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邻相亲,老有所依
2022-10-14李佳芝
文/李佳芝
盐河南北相贯,汇通运河。浩浩汤汤的大运河,承载着流淌千百年的历史文脉,与之相沟通的盐河,流经淮安市涟水县,孕育出这片土地友邻相亲、老来相依的文化图景。
红窑村里的欢笑声
天气晴好的时候,盐河岸边时常传来一群老人爽朗的笑声。三五成群,围坐畅谈,老人或在下象棋,或在打扑克。各类游戏汇聚在刘桥村老年人活动中心的棋牌室里,头发斑白的老人们已然忘记了时间,沉浸在游戏中。能让他们享受如此安逸时光的,正是在辅导站里给这些老人的孙辈上课的罗时悦。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外出务工,多是老人带着孙辈守着家。”原是小学教师的罗时悦,现在是刘桥村老年协会会长,他明白农村老年人最大的心结并不是自己,而是孩子。老人带孩子最大的困难是他们的文化程度不高,没有办法辅导作业,但又不希望孩子落下功课。于是,在建立老年活动中心时,罗时悦特意留了间专门辅导孩子作业的教室。孩子们能够安心学习,也是老人们心底最真切的所需所愿。
实打实的思考,让罗时悦不断地完善这座乡村老年人的文体活动中心。“精神文化的养料,同样不可或缺。”他一边将自己家中的藏书悉数分享,一边通过购置、募集等方式获取农村老年人喜闻乐见的图书。现在,图书室已经被两千多本书籍填满,每天都会有徜徉其中的老人……“棋牌娱乐、读书看报,对老人的影响很大。”最让罗时悦感慨的是,原本村里有些斤斤计较的老人,在活动中心里和大家渐渐熟络,也不再那么计较了。“乡邻们之间矛盾变少了,感情越来越和睦,彼此越来越依靠。”
罗时悦
一个人的感恩路
每天早上太阳刚刚出来的时候,就能听见活动中心里簌簌的扫地声。近2000 平方米的活动中心,每天都靠罗时悦和妻子两个人打扫。很难想象,改造、管理如此规模的老年人活动中心竟然是罗时悦的公益之举。问及将钱财和房屋都用作公益,家人是否有意见时,罗时悦说:“家人没有反对我这么做,他们和我一样,认为生活过得去就好。”淡泊的物质追求是家人给罗时悦最大的支持,而内心怀揣的感恩之情,则指引他坚持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从小时候起,我就决心要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帮助这里的父老乡亲。”因为父亲去世较早,自小罗时悦就受到许多乡亲的照顾,存在心间的温暖越聚越多,他总想着有机会能够回报乡亲。特别是退休后,这种情绪更加急切。在别的村里看到活动中心的罗时悦,突然想到了自己家租出去的工厂用地。把这块地改造成老年人活动的集聚地,对村民的养老来说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吗?罗时悦说:“我们都有退休金,自己不抽烟、不喝酒,没有特别大的开销,所以租金对我来说也只是数字。”
2017 年,罗时悦把自家租出去的工厂用地收了回来,并投入30万元进行改造装修。旧厂房成了刘桥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也成了整个村子最热闹的地方。老人们跟随着电视里的舞蹈解说,一边学习一边舞动……洋溢的生命热情让人们忘却了自己的年龄,他们在享受自己的老年生活。这正如罗时悦当年期望的那样,是自己对乡亲的感恩和承诺。
2020 年,罗时悦被国家卫生健康委、全国老龄办评为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2021年,他又被评为淮安市道德模范,荣登“江苏好人榜”。
相互照应的未来
与城市相比,农村的医疗资源配置密度较低,这是农村养老的一个显著痛点。“村里有不少老人的子女外出就业,自己不习惯到城区住楼房,宁愿守着老房子,所以独居、空巢现象很普遍,他们在家中生病或去世,人们都不能第一时间知道。”罗时悦所说的情况在农村并非个例。“我正在盘算把家里空着的十间屋子收拾一下,花点钱做适老改造。”罗时悦说,“我想着,可以把两间房子打通,这样住在两间屋子的老人能够相互做伴,也有个照应。”对于生活自理能力不断下降的老年人来说,照应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一旦发现彼此有些异样,可以立即联系卫生所为他们做检查。
在罗时悦的带领下,刘桥村的敬老文化传遍四乡,越来越多的志愿者与独居老人签订结对关爱协议书,越来越多的党员开始为老人定期上门充煤气、代购物、代修理、代请医,为老人们解难救急。
罗时悦或许并不知道,他这些朴素的尝试,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成为农村居家养老的一种有效过渡方式——当专业化的护理并不能迅速配齐并下沉到乡镇、村庄时,自发组织的互助养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农村地区老年人的养老水平。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书法室里,罗时悦的大字显得格外遒劲。
罗时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