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循环”视角下企业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分析

2022-10-14房雅婷王子龙

科技管理研究 2022年17期
关键词:存量双循环媒介

房雅婷,王子龙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1106)

2020 年以来,党中央多次强调要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中央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所提出的重大发展战略[1],也是中央经历3 次国际经济冲击(1998 年、2008 年、2020 年)后审时度势,悉心谋划的重大决策[2]。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没有科技创新,便无法摆脱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技术封锁、实现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3]。当前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仅凭自身知识无法满足科技创新的需要,但可以通过知识转移方式实现企业间优势互补、成果共享,提升企业的知识存量和科技创新能力。知识转移是知识管理的关键步骤,是知识改造与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将知识转移应用于相关领域,能够提升企业学习能力,实现企业知识存量的增长,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提供新动力。所以,研究企业知识转移影响因素不仅是对“双循环”新发展战略的积极响应,还是对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进一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1 研究综述

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知识转移的科学内涵、效率测度及影响因素等方面。在知识转移定义方面,如孟凡臣等[4]将知识转移定义为知识的流动过程;Boyd 等[5]进一步强调知识的使用过程,认为知识转移是指知识源的知识资源传递给接受者使用的过程。在知识转移效率测度方面,如任泽中等[6]将主成分分析法与超效率包络分析(DEA)方法相结合,评价江苏省高技术产业的知识转移效率;赵大丽等[7]利用DEA 方法评价了我国2004—2008 年区域知识转移效率。在知识转移影响因素方面,如Esther 等[8]提出转移双方较大的文化差异将导致更多的歧义,从而阻碍知识转移。Sarala 等[9]从企业并购的角度出发,研究发现企业间社会文化(知识技能的互补性、企业双方的信任水平以及文化整合方式)的差异性会影响并购企业的知识转移水平;Harzing 等[10]从跨国公司的角度出发,利用13 个国家超800 家跨国公司的数据探讨了外派人员对于特定知识转移效率的提升作用;Wei 等[11]结合知识的属性维度(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基于知识位差的网络连接原理和知识转移过程,建立了高校集群创新网络的四阶段知识转移模型,利用系统仿真方法研究发现具有聚类系数较高、路径长度较短的创新网络会显著提高知识转移效率。

已有相关研究成果为本文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启迪,但仍存在进一步研究空间:(1)现有文献局限于某一类型企业知识转移过程研究,缺乏对于一般性企业知识转移完善的因果路径识别。(2)现有文献主要关注因素对知识转移活动的静态影响过程,缺少对知识转移活动的动态演变过程的探讨。(3)现有文献对于企业知识转移活动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之间关系的探讨较为匮乏,亟需对其进行系统化的研究。基于此,本文从“双循环”视角出发,分析企业知识转移活动的主要影响因素,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探究其具体影响路径,对企业知识转移活动进行仿真模拟,并给出企业提高知识转移效率的具体方案。

2 “双循环”视角下企业知识转移因果关系分析

2.1 企业知识转移影响因素概念模型

知识转移是知识拥有方在可控情境下将知识转移至接收方,致使双方知识差距缩小的过程[12]。国内外学者对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知识来源方、知识接收方、转移知识的特性等方面。吴蓉等[13]强调知识转移决策时,企业会优先选择与自身知识存量差距适中的接收方。Bellini 等[14]、Cooper[15]提出影响知识转移有效性的重要因素是强烈的转移和接收动机,其通过转移意愿体现,缺乏知识转移意愿会导致接收企业消极怠工、虚假接收甚至直接拒绝知识吸收。Wehn 等[16]指出转移过程中双方企业能力是其能否获得所需机会与资源的衡量指标。Akhavan 等[17]从知识特性角度出发,研究发现知识内隐性与复杂性程度越高,转移成功率就越低。李敏等[18]以佛山照明集群为例,通过对佛山市照明协会会员网络分析指出企业间关系网络是知识转移的主要渠道,高强度的网络关系有利于知识转移。杨栩等[19]利用结构方程和层次回归分析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紧密交织的知识转移渠道能够降低转移成本损耗速率,减少知识沟通障碍。本文基于国内外学者对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结合企业知识转移一般过程,建立企业知识转移影响因素模型,具体如图1 所示。

图1 企业知识转移影响因素模型

2.2 “双循环”视角下的影响因素因果关系模型

“双循环”视角下企业知识转移活动具体受到知识转移能力、知识接收能力、知识存量、转移知识特性、转移知识渠道、知识转移意愿和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政策支撑7 项影响因素的共同作用。知识存量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通过经验和技术的积累形成的占有知识资源的数量[20],其通过知识势差和转移阈值影响知识转移活动;较好的知识转移能力和知识接收能力能够促进接收企业对所转移知识的正确理解,减少对知识的误解;转移成本、地理距离、市场需求以及企业双方合作信任度的共同决定了企业知识转移意愿的强弱,当知识转移意愿较为强烈时,企业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金钱,促进知识转移更加便捷、顺畅;丰富的转移媒介和高密度的转移关系网络使得知识转移渠道更加快捷、高效,不仅能够增强企业间信息交换,还能提高企业对于信息的甄别能力,实现知识转移效用最大化;内隐性及复杂性较高的知识需要较多的基础知识对其进行解释说明,增加知识转移困难程度;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政策支撑(以下简称“‘双循环’政策”)将通过降低转移成本、增强市场需求以及扩大企业关系网络规模三方面影响企业知识转移活动。

根据以上理论分析,本文设计了“双循环”视角下企业知识转移过程的因果关系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双循环”视角下企业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因果关系

3 “双循环”视角下企业知识转移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3.1 模型假设

模型的基本假设:

(1)知识转移双方均拥有合作的能力及意愿,并且知识接收企业知识存量小于知识发送企业知识存量;

(2)转移过程中,知识发送企业和知识接受企业的知识存量之比(在模型中定义为转移知识的阈值)应保持在一定区间内,过大的转移阈值意味着知识接收企业的知识存量与发送企业知识存量相近,知识发送企业为了保护自身利益会选择停止转移。

3.2 存量流量图

知识转移系统流图如图3 所示。

图3 “双循环”视角下企业知识转移系统

图3 共由29 个变量组成,其中有2 个状态变量、5 个速率变量、7 个常量、10 个辅助变量和5 个外生变量。

3.3 方程设置

本文依据合理性、科学性等原则,建立变量间方程关系,如表1 所示。

表1 变量方程设置一览

表1(续)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1)本文假设知识发送企业与接收企业的知识存量在6 个月后开始遗失,因此选择阶跃函数描述知识遗失过程;

(2)当接收企业知识存量与发送企业知识存量过于相近时,由于知识发送企业要保护其核心知识会选择停止知识转移活动,本文采用选择函数反映发送企业转移知识的阈值,设定阈值的上限为0.9;

(3)发送企业判定接收企业的接收能力及知识需求需要一定时间,本文采用一阶延迟函数描述转移量,假定发送企业所需判定时间为2 个月;

(4)发送企业知识创新率、接收企业知识创新率、知识转移能力、知识接收能力以及合作信任度都会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增强,本文利用表函数对这五项变量进行刻画。

4 “双循环”视角下企业知识转移模型仿真和灵敏度检验

4.1 模型仿真结果及分析

基于以上设计方程,本文利用Vensim PLE 软件进行仿真模拟,检验模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设定模型仿真时间为36 个月,主要关注变量仿真结果如图4 所示。

图4 主要关注变量仿真结果

由图4 可知:(1)发送企业作为知识输出方,拥有良好的知识基础和创新能力,因此其知识增长量高于接收企业。接收企业需要对转移所获知识进行梳理、改造并加以吸收转化为自身知识,该过程耗时较长,因此在仿真前期接收企业的知识创新速度较低,而在仿真后期的创新速度明显增加,呈现指数型增长趋势。

(2)知识遗失过程具有滞后特点,发送企业与接收企业知识在6 个月后开始遗失,且遗失量逐渐增加。由于接收企业知识基础弱于发送企业,其需要对知识进行不断地梳理和学习,所以接收企业知识遗失率低于发送企业,其知识遗失量也低于发送企业。

(3)尽管知识发送企业与接收企业都存在知识遗失过程,但由于其创新速度远高于遗失速度,企业知识存量在仿真时间内仍然呈现边际增长趋势。因为知识存量以及创新能力的关系,发送企业的知识增长量高于接收企业,导致双方知识势差逐渐增大。

(4)转移知识量随时间推移而逐步上升,其原因是企业的转移及吸收能力会随时间而不断增强,并且转移双方企业的沟通能力和信任程度也在增加,转移阻碍降低。知识转移阈值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其原因是在知识转移前期,企业间互动频率较低、转移知识量较少,且接收企业受其自身能力和资源限制,无法快速将转移知识转换为自身知识存量,因此转移阈值呈减少趋势;知识转移后期,转移知识量大幅增加,接收企业知识增长速率高于发送企业,导致转移阈值不断提升。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所建模型主要变量的模拟结果与客观规律相一致,表明该模型能够较好描述企业知识转移的实际过程,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4.2 灵敏度分析

灵敏度分析是利用改变模型中参数的取值,研究其对于模型输出的影响程度[21]。本模型主要针对转移媒介、网络密度以及“双循环”政策进行灵敏度分析。

(1)保持其他参数不变,将转移知识渠道中的转移媒介丰富度分别取值为0.3、0.5、0.7,模拟转移知识量和接收企业知识存量如图5 所示。

图5 转移媒介丰度灵敏度分析结果

由图5 可知,当转移媒介丰富度由0.3 提升至0.5 时,转移知识量与接收企业知识存量变化均呈显著增长趋势,知识转移周期缩短、效率提高。其原因是丰富度较高的转移媒介可以使企业间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利于转移双方处理复杂的主观信息,降低知识模糊性,减少知识损失程度,促进知识完整有效转移。当转移媒介由0.5 提升至0.7 时,转移知识量与接收企业知识存量却开始明显下降,知识转移周期增加,知识转移效率降低。其原因是丰富度过高的转移媒介虽有利于转移双方有效沟通,但其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过高,企业知识转移意愿随之降低,知识转移动力减弱甚至不足以支撑后期转移活动的继续进行。

(2)保持其他参数不变,将知识转移渠道中转移关系网络密度分别取值为0.4、0.6、0.8,模拟转移知识量和接收企业知识存量如图6 所示。

图6 转移关系网络密度灵敏度分析结果

由图6 可知,当转移关系网络密度由0.4 逐步提升至0.8 时,转移知识量与接收企业知识存量明显增加,说明紧密的转移网络关系能够促进知识有效转移。其原因主要是密度较高的网络内,企业间直接联结较多,知识可以通过直接联结转移到知识接收企业,减少转移过程中的障碍。同时,紧密的转移网络关系能够促进网络内成员积极与他人合作,提高企业信任感,防止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

(3)保持其他参数不变,将“双循环”政策支持力度分别取值为0.4、0.6、0.8,模拟转移知识量和接收企业知识存量如图7 所示。

图7 政策支持力度灵敏度分析结果

图7 显示,当“双循环”政策支持力度由0.4逐步提升至0.8 时,转移知识量与接收企业知识存量大幅提升,说明系统对“双循环”政策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其原因主要是“双循环”政策会通过3 条路径影响转移知识量与接收企业知识存量,当“双循环”政策支持力度取值较大时,转移关系网络规模增加,企业有更多机会发现对自身有用的知识;转移成本补贴增加,企业开展知识转移活动所需付出经济成本降低,转移意愿增强;市场需求的增加也会激发企业知识转移动力,利于知识转移顺利进行。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企业知识转移的各类影响因素,提出知识转移影响因素概念模型;并利用Vensim PLE 对“双循环”视角下企业知识转移过程进行仿真模拟,确定其关键影响因素以及因素间的非线性关系,得出促进企业知识转移效率的具体建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发送企业知识存量、接收企业知识存量以及转移知识量在模拟仿真的36 个月内均呈现增长趋势,且增长速率不断提高。知识转移活动后期,由于转移知识量的大幅增加使得接收企业知识存量的增长速度高于发送企业。

(2)知识转移系统对转移媒介较为敏感,容量较大、丰富度较高的转移媒介利于知识的完整有效转移,提高转移速率,但容量过大、丰富度过高的转移媒介会大幅增加转移成本,减弱企业转移意愿,降低转移效率。

(3)知识转移系统对转移关系网络密度较为敏感,紧密的网络关系可以缩短转移路径、减少转移阻碍,促进网络内成员积极与他人合作,分享自己的知识和信息,从而使得转移知识渠道更加通畅、快捷,利于知识快速转移。

(4)知识转移系统对“双循环”政策支持力度有较高敏感度,转移知识量会随“双循环”政策支持力度的提升得到大幅增加。具体来看,“双循环”政策可以促进居民消费升级,增强居民对于高质量产品的需求;增加对于企业创新的经济支持,降低知识转移成本;激发形成大量创新型企业集群,扩大企业关系网络规模。

5.2 建议

(1)针对知识转移系统对转移媒介丰富度的敏感性,企业要在成本约束下慎重选择转移媒介。企业首先应分析可供选择转移媒介的多重暗示能力、反馈能力、语言多变性等特点明确其丰富度,其次根据知识特征及知识接收企业的认知特征筛选转移媒介,最后在成本最小化条件下选择合适的媒介,降低知识模糊程度,消除双方理解差异。

(2)针对知识转移系统对网络密度的敏感性,企业要积极与网络内成员建立新联系。企业应增加与关系网络内拥有丰富知识资源成员的沟通和交流,建立互惠互利的紧密情感联系,从而拥有更多机会接触和获取网络内成员的信息和知识资源,为知识转移活动提供新的可能性。

(3)针对知识转移系统对“双循环”政策支持力度的敏感性,企业要结合自身优势抓住发展机遇。企业应利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政策倾斜、投资红利与配套措施等条件,结合自身长处继续发挥双循环政策对企业知识转移的正向激励作用,降低知识转移成本,提升企业关系网络规模,扩宽转移知识渠道,为知识有效转移提供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存量双循环媒介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消费升级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中国削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实现“内外双循环”发展新格局
盘活越秀区存量老旧物业的对策研究
亨通集团:畅通“双循环”,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
2020年10月30个重点城市商品住宅供求比、存量及消化周期(单位:万平方米,月)
2020年1月64个重点城市商品住宅供求比、存量及消化周期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书,最优雅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