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赋能人才新“磁场”

2022-10-13吕晓敏

人力资源 2022年9期
关键词:陶艺磁场技艺

文/吕晓敏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许多消费者将投资和消费方向转向了传统的艺术商品。近几年“国潮”之风盛行,许多传统厂商也开始转型。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商家们推出各具特色的文创产品,打造年轻人喜欢的“新国货”。小到一个紫砂壶,大到一处文物古迹,众多传统文化内容发扬其国潮元素,被商家充分应用。与此同时,这些行业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人才的巨大缺口与企业的需求成了反比,高素质人才、高技能人才的成长环境和培养力度远远达不到市场的需求。

传统行业,人才难题

以紫砂行业为例,改革开放之后,江苏宜兴紫砂行业进入了一个繁荣发展的通道:从技艺队伍仅数百人,到今天有数万人从业;人们对紫砂的审美和工艺要求逐渐提升到艺术品的高度,制壶技艺的精湛程度也不断提高。然而,市场上的作品虽然品类繁多,但是同质化严重,很少能一下引起消费者关注,其气度与神韵更是很少能与老壶相比。一代又一代紫砂技艺人才,仍然是成就宜兴紫砂的最重要因素。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 年,整个行业中拥有各级各类技术职称的陶艺人员总数达6410 人,其中高级职称有783 人,中级职称有1303 人,初级职称有4324 人。当然,还有一部分手工艺好的人,他们没有申报技术职称,但是却也在业内受到行家的追捧,成为实力派匠人。

这只是陶艺行业人才现状的一个缩影,对于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行业来说,人才青黄不接现象十分严重。如何革新现有的人才培养环境和模式,以利于后人对这些传统基础技艺的继承?如何顺应时代和市场需求,培养懂技艺、勤思考、能创新的新一代传统行业人才?一些专家纷纷献策。归结起来就是,行业亟须探索一套科学而系统的人才培养体系,既要能很好地进行技艺传承,也要给予较高的文化素养教育,两方面结合才能培养出新时代的优秀陶艺匠人,才能推动行业更好地向前发展。现在有许多大学本专科生甚至研究生、博士生、海归生,纷纷加入陶艺行业;还有不少年轻人因前学历不高,自发到高等院校去深造。另外,一些文化素质较高的陶艺从业者,自己开班培训艺徒,然后举办各种作品展览,向同行和社会各界征求意见,这也十分有利于促进人才的成长。

市场和从业者都在不断洗牌,如果不重视文化根脉和行业规范的建树,想要持续发展也是很难的。比如说你的技艺传承脉络是否清晰,从艺年限是多少,创新作品有多少,有没有代表性作品,权威性的获奖情况怎样,带过多少徒弟,作品和人品的社会口碑怎么样……只有建立一套严格的评价体系,评选出来的技术职称和荣誉称号,或者非遗传承人,才能真正成为这个行业的技艺骨干和领军人物。

陈旧问题,全新对待

作为一名陶艺从业者,刘小娇曾系统地学习过陶艺制作。站在直播的风口,刘小娇的抖音号收获了100 多万点赞和30万增粉。一场直播将三年积攒下来的库存一售而光。刘小娇积攒了些小名气,为了制作更好的商品,她频繁地去景德镇、宜兴等地取经学习,不断调整制作技艺,找寻到满意的风格与质感。

张琪是杭州的一名设计师,因为经常会用到各种颜料作画,也认识一些陶艺制作人,因此她对陶艺产生了兴趣。跟着师傅学习的过程,对她的设计也很有帮助。在她的直播平台上售卖的大多为自己倾心设计制作的陶瓷杯、小花盆。直播会把大家带动起来,大家在创作速度、创新速度方面就会有积极性。直播入场,是一个良性循环。

在直播过程中,有的播主介绍拉坯、注浆、泥板成型的方法,也有的播主介绍新中国官瓷的文化,还有的播主直播釉上粉彩彩绘的过程。除了售卖货品,直播也持续进行着陶瓷文化推广,增进认同。在一次次的链接中,传统的陶艺流动了起来,在全国各地带来回响。

尽管有越来越多的人才加入传统的手工业行业,但从整体上看,缺人才是各个行业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这不是靠某一个企业、某一所学校能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全社会,顺应科技发展、时代变化、行业需求,共同提升人才意识,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从企业的角度看,如果要选择陶艺行业人才,考虑未来发展的问题,企业一定更愿意选择精通设计的人才。因为懂得传统工艺的人很多,而且相对容易培养,但懂得设计的一般都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设计人才,这样的人才是相对比较难得的,也是企业在创新中迫切需要的。

但总体来说,企业所需的人才通常需要具备综合素质,所谓设计与工艺是不分家的,如果想要制作出更加优质的陶瓷作品,那么制作者既要能画好工笔画,也要能设计出精美的器型和纹饰。

一般的陶艺企业技术工人分两种:一种是企业的学徒,他们在师傅的带领下,工艺相对较好,但是想要有更强的设计能力,尚须时日,因此,这个阶段,他们只能算是工艺型人才。企业要想培养这类员工,就要给他们提供外出学习的机会,或者请专业的设计老师帮助其提升设计能力。相对来讲,有工艺基础的学徒是比较容易培养的,当他们具备了一定的设计基础后,工艺技术和设计艺术会相辅相成,促进他们对设计的思考,并且他们能很快地有自己的设计方案。

另一种是做设计的工人,他们有较强的设计能力,但是缺乏工艺实践经验。他们可能会在专业的学校学习一些工艺、绘画技法,但是这些技能仅停留在非常基础的层面上,等真正实践的时候,他们会发现自己根本无法满足受众的需求,更不知道自己擅长画什么。所以企业把这类员工招聘进来后,会对他们进行一个较为系统的培训,帮助他们发掘自身的爱好、擅长领域,再进行个性化的培训。

国势之强弱,视乎人才;人才之盛衰,源于教育。从师傅的角度看,专业发展与课程体系建设是学徒获得优质教学的厚实基础。作为师傅,应改变以往的单一培养模式,革新人才培养方案,让古老工艺在现代的教学中焕发出新生机,赋予传统工艺更多的时代内涵。我们经常会在短视频平台上看到一些老匠人,将产品的采购、制作、加工等流程播放出来,一方面是向消费者近距离展示传统文化产品,另一方面也是传授知识的最佳途径。从传统的幕后走向前台,这本身也是一种变革。

大数据重构培养模式

通过对我国传统手工业行业的发展以及既成状态进行分析,发现其存在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缺少传承人。由于这类领域在传承的过程中所需要学习的技术文化相对较多,进而导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难以通过对技术的短暂学习而了解这种文化。传统工艺的传承处在断代状态,越来越多的传承人逐步迈向老龄,然而年轻人却不愿意去学习传统技艺。长此以往,就会导致这些技艺的失传与灭绝。此外,很多学生在学艺时,老师要求他们学习时间较长,并且对于工艺的要求十分严格,学习难度大,使得他们没有办法在短时期内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如果不逐步利用现代经营模式对这些传统的技艺进行传承,就会导致它们逐渐消亡。

●增强营销意识

调查显示,短视频在用户屏幕上快速崛起,2021 年中国短视频用户逼近9 亿人,人均每天使用时长大约90 分钟。短视频增强了传统手工艺品的传播力,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并且线上、线下的引流对交易达成有较大帮助,为行业的发展开辟了新跑道。通过主播专业的讲说以及产品的展示,人们了解了传统的工艺技术不光只有端端正正的“传统脸”,还可以呈现出丰富而绚烂的青春活力,短视频类的数字化传播手段产生了发现“隐藏宝藏”的作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传统文化传承与数字产业相结合也是必然趋势。越是传统行业,越应把握好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利用数字技术赋能文化产业,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数字化、网络化。一些知名的电商平台也非常积极地与这些传统行业合作,推动电商品类向日用瓷、工艺瓷、大师瓷延伸。一些商家还打造集收藏、展示、销售、品鉴、沙龙、拍卖、新品发布为一体的全景营销平台,组织各类陶瓷技能人才参加知名营销展会,有效解决陶瓷技能人才营销渠道不畅、营销能力不强的问题。

●学历与技能融合

利用大数据做好摸底,掌握广大陶瓷产业工人的文化程度、技能水平、成长需求等信息,在此基础上,设置学历进修与技能培训双重菜单。学历进修板块,可以让广大从业者自行考取,提升理论知识;技能培训方面,根据学员需求及职称考核的要求,开设相应的实操班及专项培训班,优选导师。这样,从业者可根据自身成长需求,进行阶段性研修、针对性提升。

●培养自信意识

要提升从业者的社会地位,改变他们“手艺人”的标志,正视他们作为一种文化记忆的核心与关键的地位,让传承变成一种历史使命深入传承人心中,把有目的的传承变成自觉的传承。根据大数据分析,传统的陶瓷商铺逐步失去昔日荣光,良好的品牌形象才是市场立信的根本。当务之急,我们应探索当下陶人可持续创业的通道,帮助陶人再认识市场,再审视自我,找到适合个体的职业路径。当代陶人必须不断学习,拥抱新时代,线上线下一体运作,用过硬的数据丰满品牌形象,打造市场IP,以诚信赢得市场,以艺德树立口碑。

传统工艺集结着古人的智慧。在工业化背景下,传统手工技艺面临着现代产业的冲击,但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如何保护传统手工艺并让其焕发新生?笔者认为,结合时代特点,找到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的结合点,制作出深受市场欢迎的精致产品,让传统工艺走进人群,才能拥有持久的活力,更好地实现非遗传承。

猜你喜欢

陶艺磁场技艺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西安的“磁场”
为什么地球有磁场呢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疯狂”的陶艺
学陶艺
做陶艺
磁场的性质和描述检测题
技艺并举 厚积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