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并针疗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2-10-13杨艳芳刘步平张美娟邓嘉颖苏家丽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10期
关键词:颈椎头痛颈部

杨艳芳,刘步平,张美娟,邓嘉颖,苏家丽

(1.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2.广州中医药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颈源性头痛(cervicogenic headache,CEH)于1983年由Sjaastad O等[1]首次提出,是指颈椎和/或颈部软组织的器质性或功能性病损所引起的以慢性、单侧头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病之一。该病的发病年龄以30~50岁中年人为主,女性多于男性,且多见于长期低头伏案工作者。随着社会发展及电子产品的普及,久坐和长期低头使得颈源性头痛的发病率正逐年升高,并呈日益年轻化趋势[2]。颈源性头痛易被误诊,使病程迁延,同时,其所导致的失眠、视力下降、耳聋耳鸣、恶心呕吐等伴随症状很大程度困扰着患者的工作和日常生活,严重者可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因此,探求一种高效且安全的方法治疗颈源性头痛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并针疗法是谢国平等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汲取和借鉴前人经验基础上,以中医骨伤科学、解剖学、生物力学等为基础,结合现代医学的新理论和新成果,引入精准靶点治疗理念所创立的以双针为载体,结合独特手法技巧于一体的新的针刺方法[3],用于治疗多种骨伤科疾病,疗效显著。基于此,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观察并针疗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并与常规针刺治疗作比较,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选取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二门诊部针灸门诊及骨科门诊收治的70例明确诊断为颈源性头痛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5例。

1.2 诊断标准采用国际头痛协会(HIS)发布的国际头痛分类第三版(2018版)的颈源性头痛诊断标准[4]。

1.3 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颈源性头痛诊断标准;②年龄在18~70岁之间;③意识清晰,表达清楚,能够配合相关治疗、临床资料采集和随访;④同意参加本方案的治疗,承诺在观察期间不采用其他治疗方法,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

1.4 排除标准①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②患有精神性疾病,不能配合治疗,或合并有其他系统严重原发性疾病的患者;③明确诊断为其他类型的头痛患者;④合并有颈椎骨折、脱位,或者严重骨质疏松、结核、肿瘤、感染、椎管狭窄,或已有手术指征的患者;⑤对针灸有恐惧心理、排斥心理的患者;⑥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⑦依从性差,不能配合相关治疗,或者资料不全而影响疗效判断的患者。符合上述任何1条的研究对象,均予以排除。

1.5 治疗方法

1.5.1 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针刺选穴:参照《针灸治疗学》[5]和近年临床治疗颈源性头痛选穴规律高频穴位[6],取:颈夹脊(C3、C4)、百会、风池、风府、太阳、天柱、合谷、完骨。针刺操作:患者取坐位,用75%的酒精棉球局部常规消毒后,采用一次性无菌毫针(苏州天协针灸器械有限公司,规格0.30 mm×40 mm)施针,行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30 min。每隔2 d进行1次治疗,每周治疗2次,4周为1个疗程,共进行1个疗程的治疗。

1.5.2 治疗组给予并针疗法治疗。治疗点选择及操作均参照《并针疗法》[3]。治疗点选择:颈部相关肌肉如斜方肌、头夹肌、颈夹肌、椎枕肌群的激痛点。医者触诊激痛点时一般可触及条索、硬结,弹拨时可触及弹响声,或患者运动颈部及静止状态时的自觉痛点。针刺操作:患者取坐位,用75%的酒精棉球常规消毒后,采用一次性无菌毫针(苏州天协针灸器械有限公司,规格0.30 mm×25 mm),取针两根,双针并刺,齐头并进(针尖平行或交叉10度,两针相距0.2~0.5 cm,针刺肌肉丰厚处时针距较宽,反之则针距较窄),快速破皮,刺入治疗点[7]。进针角度、深度和方向参照《经络腧穴学》[8],刺入后捻转针柄,使针下有沉、涩、紧感,或如鱼吞钩感,或患者自觉酸、麻、胀、痛感等。以手腕为轴快速轻抖双针,每次抖动3~5次后停隔1 s,共抖3次;常规出针按压。每隔2 d进行1次治疗,每周治疗2次,4周为1个疗程,共进行1个疗程的治疗。

1.6 观察指标

1.6.1 疗效性指标观察以下观察指标均分别在治疗前、治疗1周和4周后进行观察评价。(1)头痛程度评估: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法分别对2组患者的头痛程度进行评定。即在白纸上画一条10 cm直线,从左到右代表“无痛”到“最剧烈的疼痛”。向患者解释其意义,由患者在直线上标记出能代表其自身疼痛程度的分数。分值越高,表示头痛程度越严重。(2)头痛指数评分[9]:根据患者的头痛程度、每次持续时间、头痛频率进行评分,计算3项的总得分。①头痛程度评分:参照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法。②每次头痛持续时间评分:0分:无头痛发作;1分:0 h<每次头痛持续时间≤2 h;2分:2 h<每次头痛持续时间≤6 h;3分:6 h<每次头痛持续时间≤24 h;4分:每次头痛持续时间>24 h。③头痛频率评分:0分:无头痛发作;1分:每3 d发作1次;2分:每3 d发作2次;3分:每3 d发作3次;4分:每3 d发作超过3次。(3)颈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评分[10]:1分:颈部活动无受限,不影响日常生活;2分:颈部活动受限,对日常生活有一定影响;3分:颈部在活动时僵硬、费力,对日常生活影响较大;4分:颈部基本无法活动。

1.6.2 安全性评价观察2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和严重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价2种治疗方案的安全性。

1.7 疗效评定标准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1]并结合临床表现及相关文献研究[12-14],根据治疗前后头痛积分的变化情况评价疗效。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头痛积分改善率(疗效指数):头痛积分改善率=(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显效:头痛积分改善率≥55%;好转:20%≤头痛积分改善率<55%;无效:头痛积分改善率<20%。总有效率=(显效例数+好转例数)/总病例数×100%。

1.8 统计方法运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研究数据的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者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者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用率或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治疗组35例患者中,男14例,女21例;年龄28~58岁,平均年龄(42.60±7.27)岁;平均病程(5.09±1.38)个月。对照组35例患者中,男15例,女20例;年龄31~60岁,平均年龄(45.26±6.73)岁;平均病程(4.94±1.63)个月。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2组患者的基线特征基本一致,具有可比性。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头痛程度VAS评分和头痛指数评分比较表1和表2结果显示:治疗前,2组患者的头痛程度VAS评分和头痛指数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1周后和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头痛程度VAS评分和头痛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4周后又均较治疗1周后改善(P<0.05),且治疗组在治疗1周后对头痛程度VAS评分和头痛指数评分的改善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治疗4周后的头痛程度VAS评分和头痛指数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颈源性头痛患者治疗前后头痛程度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scores of headach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cervicogenic headach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分)

表1 2组颈源性头痛患者治疗前后头痛程度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scores of headach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cervicogenic headach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分)

①P<0.05,与治疗前比较;②P<0.05,与治疗1周后比较;③P<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例数/例35 35治疗前5.20±1.451 5.31±1.605治疗1周后2.69±1.301①③4.66±1.494①治疗4周后1.60±0.946①②1.71±1.226①②

表2 2组颈源性头痛患者治疗前后头痛指数评分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headache index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cervicogenic headach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分)

表2 2组颈源性头痛患者治疗前后头痛指数评分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headache index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cervicogenic headach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分)

①P<0.05,与治疗前比较;②P<0.05,与治疗1周后比较;③P<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例数/例35 35治疗前10.37±1.308 10.80±1.530治疗1周后6.46±1.961①③7.86±1.958①治疗4周后4.26±2.780①②4.97±2.802①②

2.3 2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椎ROM评分情况比较表3结果显示:治疗前,2组患者颈椎ROM评分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组内比较:治疗组患者治疗1周后和治疗4周后的颈椎ROM评分情况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治疗4周后又较治疗1周后改善(P<0.05);而对照组患者仅治疗4周后较治疗前改善(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治疗1周后对颈椎ROM评分情况的改善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4周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2组颈源性头痛患者治疗前后颈椎活动度(ROM)评分情况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f cervical rang of motion(ROM)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cervicogenic headach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例(%)]

2.4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结束后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表4结果显示:治疗4周后,治疗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65.71%(23/35)、91.43%(32/35),对照组分别为42.86%(15/35)、88.57%(31/35);组间比较,治疗组的显效率(χ2检验)和总体疗效(秩和检验)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4 2组颈源性头痛患者临床疗效比较Table 4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cervicogenic headache[例(%)]

2.5 不良反应情况治疗过程中,2组患者均无不良反应和严重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中医学中虽无颈源性头痛这一病名的记载,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头痛”“项痹”等范畴。中医学有“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之说,认为因外邪侵袭、跌扑损伤而致的经脉不通,或因久病、肝肾亏虚等而致的经脉失养,均可导致头痛。而从项痹论,《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说明颈部感受风寒湿邪,可致经络失和、气血瘀滞,不能上行濡养头窍而引发头痛。

现代医学中,颈源性头痛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主要以解剖汇聚理论、机械刺激理论、肌肉痉挛和炎症水肿学说为主。多数学者认为,主要与颈部肌肉筋膜、关节、神经,尤其与颈椎上端的生理结构密切相关[15-16]。由于姿势不良、慢性劳损、外力损伤等因素导致颈部肌肉痉挛,局部产生充血、水肿、渗出等无菌性炎症反应,或颈部骨骼肌内形成激痛点,局部张力增高,颈椎及颈部软组织的力学平衡失调,继之出现颈椎退行性变,压迫或刺激高位颈神经及其分支而产生颈源性头痛。目前西医对于颈源性头痛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神经阻滞治疗、臭氧治疗、神经毁损疗法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虽在费用及操作方面优势较大,但长期服用具有胃肠道毒性等副作用。而针灸疗法操作简单,安全有效,患者易于接受,临床运用广泛,在临床治疗颈源性头痛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17-19]。

本研究中采用的并针疗法运用双针并刺的针刺方式,即双针同时快速破皮,刺入治疗点后,捻转针柄,使双针针体与周围软组织形成粘滞状态,类似于传统针灸的“滞针”。再通过提插、牵抖、牵拉、摇摆、震动等手法,利用双针力学传导作用,松解局部粘连、痉挛,恢复局部软组织的力学平衡,以达到消除或缓解骨骼肌肉疼痛和恢复躯体活动功能的作用[3]。并针疗法可视为传统针刺的延续与再创新,其双针并刺可追源至《黄帝内经》中的多针疗法,类似于齐刺。《灵枢·官针》记载:“傍针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以往相关多针刺法的研究均表明其具有较好的疗效[20],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加强病变局部的针刺范围和针刺刺激量有关。而双针同时刺入,可使其局部的针刺刺激量进一步增强。

本研究分别将3个评价时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治疗1周后和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头痛程度VAS评分和头痛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4周后又均较治疗1周后改善(P<0.05),且治疗组在治疗1周后对头痛程度VAS评分和头痛指数评分的改善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治疗4周后的头痛程度VAS评分和头痛指数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ROM评分方面,治疗组患者治疗1周后和治疗4周后的颈椎ROM评分情况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治疗4周后又较治疗1周后改善(P<0.05);而对照组患者仅治疗4周后较治疗前改善(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治疗1周后对颈椎ROM评分情况的改善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4周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2种治疗方法在缓解颈源性头痛患者的头痛症状、改善颈部活动度方面均具有较好疗效,且并针疗法在缓解头痛及改善颈部活动度的短期疗效方面优于常规针刺治疗,尤其是在改善颈椎活动度方面。

并针疗法短期疗效好,一是由于双针,在治疗局部增添针刺的范围和针刺治疗的刺激量[21],可激发机体正气,使针感直达病所,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二是以激痛点为治疗点。国外研究[22]显示,灭活颈部肌肉激痛点,特别是斜方肌、胸锁乳突肌,可有效改善颈源性头痛患者的症状。用并针疗法针刺颈部激痛点,针对病因快速松解肌肉,缓解疼痛,松弛紧绷的肌带,使局部张力降低,恢复颈椎及颈部软组织的力学平衡,故可快速改善颈椎活动度。颈部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可增强代谢产物的排出,促进炎症因子的吸收,减轻局部对颈神经及分支的压迫和刺激,以缓解头痛。同时,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等颈部肌肉的肌纤维走向与足太阳、足少阳、手太阳经筋颈部走向高度相似,通过并针疗法,可松解颈部肌肉,疏导少阳、太阳之经气,达到疏通经络、运行气血、化瘀止痛的目的。

在疗效方面,治疗4周后,治疗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65.71%(23/35)、91.43%(32/35),对照组分别为42.86%(15/35)、88.57%(31/35);组间比较,治疗组的显效率(χ2检验)和总体疗效(秩和检验)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并针疗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治疗。

综上所述,并针疗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确切,可短时间内减轻患者的疼痛症状,改善患者的颈部活动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由于本研究的样本量较少,观察时间较短,且未进行长期的随访观察,故确切的结论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颈椎头痛颈部
颈椎为什么易发病
居家运动——颈部练习(初级篇)
居家运动——颈部练习(中级篇)
养护颈椎,守住健康
造出一个天鹅颈
你想不到的“椎”魁祸首之:冠心病可能与颈椎有关
失眠可能与颈椎有关
注意!头痛可能预示着甲状腺问题
会变身的烦恼
落枕简易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