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幸运-喜迎胡聿贤院士百岁寿辰有感*

2022-10-14闫秀杰

地震科学进展 2022年10期
关键词:胡先生工作

闫秀杰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81)

1991 年从地震技术专科学校毕业后,经彭克中研究员的推荐,我非常幸运地得到了在胡聿贤院士办公室工作的机会。直到2001 年转岗到财务部门的10 年间,在工作和学习的许多方面都得到了胡聿贤院士的关照,学到了谋生的本领和做人的道理,为我以后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

2022 年的金秋十月,将迎来胡聿贤院士百岁寿辰,感怀曾经浓荫庇护下的成长经历,何其幸甚!

1 初到胡先生身边

经过地震技术专科学校5 年基础知识和专业课程的学习,在拿到毕业证书的那一刻,我以为工作以后不再需要刻苦学习,更不用考试,终于可以解放了。报到的那一天,学校用汽车把我们一同毕业的十多名同学送到位于民族学院南路5 号的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院内。我拿着行李,站在大楼前的喷泉水池旁边,看着身穿蓝色或白色工作服、目光专注的科研人员忙碌的身影,仰望着14 层高的科研大楼,立刻感受到浓郁的学术氛围,敬畏之情油然而生。即将成为一名科研工作者的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努力工作。

图1 胡聿贤院士Fig.1 Academician Hu Yuxian

我工作的第二研究室在大楼的第9 层,主要的研究领域是地震区划与工程地震。研究室由德高望重的胡聿贤院士和时振梁研究员领导,有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金严、鄢家全、环文林、汪素云、黄玮琼研究员等研究团队作支撑,还有高孟潭博士等一大批学有所成的年轻人积极参与,科研工作生机勃勃、欣欣向荣。大家都称呼胡聿贤院士为胡先生。研究室的年轻人中博士最多,没有本科,我是唯一的专科。刚进办公室的时候,看到其他人办公桌上摆放着的许多书籍和资料,封面上的名词对我来说都很陌生。我这才意识到,在学校里掌握的知识距离能够参与科研工作相差甚远。

胡先生会给每位新来的学生布置有针对性的专业书籍和期刊文献阅读任务,为他们开展研究工作打基础,我也有幸得到了这样的培养。报到后没过几天,胡先生询问我在学校学习专业课程情况后,布置我学习《材料力学》。为了了解我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情况,还让赵凤新博士出题对我进行现场测试。在胡先生的支持下,我先后参加了地震工程讲习班、科技日语班和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培训班,补充了不少专业知识。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是我在胡先生身边工作期间体会最深的一句话。学生时代,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的时候唠叨这句话,耳朵不知道起过多少层茧子,也都被当作耳旁风刮走了。走上工作岗位后,听到一位睿智的长者也在强调这句话,我意识到它的重要性,于是从做学习笔记开始行动。

胡先生喜欢跟学生们在一起工作,他的办公桌在911 房间进门右侧、面向窗户,后面是博士后霍俊荣和博士陈汉尧。我的办公桌在房间的左侧靠近窗户,旁边是一张双人沙发。20 平米的办公室安排4 个人,显得相当紧凑。办公室的门总是开着的,胡先生与学生的交流随时进行,有时由他发起,有时由学生发起;交流规模大小不一,有时一对一,有时一对多,有时由一对一扩大到一对多;交流的时间有长有短,有时三言两语,有时唇枪舌剑、你来我往、写写画画大半天。我最喜欢旁听办公室的学术交流,虽然基本听不懂他们讨论的专业问题,更没有能力参与讨论,就是 “外行看热闹”,却也似乎跟着他们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除了研究室内部的学术交流,也常有所外专家学者和已经毕业的学生来办公室拜访胡先生。他们主要交流国内和国际科研动态、行业政策研究、学科发展关键问题和重大项目进展等,倾听他们交谈就像上专业课,使我的眼界变宽了。

2 让我在工作中锻炼

胡先生非常重视年轻人的成长,他在日常工作中以身作则、不知疲倦地辛勤耕耘,引领学生们开展科学探索,并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锻炼的机会,希望每个人都能经过一番努力,在各自的学科方向拥有一席之地。我的成长也让胡先生费了不少的心血。他安排我参加科研课题研究工作,带领我撰写科研论文,为我提供与外界交流的机会,逐步培养我解决问题和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

1991 年,国家地震局(现中国地震局)下达了一项任务,由地球所牵头编制地震行业标准《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规范》。胡先生任编写组组长,地球所、地质所和工力所的有关知名专家为组员。从明确任务目标和分工的第一次集中会议,到专家们起草完成各自负责的章节形成初稿;又从多次召开会议集中讨论修改、消化吸收再完善形成征求意见稿,到广泛征求业内和相关行业专家意见形成送审稿,并最终通过行业审查,我作为服务人员有幸参与了工作的全过程。胡先生带领编写组在规范编制过程中,充分考虑国家经济发展和行业技术现状,合理把握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的界限,按照规范的语言字斟句酌地推敲条文内容,拓宽了我对政策学习和领悟的角度,为日后参与制定研究所财务相关制度打下了基础。

1992 年夏天,规范编写组在怀柔的一个会议中心集中讨论规范初稿,我负责先行去落实会场事宜。当时正值盛夏时节,平房小院的客房和会议室周边,丛生的树木和杂草里埋伏着蚊虫隐患。由于我缺少经验,并没有注意到这些,导致专家们到达驻地后,刚集中到会议室,蚊子便悄无声息地围过来,大家纷纷中招,胡先生被袭击得最厉害。会议中心的服务台距离我们的会议室非常远,等我找到止痒和驱蚊药赶回来的时候,专家们正对着投影屏幕认真讨论并不时地抓痒,胡先生的胳膊上已经肿起许多小包。为了减少蚊子的不断骚扰,会议室又加了一台电风扇。到了晚上,又出现新的问题。除了蚊子之外,会议室的灯光又吸引了更多、更大的飞虫来捣乱。当时,空调设备还不普及,炎热的夏日,十几位专家挤在一个会议室,不开窗户又太闷热,于是只能加大电风扇的风速。在几台风扇交替转动吹出的呼呼声和大飞蛾撞在玻璃窗或吊灯罩上发出的噼啪声中,专家们对着幻灯片一直讨论到很晚。第二天早上,我去餐厅时路过会议室,看到地面和桌面上落了一层飞虫尸体,前一天专家们排除干扰专注工作的场面又一次浮现在眼前,我为自己工作上的疏忽感到十分难过。上午的会议开始前,好几个专家相互打趣地说房间里的蚊子也不少。胡先生展示着胳膊上已经连成片的大小疙瘩笑着说:“痒可真是难忍啊” 。专家们没有一句抱怨,按计划完成了全部工作。我则不断提醒自己,下次办事一定要考虑周全。

1993 年11 月,国家地震局在云南大理召开规范审查会议,局领导、各行业专家和编写组成员共30 多人参会(图2)。会议由云南省地震局承办。那时大理没有机场,不通铁路,也没有高速公路,从昆明到大理400 多公里车程,需要八、九个小时。会务组安排了由面包车、小轿车和越野车组成的车队。由于路况复杂,车队一大早从省局招待所出发,计划天黑前赶到大理。出了昆明市区就是崎岖蜿蜒的山路,出发前一段时间的大雨导致河流水量激增,湍急的江水冲毁了一段公路的路基,车辆只能停在原地焦急地等待。经过修路队员的紧急抢修后,才在现场施工人员的指挥下勉强单向通行。我们的车队缓缓通过危险路段后,会务组领队邓瑞生老师告诉大家,后面的行程将尽可能地少停车,以便在天黑前走出大山路段。其中有一段山路海拔变化太大,我的耳朵出现了不适,旁边的同事教我做缓解症状的动作。一路上,胡先生和戴先生没有表现出任何不适应,也许他们也会有,只是不愿意给别人添麻烦,默默地克服了。那天受路况影响,车队很晚才到达大理。

图2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规范》专家合影Fig.2 Group photo of experts attending the meeting of code for seismic safety evaluation of engineering sites

规范审查会议由胡先生代表编写组介绍规范主要内容并回答各方专家提问,时振梁和张裕明研究员补充作答(图3)。与会人员进行了充分质询和讨论,对规范成果给予了高度肯定,审查会议取得圆满成功。由于主要工作任务已经完成,车队返程没有急于赶路,大家可以随着汽车翻山越岭,欣赏路边各种新奇的植物和时而山顶、时而山腰间飘动的朵朵白云。遇到不错的景色,车队会稍作停留,让大家下车走一走,拍拍照。大家还在途中品尝了地方特色美食,一路有说有笑,气氛轻松愉快。

图3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规范》审查会现场Fig.3 Review meeting site of code for seismic safety evaluation of engineering sites

回到昆明后,会务组在云南局举办了一个小型的联谊会,专家学者们坐在一起交流业务、畅谈几天来的感受,还进行了才艺表演。在大家的盛情邀请下,胡先生和戴先生以饱满的热情共同演唱了《友谊地久天长》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赢得了在场所有人的热烈掌声,把联谊会的气氛推向高潮。虽然已经过去快30 年,那一幕幕场景至今还历历在目。

3 引领我找到安身之本

胡先生为我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更为我提供了宝贵的锻炼机会,希望我能够在科研岗位上站住脚,不仅授我以鱼,还用他对科研工作不断探索和努力实践的行动授我以渔。

1993 年初,上级批准成立国家地震局工程地震研究中心,挂靠在地球所,胡先生是中心主任。中心成立之初,胡先生问我是否愿意兼做中心的出纳。我有些犹豫,首先是觉得没有会计专业基础,其次是担心跟钱打交道在工作中容易犯错误。我回家征求父亲的意见,父亲说这是领导对我的信任,让我自己决定。我的兼职出纳工作从办理中心的工商登记、刻制公章、开立银行账户等手续开始,经过一段时间照猫画虎、懵懵懂懂的日常业务工作后,深感会计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只有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才能确保资金安全、账目明晰,让领导放心。于是,我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财务会计专业基础知识和相关政策,并取得了会计从业资格。正是这次出纳岗位的尝试,为我日后专门从事财务工作埋下了伏笔。

有一年,研究生毕业典礼仪式过后,穿着毕业礼服的学生们一起来办公室,与穿着导师礼服的胡先生合影留念。一名学生提议,让我也跟胡先生照一张。我坐在办公桌前,有些迟疑,胡先生立即招呼我过去。于是,我也有了一张跟心目中导师的珍贵合影(图4)。胡先生笑容可掬地坐在前面,我有点儿不好意思地站在后面。

图4 我和胡先生合影Fig.4 Group photo

胡先生安排我编辑整理《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规范培训教材》,收集国内外强震动加速度记录数据,带我开展缺乏地震动加速度记录地区地震动估计,让我编写地震安全性评价软件的使用说明书,不断培养我的工作能力。胡先生还鼓励我读他的在职研究生,想办法减少我的事务性工作,让我能专心学习,希望我学成后能在科研道路上走下去。经过一段时间努力,我认识到自己在理论基础和研究能力方面存在的不足,很难达到他那些学生们的高度,就没有再坚持,而是通过参加计算机软件专业自学考试来提高日常办公技能,以便更好地从事科研辅助工作。

在我参加工作的第十年,也就是2001 年,地球所计划财务处需要一个秘书。经李小军推荐,我转岗到机关工作。正是在工程地震研究中心兼职出纳的工作经历和知识储备让我获得了这次机会,并且牢牢地抓住了它。刚到财务部门,我经常有机会旁听时任副所长的欧阳飚与时任处长的曹学锋讨论研究所计划和财务方面的工作。刚开始能听懂的内容不多,听得懂的就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听不懂的就留意学习,慢慢地能在领导的安排下做一些小事。经过一段时间财会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和实践锻炼后,我逐渐能够理解领导关注的问题和提出的工作要求,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获得一些肯定。正是在胡先生身边学到的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利用专业技能解决问题的方法,指引我找到了努力工作的方向,掌握了安身立命之本。虽然很辛苦,却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成就感。这一次,我没有让胡先生和所有帮助过我的人失望。

2015 年,地球所工程院需要一名商务管理人员,以适应外部市场环境变化和内部管理工作要求。因为熟悉财务相关的政策和业务,同时也从事过工程院的核心业务-地震安全性评价相关的工作,我得以走上新的工作岗位,为曾经在一起工作过的第二研究室同事们以及其他部门的科研人员提供服务。

胡先生是我人生的领路人,正是他对我的培养,使我找到了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并且在后来的工作中有机会得到更多人的帮助,也渐渐地有能力去帮助别人。在胡先生身边学习和工作的经历是我人生的巨大财富,是我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精神之源。

我感到无比的幸运!

猜你喜欢

胡先生工作
胡适先生二三事
胡先生
胡先生
不工作,爽飞了?
花呗明明已还清,芝麻信用却变差?
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