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思潮网络传播中的非理性因素:形态、成因及引导*

2022-10-14黄方楠李明德

人文杂志 2022年2期
关键词:思潮民粹主义群体

社会思潮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意识现象,是在特定历史与文化环境中,反映一定阶级、阶层或社会群体的思想、愿望、利益和要求,以一定的学说和信念为主体,并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的思想潮流,是社会气候的“晴雨表”。

社会思潮是时代必然出现的产物,社会思潮的内涵及传播方式也顺应着时代特征发生改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的生活习惯、消费方式、精神活动逐渐由现实社会向虚拟网络过渡,社会思潮的传播阵地也逐渐转移至互联网平台。

方盛制药公司是湖南省著名上市公司,由于公司发展迅速,人才需求量较大。该公司与学院洽谈,决定联合开设方盛班。双方根据需求,共同确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见表1。学习分为校内校外两个部分,校内是学生在学习正常理论课基础上,课余时间由企业安排公司骨干讲授与实际相结合的药品生产、管理和研发等课程,传输企业文化;校外则是企业为方盛班学员安排从假期短期实习到最终的毕业实习过程,双向选择优秀学员留在公司工作,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彰和适当奖励。学期结束时,多数学生与方盛制药公司签订了实习协议,收效甚佳。

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内容传播形式更加丰富,短视频等新的视觉内容传播形式不断涌现。区别于传统媒介的文本传播载体,视觉类的传播形式采用图像、视频等内容载体,用不同的符号及语义,以更为直观、生动的表现方式,使内容传播呈现出更明显的非理性特征。

加之网络本身具有隐匿性、茧房化、圈层化等特性,为网民不成熟的言论提供发声的场景,造成网络舆论的“失序”,非理性因素被进一步放大。

新兴内容传播形式与非理性的网络传播环境无疑为社会思潮的传播带去新的机会,也为社会思潮的治理带来巨大难度。为在复杂网络环境中把握社会思潮传播的新特征、新要素,有效治理社会思潮网络传播带来的负面影响,本文首先对当下网络环境进行梳理,分析非理性存在的现实原因;其次,对社会思潮网络传播的新形态进行辩证讨论;再次,从社会心理学视角分析非理性因素的形成机制;最后针对社会思潮传播中非理性因素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引导与纠偏,为社会思潮的治理和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提供策略支持。

张英写道:“我愿汝曹常以席丰履盛为可危、可虑、难处、难全之地,勿以为可喜、可幸、易安、易逸之地。人有非之、责之者,遇之不以礼者,则平心和气,思所处之时势,彼之施于我者,应该如此,原非过当;即我所行十分全是,无一毫非理,彼尚在可恕,况我岂能全是乎?”

一、媒介融合下非理性“崛起”的现实背景

随着网络世界的逐渐成熟,媒介融合不局限于媒介产业的融合,而变为一种新的社会形态。网络生态与现实社会越来越类似,媒介融合不仅仅是工具、渠道、信息的融合,更是人和社会关系的融合。

网民不只是互联网的使用者,也是网络社会的关键节点和参与者。媒介失去原有的霸权地位,与受众只是处在同一环境中的不同主体,主体间的关系也在时刻发生变化,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秩序。

这种新的媒介社会形态,弱化了媒介的工具性,增强了媒介的社会性,诸多特性的改变也带来了非理性因素的“崛起”。

利用XLSTAT 2016软件分别对怪味胡豆的定量描述分析结果进行方差分析(Analysis of Variance, ANOV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和聚类分析(Agglomerative Hierarchical Clustering, AHC)。

社会思潮在网络环境中传播,难以脱离网络提供的传播渠道和内容形式,网络社会思潮不得不面对内涵边界逐渐模糊、思想观点不断压缩、图片及视频等非理性色彩明显的内容增多等众多变化,社会思潮网络传播的非理性特征伴随网络形态的变化不可逆转。在网络环境非理性凸显的情境下,社会思潮网络传播也呈现出新的形态。

二、社会思潮传播的形态革新

1.社会思潮网络传播新形态

网络传播的兴起,首先改变了社会思潮的传播方式。网络传播与大众传播一样,为社会思潮提供了传播媒介。传播媒介对社会思潮起到中介作用,社会思潮离开传播媒介,难以产生影响力,也就难以产生“思潮”。

因此,传播媒介对于社会思潮“成潮”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传播媒介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思潮的生成和发展。社会思潮网络传播与以往社会思潮传播的区别,可从传播主体、传播机制、传播内容和传播策略上进行辨析。网络传播的去中心化、准入门槛低等特征,为大众参与社会思潮传播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渠道,社会思潮网络传播主体从以个别人和知识分子为主,逐渐转向以个别人为意见领袖、以普通网民为主体的构成结构。传播方向上,由单向变为多向交互。原先自大众媒体、专家学者到受众的传播方向被打破,在交互机制的影响下,社会思潮的传播阶段复杂化、频次增多,加大了社会思潮相关舆情爆发的可能。传播内容上,以重大公共事件及热点问题为主,突出反映现实社会矛盾,但内容传播载体从线下纸媒、广播电视逐渐转为线上。原先通过报纸、广播电视进行议程设置、形成热点话题引发舆情的方式,被算法推荐带来的更为个性化的议程设置替代,社会思潮传播内容的针对性增强。

传播策略上,从原先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多面开花、潜移默化的传播逐渐变为批量生产、矩阵式传播的快速裂变传播,并采取“推星”“引智”的策略迅速推广,扩大社会思潮的影响。

综上,由于传播方式的改变,社会思潮的主体人群、传播机制、内容呈现形式、传播策略等均被更新,形成社会思潮传播的新形式。

首先,媒介融合形成的新的社会形态边界愈发模糊,距离感逐渐减弱。传统媒介的边界更为具体,书籍、广播、电视有着明确的区分,但当媒介融合发生后,同一内容可以被包装成不同形式,在互联网上向各个年龄段人群传播。与此同时,事物的概念也逐渐变得模糊,“互联网+”的模式对社会现实进行进一步改造,以前毫不相关的概念或事物,可以通过互联网交叉在一起。除了概念的模糊,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边界也越来越模糊,移动端逐渐成为人们身上的“电子器官”。

边界的模糊,让人们无法对事物进行准确清晰的定位,导致理性的逻辑思考变得困难。在面对模糊和新鲜的概念时,人们找不到可以参考的定义,便会倾向于依靠直觉、情感等非理性因素做判断。模糊的边界促使网络传播中出现越来越多非理性因素。其次,网络传播的社交属性和信息传递的快节奏,使人与人之间的交互更偏向情感而非理性。信息传递速度加快,人们接收信息、处理信息及反馈的过程逐渐压缩,在有限时间内,理性而充满逻辑的表达愈发困难,简短的非理性表达逐渐增多。正如社交平台上充斥着大量语气词、表情包等内容及回复,这一现象体现了非理性要素的增长。同时,社交媒体给予大众的表达时间逐渐变短,微博要求用户发博文不得多于140字,抖音平台大多数视频被控制在60秒内。时间的缩短使得理性思维逐渐减少,为了在短时间和有限字数的要求下尽可能实现更大的传播效果,非理性因素被广泛运用于网络传播当中。最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传播形式的改变。信息传递从最早的文字,逐渐发展到图片、表情包、视频。AR和VR技术的出现更为新的信息传播形式提供了可能。文字的表达,往往更为强调语义和逻辑,而图片、视频的表达,包含着除文字外的丰富场景,这些场景的出现为非理性因素的发展提供了土壤。

不同内容形式带来的巨大差别,进一步促进了非理性因素在网络传播中的“崛起”。

为达改善成年期终身高目的,适用指征为生长潜能明显受损和同时还有剩余生长潜能的患儿,即骨龄明显超前而骨骺端尚未融合者,具体建议如下:1)骨龄≥年龄2岁;女童≤11.5岁,男童≤12.5岁;2)预测成年期身高女童<150cm,男童<160cm,或低于其遗传靶身高减2个标准差者;3)骨龄/年龄>1,骨龄/身高年龄>1,或以骨龄判断的身高SDS<-2SDS;4)性发育进程迅速,骨龄增长/年龄增长>1。

社会思潮网络传播不仅仅是传播方式的改变,更是传播方式更迭带来的社会存在的改变,从而形成新的社会思潮形态。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思潮作为社会意识的重要现象,随着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在社会变革时期,社会思潮的产生和发展往往格外活跃。如民粹主义萌芽于19世纪的俄国,沙皇俄国的统治严重制约社会生产力发展,民粹主义在此时为解放农民、追求平权而产生。现如今,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与工业革命类似,通过技术革新带动社会变革,社会变革进一步催生出新的社会思潮内容,带来社会思潮形态的转变。

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社会思潮网络传播不仅是将社会思潮放在网络载体上进行传播的方式,而且是在网络社会形态逐渐成熟后演进出新的社会思潮传播形态。网络时代,社会思潮传播形式和其呈现内容均产生改变,形成以全体网民为主体、以社会心理为主要传播内容、以网络传播特征为演化方向的社会思潮新形态,即社会思潮网络传播。

在社会思潮传播的新形态中,网民作为主体是社会思潮传播行为的发起人和接受者。非理性因素通过网民行为在社会思潮传播中以非理性表达、互动的方式得以显现。非理性因素的产生,离不开网民个人的心理因素和网民所处的群体影响,因此,个体情感和群体情绪成为分析社会思潮网络传播中非理性因素形成机理的两个主要方向。

第二,部分社会思潮内容不断演进。例如,民粹主义越来越多以网络民粹主义的形态出现,借助网络传播提供的“去中心化”网络环境,大肆宣扬“平均主义”。关于民粹主义的定义方式有三种,分别是将其作为“一种观念意识”“一种政治类型”和“一种政治组织形式”。其中,把民粹主义当作“一种观念意识”最为贴近其社会思潮属性,即民粹主义是代表人民,以人民为核心的价值和理想,强调与“精英主义”敌对,把平民化和大众化视为政治基础的一种意识形态。

网络的出现带动网络民粹主义兴起,网络民粹主义的界定依托网络与社会关系的界定,形成三种主要定义方式,分别是认为网络民粹主义是民粹主义在互联网上的反映、是现实民粹主义的拓展、是大众内心诉求的迁移。

这三种界定中,网络民粹主义的价值取向与民粹主义基本无异,具有一般民粹主义所包含的平民化、反精英主义等特点,但也具备新的特点和表现形式。由于网络的去中心化和跨时空特征,公民的个人属性在网络空间被弱化,网络民粹主义的传播突破原先的地域性,成为对全国乃至全球精英文化、政府权威、国家权力的消解,网络民粹主义的平民参与更为彻底。

同时,网络民粹主义依托网络传播,主要呈现方式为话语表达,其政治运动属性减弱,更多地体现为对具体议题、具体事件的话语批判,传播更加泛化。总之,网络民粹主义,不仅是民粹主义在网络上的延伸,更是民粹主义在网络传播的影响下形成的新形态。民粹主义向网络民粹主义的转变,正是网络传播带来的个别社会思潮内容演进的典型。

第三,社会思潮传播内容的倾斜。社会思潮的主要组成部分为社会心理和思想理论。社会心理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各种自然、社会和人文现象直接或间接地观察、感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态度、意见、情绪、观点等,是人们认识活动的心理层面反映。

尽管社会思潮的构成离不开思想理论,但思想理论愈发变为少数知识分子对社会思潮内容的提炼和总结,鲜少出现在网络传播当中。网络传播的碎片化,使人们在发表意见时难以形成理论体系完备的观点,倾向于直观感受、情感情绪的表达。社会心理成为社会思潮中更为凸显的传播内容。

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孟鲁司特钠咀嚼片治疗,沙美特罗替卡松结合糠酸莫米松治疗方法与对照组患者一致,采用孟鲁司特钠咀嚼片(四川大冢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164828)口服,1次/d,每次5mg,持续治疗30d。

凭借优质产品与专业技术服务,佐敦已正式扎根于装备制造业市场。甘肃省建设投资(控股)集团作为首家使用佐敦E55,E88产品的客户,将其应用于所生产的水泥搅拌车。佐敦还携手博世力士乐、三一重工、上海华建、潍柴动力、中交西筑等多家业内知名企业,在装备制作业领域不断突破,持续为客户提供最卓有成效的涂料解决方案。

从社会思潮的本质来看,社会思潮是反映一定阶级、阶层和社会群体的思想意识,本质上具备群体的特质,同时,社会思潮本身具有天然的排他性。在社会思潮的发展过程中,一种思潮往往通过与其他思潮的差异性,强化自身的价值边界,证明自身的生命力。

同类思潮的分化,也是不断厘清自身内核的过程。尽管思潮合流的现象在近年来频繁发生,但思潮合流是谋求共同利益的发展策略,是在同一舆论事件中借助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言论共同发展,并非思潮本质的互相融合。每个思潮本身都希望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得到尽可能多的受众簇拥,这一根本立场确定了其不可避免的排他性。因此,社会思潮的追随者,往往具有同样的思想意识,通过加强自身对思潮价值的认识和对其他思潮的区分,来坚定自身意识形态,并主动对所处社会思潮群体的集体意志进行维护,保障思潮地位。追随者对思潮的选择本身就是一次社会认同的过程。

煤炭:广东省内已停止自产,受制于煤炭来源不确定、运距远、运力有限等因素制约,煤炭供应面临较大压力。因此,广东应积极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同时多方拓展煤炭供应渠道。

关于非理性的讨论,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宏观的讨论多从哲学视角切入,将非理性看作与理性对立的理论体系,认为非理性是区别于理性逻辑的意志、精神,不可避免地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到作用。

微观的讨论以心理学为主,如弗洛伊德的意识决定论认为人的意识会转变为潜意识,而潜意识决定并支配了人的理性行为,潜意识本身是人的欲望、冲动等非理性情感。

除了对个体心理的非理性认识,群体心理学研究中对群体情绪感染、群体极化的讨论都包含了对非理性的解读。这两个层面关于非理性的定义基本类似,即非理性是一种包含意志、冲动、情绪的精神因素,这种因素是人类发展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是动态的、流动的。

结合非理性的定义,对社会思潮网络传播中的非理性因素的讨论,可理解为是对社会思潮网络传播新形态中的意志、情绪进行讨论。

社会思潮网络传播中的非理性因素凸显,主要是由社会思潮传播形式的变化引起的。林泰认为,社会思潮传播的形式主要有学术形态、文艺形态、舆论形态、宗教形态、政治形态五种。

在大众传播时期,舆论形态受传播渠道限制,影响力有限。而近几年,网络传播的助推使舆论形态变为社会思潮传播的主要形态,这一形态中的非理性因素尤为突出。以女性主义的发展过程为例,女性主义的产生主要源于女性革命运动,最早以政治形态和学术形态为主。政治形态方面表现为女权运动;学术方面,如波伏娃的《第二性》提出“人造女性”的观点,推动女性主义批判的发展。尽管政治形态中包含有激烈的斗争,但其影响范围相对较小,受地域限制明显。大众传播为女性主义提供了更好地传播载体——影视剧等文艺作品。文艺形态中的女性主义,通过塑造女性形象、以女性视角叙事等方法,将女性主义渗透在文艺作品当中。这部分传播包含非理性的情感表达,但其表达相对委婉,同时该类形态互动性弱,难以激起女性主义的激烈讨论和多次传播。现如今,网络平台成为舆论的主要阵地,公民通过网络平台参与政治生活,在网络平台进行文艺作品的鉴赏和学术内容的交流,原本呈现在其他形态中的女性主义,被部分转移至网络空间。不仅如此,舆论形态成为女性主义的主要传播形式,女性主义在各类舆论事件中被广泛讨论,突破地域、空间的限制,以交互的形式爆炸式扩散。仅2020年,就有多起包含女性主义的舆论事件爆发,“鲍毓明性侵养女李星星案”“蒋凡出轨网红张大奕”“杨丽萍视频被嘲没孩子”“杭州杀妻事件”“全职太太角色讨论”等,围绕女性婚姻关系、性侵、家暴、女性生育权、女性职业身份的讨论层出不穷。该类事件在微博、微信及短视频平台广泛传播,仅“鲍毓明性侵养女李星星案”在微博平台的一个相关话题的阅读量就超过10亿,讨论量超过12万,话题下的网民评论,大多为简短的、非理性的讨论。

女性主义的传播变迁,证实了网络传播对社会思潮非理性因素的助推,非理性成为社会思潮研究的重要主题之一。网络传播的新形态加速了受众心理、情绪的外显。

在这一不可逆转的现实背景下,社会心理因素成为分析社会思潮网络传播非理性因素的关键入手点。

三、社会心理视角下社会思潮网络传播中非理性因素的形成机理

第一,流行思潮的更迭较为明显。以历史虚无主义为例,在大众传播时期,历史虚无主义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上屡见不鲜。春秋笔法加持下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污名和扭曲一度影响主流价值的传播。该思潮的广泛传播一定程度是由历史事实的传播力度不够引起的。随着互联网搜索引擎的普及,人们可在短时间内获取历史事实的具体内容,同时网络谣言的治理越来越严格,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受传播方式的改变逐渐沉寂。与此相反,网络技术带领人们进入“后真相时代”,受个体主观意识影响形成的主观真相,在算法推荐技术的加持下,不断为网民提供符合受众喜好的信息,其中多是“娱乐至上”的内容。

“泛娱乐化”思潮借助网络形式加速扩散,在“信息茧房”的效应下,愈演愈烈。由此可见,流行社会思潮的更迭是社会思潮网络传播下的一大重要改变。

1.个体情感:高层次需求的满足与本我的释放

YUAN Xin-lu, NIE Li, GAI Ling, YAO Ning-hua, GU Yun-juan, ZHU Xiao-hui, SUN Cheng, CUI Shi-wei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认为,人的需求从底层向上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所有需求中,低层次需求被部分满足后才出现高层次需求。工业革命带来的经济发展与物质的极大丰富基本满足了国民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人们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社交、尊重及自我实现。社会思潮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现象,本身是人对现实社会的反思和总结,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属于高层次需求的体现。然而,大众传播时代,社会思潮的主要发声渠道大多被专业媒体把控,或以专家学者、知名人士为意见领袖,大众关于社会思潮的发声渠道较窄,难以获得个人表达和高层次情感需求的满足。如今,网络传播为大众提供了更便利的社交条件和更加自主的发声渠道。人们可通过线上社交的方式尽可能满足社交需求,同时可在线上平台进行观点、情感的表达,以满足自身受到尊重、自我实现的需求。网络传播大大激发了大众的表达欲,大众为以前无法发出的观点找到了合适的载体。但社会思潮的传播与普通讯息的传播不同,部分思潮的思想理论有一定知识门槛,大多数网民受自身教育背景限制,并不具备发出有深度、富含逻辑、成体系观点的能力,因此在社会思潮的自由表达中更倾向于情绪的抒发和简单观点的重复。同时,非理性的表达,往往又能为部分网民获得更多的关注,帮助其获得认同、尊重的满足,从而实现自身的高层次的情感需求。这一现象,为社会思潮的传播增添了更为浓重的非理性色彩。

受众进行社会思潮非理性传播,不仅是为了满足自身高层次需求,更是在网络空间对本我的释放。弗洛伊德关于人格结构的理论认为,人格是由自我、本我和超我构成,其中本我是最原始的部分,遵从唯乐主义,超我则是接受社会道德规范养成的管制部分,自我介于二者之间,是人格的执行者。

在社会环境中,人的超我会尽力去满足社会道德的约束,成为一个道德上完美的人,而自我则是在现实中满足环境的要求并尽量满足本我的需求,本我则往往处于无法被完全满足和被压制的状态。结合社会思潮的传播来看,当传播行为发生在现实生活当中时,由于部分社会思潮中包含典型的西方思潮,与我国主流价值观相悖,人们对社会思潮的讨论更为谨慎,更偏理性。自我人格要求人们在不违背社会道德的情况下进行社会思潮的表达,有选择地压抑或隐去较为极端的思想和情绪。然而,当人们面对社会现实的打击,对某些社会思潮产生共鸣,产生一些自我状态下不利于表达的社会思潮观点时,自身的心理防御机制会帮助将这部分意见转移至网络中传播。这一行为的原因,弗洛伊德在心理防御机制中有所提及。人在面临挫折和冲突的时候,内心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解脱烦恼,这种防御机制中,包括压抑,即自我对本我的压抑,而一些不够成熟的人会采取攻击性防卫措施——转移,即将一种情境下危险的情感转移至安全的环境释放出来。

在这一心理机制的驱动下,网络平台的匿名化,削弱了社会道德对大众的要求,隐藏大众的个人属性,为大众社会思潮的非理性表达营造了相对安全的环境。一些偏激思想和包含西方错误思潮的思想,在网络中被肆意表达。正如近年来发展迅速的网络民粹主义,在发生社会公共事件的关键节点,总会伴随舆论的发酵进一步表达和传播,不乏仇官仇富的非理性情绪表达。再如新自由主义通过潜移默化的传播,瓦解人民的国家意识,危害我国国家安全,其中的“西方底色”显露无遗。

这一思潮危害性极强,思潮中的个人主义倡导以个人价值为主,忽视集体利益,却符合大众本我中对自身利益的追求,受到大众推崇。以上现象,都表明大众对社会思潮的非理性传播是对本我的释放,原先不便于表达的极端情绪和利己主义,在缺乏道德约束的网络平台得以表露,形成社会思潮网络传播的非理性因素。综上,社会思潮网络传播的非理性因素,从个体心理层面剖析,主要是由于个体需求的进一步提升带来的高层次情感需求过剩导致的社会思潮非理性表达,以及个体的本我在网络环境下释放的结果。

2.群体情绪:社会认同理论下的群内偏好和群外偏见

有研究表明,参与网络事件的网民在情绪方面的表达往往高于普通民众,这说明,群体在非理性方面的形成机制与个体不同。

要对社会思潮网络传播的非理性进行全面分析,还需从群体视角进行探讨。群体是指一群人聚集在一起,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群体会表现出有别于个体的特征,形成一种集体心理,对于群体行为的研究可从群体心理入手。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庞在《乌合之众》中对群体情绪感染做了描述,认为群体内的个人容易丧失理性和责任感,产生非理性的行为。

群体心理在众多讨论中被认为是具有感染性的、从众的和情绪化的。

社会思潮作为一部分人的思想意识,是典型的群体思想意识,同样具备情绪化、感染性和从众的非理性特征。

要系统地分析社会思潮群体心理的形成机制,可以借鉴社会认同理论对群体心理的理解。社会认同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打破了以往“还原论”的研究瓶颈,是欧洲心理学家关于个体与群体间的心理机制的讨论。与美国社会学家以社会学符号互动为视角的认同理论不同,社会认同理论更关注心理层面的群体间的关系和群体机制,着重思考社会认知过程,更适合用来分析群体心理的形成。

社会认同主要包含三个心理过程,分别是社会分类、社会比较、积极区分。

社会认同的过程在社会思潮网络传播中表现明显。

专职档案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对于提高疾控机构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质量和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对于这些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和管理仍存在不少问题。一方面,由于业务水平的参差不齐,档案管理人才队伍内部两极分化比较严重;另一方面,相关的疾控机构领导部门对于人才队伍的缺乏监督和培训,这也阻碍了整个队伍实力的提升。

2.社会思潮网络传播中的非理性因素

从网络传播的特征来看,在网络传播的新形态下,相同思想意识的人借助网络平台更易聚集。网络传播中的大数据算法技术,将相似的内容精准且频繁地传递到同一圈层的人手中,加深该部分网民对某一思潮的认同。同时,网络的圈层化,为社会思潮的传播提供了更加便利的聚集环境。社会思潮群体可以在贴吧、微信群等群体聚集属性鲜明的网络社区聚集,不断互动,促使同样的声音愈发响亮,不同的观点在“沉默的螺旋”效应下逐渐消失,这一环境助推了群内思想的统一,实现了社会思潮的群内认同。

然而,社会思潮群体在进行群内认同时会不自觉地出现群内偏好和群外偏见,非理性行为由此产生。

一方面,社会思潮群体出现群体偏好行为,并对群内的情绪盲目跟从,形成群体极化。这是由于社会思潮中包含有情绪、意志等内容。思潮的认同,不仅是对思潮中思想理论的认同,更是对其中意志和情绪的认同。如民族主义,包含对本民族强烈的自信与热爱。而社会思潮网络传播更加凸显社会心理因素,弱化思想理论。因此,社会思潮群体在网络平台的认同,更加倾向于对相同情感进行认同,形成一致的群体情绪。这种群体情绪往往被直接表达在网络当中,以非理性发帖、视频、评论等方式进行。尤其是在网络舆情事件发生时,社会事件反映某一思潮特质,思潮群体的情绪认同达到顶峰,出现群体极化现象,社会思潮网络传播的非理性因素更为凸显;另一方面,社会思潮网络传播中群体的认同表现为对群外成员的偏见,并出现暴力攻击等非理性行为。这是由于社会思潮群体对自身坚持的意识形态格外自信,在社会比较环节以自身思潮的优点对比其他群体的缺点,容易产生对群外成员的排斥和偏见。尤其是社会思潮本身具有明显的阶级属性,代表一部分人的利益,这部分人形成的群体为捍卫自身利益,怀揣对其他群体的不满和偏见,对其他群体进行暴力打击或集体对抗,以扩大自身思潮的影响力。暴力打击和对抗过程中对群外成员的网络暴力,人肉搜索,群体间的互相攻击、谩骂更是常态。综上,社会思潮网络传播中的群体,通过社会认同的群体心理过程,产生群内偏好和群外偏见,由此引发群体成员的非理性行为,呈现出鲜明的非理性特征。

四、社会思潮网络传播中非理性因素的纠偏及引导

网络传播中的非理性因素需要一分为二地看待,非理性因素会造成网络舆论的失序,难以管控,但非理性的情绪共振可以促进网民的认同,增加共情心理,有利于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

虽然网络传播中非理性因素的正负效应需要客观看待,但社会思潮网络传播有所不同。从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来看,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依旧复杂。

为了保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对社会思潮的负面作用始终应保持足够的警惕。前文对社会思潮网络传播中的非理性因素从网络传播的现实背景到社会心理的形成机理进行了讨论。研究发现,网络传播的现实背景、社会思潮网络传播中个人和群体心理因素是社会思潮网络传播中非理性因素形成的关键,因此,对社会思潮网络传播中非理性因素的引导,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1.网络传播新形式中非理性因素的识别及预警

前文对网络传播形式的讨论中提到,新兴内容传播形式放大了非理性因素的影响,图片、表情包、短视频等传播内容为社会思潮的识别和预警带来困难。以往的社会思潮预警机制,建立在对重大事件的预警和对文字信息的识别上,但随着新形式的出现,社会思潮在非文字信息中的传播越来越多,多模态传播形式中社会思潮非理性因素的识别和预警至关重要,具体可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加强对图片、音频、视频中社会思潮非理性符号的采集归纳,建立相关数据库。目前常见的视频、音频符号的采集主要依赖计算机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等技术。

但该类技术过度依赖计算机分类,对社会思潮非理性符号的理解不够深刻。应首先采取人工识别,并归纳出常见社会思潮非理性符号,再结合计算机技术的大数据运算能力,建立相关数据库,最后在网络平台识别社会思潮非理性符号,采取管控措施。另一方面,结合计算机技术进行重大舆情事件的情感分析。重大舆情事件往往是社会思潮网络传播的触发点,在该类事件发生时,通过计算机情感分析技术,对事件的相关信息进行情感强度测算,若情感强度过高,则表明其中的非理性情绪难以疏导,应及时预警并采取管制措施。

2.社会思潮网络传播中社会心理的疏导

社会心理是社会思潮网络传播中非理性因素的主要形成原因,对社会心理的疏导,可着重从三个方面展开:第一,对于个体,应为其提供更多符合主流价值观的著作、影视剧等素材,满足大众精神需求的同时,传递正确的意识形态,同时提供更为便捷的心理咨询通道和社会公益的情感咨询通道,尽可能将个体的极端情绪合理化解;第二,对于社会思潮群体心理的疏导,应着重打破集群,建立不同思潮群体间的沟通渠道,减少群内人员对群外人员的偏见,从而减少非理性行为,如尽可能促进民族主义群体与其他民族的沟通,通过沟通了解,减少对其他民族的偏见,预防狭隘的民族主义行为;第三,对社会重大公共事件,应在第一时间加强社会心态的疏导工作,如面对公共卫生事件、重大社会灾害时,从公共传播渠道进行群众极端情绪的平复,减少民粹主义的非理性传播。

3.社会思潮意见领袖的话语表达纠偏

意见领袖往往是社会思潮传播中的主要人物,以知识分子、公共人物为主。虽然网络传播冲淡了极个别人对大众的影响,但意见领袖的过激言论仍是治理的主要内容。意见领袖由于受众较多,且其追随者自成群体,容易在意见领袖话语表达过激时出现盲从的现象。对社会思潮网络传播中突出的意见领袖,应进行话语表达的纠偏,鼓励其发表富含逻辑的理性、客观、公正的内容。对情绪化的、非理性的话语表达,及时进行发布限制和传播限制。同时,考虑到意见领袖的影响力过大,其承担的社会责任也一定程度扩大,对该类人物,各个平台进行识别后,应采取理性话语表达的宣导工作,尽可能保证其发表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以树立良好形象。

网络形态的改变,加剧了非理性因素的“崛起”,在此现实背景下,社会思潮网络传播呈现出新的形态。社会思潮网络传播不仅是传播形式的改变,更是社会思潮内涵的改变,网民成为社会思潮网络传播的主体,新的思潮随着网络传播形式的演化不断更迭。在网络非理性不可逆的情况下,社会心理因素成为社会思潮网络传播中非理性因素形成的主要原因。从社会心理入手,网民个体对高层次需求的追求和对本我的释放,加强了个体对社会思潮的表达欲,形成社会思潮网络传播的非理性表达现象;社会思潮群体通过社会认同的心理过程显现出群内偏好和群外偏见,形成群体极化和对群外成员的非理性攻击行为。

面对网络形态的改变和社会心理对非理性因素的促成,想要提高社会思潮治理效率,应当从网络新形式的研究、个人情感表达纠偏和群体心理的疏导入手。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的重中之重,社会思潮的治理将会是未来持续讨论的关键话题,对社会思潮网络传播新形态的研究,和对其中难以捉摸的非理性因素的探讨仍是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

猜你喜欢

思潮民粹主义群体
江苏海外新华商群体探秘
达到群体免疫,没那么容易
“小团体主义”帽子不要随便扣
民粹主义的产生机理与有效引导
中间群体
试论上世纪我国的音乐思潮
西方民粹主义专题研究
当今哪两股思潮特别值得警惕
2014中外十大思潮(上)
船山学复苏与戊戌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