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草地利用结构优化
2022-10-13墨慧萍
墨慧萍
(云南省迪庆州林业和草原局,云南 迪庆 674402)
土地是人们赖以生活的空间载体,这其中草地是土地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十分重要的自然资源以及生产资源。但是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草地资源被破坏的程度较高。因此建立在政策体系引导的基础上,及时地进行草地资源保护,落实好利用结构优化,这是提升草地资源价值以及保护力度的关键。因此本文建立在理论分析法以及文献研究法的基础上,综合具体的案例,分析草地利用结构优化的实际策略,这不仅是文章论述的核心内容,也是进一步强化我国生态环保力度的关键研究课题。
1.草地利用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关系
1.1 草地利用系统
首先草地利用系统是建立在草地生态系统的基础上打造的综合性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本身是以草本植被为主的,主要陆地生态系统本身具有防风固沙、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稳固生态以及净化空气等多元化的生态作用,建立在草地生态系统自身价值的基础上,通过人工干预以及合理开发打造的草地利用系统,是增强草地生态系统经济价值以及社会价值的根本保障。如图1所示,便是草地利用系统在实际开发过程中生成的诸多结构,其与生态、社会、经济都有极强的联系,需要遵循自然生态保护原理,建立在多元化开发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利用。
图1 草地生态系统结构模式
通常来讲,为了维持草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运行,必须要遵循生态平衡理论。生态平衡是建立在生产者、消费者以及分解者的基础上构建的平衡关系,生物和环境各个结构之间本身能够维持平衡状态,达成生态平衡,尤其是部分恶劣环境下的草地,生态系统本身较为脆弱,合理的资源开发以及保护能够维持草地自身的良好运行状态。从草地利用结构的细节角度来讲,主要分为草地利用子系统,人口子系统以及社会经济子系统。
1.2 草地利用系统的特征
1.2.1 综合性及复杂性
草地利用系统本身具有较强的复杂性,其是自然历史发展的核心产物,本身有着较为明确的发展规律以及特征是土地利用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也继承了土地利用系统的多层次特点。在进行草地利用系统开发的过程中,要考虑气候、经济发展、水土流失等多种不确定因素。另外人类活动必须要以草地利用系统的综合性以及复杂性为出发点,认识到草地系统本身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机制,这样才可以促使草地系统的可持续开发。
1.2.2 开放性及等层次性
草地利用系统本身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可以结合不同区域的实际经营发展需求进行合理的创新,要确保满足人类生产以及环境保护需求,可以进行灵活的调整,除此之外不同区域的草地利用系统也有一定的层次性,这种层次是建立在区域规模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决定的。区域规模越大的草地,利用系统及开发层次越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区域的草地利用系统具有更高的开发价值。不同层次的系统需要迎合不同区域的实际需求进行规划,这样才可以确保草地资源得以高效利用。
1.2.3 多功能协调特点
综合上文论述可知,草地利用系统本身具有较多的功能,其与生态、社会以及经济都有直接的联系,因此在草地利用系统结构创新和管理的过程中,也需要秉承着多功能的特点进行针对性分析,确保各体系协调发展。比如综合考虑利用系统的实际利用目标进行生产规划,以生产规划的整体方案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的新目标,将指引区域生产体系的二度创新,而整体的创新需要秉承着生态环境保护来完成。
2.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相关讨论
2.1 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理论
生物多样性主要指的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总和,是经过数年来生物进化的最终结果,其中涉及了最常规的种植物以及微生物,由这些生命所构成的生态系统本身处于良性循环中,而人类活动的大规模拓展,以及不良生产行为对于生态系统会产生较强影响。从实际特点角度来讲,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需要遵循生态循环和发展的本质,因此可以将其划分成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以及景观多样性这几个内容。这也是草地系统开发利用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2.2 生物多样性研究热点
综合近些年,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方向来看,在强化整体社会稳定性、加强城市发展质量的同时,也建立在人类生产生活的基础上,打造了科学的发展体系,坚持以环境保护为基础,落实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根本内容。这其中生物多样性的研究逐步被人们所认知,并且结合实际的社会发展需求进行了研究拓展。这些年的研究热点,集中在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之间的关系、生物多样性利用和保护领域,尤其是在我国草地资源被破坏的前提条件下落实草地资源保护,也需要综合着生物多样性的原则,要确保整体的保护内容具备合理性,保护体系具备科学性。
2.3 草地利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生物多样性能够为当前的人类生产生活提供环境,同时也可以提供十分丰富的资源体系,而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对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的因素也有一定的差异,这其中草地利用结构和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较为紧密,草地系统本身是生态系统,而生物多样性是以草地系统为根基,打造的诸多自然生态体系,在长时间的人类活动过程中,针对草地的开发和利用强度逐步增加,尤其是农业、畜牧业、城市建筑等各项工程的大面积拓展导致草原生态体系被破坏,而生物资源以及自然资源的减少,又会导致人们的土地利用强度加大,进而造成恶性循环,其具体的机理见图2。
图2 草地利用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机制分析
2.4 生物多样性对草地利用的限制
首先,草地利用必然是开发草地资源本身的社会经济价值以及生态价值,而生物多样性是草地资源得以循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的来讲生物资源对于草地利用类型以及利用方式会产生一系列的限制。
然后,草地利用类型以及利用方法,会受到草地生物资源功能以及空间分布的限制。例如我国国土面积较大,不同区域的草场受到自然环境以及气候条件的影响,自然资源的分布以及物种类型有着一定的差异性。例如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的草场本身属于高山草场,受到高纬度以及自然环境的影响,植物和动物本身有一定的独特性,主要划分为高寒草甸以及山地草甸类,较为突出的冬虫夏草以及多种野生菌是这种特殊环境下打造的经济资源。以此为依托开发的农业以及畜牧业也需要满足不同区域的实际环境需求,同时要避免对环境造成影响和干扰。
其次,草地利用类型以及具体的利用方式,往往受到了生物多样性保护行为的限制。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在维护原有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结合自然生态发展规律以及特点落实针对性保护的策略。而从生物学角度来讲,人类并没有权利为了自身的生产生活去终结以及破坏其他的生态体系,因此近些年自然生态保护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是社会发展的主要课题,那么在草地资源利用的过程中,利用类型以及具体的利用程度,必须要依托不同区域草地的资源分化情况进行分析,并且划分核心保护区,避免人为行为干扰自然生态。
3.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草地利用策略分析
为了进一步提升本文论述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本文建立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草场管理和发展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分析,借助草原生态保护以及利用开发的实际策略进行探讨,确保可以为当前的草原资源管理奠定良好基础。
3.1 草地利用结构优化设计
草地利用结构主要指的是某地区建立在自身经济发展以及资源开发的基础上,按照既有的比例关系以及相关规律,合理地进行草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结合实际需求,将草地资源划分成不同的结构,其中不同的草地利用类型,对自然生态系统以及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影响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需要综合生态系统承载能力以及破坏程度进行土地利用结构的划分。
首先,完善草原自然保护地体系。整合优化建立草原类型自然保护地,实行整体保护、差别化管理。开展自然保护地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在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原则上禁止人为活动;在自然保护地一般控制区和草原自然公园,实行负面清单管理,规范生产生活和旅游等活动,增强草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连通性,为野生动植物生存繁衍留下空间,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
其次,加快推进草原生态修复。实施草原生态修复治理,加快退化草原植被和土壤恢复,提升草原生态功能和生产功能。在严重超载过牧地区,采取禁牧封育、免耕补播、松土施肥、鼠虫害防治等措施,促进草原植被恢复。对已垦草原,按照国务院批准的范围和规模,有计划地退耕还草。在水土条件适宜地区,实施退化草原生态修复,鼓励和支持人工草地建设,恢复提升草原生产能力,支持优质储备饲草基地建设,促进草原生态修复与草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有机融合。强化草原生物灾害监测预警,加强草原有害生物及外来入侵物种防治,不断提高绿色防治水平。完善草原火灾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加强草原火情监测预警和火灾防控。健全草原生态保护修复监管制度。
3.2 草地利用空间格局优化
首先,牧区要以实现草畜平衡为目标,优化畜群结构,控制放牧牲畜数量,提高科学饲养和放牧管理水平,减轻天然草原放牧压力。半农半牧区要因地制宜建设多年生人工草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农区要结合退耕还草、草田轮作等工作,大力发展人工草地,提高饲草供给能力,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加快转变传统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优化牧区、半农半牧区和农区资源配置,推行“牧区繁育、农区育肥”等生产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展现代草业,支持草产品加工业发展,建立完善草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强化农牧民培训,提升科学保护、合理利用草原的能力水平。
其次,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加快推进草原确权登记颁证。牧区半牧区要着重解决草原承包地块四至不清、证地不符、交叉重叠等问题。草原面积较小、零星分布地区,要因地制宜采取灵活多样方式落实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明确责任主体。加强草原承包经营管理,明确所有权、使用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规范草原经营权流转,引导鼓励按照放牧系统单元实行合作经营,提高草原合理经营利用水平。在落实草原承包经营制度和规范经营权流转时,要充分考虑草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防止草原碎片化。
3.3 草地利用政策调控
为了保护、管理、建设和合理利用草原,改善生态环境,发挥草原综合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迪庆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自治州)实际,制定了《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草原管理条例》。针对草场保护及开发利用进行全方位控制和管理。
首先,编制草原保护修复利用规划。按照因地制宜、分区施策的原则,依据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全国草原保护修复利用规划,明确草原功能分区、保护目标和管理措施。合理规划牧民定居点,防止出现定居点周边草原退化问题。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依据上一级规划,编制本行政区域草原保护修复利用规划并组织实施。
其次,加大草原保护力度。落实基本草原保护制度,把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保障草原畜牧业健康发展所需最基本、最重要的草原划定为基本草原,实施更加严格的保护和管理,确保基本草原面积不减少、质量不下降、用途不改变。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和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建立健全草原联合执法机制,严厉打击、坚决遏制各类非法挤占草原生态空间、乱开滥垦草原等行为。建立健全草原执法责任追究制度,严格落实草原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矿藏开采、工程建设等征占用草原审核审批管理,强化源头管控和事中事后监管。依法规范规模化养殖场等设施建设占用草原行为。完善落实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依法查处超载过牧和禁牧休牧期违规放牧行为。组织开展草畜平衡示范县建设,总结推广实现草畜平衡的经验和模式。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草地资料利用保护的过程中,坚持遵循生态多样性原则,结合迪庆州实际的草场情况以及生产生活需求,打造具备精细化特点的草地利用结构,遵循生态平衡理论,了解不同区域的草地生态平衡特点,打造具有针对性地开发利用方式。不仅能够强化草原生态质量,也可以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平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