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寻张良的足迹

2022-10-14张德斌

月读 2022年10期
关键词:项伯张良韩信

◎ 张德斌

想要过好这一生,我们最需要拥有的是什么?《史记》作者司马迁,通过他笔下的留侯张良,给了我们答案。

记得在我刚刚懂事的时候,长辈跟我讲到我们这个姓氏的掌故:最早是制作弓箭的,属于技术工种;后来出了个张良,智慧超群,能在千里之外指挥军队打胜仗……在我幼小的心灵中,张良这个朦胧的形象无比神奇,让我无限景仰。

中学时期,在课本中第一次读到有关张良的篇章,是《鸿门宴》(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犹记得语文老师在讲台上一边念课文,一边对项羽的错失良机痛心疾首。归纳中心思想,“标准答案”应该是“这篇课文揭示了项羽的悲剧性格……”我却坚定地相信,这一大篇精彩文字的唯一主角其实是张良。

你看,项羽听到曹无伤来告密,登时“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这时候项羽的季父项伯,因为他跟张良交情好,就连夜跑去找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当时张良在刘邦手下当个负责后勤的小干部“厩将”,但是他不肯在关键时候丢下刘邦自己走,因为那么干太不仗义。他说:“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他立刻把情况告诉了刘邦,“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刘邦自己心里最清楚:此刻交战,他根本不是项羽的对手。张良为刘邦出谋划策,于是刘邦与项伯“约为婚姻”,并让项伯带话给项羽,替刘邦求情。项伯一一照办。次日,刘邦带张良赴鸿门宴,去向项羽当面赔罪认怂。宴会中间,项羽的谋士范增安排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刘邦的性命危在旦夕。关键时刻,又是张良把勇士樊哙找来,暂时化解了危机。最后,刘邦借机溜走,还是张良留下来稳住项羽一干人,直到刘邦安全地回到自己的军营。

如果非要说《鸿门宴》的“中心思想”是刻画项羽的悲剧性格,那么可以说,只要张良给刘邦出谋划策,项羽的悲剧结局就不可避免。

事实也正是如此。在后来刘邦与项羽之间旷日持久的龙虎大决斗中,刘邦无数次被项羽打得满地找牙、落荒而逃,是张良的两条谋略,彻底为刘邦奠定了胜局。一是汉元年(前206)让刘邦“烧绝栈道”,麻痹项羽,随后出其不意地从项羽手里夺取了关中三秦,获得了与项羽争雄天下的一个强大根据地。二是汉五年(前202)刘邦约韩信、彭越一起出兵,想要彻底解决项羽。不料韩、彭放鸽子,失约不来,“楚击汉军,大破之”。刘邦又到了危急存亡之秋,“谓子房曰:‘诸侯不从约,为之奈何?’”关键时刻,还是张良画策,让韩信、彭越及时赶到,终于在垓下击杀项羽,定鼎中原。

上大学以后,《史记》里面与张良有关的篇章,如《项羽本纪》《高祖本纪》《留侯世家》《淮阴侯列传》等,一直是我最喜欢阅读的内容。每读一次,我对张良的认识就更进一步,对他那智慧头脑的崇拜也随之加厚一层。

张良博浪沙刺秦,图源《张良—中华先贤人物故事汇》,中华书局出版

张良的谋略之所以百发百中,是因为他对人心、世态的深刻洞悉。汉四年(前203),刘邦在荥阳遭到项羽的围困,韩信恰在此时派使者给刘邦,要求刘邦立他为齐王。“发书,汉王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这时候,张良踩刘邦的脚,“因附耳语曰:‘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刘邦马上反应过来,立刻同意了韩信的要求,“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并调用韩信的军队攻打项羽。幸亏刘邦采纳张良的计策,否则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因为随后项羽就派了人去劝说韩信攻打刘邦,摆出来的理由相当有说服力。但是韩信毫不犹豫地拒绝了项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正是韩信认为刘邦对他“言听计从”。

刘邦平定天下、当上皇帝以后,分封大功臣二十多人,“其馀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这些将领因为计算军功之后发现“天下不足遍封”,担心刘邦借机找茬、诛杀他们,所以渐渐有相聚谋反的迹象,“上乃忧曰:‘为之奈何?’”张良问刘邦,“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刘邦说,是雍齿,一直想杀他,没找到机会下手,这事大家都知道。张良就说,“今急先封雍齿以示群臣,群臣见雍齿封,则人人自坚矣。”刘邦依计而行,群臣大喜—“连雍齿都获封,咱们还担心什么呢?”天大一场危机,冰消瓦解。

大学毕业以后,来到北京参加工作。我惊喜地发现,北京的房山区竟然与张良有着不解之缘:张良,字子房,而本区名称里就有一个“房”字,附近还有山脉曰“大房山”;早年房山县城良乡镇(现为房山区政府所在地),名称里又有一个“良”字。这不是巧合。查阅《房山县志》可知,这里长期流传着张良在此隐居修道的传说。而这与史实并不吻合。据《史记·留侯世家》,张良的家乡不在此地,张良晚年是在长安度过的。这么一个似乎与张良完全不沾边的地方,用这样一种奇异的方式纪念这位伟大的智者,令我大为震撼!

在这样一个地方重读《史记》,我又从张良身上领悟到了更多东西。

—他的价值观让人赞叹:把“恩义”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他的祖父、父亲“五世相韩”,世受国恩。秦灭韩后,张良“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在他的努力下,韩国一度得到恢复,“韩诸公子横阳君成”被立为韩王。但是项羽背信弃义,先是不让韩王成到自己的国土去,后又将韩王降封为侯,最后竟在彭城将其杀害。于是“良亡,间行归汉王”,开始一心一意地辅佐刘邦,以推翻项羽为己任。反观项羽,“项氏世世为楚将”,却冷血无情地将楚怀王(义帝)“击杀之江中”。一个不知恩义为何物,一个奉恩义为天条,张良和项羽的为人境界,有着霄壤之别。

—他的人生态度令人仰止:真正将功名利禄视为浮云。刘邦论功行赏,张良居功至伟,“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要给张良三万户封地,张良却坚决推辞。汉朝建立以后,许多功臣放纵自己的欲望,追求更多的权力和钱财,甚至互相串联谋反。张良却以“多病”为借口,常年闭门不出,远离权力斗争的旋涡。张良与萧何、韩信并称“汉之三杰”,韩信最后因谋反被诛杀,萧何曾经被“械系”,唯有张良始终受到刘邦及吕后的高度信任和尊重。这固然与他所立功劳以及设法保全刘盈的太子地位有关,但是谁又能说不是因为他淡泊名利权位的超逸胸怀呢?

猜你喜欢

项伯张良韩信
张良受书
《鸿门宴》前后二三事
张良拾鞋
以文本细读的视角看人物形象的多面性
追韩信
韩信谋反是个阴谋?
一饭千金的故事
张良拾鞋
《鸿门宴》:救刘邦于剑下者谁
《鸿门宴》中的两个小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