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挽霞,小老人帮助老老人
2022-10-14曹宏萍
文/本刊记者 曹宏萍
钱吉华
“如果再年轻一点,我一定要在南通办一家全国第一的养老院。”从1998年退休组建侨友艺术团,到转型“巾帼挽霞”志愿服务队、创办老年大学,钱吉华已经走过了二十多个年头。如今已是80 岁高龄的她,依然活跃在志愿服务现场,成为大家离不开的“钱老师”。
“从没有拿过一次银奖”
“开始只是想重拾年轻时的梦想,自娱自乐,丰富生活。”钱吉华曾是南通大学现代教育中心的教师,1997 年,退休后的她拉着几个姐妹一起组建了江苏南通新城桥侨友艺术团。
“目前为止,艺术团创作了四十多个节目,包括时装秀、舞蹈、演唱、朗诵、器乐等多种艺术形式。我们没有去用任何现成的东西,包括音乐都是原创的。”多年来,钱吉华带着团员们,一路唱着跳着,到访过二十三个国家和地区,把江海文化带到了世界的舞台。“我一定要去讲、去演我们的江海文化,不仅仅因为深深地热爱着我们的家乡,更因为她是独特的,是最具魅力和竞争力的。”
2011年在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的演出,至今仍让钱吉华激动不已:“真是做梦也想不到有在金色大厅演出的一天。”
那天,钱吉华和她的伙伴们在金色大厅为观众奉献了一场名为《南通好家园》的大型歌舞表演,运用南通江海文化的独特元素,充分表现出灵动的江风海韵,把南通特色蓝印花布的艺术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凭借这场歌舞,他们获得当年的国际中老年艺术节表演金奖。“二十多年来,我们到过北京人民大会堂、国家大剧院,在香港、澳门也有演出,拿了七十多个金奖,从没拿过一次银奖!”说起演出那些事,钱吉华的眼里亮起了光,和银发映衬着,神采奕奕。
在老年大学朗读班上,钱吉华带着学员们重温《南通古民谣》,从“数脚绷绷,绷到狼山,狼山脚底,猪头牛头……”一直读到“马龙马龙牵牵,牵到姚家烟店……”“他们回家后再把这些南通古民谣教给孙辈,传承乡音,把根留住。”如今,在钱吉华的老年大学里,五百余位老年学员学习舞蹈、戏曲、朗诵、走秀等课程的同时,也收获着欢乐和陪伴。“排练时,我是导演,对他们严格要求;排练结束后,我们是兄弟姐妹,有困难都可以找钱老师!”
“小老人帮助老老人”
“当时,市妇联让我来接这个项目,因为没有任何经验,我一时不知道怎么办。”2012年,南通市妇联找到钱吉华,想请她的侨友艺术团转型去做志愿服务活动,服务社区中独居、残疾、患病的高龄老人。“唱歌跳舞是我们的强项,没有问题,但是志愿活动怎么开展,就不太知道。团内有各种各样的声音,有的人认为‘我是来跟你学唱歌跳舞的,不是来跟你做保姆的’,因此一下子走了六个人,当时我的心情也比较郁闷。”
钱吉华与侨友会老人
钱吉华与国外访问者交流
在前期摸排情况中,钱吉华发现,社区存在很多孤寡、空巢老人,他们无人照料,内心孤独,甚至出现了抑郁倾向。这坚定了她做志愿服务的决心。既然做,就要做好。钱吉华很快理清了思路,组织大家统一思想,振作精神:“我们对老人要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只有这样,我们才是真心实意地在做志愿活动。”当年年底,钱吉华带着72位年龄在55岁到70岁的巾帼“小老人”创立了“巾帼挽霞”志愿服务队。
“开始是最难的,因为经常被各种推销骚扰,老人们总是保持着高度的戒心,不愿给我们开门。于是,我们开了一个结对会,把老人请来,我们当场介绍,而且开始表演节目。这时候老人才知道,我们不是卖保健品的,是做志愿活动的。”在志愿服务中,钱吉华和“小老人”志愿者们坚持“每日一敲门、每周一服务、每月一集中、每节一慰问、每半年一郊游”,确保老人生日有人陪着过,趣味活动笑声多,传统节日有礼物,郊游大家结伴行。
“在这里,我感觉自己活跃了,不老了!”今年95岁的明华老人是参加过渡江战役的退休老干部,儿孙都在国外,老伴去世后便独自一人生活。他走过很多地方,逢人便忍不住夸耀自己如今的生活。每周四是“巾帼挽霞”的活动日,也是他的“红色活动日”,总要拿起相机帮大家记录欢乐时刻。
“志愿服务队成立的第一年,我们服务了24位孤寡老人,后来增加到52位,再到现在的60位。”十多年来,钱吉华和她的队友们用耐心的倾听和细致入微的帮助,叩开了一个个孤独老人的心门。出门迷路的陆敏老人不认识回家的路,却记得钱吉华的电话;独居的屠业骏老人放下老伴的骨灰盒,在“巾帼挽霞”大家庭中重燃生活的勇气;体弱多病的张一慈老人扔掉药瓶子,与“老老人”“小老人”们一同欢歌笑语……
“希望能有人接我的班”
在钱吉华的手机里有一个“巾帼挽霞子女群”,常常有老人的子女发来感谢。“钱老师,谢谢您!我们在国外回不来,家里老人生病了,是您带着他去找医生、买药。您是我们家的恩人!”每每收到赞许和感谢,钱吉华总是心里暖暖的。二十多年来,她和老伙伴们不计个人得失和名利,全心全意地陪伴和照顾着孤寡老人,看着他们变得健康、阳光,她感到欣慰。
但如今已是80 岁高龄的钱吉华,虽然精神依然矍铄,但做起事来渐渐感到力不从心。除此之外,钱吉华还是一个三十多口人大家族的“大姐大”,从开始做志愿服务的那天起,家人们就总劝她回归家庭,把心思花在家人身上。
“我一个人揽着艺术团、志愿服务队、侨友会、老年大学四块工作,确实有些干不动了。姐妹们都说:‘钱老师,你只管动嘴就行,有什么事我们去做!’”她也想过放弃,“我曾跟老人们提起,哪天我干不动了,又没有人来接替我,志愿服务队可能就要解散了,他们激动得大哭起来,这让我于心不忍,一直坚持着。”
在钱吉华和志愿者们的不断努力下,“巾帼挽霞”产生了滚雪球效应,越来越多的“小老人”加入关爱“老老人”的队伍。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从最初的几十名发展到如今五百多名。钱吉华也期盼着,有人能接过自己手中的接力棒,把这份爱的事业延续下去:“我们就是老年业余的文艺工作者,我私心里觉得,假如更多的广场舞爱好者也可以走进老人的家门,把快乐跟老人分享一点,我们国家的困难不就解决了吗?希望大家团结起来,发扬正能量,去好好地帮助这些老人,帮助政府解忧,帮助老人解困,帮助子女解难,这是多好的事啊。”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或许,于钱吉华而言,退休并不意味着终点,而是另一番事业的开始。二十三年来,她像一盏时光里的风灯,不知休止地燃烧着,褪尽光华,发出光和热,温暖、陪伴着一个个困于黑暗和孤独中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