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CTA成像技术在脑出血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效果
2022-10-13江文江西省上饶市广信区人民医院江西上饶334100
江文(江西省上饶市广信区人民医院,江西 上饶 334100)
脑出血较为常见,早期发现预后良好,急性期发作出血量多且预后较差,及早发现,及早治疗,是提高预后的主要途径。随着医疗条件不断改善,我国老年人口比重不断增加,脑出血等心脑疾病发病率逐年攀升,是危害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临床认为,高血压等慢性基础疾病、肥胖、不健康饮食、精神因素等都是导致脑出血的主要原因,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易忽视,耽误最佳治疗时机。患者发病后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头晕头痛、语言障碍、眼球活动障碍等症状,行动能力严重受限,生存质量降低[1]。由于脑出血位置复杂,需要在明确病因的基础上对症治疗,因此准确的诊断方式有利于寻找出血点,明确病灶位置,提高病灶检出率。基于以上内容,本文以本院100例脑出血早期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时间:2019年1月-2022年1月,针对不同诊断方式应用价值进行深入探究,现阐述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本院100例脑出血早期患者,研究时间:2019年1月-2022年1月,分组方式:随机颜色球抽取法,分为两组,参照组(行常规CT扫描)和研究组(应用血管CTA成像技术),各5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疾病类型、性别、合并基础性疾病、文化程度等方面均无较大差异(P>0.05),符合比较标准,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诊断标准:符合《诊断学》[2]中有关脑出血诊断标准;出现不同程度言语不清、意识障碍、记忆力丧失等症状;经影像学检查脑部有出血;合并动脉硬化、高血压等基础疾病。
纳入标准:知情实验内容;无自身免疫性疾病。排除标准:合并呼吸系统疾病;不符合血管CTA成像技术、CT扫描检查指征;合并内分泌系统疾病;合并其他严重并发症;研究过程中退出者或发生死亡的患者。
1.2 方法
1.2.1 参照组 本组患者予以常规CT检查:检查设备:GE Optima CT680 64排多层螺旋CT扫描仪,指导患者取平卧位,设置仪器参数,电流:200mA,电压:120kV,矩阵:512×512,层距、层厚:5mm,予以常规平扫,扫描范围:颅底至颅顶部,评估病变情况,计算病灶检出率,明确出血位置。
1.2.2 研究组 本组患者予以血管CTA成像技术检查:检查设备:GE Optima CT680 64排多层螺旋CT扫描仪,辅助患者取平卧位,设置检查参数,层厚:0.625mm,扫描范围:枢椎齿状至颅顶之间,电流:450mA,电压:120kV;设置完成后进行扫描,注入碘克沙醇(生产厂商:上海司太立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203432),剂量:75mL,注射速率:4ml-5ml/s,并借助仿真内窥镜、最大密度投影以及表面遮盖显示等技术,增强CT检查,重建得出三维血管图像,进行图像重建,获取扫描图像后由神经外科医师对周围血管关系、病灶形状、位置、显露方向等内容进行描述,由脑科专家结合影像对病情做出诊断,出现意见分歧时,由多位专家讨论进行诊断,计算病灶检出率、各病因检出率,并与参照组进行对比。
1.3 观察指标
1.3.1 对比病因检出率 主要病因包括基底节出血、丘脑脑叶出血、脑干小脑出血、特殊病因出血等[3]。
1.3.2 对比依从性 采用评分方式,各项总分100分,完全依从:80分(含80)到100分,部分依从:60分(含60)到79分,不依从:59分及以下。
1.3.3 对比病灶检出率 计算两组检出率,检出率=(总例数-未检出例数)×100%[4]。
1.3.4 对比病灶部位分布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研究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采用方差同质性检验方法,变量资料以t检验,并用()表示。定性数据用χ2核实,以(%)表达。各组数据服从方差相同的正态分布,P<0.05表示有显著差异。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的依从性 参照组依从性比研究组明显低(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依从性对比(n,%)
2.2 比较两组病灶检出率 参照组病灶检出率比研究组明显低(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病灶检出率对比(n,%)
2.3 病因检出率组间比较 研究组患者各病因检出率均高于参照组,但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病因检出率组间比较(n,%)
2.4 病灶形状、分布组间比较 两组患者病灶形状、分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病灶形状、分布组间比较
3 讨论
脑出血是脑卒中的一种,约占20%-30%,瘫痪率、死亡率高,病情进展快,预后差,据研究显示,脑出血病死率高达40%,其病情严重程度与出血量多少、并发症、病灶位置等因素有关,该病治疗关键在于去除出血性脑损害。根据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统计[5],我国每十万健康人群就有12例-15例脑出血患者,且该病以老年群体为主,五十岁以上为该病高发年龄,且该病在脑血管疾病中死亡率居首位。根据发病位置不同可将脑出血分为七个类型,按照病因不同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随着医疗水平的提升,我国老年群体得到良好医疗服务,老年人口比重不断增加,脑卒中、心肌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逐渐提升,但死亡率、瘫痪率得到明显改善,各种科学治疗方案的应用对提高预后产生了积极影响,减少偏瘫等后遗症,改善老年患者后期生存质量,改善社会功能,保持良好心理状态。
临床上认为导致脑出血原因较为复杂,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第一,基本病因,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等基础慢性疾病,烟雾病、脑动脉瘤、瘤卒中、脑淀粉样血管病等其他脑部疾病[6]。第二,诱发因素,首先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随着生活质量的改善,高脂高盐饮食正在逐渐危害身体健康,导致超重或肥胖;同时,长期吸烟、酗酒也是脑出血主要危险因素,尤其是老年人,吸烟酗酒时间更长,患病几率更高,据研究得知,二手烟环境也增加了患病风险;此外,使用含有可卡因食物也是影响因素之一。其次是医学风险因素,例如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心衰和心律失常等。临床应针对不同风险因素和不同致病原因对症治疗,同时也应该从以上几个方面做好疾病预防和早期筛查,对此,应采取适当检查方式,提高诊断准确率,及时预防和诊治。
患者发病前无明显征兆,部分患者可表现为身体乏力、头晕等症状,发病几小时甚至几分钟后病情逐渐加重,出现说话困难、理解能力下降、四肢麻木、视力障碍、头痛、行动障碍等典型症状,根据病灶部位不同,患者临床表现也有所不同[7]。基底节区出血患者具体表现为偏瘫、呕吐、精神障碍、失语等症状,脑叶出血患者会出现尿便障碍、幻视、癫痫、对侧同向性偏盲等症状,脑干出血患者出现四肢瘫、侧视麻痹、意识障碍、血压下降等症状,小脑出血可表现为眼球震颤、构音障碍等症状,脑室出血患者出现昏迷、脑膜刺激征等症状,通常合并急性肺水肿等疾病,预后较差,除典型症状外,患者还伴随不同程度的面部麻木、头痛、行走困难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影响正常生活,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提高预后至关重要,发病后应尽快治疗,争取抢救时间。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水平的不断提升,影像学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进展,CT扫描、MRI、血管CTA成像技术等检查方式都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次研究主要以血管CTA成像技术为研究重点,并以常规CT扫描检查为参照,分析了不同诊断方式在早期脑出血中的应用价值。CT检查具有安全性高、检查效率高、成像清晰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肿瘤检查等方面,CT检查是通过X射线束,获得电信号,并将光电信息转化为数字信息,经由电子计算机处理,获取病灶图像的检查方式,为疾病诊断及后续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CT检查可形成立体图形及断面图像,为判断疾病性质、病灶面积等信息提供有效手段,该检查方式会根据X线透过率、吸收率不同而产生不同图像,进而判断疾病种类[8]。由于早期脑出血患者出血并不明显,CT检查对出血部位不能精准的确定,无法更好的获取早期脑出血患者病因,因此在这一方面还存在一定缺陷,同时与血管CTA成像技术相比,针对脑出血早期患者病灶检出率的优势也并不突出,因此血管CTA成像技术更加实用。
血管CTA成像技术目前临床应用较为频繁,是检查脑出血、心肌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检查方式之一,具有检查效率高、费用低、无创伤、操作简单、实时性、图像分辨率高等优点,借助造影剂,使病灶血管及周围血管分布更加明显,尤其是在明确病因等方面,应用效果更加显著,血管CTA成像技术可以显示血管全貌,病灶范围图像显示更加清晰,同时各分支血管受累情况也能一目了然,例如髂内外动脉、肠系膜上动脉等分支,针对腹主动脉瘤等疾病具有较高的检出率[9]。与此同时,该检查技术还可以观察血管内外壁具体情况,可以从多个角度对病灶进行观察,对比性较强,对提高诊断准确率具有积极作用。此外,该技术在脑出血早期患者诊断中应用体现的优势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第一,操作简单,安全性高,通过设置仪器参数,确定扫描范围,十几分钟内就可以获取图像信息,检查效率高,节省了疾病诊断时间,减少患者和家属等待时间,以争取脑出血最佳治疗时机,同时对稳定其心理状态具有积极意义。第二,颅内血肿检查结果较为准确,脑出血病情进展迅速,病情复杂,及时确定颅内出血情况是提高预后的关键,血管CTA成像技术的应用,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患者颅内血肿的数量、大小、位置,医生会根据这些信息,对出血量和血肿体积等数值进行计算,并以此为依据,制定治疗方案,改善预后,同时对及时掌握病情进展也提供了可靠参考,并采取针对性解决措施,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本次研究对血管CTA成像技术展开了深入分析,并从病灶检出率、病因检出率、病灶分布与形状、患者依从性等方面与CT检查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得出以下研究结果:第一,血管CTA成像技术血肿等病灶检出率更高,研究组为94.00%,高于参照组(76.00%),陈纪欢[10]等人对该检查技术在脑出血早期中的应用也进行了探讨,观察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与本次研究结果一致,为上述本文结论提供一定参考。第二,提高病因检出率,脑出血致病因素复杂,需要确定出血情况,开展针对性治疗,本次研究中,研究组高血压合并动脉硬化、脑动静脉畸形、动脉瘤、其他病因检出例数比为21∶5∶14∶7,参照组比例为19∶3∶12∶4,各病因检出率均高于参照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此同时,王钰[11]等人在相关研究中也得出了相同研究结果,进一步印证本次研究具有一定合理性。第三,两种检查方式在脑出血病灶形状及分布方面无明显差距,说明CT检查与血管CTA成像技术在检测脑出血病灶范围等方面均具备一定优势。第四,血管CTA成像技术检查速度更快,安全性更好,无创伤,患者更加愿意配合,确保检查工作顺利实施,保证检查结果有效性,为后续诊断以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患者依从性为96.00%,参照组为82.00%,研究组明显更高,此外,阮超[12]等学者在相关研究中也得出了相同结论,说明本次研究结果存在一定合理性。总之,血管CTA成像技术凭借成像清晰、操作简单等优势,提高了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病灶检出率;疾病诊断准确率和各种疾病分型诊断符合率均得以提升,检查效率提高,为后续治疗奠定良好基础;取得患者积极配合,会缩短检查时间,提高效率,提高满意度,减少患者等待时间;提供科学治疗建议,对提高脑出血患者预后具有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血管CTA成像技术应用价值更高,针对早期脑出血患者,对尽快明确病因具有积极意义,能够提高病灶检出率,提高患者配合度,提高检查有效率,为后续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