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劳动生态系统构建
——基于贵州省特色田园乡村的扎根分析
2022-10-13郭娜王超
郭娜 王超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7月1日),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2页。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程有着重要的影响,更关系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在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乡村旅游因其益贫特质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中的重要地位日益突显。深入理解劳动资源与劳动要素之间的关系是推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与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通过深入分析乡村旅游巩固拓展脱贫攻坚过程,探索性构建“有序稳定、协调统一、动态平衡”的劳动生态系统,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 相关研究综述
在乡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乡村旅游具有较强的产业整合力和“一业兴、百业旺”的强大经济带动能力(2)陈明《后脱贫时代乡村旅游扶贫及其巩固脱贫成果的潜在优势研究》,《湖湘论坛》2020年第6期,第128-129页。,对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效应(3)邓小海《从“脱贫”迈向“振兴”: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转换》,《贵州社会科学》2021年第2期,第165页。。乡村旅游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受到旅游供需匹配程度、结构推进因素、帮扶主体、资金支持等因素的影响。既有研究从乡村旅游发展动力、乡村旅游巩固脱贫成果的潜在优势、乡村旅游与脱贫效率测度、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等不同视角探讨了乡村旅游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影响因素和效应。
在此基础上,部分学者基于中心-边缘理论、相对剥夺理论、多要素协同理论梳理了乡村旅游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发展模式。岳奎等基于中心-边缘理论对仪陇县乡村旅游助力脱贫实践进行研究,发现依托“景区带村”乡村旅游模式助力脱贫攻坚有助于拓宽居民的旅游参与渠道,促进旅游发展成果共享(4)岳奎、何纯真《中心-边缘理论视域下旅游扶贫长效机制研究——以仪陇县“景区带村”模式为例》,《湖北社会科学》2021年第8期,第78页。;谢双玉等从区位-产业-文化要素差异性视角,将乡村旅游助力脱贫的发展模式划分为优势景区依托、生态农业依托、民宿农家乐依托及民族文化依托四种类型,其中,优势景区依托、生态农业依托模式在经济收益方面更具优势,但经济成本、环境成本、社会成本也相对更高(5)谢双玉等《恩施州乡村旅游扶贫模式及其效应差异研究》,《人文地理》2021年第5期,第186、190页。。
另有学者从乡村振兴、包容性发展、旅游经济等视角探讨了乡村旅游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机制路径。在乡村振兴视角下,政策制定者应注重政策设计与实施的合理性(6)Carmen María Llorca-Rodríguez, Amalia Cristina Casas-Jurado ,Rosa María García-Fernández, “Tourism and Poverty Alleviation: An Empirical Analysis Using Panel Data on Peru’s Departm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19, (2017): 753.,进一步评估乡村旅游发展的限制因素,促进旅游更好地发挥潜力,助力脱贫(7)Theres Winter, Seonyoung Kim,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urism and Poverty Using the Capability Approach,”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9, no.10 (2021): 1670.;在包容性视角下,乡村旅游助力实现脱贫目标的机制可以提炼为“领导执行机制-公平参与机制-利益共享机制-引导服务机制”(8)徐虹、王彩彩《包容性发展视域下乡村旅游脱贫致富机制研究——陕西省袁家村的案例启示》,《经济问题探索》2019年第6期,第68页。;在旅游经济视角下,“慢旅游”理念通过建构与社区的本真关系、提升经济收益、强化乡村体验等助力乡村旅游脱贫功能的实现(9)孙九霞等《旅游对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作用的途径与模式——“旅游扶贫与乡村振兴”专家笔谈》,《自然资源学报》2021年第10期,第2610页。。
总体而言,当前关于乡村旅游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研究多集中于影响因素与效应、发展模式、机制路径等方面,缺乏对于乡村旅游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劳动生态系统构建研究。有鉴于此,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为指导,对乡村旅游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过程展开探索性研究。通过挖掘贵州省特色田园乡村产业发展过程,系统思考乡村旅游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过程中蕴含的劳动生态思想,将该过程中的劳动生态要素凝练为劳动生态系统,为揭示如何实现乡村旅游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可持续性提供启示与借鉴,丰富劳动生态系统研究领域的理论成果。
二 理论基础与研究设计
(一)理论基础
马克思指出“劳动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过程”(10)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207页。,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生态系统构建的基础。马克思认为“劳动过程的实质在于生产使用价值的有用劳动”(1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227页。,并提出“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1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229-230页。。以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为指导建立劳动环境、劳动条件、劳动报酬之间的内在统一关系,符合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要求,对劳动生态系统的构建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马克思指出,“把工作日延长,使之超出工人只生产自己劳动力价值的等价物的那个点,并由资本占有这部分剩余劳动,这就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1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583页。,资本家对超额剩余价值的过度追逐会造成相对劳动力过剩加剧,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矛盾的彻底爆发。建立劳动生态系统是平衡“劳动就业需求多元化-劳动就业岗位精细化-产业发展多样化”之间关系的重要依托,是解决相对劳动力过剩加剧的主要形式。因此,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为指导,将劳动生态系统定义为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影响过程中,为满足劳动分工多样化对劳动岗位精细化、劳动技能专业化的发展要求,探索性地构建有序稳定、协调统一、动态平衡的劳动系统;分析乡村旅游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过程中劳动要素与外部资源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为劳动生态系统的构建提供理论支撑。
(二)研究设计
1.研究方法
扎根理论通过“概念化-规范化-范畴化”尝试建构基础理论,并通过检验确定至理论饱和为止,基本原则是“开放性”和“整合性”。采用扎根理论分析方法进行编码的具体流程如下:第一步,开放式编码,为数据资料的每个词、句子或片段命名,寻找能够进一步指导数据搜集与分析的观念;第二步,主轴式编码,通过对质性材料进行分类整理,以新的方式建立关系网络;第三步,选择式编码,在主轴式编码提炼出主范畴后,进行更高层级和复杂水平上的编码,选择核心范畴统领各主范畴,以提炼并概括出理论(14)殷杰、郑向敏《高聚集游客群安全的影响因素与实现路径——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旅游学刊》2018年第7期,第138页。。
2.案例地概况
2017年,江苏省提出建设体现现代文明的特色田园乡村,即围绕特色、田园、乡村挖掘乡愁记忆、重塑乡村活力,探索一条契合实际的乡村发展与复兴新路径(15)张伟、徐宁、胡剑双《从特色田园乡村实践探讨我国乡村振兴的路径》,《城市规划》2020年第11期,第99页。。此后,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在我国广东、贵州等地大力推进。2021年7月,贵州省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建设工作第一次联席会议研究决定,推动落实长顺县核子村等50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村建设(16)《关于印发贵州省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建设第一批试点村名单的通知》,贵州省乡村振兴局网站,2021年7月27日发布,2021年9月23日访问,http://xczx.guizhou.gov.cn/ywgz/tstyxcsd/202108/t20210806_69942940.html。。贵州省长顺县核子村位于长顺县北部,毗邻贵安新区,山川秀丽、环境宜人、森林资源丰富、地域特色鲜明。核子村创新性探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实现路径,随着产业规划的建成与落地实施,在经济收益与生态效益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实现有效衔接,为实现高效、高质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支撑。因此,选取贵州省长顺县核子村作为案例地,探索性分析乡村旅游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过程中劳动生态系统构建的内在机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3.数据收集
研究所用资料主要来源于贵州省长顺县广顺镇核子村的产业规划资料和课题组对核子村的调研访谈。具体包括:由中共长顺县委、长顺县人民政府、长顺县乡村振兴局、贵州省农科院辣椒研究所(国家特色蔬菜产业技术体系遵义实验站)、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江苏省城镇与乡村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提供的特色田园乡村相关资料以及半结构性访谈质性材料。
三 扎根理论分析
基于贵州省特色田园乡村核子村的规划编制和实施情况,通过“开放式编码-主轴式编码-选择式编码”的基本步骤探寻乡村旅游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劳动要素,以三级编码为主线对其内在逻辑进行深入分析,进而为构建乡村旅游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劳动生态系统提供依据。
(一)开放式编码
开放式编码是从质性资料中提取词语、片段进行标注并赋予新的初始概念。首先,对质性材料中的关键词进行贴标签、定义现象,根据标签提取顺序依次以ai编码,如“高标准高质量编制规划,正确处理阶段性建设目标与整体性建设规划之间的相互关系”标签化为“高质量编制规划a049”,“核子村茭白折耳根产业发展”标签化为“乡村产业发展a001”,“全过程贯彻生态环保绿色理念”标签化为“生态绿色理念a041”,“建立机械化采收示范基地”标签化为“采收示范基地a025”,经过标签化得到151个初步概念。其次,对得到的初步概念进一步梳理与提炼得到基本概念,根据基本概念所包含的初步概念顺序依次以Ai编码,如“高质量编制规划”概念化为“编制产业规划A006”,“乡村产业发展”概念化为“产业发展规划A052”,“生态绿色理念”概念化为“绿色发展模式A022”,“采收示范基地”概念化为“产业示范基地A007”,经过概念化得到74个基本概念。再次,对得到的基本概念进一步抽象得到规范概念,按照规范概念提炼顺序依次以Bi编码,如“编制产业规划、产业发展规划”规范化为“产业规划设计B10”,“绿色发展模式、产业示范基地”规范化为“产业基地建设B34”,经过规范化得到40个规范概念。最后,通过范畴化得到20个副范畴,按照副范畴整合顺序依次以Ci编码,如“产业规划设计、产业基地建设”范畴化为“产业规划布局C05”。具体情况参见表1所列义项。
表1 乡村旅游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开放式编码示例
(二)主轴式编码
主轴式编码是对开放式编码得出的副范畴进行进一步提炼、总结和归纳,即对副范畴进行主轴式编码,厘清副范畴之间的关系。本研究经过主轴式编码提取到“宏观环境系统、市场需求系统、产业基础系统、劳动就业系统”4个主范畴(见表2),形成主范畴证据链。政策多位一体、社会制度体系、新型技术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文化发展传承5个副范畴分别从政策、制度、技术、生态、文化五个方面为乡村旅游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供“宏观环境系统”支持;市场竞争压力、消费需求升级、消费行为改变、营销渠道升级、产品品牌建设5个副范畴分别从竞争者、消费者、营销策略为乡村旅游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供“市场需求系统”外部激励;产业规划布局、产业结构升级、产业项目落地、产业运营管理、产业发展效益5个副范畴通过“规划设计-结构升级-项目落地-运营管理-发展效益”的实现路径为乡村旅游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供“产业基础系统”支撑;居民内生需求、可行能力提升、就业方式多元、就业机制完善、劳动效益提升5个副范畴通过“需求-能力-就业-效益”的发展模式在乡村旅游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过程中实现“劳动就业系统”的平衡稳定。
表2 村旅游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主轴式编码
(三)选择式编码
选择式编码是在主范畴的基础上提炼出核心范畴,形成一条逻辑清晰、思维严谨的故事线,以说明“副范畴-主范畴-核心范畴”之间的联结关系。本研究以“劳动生态系统”这一核心范畴来统筹,包括宏观环境系统、市场需求系统、产业基础系统、劳动就业系统四个主范畴,故事线具体阐释如下。
宏观环境系统统筹“政策多位一体、社会制度体系、新型技术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文化发展传承”5个副范畴,宏观环境系统为特色田园乡村旅游产业提供了有序稳定的经济社会环境,从“政策、制度、技术、生态、文化”方面形成成熟的劳动条件,因此,宏观环境系统是核心范畴“劳动生态系统”的有效保障。市场需求系统统筹“市场竞争压力、消费需求升级、消费行为改变、营销渠道升级、产品品牌建设”5个副范畴,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了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为创造新型乡村劳动机会提供市场导向,因此,市场需求系统是核心范畴“劳动生态系统”的外部推力。产业基础系统统筹“产业规划布局、产业结构升级、产业项目落地、产业运营管理、产业发展效益”5个副范畴,产业是劳动生态系统平衡稳定的根本要素,以特色田园乡村旅游产业链为基础拓宽就业渠道,发挥产业优势为劳动生态协调统一奠定基础,因此,产业基础系统是核心范畴“劳动生态系统”的内部拉力。劳动就业系统统筹“居民内生需求、可行性能力提升、就业方式多元、就业机制完善、劳动效益提升”5个副范畴,形成稳定有序的劳动就业环境是劳动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前提,因此,劳动就业系统是核心范畴“劳动生态系统”的关键内核。
基于三级编码获得“初步概念、基本概念、规范概念、副范畴、主范畴、核心范畴”的基础上,本研究通过调研收集的质性材料进行理论饱和检验,未提取到新的概念与范畴,因此,可以认为在现有资料基础上各级范畴提炼已达到理论饱和。
四 劳动生态系统构建及运行机理
本研究对乡村旅游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过程进行扎根理论分析,以特色田园乡村为载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过程中蕴含的理论机理凝练为劳动生态系统,由“宏观环境系统、市场需求系统、产业基础系统、劳动就业系统”四个关系紧密的子系统构成(见图1)。
图1 劳动生态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宏观环境系统
宏观环境系统由“政策多位一体、社会制度体系、新型技术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文化发展传承”构成,为劳动生态系统的“有序稳定、协调统一、动态平衡”运转提供有效保障。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趋势下,乡村旅游宏观调控政策、旅游地就业促进政策等逐渐完善,宏观环境系统呈现出系统性、务实性等特点。为实现以乡村旅游带动产业发展转型升级、促进劳动就业持续稳定的目标,我国在资金、土地、人力等方面形成了多位一体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政策,如《关于促进旅游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金融助推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关于推动落实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政策的通知》、《乡村旅游扶贫八大行动方案》。在乡村旅游、旅游脱贫、旅游产业化发展等政策的支撑下,核子村将5G应用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等成功运用到旅游规划、资源与信息管理、旅游消费过程中,通过加强智慧旅游云工程建设为乡村旅游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供智慧旅游平台。依托我国乡村旅游政策体系和贵州省智慧旅游信息平台建设,核子村通过优化自然生态、打造特色生态空间,加强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并采取提升文化设施、保护文化风貌、举办文化仪式等方式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实现了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升了乡村旅游巩固拓展脱贫攻坚的持续性,为劳动生态系统实现有序稳定、协调统一、动态平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系统支撑。
(二)市场需求系统
市场需求系统由“市场竞争压力、消费需求升级、消费行为改变、营销渠道升级、产品品牌建设”构成,为劳动生态系统提供外部推力,推动劳动生态系统的高效、持续运行。在宏观环境系统的支持下,乡村旅游需求市场表现出质与量的同步提升。一方面,我国乡村旅游产业规模和乡村旅游供给市场迅速扩大,新时代乡村旅游产业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另一方面,乡村旅游市场需求多元化和个性化催生乡村旅游新业态和新模式的出现。由于乡村旅游外部市场竞争压力持续增加,为应对乡村旅游消费需求升级与消费行为改变的市场压力,核子村深入贯彻“生态优先、彰显特色”的发展原则,紧紧围绕“特色生态”主题,聚焦品牌建设,依托线上线下多媒体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电商、直播等手段拓宽了营销渠道,在实现营销渠道升级的基础上塑造了良好的品牌形象、拓展了外省市场。市场需求系统为乡村旅游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供了更大的市场容量和更具潜力的市场前景,是建立有序稳定、协调统一、动态平衡的劳动生态系统的动力源泉,也为劳动生态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规范和创新需求。
(三)产业基础系统
产业基础系统由“产业规划布局、产业结构升级、产业项目落地、产业运营管理、产业发展效益”构成,为劳动生态系统提供内部拉力,以宏观环境系统为统筹,以市场需求系统为导向,为劳动生态系统的有序稳定、协调统一、动态平衡发展提供内在动力。核子村坚持改革先行,正确处理产业发展中阶段性目标与整体性建设之间的关系,重点实施融合工程、摇篮工程、活水工程、聚变工程,实现了特色产业的优化与升级。在推动乡村特色田园产业项目落地过程中,核子村以前瞻性规划为引领,贯彻“生态保护、彰显特色、文化传承”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乡村旅游产业的辐射效应,探索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目标的“核子路径”。核子村特色田园乡村产业建设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带动周边地区实现绿色、生态发展,当地气候条件和居住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因此,产业基础系统是乡村旅游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坚实基础,确保在构建有序稳定、协调统一、动态平衡的劳动生态系统中形成工作合力。
(四)劳动就业系统
以宏观环境系统为保障、市场需求系统为动力、产业基础系统为依托形成有序稳定的劳动就业系统。劳动就业系统由“居民内生需求、可行能力提升、就业方式多元、就业机制完善、劳动效益提升”构成,是劳动生态系统的关键内核。劳动就业系统的稳定运行是乡村劳动力市场实现平衡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础上,核子村在经济收入、生活质量、工作环境等方面的追求进一步提升。核子村通过劳动就业程序的优化与完善,有效地调动了当地居民参与特色田园乡村项目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色田园乡村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多元化的就业方式。核子村在打造乡村特色产业化发展平台的过程中提高了市场化发展水平,提升了产业发展效益,催生了大量新兴就业岗位的出现,有效减缓了社会就业压力,提升了乡村旅游巩固拓展脱贫攻坚的有效性和稳定性,实现了劳动就业系统的生态化发展。因此,劳动就业系统是乡村旅游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核心体现,是劳动生态系统实现“有序稳定、协调统一、动态平衡”目标的基础性保障。
五 结论与启示
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为指导,依据贵州省特色田园乡村核子村的实践对乡村旅游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过程进行扎根理论分析,构建乡村旅游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劳动生态系统。该系统包括宏观环境系统、市场需求系统、产业基础系统、劳动就业系统四个子系统,各子系统共同促进劳动生态系统的“有序稳定、协调统一、动态平衡”。
第一,宏观环境系统是劳动生态系统协调运转的有效保障。通过建立健全土地、人才、就业等多位一体的政策体系,形成稳定有序的宏观发展环境,为劳动生态系统提供政策制度保障。
第二,市场需求系统为劳动生态系统协调运转提供外部推力。在市场竞争压力升级和消费需求变化加剧的双重压力下,市场变化对乡村旅游实现可持续化发展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促进劳动生态系统的长期有效运转。
第三,产业基础系统为劳动生态系统协调运转提供内部拉力。乡村旅游产业合理化发展是实现乡村劳动就业生态平衡的基础,通过延伸乡村主体产业的生产功能形成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新模式,有助于促进劳动生态系统的合理化发展。
第四,劳动就业系统是劳动生态系统协调运转的关键内核。乡村旅游产业优化能够拓宽劳动者就业渠道,实现乡村就业稳定,促进劳动资源与劳动要素的最优化匹配,是建立劳动生态系统的基础性支撑,为建立“有序稳定、协调统一、动态平衡”的劳动生态系统提供前提条件。
劳动生态系统强调各劳动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彼此支撑,建立“有序稳定、协调统一、动态平衡”的劳动生态系统有助于我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目标的实现。基于以上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管理启示。
一是以国家政策为指导,加强乡村旅游宏观调控,通过优化制度设计、完善资源管理办法、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等举措,促进经济实力提升、生态环境保护与传统文化发扬的同步实现。
二是以供需变化为导向,通过“规划设计-落地发展-品牌建设-营销推广”建立乡村旅游市场管理平台,动态监测市场变化,提升乡村抗风险能力。
三是以产业发展为基石,提升产业价值,深入挖掘乡村地区的自然资源与文化底蕴,联合农、林、牧、生态园等上下游产业建立乡村旅游产业链,形成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新格局。
四是通过开展专业性高、针对性强的就业指导提升乡村劳动人口就业能力,加强对劳动就业岗位的管理,建立乡村劳动就业管理体系。
本研究对劳动生态系统的基本构成进行了系统性分析,并对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和内部运行机理进行了分析,为促进乡村劳动就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目标提供了理论支撑。本文主要采用扎根理论分析方法从定性角度展开分析,缺乏对劳动生态系统的定量分析,因此,未来研究还要进一步对劳动生态系统协调统一性进行量化和测量。另外,选择特色田园乡村为典型样本地区,分析过程和结论的普适性还有待考证,因此,未来研究将考虑纳入多类型的案例地区,确保劳动生态系统研究的科学性和严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