地作为试验地点。实验品种为适制青茶的金萱品种,茶树植株的树龄相同,长势均衡。实验前保证茶树生长良好,水肥、管理水平、病虫害发生情况一致,实验期间不使用其他化学药剂。
(三)研究设计
1.试验方案
试验在2021年10月中旬至下旬进行,试验区一共设4个处理:处理1、2、3均为同一类型性信息素的不同品牌信息素+诱虫板;处理4为单一诱虫板;每个处理重复3次,不同处理区随意排列。每个处理区面积为100m2,对照区面积为50m2,对照区不作任何处理。在茶小绿叶蝉上涨期,当百叶虫口超出防治目标时,在试验处理区茶行中央每隔5m插1块诱虫板,每100m2安装5块诱虫板。从诱虫板性诱剂孔放入信息素。诱虫板悬挂位置高于茶树蓬面0.05m,板底与茶行垂直。
2.试验过程
每3天观察茶园百叶虫口数(观察时间为中午10~12点),插板后第1、4、7、11、14、17天按照五点取样法在试验区及对照区进行观察,查看虫口的变化情况并做好记录。用挂板前后百叶虫口数的变化来计算虫口减退率及防治效果。
3.计算公式
计算虫口减退率,对比信息素诱芯防治效果
计算公式为:
(四)数据处理
数据采用平均值±标准误差,采用Duncan's(多重比较结果分析)新复极差测验法对不同处理区的数据差异进行显著性分析。
三、实验情况与分析
(一)信息素诱虫板与单一诱虫板的诱捕效果
试验开始后每隔3天观察1次试验结果,观察茶园中不同处理区内茶小绿叶蝉百叶虫口数的变化情况并进行记录,茶园平均百叶虫口数的变化情况见图1和表1所示。
表1 不同信息素与诱虫板配合使用试验下茶园的平均百叶虫口数量
从图1可以看出,处理1、处理2、处理3这3组的诱捕效果比处理4单一诱虫板的诱捕效果更佳,说明信息素与诱虫板的配合使用能提高对茶小绿叶蝉的诱捕率。
图1 不同处理区的平均百叶虫口数
从表1可知,不经过任何处理的空白对照区的平均百叶虫口数量均高于4个处理区的虫口数量。插板后第1天,4个处理区平均百叶虫口数量无显著差异;第4天时3个信息素诱虫板处理区虫口数量与第1天对比有显著差异,而单一诱虫板处理区较第1天相比差异不显著;在第7天,4个处理区内的虫口数量均有下降。第7天时空白对照区的虫口数最多,为20.00±0.58头/百叶,而处理1信息素+诱虫板组合处理区的虫口数量最少,为9.67±0.67头/百叶。第17天时,处理2信息素+诱虫板组合处理区的虫口数量最少,为9.33±0.33头/百叶,说明处理2公司的信息素时效期较其他信息素的时效期长。
(二)不同信息素的防治效果
不同的信息素配合诱虫板的防治效果有所不同,通过试验得出不同信息素的防治效果如表2所示。
表2 不同信息素诱虫板对茶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
从表2中可以看出,信息素+诱虫板的组合使用比单一使用诱虫板对茶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更佳。在第1、4、7、11、14和17天,处理1组合的防治效果最为明显,第1天就达到了29.39%;第4天防治效果升到43.98%;在第7天其防治效果依然在提高,达到了46.30%;第11天时其防治效果达到最大,为53.25%;在第14天其防治效果下降明显,仅有20.12%;第17天时降至-2.65%。相较于信息素+诱虫板组合的防治效果,单一诱虫板的防治效果相对较差,虽然在第4天就能达到最大防效,但仅有31.06%,并且在第11天时防治效果就已经下降到了16.89%,第14天下降到-15.73%,第17天降到-41.56%。而处理2与处理3组合的防治效果在试验第1天时,防治效果无明显差异;第4天时,两者的防治效果显著低于处理1;第7天时这两个组合的防治效果达到最大,虽然不及处理1信息素的防治效果,但好于单一诱虫板,尤其是处理2的防治效果达到38.89%;第11天处理2与处理3信息素的防治效果差异不显著;第14天时二者的防治效果明显下降,处理2仅为1.69%,而处理3仅为4.46%;第17天两者的防治效果分别下降到0.89%和-20.34%。
综上可见,单一诱虫板放置的时间越长,对茶小绿叶蝉的吸引越弱,第14天后诱虫效果基本消失。同一类型性信息素的不同品牌对茶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也各有差异。在第7~11天时,3种信息素的防治效果为处理1>处理2>处理3;在第14天时,3种信息素的防治效果为处理1>处理3>处理2;在第17天时,3种信息素的防治效果为处理2>处理3>处理1。由此可知,处理1的短期防治效果最好,而处理2与处理3的长期防治效果更佳。
四、结果讨论
试验表明,不作任何处理的空白对照区平均百叶虫口密度明显高于单独使用诱虫板处理区的虫口密度,而单独使用诱虫板处理区的虫口密度又显著高于信息素+诱虫板组合处理区的虫口密度,说明信息素配合使用诱虫板能大大提高对茶小绿叶蝉的诱捕率。高剑龙等人利用信息素+诱虫板防治技术对黑刺粉虱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使用信息素+诱虫板前处理区虫口密度明显大于使用后,说明利用信息素+诱虫板能显著提高对黑刺粉虱的诱捕率,该研究发现在第13天信息托关系诱虫板的最大防治效果可达到78%[9]。这一数据与本文的试验有较大不同,可能的原因是本文试验的范围较小,也可能与诱虫板安装的位置、高度或者天气情况有关。但是本文试验中不同处理组的防治效果差异显著,同样能证明信息素与诱虫板的组合使用可以提高对茶园害虫的诱捕率。万利等人的研究发现,利用诱虫板对黄曲条跳甲进行诱杀,其各处理区的诱杀效果并不显著,但在诱虫板上添加黄曲条跳甲性信息素后诱杀效果相较于之前单独使用诱虫板有显著提高[10]。田新湖等人在研究中也发现诱虫板添加蓟马信息素后对茶棍蓟马的诱杀效果显著高于单独使用诱虫板[11]。
结 语
从实验结果可知,信息素与诱虫板的组合使用对环境并没有不良影响,而且害虫不容易出现抗药性,此外还有利于形成优良的生态环境。茶小绿叶蝉信息素与诱虫板的组合使用对茶小绿叶蝉具有较好的诱杀作用,防治效果明显。因此,信息素诱虫板是一种值得大面积推广使用的防治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