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阁水库碾压混凝土重力坝位移监测资料分析
2022-10-13薛英霞
薛英霞
(辽宁省河库管理服务中心 (辽宁省水文局),辽宁 沈阳 110003)
1 工程概况
观音阁水库是我国在岩溶地区修建的第四座高坝,也是我国第一座采用RCD工法修建的碾压混凝土重力坝,由挡水、溢流、底孔及电站坝段等4部分组成。坝顶长1040 m,分65个坝段,坝顶宽10 m,最大坝高82 m,最大坝底宽61.3 m。坝体剖面为“金包银”型式,碾压混凝土96.6万m3。1989年9月开工,总工期为6年,工程总投资23.19亿元[1]。
观音阁水库大坝地处岩溶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岩溶发育。为掌握其变化规律,满足工程运行期大坝安全监测的需要,设计了以河床坝段为重点,以坝体变形为主要内容的大坝安全监测体系,包括大坝水平位移、坝体挠度、坝体倾斜、基岩变形及坝基、坝顶和近坝区沉陷。安装观测仪器设备8种276台(套),详见表1。各监测项目的监测频次详见表2。
(1)水平位移观测。全坝通过三条引张线,五条倒垂线和四条正垂线及一条视准线组成大坝水平位移观测系统,使全坝各坝段特别河床坝段坝基、坝体中部及坝顶水平位移均能得到控制。
(2)坝体挠度观测。坝体挠度选定BL15、28和42三个坝段布设正垂线,采用多点观测站法观测。
表1 监测设备统计情况
表2 各监测项目的监测频次
(3)坝基、坝顶和近坝沉陷观测。坝基沉陷测点分别布设在灌浆廊道上游壁和排水廊道下游壁,每个坝段均有测点。坝顶沉陷测点在坝顶下游侧。近坝沉陷观测采用一等水准环线全长4 km。
2 监测数据整理
2.1 水平位移
1997年初—1999年底坝顶水平位移变幅一般坝段在8~10 mm,最大变幅为13.34 mm,略超出设计计算值(12.68 mm)。主要分布在BL15~36坝段。1998年初—1999年底坝顶水平位移变幅一般在6.0 mm左右,个别坝段最大变幅为9.74 mm,主要分布在河床内的溢流、底孔及电站坝段,远小于理论计算值。
各测点受气温影响相关变化较大,坝顶廊道(高程260 m)内多数测点呈年周期性变化,对坝体水平位移受气温的影响存在滞后性,滞后时间约3—4月。在每年的低温季节出现向下游位移的较大值,高温季节出现向上游位移的较大值。除左岸挡水坝段有向上游位移趋势外,其他坝段均出现向下游位移,但变形趋势已经稳定,其中河床中部坝段出现向上游变形趋势,观测值虽略有增加,但增量值较小且逐渐趋于稳定,见图1。坝基水平位移除右岸垭口挡水坝段有向上游位移趋势外,其他溢流、底孔及电站坝段都有向下游位移趋势,增量值较小,1999年测得的最大变幅为3.3 mm,见图2。
图1 坝顶水平位移典型过程线(BL27,BL29)
图2 坝基水平位移典型过程线(BL5,BL15,BL42)
2.2 垂直位移
自1998年初以来,坝顶最大变幅为8 mm,测点有上升趋势,见图3,坝基最大变幅为3.45 mm。相邻坝段之间差值很小[2]。
图3 坝顶典型坝段沉陷点过程线
2.3 基岩变形
大坝蓄水以后基岩变形在 -1.6~1.2 mm之间变化,随水位升高逐渐增大,趋势明显,而且排水廊道处的测值小于灌浆廊道的。自1996年以来,最大值为0.75 mm,最小值为-1.66 mm,最大变幅为1.09 mm。
2.4 坝体挠度
以BL27坝段为例,采用1997—1999三年的测值绘制挠度图,见图4,纵轴为坝体横断面竖向轴线,高程148 m表示倒垂孔内的锚固点,高程190 m、225 m表示底层和中层廊道内测点,高程260 m表示顶层廊道内测点,从图中可以看出,变幅分布情况是坝顶远大于坝基,坝体越高,变幅越大。
图4 BL27坝段坝体挠度
3 回归分析
3.1 水平位移回归分析
混凝土重力坝水平位移的影响因素主要为自重、水深(H)、温度及时效(t)等四类,坝体完工后自重基本不变,故分析运行期资料时着重考虑的是水深(H)、温度及时效(t)等三类因子。现选取的水压因子有当天库水位和前10 d、20 d、30 d内的平均库水位(Hn)的一次方、二次方、三次方、四次方;因坝基温度资料不全,所以取气温代替坝温。选取的气温因子有当天和前10 d、30 d、60 d、90 d、120 d、150 d内平均气温(Tn)。选取的时效因子有对数型ln(1+t1+t)和多项式t,其中t为从蓄水起到分析时段始日期的累计天数。选用1997年初—1999年底三层廊道内所有测点观测资料建立回归模型,以BL27坝段三层廊道测点为例,有回归方程,见式(1)~式(3):
δEX327=0.246H90-0.167T30+
57.487ln(781+t)-4.393×10-3t-7.263
(1)
12.333H90-0.184T+0.103T30-9.575T120+
35.874 ln(1+780+t)-2.652t+0.763
(2)
δEX127=8.52H-0.532H10-1.79T60+
8.98 ln(781+t)-4.310t-0.760
(3)
式中:δ为水平位移, mm;H为水压因子,m;T为温度因子,℃;t为时效因子,d。
选取典型坝段成果数据见表3。表中各因子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筛选出显著因子,从回归成果可知,水平位移有下列特点。
表3 水平位移回归分析入选因子
(1)回归方程的复相关系数均在0.69以上,剩余标准差均在1.99 mm以下,实测过程线与回归过程线拟合程度较好,以BL27坝段EL260-27和EL190-27两个测点为例,见图5。
(2)回归方程中多数测点选入时效因子,且变化明显,见表4,其中有的水平位移随时间延长呈向下游移动趋势,有的呈向上游移动趋势。受时效影响,说明随库内泥沙淤积的增加,在较高水压力作用下使坝基岩石裂隙进一步压实,以及混凝土本身的徐变,从而产生非弹性变形。
(3)测点中多数随气温降低呈现向下游移动趋势,均呈现年周期性变化,仅RP5、RP7、EX301、EX129~125回归方程未选入温度因子。
(4)多数测点回归方程中选入水压因子,随上游水位上涨呈向下游移动趋势。
(5)多数测点的实测过程线和回归过程线之间拟合程度较好。
3.2 对水平位移回归分析成果的解释
时效是影响坝体水平位移的主要因素。受时效影响,测点呈向下游趋势变化,蓄水运行初期时效变形量较大,到1998年以后逐渐趋于稳定或回升,见图6。
图6 BL27坝段坝顶测点实测过程线与回归过程线图
由水平位移回归成果可以看出,总体上坝顶水平位移主要受气温影响,有69.1%的坝段气温分量占第一位,其次是时效分量;中层水平位移主要受时效影响,有56.1%的坝段时效分量占第一位,其次是温度分量;基础水平位移主要受水压影响,有63.1%的坝段水压分量占第一位,其次是时效分量。坝顶(高程267 m)及中层廊道(高程225 m)内多数测点呈现不规则年周期性变化,一般在每年的低温季节产生向下游变形的较大值,高温季节产生向下游变形的较小值,这也是混凝土重力坝水平位移变形的一般规律。由于低温时,下游坝面临空温度低于上游临水坝面,因而温度荷载作用使坝体产生向下游变形,反之则向上游变形,同时随着库水位上涨或降低,坝顶相应向上游变形减小或增大。
受时效影响,有的呈趋势变化,说明随库内泥沙淤积的增加,在较高水压力作用下使坝基岩石裂隙进一步压实,及混凝土本身的徐变,从而产生非弹性变形,在蓄水运用初期阶段属于正常现象,对主要受时效影响的BL21、24、25、27、42坝段要加强监控和分析[3]。
4 结 语
(1)水平位移变幅一般在8~10 mm,多数部位变形已趋于稳定,仅表现为呈年周期变化的形态,大坝变形符合一般规律,反映了大坝处于弹性工作状态。
(2)水平位移回归成果表明,坝顶水平位移主要受气温影响,其次是时效;中层水平位移主要受时效影响,其次是气温;基础水平位移主要受水压影响,其次是时效。对主要受时效影响的BL21、24、25、27、42坝段要加强监控和分析。
通过对坝体位移安全监测资料的分析表明,坝基水平位移小于设计采用值,综合坝体、坝基外观检查资料判断,未发现异常现象,水库大坝运行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