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值得探索的科研项目经费配置新机制
——抽签制

2022-10-14曹玲静张志强

科技管理研究 2022年17期
关键词:评议资助研究

曹玲静,张志强,杨 明

(1.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四川成都 610299;2.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系,北京 100190;3.中国科学院发展规划局规划与评估处,北京 100864)

1 研究背景

在现代资金密集型科研环境下,科研资源特别是科研经费合理分配是科学研究蓬勃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是国家科技竞争力的重要体现,然而有限的资助经费无法满足日益激烈的竞争需求,科学公平有效的科研经费配置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当前科研资助机构立项评审活动中,同行评议是学术判断的基本方法,视为是科学资助的“黄金标准”[1],被各国科研资助机构普遍采用,是当前各类科研资助评审活动的主流方法。但同行评议本质上是一种偏向主观的集体决策方法,评审结果与选择的评审专家群体以及该学术群体形成的学术共识密切相关,近年来学术界出现了一些质疑。例如,成本较高(对科研资助管理部门)、学术裙带关系(同一个学术圈子容易支持)[2]、学术歧视(对不同学术观点的申请者)、资历偏见(对研究经历不足的申请者)[3-4]、马太效应(获得过资助的申请者更易获得资助)[5],以及对原创性高风险研究和跨学科交叉研究不友好等[6]。国内外科研资助机构都开始积极寻求科研资助的改革机制,探索更有效、更公平的资源配置方式,以促进科研竞争的公平性和合理性。在我国,为解决科研“三评”中项目评审存在的种种问题,科技部和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开始倡导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破四唯”[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近年来也积极改进传统的同行评议制度,探索非常规评议机制。例如,在原创探索计划项目中,评审过程采用了预审、双盲匿名通信评审、会议答辩等多种类型的同行评审方式[8]。国家“十四五”规划以及2020 年《政府工作报告》反复提到要深化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新的科技经费与项目配置方式正式得到国家认可。所谓“揭榜挂帅”是指针对目标明确的科技难题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设立项目或奖金向社会公开张榜征集创新性科技成果的一种制度,也称为“科技悬赏制”[9]。“赛马制”则指在项目资助中,针对同一个任务,先进行平行立项、后重点聚焦考核,择优给予后续经费支持,是优中选优的项目组织管理模式[10]。在国外,为克服同行评议的偏差,对于共识度不高的原创性或突破性项目,各科研资助机制踊跃尝试一些“去评审化”的机制。例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1990 年起设立了小额探索性研究项目(SGER),此类项目申请后不进行同行评议,直接由经过培训的项目经理人(programme manager)决定是否予以资助[11],资助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项目经理的知识积累和学术经验;新西兰健康健康理事会(The Health Research Council of New Zealand,HRC)2013年起设立探索者项目(Explorer Grants),则直接通过随机抽签的方式给予资助,首次将借鉴了“彩票”思想的随机抽签应用于科研资助活动。

科学研究资助机制改革不仅能够促进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而且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长期以来都是各个国家关注的焦点。抽签制作为一种创新的科学研究经费分配的新方式,新西兰健康理事会率先实践后,国外一些其他机构也做了试点试验,证实了抽签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近年来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并涌现出了一些重要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1)抽签制理论探讨及可行性研究。Avin[12]在其博士学位论文中围绕基金资助中的抽签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理论研究,可视为是开展抽签制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Roumbanis[13]和Bedessem[14]从认识论的角度对抽签制与同行评议进行了详细的批判性比较分析研究。而Gildenhuys[15]从公平的角度分析了抽签制和同行评议两种科学实践,认为当研究经费通过抽签分配时,利益获得者变得不那么集中,使得整个科学资助过程更加公平。(2)抽签制应用实践及效果评估研究。Gillies[16]通过药物发现方面的历史案例和假设实验论证了随机选择要比同行评审更好,并指出研究是对未知事物的探索,随机选择可以确保每一种研究方案都公平地获得资助。Geard 等[17]两位英国经济学家开展了模拟实验,发现就发表论文而言,向研究者随机分配资金能够比同行评审系统产生更好的总体回报。Fang 等[18-20]认为在前20%的项目中使用随机选择更为有效,并呼吁在NIH 资助中引入抽签制。目前,国内关于抽签制经费分配方式还停留在对国外的个别新闻报道中,还没有系统的理论分析和案例研究。本文总结科研经费分配中抽签制的基本原理和工作过程,探讨其存在的合理性和适用性,并围绕抽签制的实施过程和效果对国外具有代表性的科研资助机构进行案例分析,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引起政策研究者关注并开展相关研究,为我国科研资助方式体系变革提供一种可选方案。

2 抽签制的理论基础

2.1 “抽签制”的概念内涵

抽签制,亦可称为“彩票抽奖”“抽彩给奖法”“改良彩票”“随机摇号”“抓阄”等,英文通常表述是“Lottery”[21]。其基本原理是随机选择,核心是将机会作为决定因素,默认前提是每一个对象都是平等的。Broome[22]从哲学的角度指出:随机选择可以减少公平和利益之间的冲突,使得增加一个利益不损害另一个利益成为可能。随机选择作为一种辅助决策的手段,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决策情景中,而且效果很好。例如,日常生活中的车牌摇号、医疗卫生中的器官捐赠、政治决策(法律案件审判)中的评审团选择等。早在1998 年,Greenberg[23]就提出可以将随机选择应用于科研资助分配过程,认为同行评议在专家选择和项目遴选中也存在一定的随机性,作为价值衡量标准的可靠性较低,呼吁部分资助基金分配使用抽签方式。近年来,随着各国科研资助项目日益多元化,各类项目申请数量越来越多,Graves 等[24]、Herbert 等[25]研究表明对于数量巨大的项目申请,绝大多数项目申请质量都处于中游水平,但鉴于科研资源的有限性,并非所有质量中等的申请都能获得资助,如果靠传统的同行评议进行人工取舍,不仅会消耗大量的成本,公平性也将受到质疑,由此,随机选择作为一种新型的科研资源配置方案被众多学者所提倡。

总体来看,支持抽签制的观点可以总结为两种:第一种是“同样好”的观点,同行评议可以识别明显优秀和不合格的申请,而处于中间水平的申请数量众多且质量相差不多,但受制于经费有限,其中部分项目未获资助是人工主观取舍的结果。例如,若资助数量为10 个,那排名第10 位和第11 位的项目申请质量可能不分伯仲,采用传统的同行评议并不能有效地进一步区分优劣,这时随机抽取则更能体现公平;第二种是“探索性”的观点,对于新颖性较高的探索类项目,例如,近年来各国所重视的高风险高回报型研究,由于其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和较高的失败风险,导致专家群体往往难以准确研判项目价值并预测研究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利用同行评议进行简单的质量筛查后,对绝大多数质量良好的申请进行随机选择更为简单有效。可见,鼓励科研资助者考虑不确定性,并在拨款分配过程中引入随机因素是可行的。

实际上,抽签制应用于科研资助活动时,不是盲目地随机选择,也不是同行评议的完全替代,而是充分结合了同行评审专家作为科学守门人的优点,规避了其直接参与决策存在的偏见和误差[26]。抽签制中的同行评议只是一种简单的质量筛选过程,相比传统的同行评议,其操作相对更加便捷,不直接参与资助与否的决策,旨在识别“差的”,过滤不合格及明显低质量研究,将可能存在的性别、年龄、资历等各种偏见以及裙带关系、学术发展等利益冲突的影响降至最低。概言之,抽签制就是先由同行专家划定一条质量“及格线”,将申请分为可资助和不可资助,再在可资助申请中随机选择的过程。它的提出与应用并非否定同行评议的价值,而是对同行评议现有局限性的补充和规避,旨在为当前科研资助评审困境提供一种可选的解决方案。

2.2 抽签制的分类及过程

抽签制在不同的科研资助机构中基于不同的目的和标准,常常有不同的操作步骤。根据抽签制在项目资助中的数量决定权占比情况,可将抽签制的类型概括为完全随机化、集中随机化和局部随机化3 种。完全随机化意味着获资助的项目数量完全由抽签而来,同行评议的作用在于剔除差的,通过同行专家资格审查的项目均有同等的机会获得资助;集中随机化(亦称为“改良彩票”)则由同行评议和抽签共同决定资助数量,这时同行评议的作用不仅在于剔除差的,还可以识别优秀申请,即同行评议一致通过的申请可以直接资助,中间质量项目资助与否由抽签决定;而局部随机化是在极小范围内使用随机选择,即只有当专家无法判断两个或多个项目申请的研究价值时,才随机决定是否提供资助。其中,“集中随机化”(focal randomisation)的概念在2007 年由Brezis[27]提出,认为所有专家一致认定的排名靠前的项目直接被资助,所有专家认为没有价值的项目被拒绝,而排名中等的项目则根据资助经费数额随机选择决定是否被资助,直到经费被完全分配完。为方便而详细地描述抽签制的基本过程,接下来以较为复杂的集中随机化式抽签为代表进行论述。其主要可以分为三部分:资格审查、同行评议、随机选择,如图1 所示。

图1 集中随机化抽签的基本流程

资格审查的判断标准主要有两个:一是检查项目研究领域是否符合资助导向和目的;二是审核申请人是否有科研实力和申请资格。合格的申请进入同行评议环节,邀请同行专家进行质量审查,将合格的申请分为:(1)显然值得资助的优秀申请;(2)根据可用预算资助的良好申请;(3)显然必须拒绝的不充分申请。如果是完全随机化,则(1)(2)都进入抽签环节;若是集中随机化,则只有(2)进入抽签环节。最后是随机选择,即对进入抽签环节的项目申请进行随机抽取。在应用实践中,项目申请抽签的形式主要有电子抽签和实物抽签两种:电子抽签指利用互联网等电子设备给参与抽签的项目编号,然后利用随机函数等进行无差别抽取,主要应用于申请数量特别多的场景中;实物抽签指人工制作抽签实体,例如纸条,该方式对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只适用于抽签数量极少的情景。电子抽签由于可以尽可能多地避免人为因素,相对于实物抽签具有较强的公平性和客观性,目前普遍被使用。

2.3 抽签制的优缺点

抽签制作为一种新型的科研资助方案有3 个明显的优势:(1)降低了评审成本。抽签制在很大程度上缩减了评审的人力成本、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此外,在资金随机分配给通过最低质量阈值的申请机制下,研究人员可以不再过度专注于撰写“最佳”申请,这极大缩减了申请者准备“本子”的时间[28]。(2)避免了评审偏见。抽签制能够给偏见中不利的一方带来与有利一方概率相等的机会,一定程度上规避了人情关系、利益往来、资历歧视、学术圈子等影响。(3)保护了开创性研究,特别是非共识的高风险研究。同行评议在评价结果不可预测的开创性研究时常常出现偏差[29],抽签制可以帮助具有较高失败风险但可能带来重大突破的自由探索类项目参与公平竞争。此外,鉴于学术界对获得科研项目资助的推崇,尤其是国家级科研项目,在传统的同行评议下,不成功的申请者往往面临着职业生涯受到打击和参与冗长的申请程序成本的双重压力,而抽签制简化了评审程序,提倡简短的申请书撰写,即使未“中奖”也并不意味着研究质量不佳,可以防止科研机构在开展科研评估时将基金资助作为科研能力的评估标准,有利于保护科研工作者积极性,营造良性循环的学术生态。

任何科研资源分配机制都不是完美的,都是特定条件下的最优选择,抽签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果同行评议能够明显研判项目质量的情况下,仍选择抽签制,这对于质量实属优秀但未获资助的研究人员显然不公平。因此,Avin[30]总结了4 种不适合使用抽签制的场景:(1)成本昂贵的大型项目(expensive projects),这类项目往往需要大量长期且持续的资金投入,如果仍用抽签制,可能导致研究中断,如人类基因组计划;(2)受到外部约束限制的项目(bounded uncertainty),指需要在特定的时间解决特定问题的一些任务导向型研究,这类研究本身就存在诸多限制,不适合使用抽签制,如新冠肺炎疫苗的研发;(3)完全成熟的研究领域(fully explored area),该类研究结果的可预见性大大增强,这时同行评议效果要远优于随机选择,如对众所周知结论的重复研究和设计(如大型工程建设项目);(4)研究者本身对研究结果有重大影响的项目(researcher identity determines scientific impact),例如,对于重大古迹勘探以及一些隐秘部落的人类学研究,这需要研究者丰富的经验和背景知识,这时忽略了申请者身份背景信息的抽签制在做选择时就会存在较大误差。

3 抽签制的应用实践案例

目前国际上使用抽签制的科研资助机构还比较少,大部分还处在探索尝试阶段,被广泛熟知的有新西兰健康研究理事会、德国大众基金会(the Volkswagen Foundation,VolkswagenStiftung)和 瑞士国家科学研究基金会(The Swiss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SNSF)。其中,HRC 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抽签制的机构,而VolkswagenStiftung 和SNSF是抽签制的最新参与者,3 个机构的抽签机制在具体操作上各不相同,分别是完全随机化、集中随机化和部分随机化的典型代表。

3.1 新西兰健康研究理事会及完全随机化抽签机制

新西兰健康研究理事会在2013 年“探索者资助计划”(Explorer Grants)评估过程中首次使用了抽签制,每个项目资助金额固定在15 万新西兰元,期限最长为两年,要求申请书尽量简短且匿名供评审专家评估,试图消除与研究者声誉相关的潜在偏见,同时降低申请成本[31]。该资助计划可用于任何健康研究领域的研究项目,旨在吸引和资助具有重大影响潜力的变革性研究。例如,在2022 年的申请指南中要求申请必须是被认为具有变革性、创新性、探索性和非常规性的想法、方法、工具和技术,并拥有产生重大影响力的潜力,并指出研究结果不需要立即应用于医疗健康[32]。其2013 至今的资助情况如表1 所示,其中合格申请指通过同行专家资格审查的数量,可看出同行评议过滤了大量不符合资格标准的申请。

表1 HRC“探索者资助计划”情况 单位:项

“探索者资助计划”使用抽签制的核心前提是:所有被评估为具有变革性和可行性的申请都同样有资格获得资助。主要有两个步骤,具体操作如下:

(1)剔除不合格申请。专家小组会根据是否具有变革性和可行性这两个标准进行评估,给出“是”或“否”的评价,每个专家组有3 名专家,只有获得2 个及多个“是”的申请才可进入抽签池。

(2)对可资助的申请进行随机选择。在Excel表格中电子化输入可资助的项目,并对其编号,然后使用Rand 函数产生随机数,随机数的顺序就是资助顺序,直到资助金额分配完毕。

自HRC 实施抽签制以来,学术界对其实施效果密切关注。例如,2020 年2 月,Liu 等[33]对2013—2019 年已申请的申请人发放了调查问卷,主要询问对抽签制的可接受性以及是否影响申请准备方式,结果发现63%的受访者接受资金随机分配,且大多数申请者称抽签制并没有缩减其申请书准备的时间,这可能是因为申请书仍需经过同行专家的质量评估才可进入抽签环节。基于HRC 抽签制的成功经验,新西兰科学技术创新(Science for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fTI)“国家科学挑战计划”的种子项目资助从2016 年起也使用了抽签制[34],旨在资助高风险、技术复杂的小型创新项目。

3.2 德国大众基金会及集中随机化抽签机制

德国大众基金会是一个独立的非营利组织,其资助计划“实验!”(Experiment!)于2012 年11月开始,在2017 年的立项评估中引入抽签制。该计划面向科学与工程以及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人员,也包括行为科学领域的邻近学科,要求申请人提交大胆的研究想法,从根本上挑战现有知识,寻求创新非常规的方法或技术,探索全新的研究方向。申请者只需提供1 000 字左右的简短大纲,每年约有600 个项目申请,每个项目资助金额每年约12 万欧元,期限为18 个月[35]。资助计划“实验!”的资金分配制度通常包含3 个步骤:入围、双盲审查、抽签。首先预选120~140 个申请;然后由跨学科的科学家组成的评审团进行评估,评审团从满足项目要求和质量标准的申请中选出最优秀的申请,约15~20 个申请直接给予资助,同时拒绝质量明显不过关的申请;最后从质量过关的申请中抽取与已确定资助项目数量相同的申请。为阐述方便,以下以评审流程较为清晰的2017 年项目申请数据为例进行介绍[36]。

(1)入围。该阶段主要检查申请格式和申请概念是否与资助计划的标准相符合。2017 年共收到594 份申请,在初步的资格审查之后,共有119 份申请进入下一阶段。

(2)双盲审查。该阶段负责对申请进行评级,通常分为“直接资助”“可资助”和“不资助”。评审委员对119 份申请进行质量评估,一致同意对17 份申请直接提供资助。在该环节主要剔除了34 份不予资助的申请,剩余的85 份申请进入了抽签环节。值得注意的是,直接资助的申请也需进入抽签环节,即85 份申请中包括17 份直接给予资助的申请。

(3)抽签。该阶段主要是给予质量过关的项目同等的机会。2017 年公平无偏见地随机抽取出17 个申请,但由于其中5 个申请与直接资助的申请重复,故最终有效可资助申请为29 个。

对于抽签资助的效果,德国大众基金会通过举办“论坛实验”(Forum Experiment!)进行回望和评估,邀请往届已获资助的申请者分享研究经验,讨论在研究期间所遇到的困难以及取得的成果,并且认为即便研究未能达到最初的目标也不是消极的,而是一种宝贵的学习经验,可以推动科学向前发展[37]。实际上,资助计划“实验!”的集中随机化可以看作是在一个资助活动中同时使用了同行评议和抽签两种机制,这有利于无差别地比较两种评审机制的优劣,但有学者提出若等到有足够的数据来验证比较,可能至少需要等10 年时间[17]。但毋庸置疑的是,集中随机化为同行评议和抽签制的比较提供了一种思路,未来或许可以围绕此开展更多的实证研究,为抽签制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3.3 瑞士国家科学研究基金会及局部随机化抽签机制

瑞士国家科学研究基金会以私立科学基金会的形式存在,旨在保持国家科研的独立性和管理的自主性,其设立的“博士后流动奖学金”(Postdoc.Mobility fellowships),面向已获得博士学位并希望继续从事科学研究来深化科学知识学习和培养科学独立研究能力的学者,在2018—2020 年间进行了抽签制试点试验。在项目评审过程中,主要采用同行评议作为评估研究项目质量的关键方法,当评审专家无法用科学程序中的客观标准决定两个或多个申请项目的排名时,SNSF 将基于机会使用实物抽签方式进行科研经费分配[38]。具体步骤如下:

首先给无法明显评估质量的申请书分配编号,将编号写在纸上并放入不透明的胶囊中,再将胶囊放在透明的碗里。SNSF 官员从透明的碗中逐个抽取胶囊,抽签顺序就是这些项目申请的排名,资助与否取决于这个排名。

在SNSF 的“博士后流动奖学金资助计划”中,抽签决定资助的项目只占极少的一部分,主要应用于同样优秀、无法客观对质量进行优劣排序的资助情景。对于通过随机选择方式获得资助的申请,要求在发送给申请人的批准或拒绝函中注明评审方式,以便提高评审程序的透明度和公信力。这也意味着,申请若是因为随机选择而未获得资助可以归咎于运气不好,并不否定其研究价值。基于此,在SNSF“博士后流动奖学金”的评审过程中,除了将项目申请分为“已资助”和“已拒绝”外,还有“已批准但未获资助”类别,该类别项目就是在抽签环节落选的申请,未来将在有足够财政资金的情况下优先资助。SNSF 在“博士后流动奖学金”资助计划的试点阶段之后,对资助效果进行了深入评估,肯定了抽签制在科研资助评审中的积极作用,并将在所有利用科学评估未能产生准确结果的平局情景中引入随机选择作为潜在的决胜局[39]。并且SNSF 重新思考了抽签方式,正在改进一种基于贝叶斯统计的方法,用于一致和客观地对随机抽取的项目申请进行排名[40]。

3.4 实践案例异同分析

通过以上对3 个科研资助机构抽签制分析可以发现,抽签制并不是完全的随机抽取,而是与同行评议相结合,将同行评议视为质量判断的标准,作为抽签的准入门槛,特别是在SNSF 局部随机化的实施过程中,抽签制作为同行评议的有益补充,只用于同行专家存在分歧无法准确决策的场景中。抽签制实践案例比较见表2 所示。

表2 HRC、VolkswagenStiftung 和SNSF 抽签制实践异同

由表2 可知:(1)在应用场景方面,HRC 和VolkswagenStiftung 的抽签制都应用在具有较高失败风险的自由探索型研究的项目申请中,这是因为该类研究创新性强,同行专家很难准确预判其研究价值以至于最终结果也存在一定的随机因素,而抽签制则相对更加公平有效;SNSF 虽并未特意指出将抽签制应用于某类特定项目资助,只是在评审专家出现分歧或无法决策时引入抽签制。但有研究表明:出现分歧的项目很可能是开创性研究,有可能对未来产生不可估量的价值[41]。可见SNSF 在资助过程中对高风险的开创性或变革性研究友好。(2)在实施细节方面,HRC 和VolkswagenStiftung 都着重提到了申请书要尽量简短,这无疑是对当前科研人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写本子”现象的规避;SNSF 还突出强调了评审程序的公开和透明,要求在发函告知申请者申请结果时要注明评审方式,体现了对申请者未中标时的人文关怀。(3)在效果评估方面,3个科研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开展了抽签制资助效果的评估工作,肯定了抽签制应用于科研资助的可行性,但这远远不够,未来还需要使用足够多的数据和事实进行验证,也需要更多的研究者参与进来,以验证和评估抽签制的科学性、合理性和适用性,促进科研资源分配最优化和科学研究价值最大化。

4 主要结论及发展前瞻

近年来,国际上越来越多的资助机构在项目立项评审过程中加入了随机抽奖的元素,我国科研资助环境也日益多元化,全面推进落实科学基金深化改革方案,2022 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改革举措中,强调了持续开展分类评审,探索适合不同学科领域管理特征的项目立项评审机制[42]。抽签制的提出与应用为当前科研资助体系变革提供了一种可选方案,对于二战以来科研资助评审活动长期被同行评议“垄断”来看,丰富了科研资助评审方法,特别是在充满未知和分歧的资助情景中,极大程度上提升了科研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和合理性。由此,本研究在详细介绍抽奖制的原理、过程和应用场景的基础上,结合目前国际应用实践经验,提出以下几点未来发展建议。

4.1 开展抽签制试点项目并评估作用效果

抽签制本质上并不是对传统同行评议的完全替代,而是对同行评议的简化和补充,国外的实践案例说明将随机选择引入科研项目资助评审过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尤其是在具有较高失败风险的探索类项目中效果显著。但一个新方案、新想法的提出需要开展广泛的试验,在反复评估迭代中不断修改完善,同样地,抽签制作为一种新颖的科研资助经费配置机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适用性,并非适合于所有类型的资助项目。我国科研资助机构在引入和应用抽签机制时应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确保有效性的基础上再在合适的项目类型中大面积展开。具体来看,我国科研管理部门应对国际上已有案例进行深入调研和评估,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在具体操作层面本土化,可以考虑先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原创探索类项目中部分使用抽签制开展试点实验,并建立“事前-事中-事后”三位一体的科研资助管理体系,仔细观察、评估抽签制的实施效果,同时与申请者积极交流以获得一手的反馈资料,收集大量的实验数据开展项目资助效果量化评估,在此基础上探讨抽签制在我国科研资助中的适用性和科学性,以便为后续抽签制的推广应用提供事实依据。

4.2 研究建立适合经费抽签制的政策制度

近年来国际科技竞争加剧,加速科学突破和技术创新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我国要积极主动推动科研资助管理体系的深化改革和制度完善,应当以及时支持新思想和新概念为依归、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需求为参考、以统筹推进各类科学研究为原则,前瞻性把握科学研究分布格局和发展方向,始终坚持顶层设计与充分授权相结合的思想,在科研资助管理政策制定中给予科研资助机构一定程度的自由度,鼓励其大胆尝试科研资助经费配置新机制和新方案。鉴于抽签制的随机性和项目评审的严肃性相矛盾,在实验初期资助结果的权威性和科学性可能会被公众所质疑,这决定了科研管理部门需要以公开透明为原则、以公平公正为指导建立与抽签制相适应的政策体系和制度规范,形成较为完善的科研资助管理机制并公布于众。具体来看,在项目申请之前,需要事先规定和公布抽签制实施过程中的诸多细节,如项目申请书的撰写要求、评委的遴选制度以及抽签制的工作流程等;在项目评审过程中,需要强化公众监督和自我约束,如评委的保密和回避制度、评审过程的公开透明以及项目评选的依据和准则等;在项目立项后,需要畅通信息交流和反馈渠道,构建项目的阶段性评估机制,以便对抽签机制进行及时地调整、优化和完善。

4.3 合理设置经费抽签制的申请准入门槛

科研项目的资助导向是调整科学资源配置和优化科研布局的方向性指引,通常体现在项目申请的门槛设置上。由于目前科研资源有限而项目申请数量众多,当前科研资助机构在分配科研资源时基于不同的资助导向通常会有许多政策倾斜,以便促进科研资源分配的公平公正,谋求科研经费价值最大化。例如,出台资助青年学者研究的激励性政策、鼓励女性科学家更公平地参与科研的政策、重点关注高风险高回报研究等[43]。同样地,抽签制作为一种经费资源配置的新兴机制,在实施过程中并非固定的、死板的,也可以通过灵活地调整进入抽签环节的门槛标准来体现科研管理部门的资助导向和政策倾斜[44]。可见,抽签的准入门槛直接决定着项目申请是否有资格被资助,建议科研资助机构在明确政策导向和资助目标的基础上科学设置申请准入门槛并形成书面文档。例如,HRC 的自由探索者计划就在项目申请指南中明确了变革性研究的资格标准。具体来看,由于抽签制要与一定的筛选机制组合使用,若根据国家政策或资助目标想要更多地资助某类研究,只需让该类项目更多地进入抽签环节即可。例如,扶持特定学科领域的研究项目或资历尚浅的青年学者,可以在筛选环节增加该类别项目申请合格的数量,给予其较大的权重,以增加被抽中的概率。

猜你喜欢

评议资助研究
强化述职评议 落实主体责任
基于特征数据的开放式同行评议关键因素的实证分析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人大“评议+询问”:助推漯河转轨发展“快车道”
上海大幅修订《专利资助办法》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黑龙江省启动2017年专利资助资金申报工作
教育部发布《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