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的资源税研究回顾及展望
2022-10-14刘亦晴许雅琴
刘亦晴 许雅琴
(1.江西理工大学矿业发展研究中心,江西 赣州 341000;2.中南大学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0)
资源税历经了“按超额利润征收”“从量计征”“从价计征”几个阶段,对推进我国能源结构优化、促进资源有偿使用、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2020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法》正式实施,“税收法定”时代来临。
凌济湘[1]提出征收资源税建议,以及税率如何核准等问题,开启了国内资源税学术研究。30多年间学者们针对资源税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延续西方资源税研究热点和方向,国内资源税研究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资源税制改革,包括税制分类、税制问题、税率制定等;ⓑ资源税改革效应研究,包括效应理论研究、效应模型分析、税率制定与计征、效果验证等;ⓒ税收的差异研究,集中在税类差异、经济差异、财政收入差异等方面。
经统计,可发现学者们多涉猎资源税领域某一方面,较少有学者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对其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基于此,本文以Citespace可视化工具对资源税研究成果进行回顾,从宏观视角理清资源税的研究历程、热点和趋势。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Citespace是由华人学者陈超美基于蕴含潜在知识,在科学计量学、数据可视化背景下开发的一款引文可视化分析软件,是文献信息分析领域比较有影响力的分析工具之一。本文运用Citespace软件,对国内资源税领域发文数量、文献作者、所属机构、文献关键词等进行可视化图谱分析。
本文以CSSCI数据库为信息源,文献跨度为2000—2020年,以“资源税”为主题词,进行中英文扩展后检索,剔除书评、新闻、会议(行业)综述,最终筛选出学术文献973篇进行研究。
2 文献可视化分析
2.1 文献分布与趋势
为从整体上把握资源税研究的发文数量变化情况和时序规律,本文进行了年发文数量对比,见图1。
2000—2002年为发展期(年均发文数量不超过5篇),资源税开征后存在资源税定位不清,征收范围、征收方式不确定等问题,从1984—2002年的18年间仅有2部立法,期间资源税改革无重大变化,因此学术界发文量较少。
2003—2013年为波动上升期。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伴随环境生态不断恶化,资源枯竭严重。在此期间30多部国家法规、政策密集推出,不断对资源税进行调整,以实现对资源开采业的规制,补偿资源外部性成本。因此针对资源枯竭成本研究、资源税改革、资源税效应研究成果增多。
2014年至今为发展稳定期。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环保督察等环境政策相继推出,环境政策成为学者关注热点,相比较下资源税的关注减少,因此研究成果也相应呈下降趋势。
总之,资源税研究具有跟随国家政策的阶段性特点,领域发展呈动态波动过程,融合供给侧改革提高能源价格,发挥资源税节能效应等是未来持续关注点。
2.2 发文作者及机构分析
2.2.1 作者、研究机构分析
作者共现可识别出学科核心作者、合作强度和互引关系,分析发现作者共现网络节点数为335个,连线数为189个,网络密度为0.0034,尽管作者共现图谱中节点和连线较多,但作者合作密度较低,资源税研究作者共现网络见图2。
图2 资源税研究作者共现网络
资源税研究高产作者主要有李国平、徐晓亮、贾康、周志波等。研究团体一是西安交通大学李国平合作团体,合作者为张海莹(合作4篇)、华晓龙(合作3篇)、李恒伟(合作2篇);团体二由财政部刘尚希、武永义、陈龙、施文泼、朱长才等学者组成,该团队学者多但没有出现中心作者。此外西南大学周志波和刘建徽(合作5篇)、四川大学程宏伟和彭茜(合作2篇)、财政部贾康和刘克崮(合作2篇)等也形成合作团队,但多属一个机构,表明外部合作密度较低。
2.2.2 作者影响力研究
论文发表数、论文被引数、论文下载数常用来识别学术影响,本文采用普赖斯定律[2]分别计算高产作者、高被引作者和高关注度作者值。
式中:mq为高产作者遴选阈值;qmax为高产作者论文累计值;mc为高被引作者遴选阈值;cmax为高被引作者引次累计值;md为高关注度作者遴选阈值;dmax为高关注度作者论文下载数累计值。
以论文发表数大于等于4篇、论文被引次数大于等于17次、论文被下载次数大于等于92次为条件,对950条检索记录遴选关键作者,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关键作者统计结果
续表
17位关键作者共发表资源税领域论文130篇,论文被引次数3023次,论文下载次数108969次。从作者所属机构看,第一类主要是985高校,具备良好的科研资源、环境和研究团队;第二类是财政税务部门或科研院所,多针对资源税从国家和政策方面进行研究;第三类是财经类高校,主要针对资源税研究学科特点。
2.2.3 关键作者突发性检测
作者发文突发性检测可反映其学术活跃度[3],表2显示了关键作者发文突发性变化情况。李国平20篇论文分布在2008—2013年,周志波8篇论文分布在2014—2019年,两者学术活跃度比较长;张海莹和徐晓亮的论文均在4年内发表;而其他学者的突发性都出现了中断现象,表明学者们对资源税关注度呈现波动状态。
表2 关键作者发文突发性检测
2.3 关键词分析
2.3.1 关键词共现
共现网络可清晰展示数据集中的学科结构,经寻径剪枝优化和关键词合并后,资源税关键词共现网络共现节点为439个,连线数量为606个,节点数和连线数较多,但结构网络密度仅为0.0063,表明资源税领域关键词联系程度偏低,主要是因为资源税税种多且交叉较少,因此应采用关键词频次和中心性进行分析。中心性是测度节点在网络中重要性的一个指标,主要衡量该节点在整个网络结构中起到桥梁作用的价值[2],关键词中心性大于等于0.1的节点在结构演变中扮演特定角色。资源税关键词共现网络见图3。
图3 资源税关键词共现网络
由表3可知,资源税领域关键词频次与中心性并未呈现正向关系,如中心性最高的“税收制度”,其频次却比较偏后;而频次最高的“资源税”,其中心性相对松散。综合关键词频次和中心性分析,资源税领域的研究集中在资源税、环境税、水资源税等资源税税种讨论和税收政策、税制改革、资源税改革等制度政策两方面。
表3 资源税研究关键词频次和中心性
2.3.2 关键词聚类
关键词聚类一般从两个指标来判断:ⓐ模块性Modularity Q,衡量网络划分成独立模块程度,值越大类间耦合越小,网络结构越好;ⓑ平均轮廓Mean Silhouette(MS),可推断网络同质性程度,取值范围为[-1,1],值越大同质程度越高,主题越清晰。资源税研究关键词聚类见图4。关键词聚类Q=0.885(大于临界值0.300),表明聚类网络模块度相关性紧密,总体MS=0.967(大于临界值0.500),说明聚类是高效且令人信服的。
图4 资源税研究关键词聚类
资源税关键词聚类结果见表4。由表4可知,12个聚类MS值均大于0.900,说明聚类内部同质性较高,形成了内容相似性高可供分析的聚类。12个聚类分为资源税理论、资源税制度以及资源税税种研究3个大类。征税范围、可持续发展、税收优惠政策等平均年份集中在2004—2008年;资源税改革、地方税、使用者成本平均年份集中在2011—2013年;水资源税平均年份为2016年,是十九大前后的研究热点。
表4 资源税关键词聚类结果
突发性检测是洞悉研究前沿的主要依据,CitespaceV使用红色实心节点标注突发性强的节点,突现词研究在于发现资源税研究领域的热点和前沿问题。资源税研究关键词突发性结果见表5,涉及10个研究前沿。从突发时间看,级差收入是最早出现的关键词,级差收入和环境保护突发持续性最强;从突发强度看,地方税体系和水资源税位列前二,且水资源税从2016年至今仍为突现词,这表明水资源税是未来研究趋势。
表5 资源税研究关键词突发性检测结果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水资源税从关键词聚类来看是当前研究热点,从关键词突发检测来看是未来研究趋势,因此水资源税是学者应重点关注的研究领域。
3 展 望
水资源作为基础性和战略性资源,对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人民美好生活具有重要影响[4],体现资源有偿使用是生态文明改革的重要内容,征收税费是水资源有偿使用的重要途径。当前水资源税研究集中在国外经验借鉴、用水效率以及河北试点税改成效3方面[5-7],存在两点不足:缺乏从制度层面上探讨水资源税立法目的和评判依据;税改效应研究缺乏社会效应、经济效应和环境效应3方面综合考量。
a.水资源税成为最新前沿研究热点,是因为水资源关系国计民生,水资源税改革如何实现最优,关系民生、区际公平和城乡公平,更好地提升水资源税改革公平效应不仅是国家政策落地点,也应成为学术关注点。
b.《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法》的出台实现了资源税真正意义上的税收法定,表明全面推进水资源“费改税”是必然趋势,但如何从规范层面探讨水资源税立法的制度逻辑,继而为水资源费改税问题提供评判依据,是学术界亟须解决的问题。
c.当前税改效应研究多探讨水资源税的节水效益,即环境效应,未来可对环境效应、经济效应、社会效应3方面进行综合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