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方党报副刊的“本土化”意识
——以《亳州晚报》为例
2022-10-14王碧君
○王碧君
随着社会的发展、受众心理和阅读喜好的变化,党报副刊在不断探索中,已逐步由传统意义上单一的文艺副刊,发展为内涵和外延都更丰富的“大副刊”。如今,在全媒体时代,各种新闻信息铺天盖地,但从文化传播角度来说,越是信息泛滥的时代,人们越渴望得到的往往是特别的独家的或者是与自己相关的深度信息。地市党报的读者大都为本地读者,这给报纸副刊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但另一方面也提供了发挥的舞台。地市党报作为地方文化传播的平台与承载,也汲取着地域文化的深厚滋养,因此,深挖本土元素,发挥地域特色,实现本土化是提升副刊吸引力的重要途径。
一、立足本土设置副刊版面
全媒体时代,每天都有大量信息传播,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党报引导正确舆论导向的责任更加重大,党报副刊要成为传播优秀文化的重要平台。地方党报副刊应着重打造本土特色,坚守独一无二的本土文化,成为地方先进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成为读者心中美好的精神家园。地市党报副刊在城市文化构建中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亳州晚报》给予了副刊较多的版面,一周五期报纸,每期都有副刊版面,另外每周五还特别设置了四个版面的“花戏楼”专刊,对副刊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一)设置“花戏楼”副刊专刊
亳州作为“三朝古都”、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还是一代枭雄曹操、神医华佗的故里。从商汤王建都于亳开始,名人辈出,城内诸多古迹,历朝历代都有名垂青史的人物和典故史料值得发掘和推广。为能让更多人了解历史、品读亳州,《亳州晚报》特设置了以亳州最有标志性的人文景观“花戏楼”命名的副刊专刊,该专刊设有“名城”、“往昔”、“民间”、“笔记”等四个版面,每个版面各有侧重,定位不同。“名城”版主要刊发亳州的人文景观和其背后的故事,在2022年3月,《亳州晚报》在该版推出“老子故里探源”系列文章,老子是我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由于时代久远,历史资料匮乏,老子故里在何处,一直存在争议,《亳州晚报》从多角度考证老子故里,推出了《从地理方位看老子故里》《从典籍方志看老子故里》《从出土文物看老子故里》等一系列有理有据有图有真相的系列文章。此系列文章的刊发,让亳州人增强了文化自信,也让外地人更进一步了解了亳州。
“往昔”版主要侧重深挖亳州历史往事,以历史故事为主。亳州作为神医华佗的故乡,大众对华佗之死一直众说纷纭,到底是曹操杀的还是在狱中被拷问致死,或者是传说中为了治曹操的头疼尝药被毒死?从2022 年2 月18 日开始,“往昔”版相继推出了《华佗到底活了多大岁数?》《华佗是怎么去世的?》等一系列研究华佗、还原真实历史的故事,本文从史志中论证出了华佗真正的死因,也给大家揭开了谜底。在该版面中,读者可以找到那些尘封已久的历史事件真相,还原热门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该版的设置旨在普及本地历史,使读者知史明理。
“民间”版主要侧重民间传说故事,民间故事与传说历来就是文学宝库中的一枝奇葩,也是人们最喜爱的精神食粮,而读故事、讲故事更是传承文化和历史的最有效途径,该版刊发的全都是与亳州相关的历史传说故事,还开设了一个“地名传说”栏目,刊发了《历史上的阚疃为何被称为“房钟”》《李腰村,为啥叫李腰?》等近百篇有关地名传说的故事。一个城市的名字,特别是一些村庄的名字是一个地方独有的特色,把这些有趣的地名传说和地名来源以轻松的文笔给叙述出来,让大家读来妙趣横生,休闲阅读的同时也增长了历史知识。
“笔记”版主要刊登一些随笔散文。“花戏楼”专刊的这四个版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所刊发的稿件不要求一定是本地作者,但必须是和本地历史人文相关的文章,作为一家地市党报,《亳州晚报》副刊设置的“花戏楼”副刊专刊一直围绕“本土化”来做文章,通过深挖亳州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展示了亳州城市的历史变迁,全力打造了地方文化品牌栏目,增强了亳州人的文化自信,也诠释出亳州独特的精神气质,在亳州城市文化引领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显示出独特的价值。因为这份报纸,很多历史得以记载,得以钩沉,得以梳理,得以呈现,对这一方土地上的子孙后代而言,这也是好事与美事。
(二)设置“涡河”副刊版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愁,不仅仅是指单纯对家乡和某一段旧时光的怀念,更是对与这座城市有关的自然、人文资源的一种怀念与展望。本土文化影响着人们的思维与行为习惯,也折射出一座城市的品格。因而,报纸的副刊,不可忽视本土文化这座人文的“富矿”。《亳州晚报》副刊每期都有一个版面是以亳州的母亲河“涡河”命名的,较好地展示了亳州的地域特色,让副刊更有辩识度,不仅成为了本土文化的传承者,也彰显了媒体的本土意识和本土情怀。
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亳州晚报》作为皖北农业大市的一家党报,立足乡村振兴重点工作,靶向瞄准乡村振兴工作亮点,把镜头聚焦乡村,开设了“下派笔记”栏目,通过讲乡村振兴故事的形式提升宣传报道的效果,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一直以来,《亳州晚报》副刊都注重深挖亳州的地域文化内涵,使涡河大地上的人情风物,民俗掌故,都得以尽情呈现。栏目的设置也都贴近本土又别有风味,开设了“下派笔记”“笔行亳州”“流金岁月”“人间草木”等等栏目,既做到了深挖往事,也呈现了今日的人情风貌,牢牢地抓住了很多读者,他们纷纷投稿,或以渊博的学识,或以细致的观察,或以过往的经历,把对亳州这块土地的深情流于笔端,写下了一篇篇掷地有声、令人回味无穷、温暖且能带给人力量的文字。
《亳州晚报》的副刊“涡河”一直以清新、隽永、温暖的风格,深受读者的喜爱,也成为《亳州晚报》的一张名片,其刊发的文章多次被《读者》《意林》等知名杂志转载。《亳州晚报》副刊,一方面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结合本土唱响主旋律;另一方面,又洋溢着“土”色“药”香,散发着浓郁的药香气息,成为皖北大地上众多读者的挚爱,甚至在全国都有着众多的“粉丝”。
水蛭交配一般发生在早上或夜间,交配后一个月左右,雌体生殖器分泌出稀薄的黏液,中包被卵带,形如“蚕茧”,排出体外,在湿泥中孵化。产茧一般在土壤(含30%水分)中进行,产茧时间一般为4月中下旬温度在20-25℃以上。
二、服务本土策划副刊活动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副刊要从传统的报纸“后花园”走向前台,围绕中心工作做好宣传,挖掘并讲好本土化的故事,以优质的内容去艺术化地引领时代,创新主旋律表达,奏响时代强音。副刊作为报纸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样具有新闻性。要体现新闻性,就要结合本地实际,适时地举办一些征文活动,策划开展一些服务于本土的采风活动,用文学的形式表达,与新闻版面互为补充。
(一)围绕中心工作举办征文活动
一直以来,《亳州晚报》副刊注重围绕中心工作,与时俱进地推出征文活动。2019 年是新中国成立70 周年,看着祖国走过的点点滴滴,看着祖国历经的风风雨雨,看着祖国的日益强大,令人感慨万千。《亳州晚报》副刊特开展“我和我的祖国”征文征集活动,面向全市征集相关作品,并进行评奖。刊发的作品紧紧围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这一主线,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为视角,用文艺的形式生动展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国家取得的辉煌成就,生动展现亳州人民追求幸福生活努力奋斗的精神风貌。
如今,在新媒体时代下,报纸副刊为了顺应时代的潮流,满足更多受众的需求,加入了较强的新闻性,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副刊的内涵。《亳州晚报》副刊每逢重大事件、重大节日期间会结合本地实际推出专版,比如疫情期间,推出专版“以诗歌的名义向逆行者致敬”;在高考期间,推出专版“2020年高考试水作文”邀请亳州一中的语文老师,还有其他学校的老师及作家,同题书写2020 年高考语文作文。在重大节日期间,比如中秋节等节日推出专版,弘扬传统节日文化,让广大读者感受到浓浓的节日氛围。平时刊发稿件也会以本地作者稿件为主,由本地人写本地事儿,不会“跑味儿”。在新冠疫苗接种宣传推进阶段,《亳州晚报》陆续刊发了《千里还乡去接种》《带着女儿打疫苗》等稿件,此类稿件有很明显的地域特色,亳州作为劳动力输出大市,在外务工人员较多,千里还乡打疫苗,只是众多外出务工人员的一个缩影,刊发此类稿件不仅体现了副刊与时俱进的新闻性,同时也起到了很好的正面引导舆论的作用。
移动互联网时代,在守正创新中探寻与新媒体融合对接的新路径,成了很多媒体的首选。因报纸版面有限,《亳州晚报》经常利用其新闻客户端亳州头条开展活动,比如2022 年清明节,先在亳州头条客户端开展“清明”主题征文活动,再将征集的优秀作品,择优刊发在副刊版面上。另外,报纸副刊也推出了“有声阅读”功能,作品尾部会放上文章相应的二维码,读者也可以通过扫码收听文章,真正做到媒体融合发展。
(二)结合本土文化积极开展活动
副刊由于可读性、知识性、贴近性、文艺性较强,成为报纸“留客”、读者休闲的“后花园”。其中突出的特色就是,把地方文化资源当作“富矿”,充分挖掘,特色经营,将副刊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办出品位。在新媒体时代,报纸要想拥有自己固定的读者群,必须从质量上下手,坚持内容为王,不断创新,做好策划和活动,增强版面的可读性、耐读性,更好地做到文化宣传的有效输出,才能吸引读者,留住读者。
亳州中药材种植面积达百万亩,其中芍药是地产中药材之一,在2018 年,成功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最大的芍药花田。芍花是亳州的市花,每年4 月底5 月初,30 余万亩芍花竞相开放,蔚为壮观,市政府连续多年举办芍花养生文化旅游节,因此,在2019 年5 月,结合我市举办的知名作家来亳州赏芍花采风活动,《亳州晚报》副刊推出了“知名作家亳州行”栏目,来自全省各地的知名作家常河、闫红、钱红丽和胡竹峰等在参观了解亳州后,纷纷撰文书写亳州,此版还配发了作家的简介和照片,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读者的好奇心,此栏目也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广大读者的认可。
《亳州晚报》副刊一直注重加强和本地作协的互动,作协成立了散文社和小说社、诗歌社,他们经常有采风活动,在今年清明节期间,为打造地域文化名片,散文社开展了“谯城作家看谯城”系列采风创研活动。清明假期,正值梨花盛开,此活动定在了苏赵梨园,并布置了采风作业,由《亳州晚报》副刊择优刊发。比如,《梨花风起正清明》这篇文章因为写的是亳州当地的苏赵梨园,本土化强,容易让本地读者产生共鸣,让同样喜欢梨花的读者看到文章,想去看抬腿就去了。采风文章接地气,有生活气息,刊发后也能激起更多作者的创作热情,在更好地服务当地读者的同时,也为读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提升学习的平台。
为了更好地回应本地读者的关切,让本地读者的文化情怀得以安放,《亳州晚报》副刊与本市大型书社之意书社经常联合开展活动。书社每周会举行新书签售分享或者文化沙龙活动,不管是作者还是读者都一起分享自己的读书故事或读书心得,《亳州晚报》新闻客户端亳州头条会进行现场直播,新书书评在《亳州晚报》副刊刊登。此类活动不仅能很好地服务于读者,引导文化正向传播,也扩大了报纸的知名度美誉度,丰富了副刊的稿件来源。
结语
实践证明,在全媒体的大环境下,党报副刊只要深挖自己的“地域特色”,就会拥有源源不断的活水,再加以精耕细作,并辅之以现代化的传播方式,实现报网互动,做到真正融合发展,就一定会深入人心,拥有广泛的读者与用户,从而赢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当今,“本土化”已成为报纸副刊的发展趋势之一,有专家谈办报真谛时说,越是地方的就越是全国的。从文化传播角度而言,当各种信息不再是稀缺资源时,人们渴望得到的反而是独特且有深度的信息。而这样的独特,正来自于不同的“地域特色”,地市党报副刊应充分发挥好地域特色这一优势,以权威策划、文化活动,来满足读者更深层次的阅读需求,还可以充分利用城市的历史资源和文化资源,调动读者对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土地的情感和记忆,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满足读者对这一方水土的眷恋感,提升自豪感,从而培育忠诚的读者群。“本土化”特色的实现策略与路径,让地市党报副刊大有可为,它们既是地方文化传播的平台与承载,也被地域文化所滋养,只有深深扎根于脚下的土地,地市党报副刊这棵大树才能枝繁叶茂。
[1]申毅敏.全媒体时代党报副刊要突出本土特色[J].中国报业,2019(15).
[2]胡建金.本土文化是副刊的“人文富矿”[J].新闻实践,2009(02).
[3]佘意明.讲好本土故事,奏响时代强音——《株洲日报》副刊创新主旋律表达的实践与思考[J].城市党报研究,2021(03).
[4]傅恭虎.深挖地方文化做足地域特色——义乌商报专副刊的探索实践[J].传媒评论,20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