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造像艺术风格与表现手法研究
2022-10-13于俊鸽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河南新郑451100
于俊鸽(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河南 新郑 451100)
龙门石窟是由北魏与唐朝两代皇家共同经营后传承至今的代表成就之一,龙门石窟造像实际上指的是对泥、石头、木头以及金属等进行雕刻,将其塑造成物体形象的作品,其创作过程带有明显的情感色彩,也可认为是一种艺术创作活动,比如龙门石窟造像中的佛造像。早在公元1世纪时,佛教从印度西北部犍陀罗地区传入中国,自此之后,中国佛造像艺术开始发展。佛造像艺术将一些佛教高深的哲理转化成了艺术形象,在逐步发展的过程中融入了中国文化,一直到北魏与唐朝时代。佛造像技术具备了鲜明的时代风格,深刻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艺术内涵。造像工艺的手法比较多,下面以龙门石窟造像为例,首先对其艺术风格进行分析,接着探究其表现手法。
一、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位于我国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是我国四大石窟之一,龙门石窟也堪称大规模的石刻艺术博物馆之一。龙门自古以来被称为险要关卡,在战争年代,是各个国家的必争之地。洛阳市气候宜人、环境幽静,一些文人墨客常常会来此地观游。龙门山与香山对望,中间隔着一条伊河,水流从南向北,龙门石窟正好位于伊河两岸的悬崖壁上。龙门石窟自北魏孝文帝年间开始开凿,之后共经历了东魏、西魏、北齐、隋朝、唐朝、五代、宋朝等朝代,前后营造时间有400多年。龙门石窟中的石刻艺术,既表现出独特的佛教文化,又表现出当朝时期的政治文化、经济文化以及世俗文化。目前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龙门石窟的建造跨越了多个朝代,双龙石窟造像也从多个角度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宗教的发展与变化,促进了中国石窟艺术的发展,也为学者进行中国石窟艺术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龙门石窟中共有造像10万多尊,窟龛2 345个,刻碑题记2 800多品。
二、龙门石窟的艺术地位
图1 北魏时期龙门石窟造像
龙门石窟不论是在北魏还是在唐朝,都是由皇室贵族负责开凿造像的,所以石窟造像中有着明显的皇家风范,同时还带有宗教风情。龙门石窟的艺术形式被分为5个部分,即石刻造像、石刻建筑、刻碑题记、装饰雕刻和伎乐舞蹈。目前,在龙门石窟旅游景区中还能够看到大量的史料,涉及宗教、美术、服饰、音乐、医药、书法以及建筑等多个方面。哲学思想的主旨是天人合一,这种哲学思想对中国艺术的审美情趣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审美趋势比较明显,尤其是在佛教造像方面,比较喜爱的是秀骨清像的艺术风格。到了唐朝,佛造像的体态逐渐与世俗生活同步。所以从这方面来看,不论是北魏还是唐朝,佛造像体现的都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比如佛造像与自然生命中的形象比较相似,虽然一些佛像特意夸大了现实人体的比例,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这也正体现了一种超现实的意象美。在中国古代艺术长河中,线条在艺术、绘画、书法以及建筑等领域均充当着重要的角色,所以在龙门石窟造像中应用线条,貌似使用了一种比较独特的造型语言,通过优美的线条造型,将佛造像中人物服饰的纹样以及质感刻画出来,较好地体现了线条造型的意象美。
三、龙门石窟造像艺术风格与表现手法
龙门石窟较我国其他石窟特征比较明显,首先是龙门石窟跨越了多个朝代,并且多由皇家贵族负责开凿,对石窟造像的艺术风格以及表现手法有极高的要求。一方面,由于多个朝代进行了大规模凿造,所以不论是龙门石窟造像的艺术风格还是其表现方式,均体现了明显的时代烙印,在对不同朝代的龙门石窟造像作品艺术风格与表现手法进行分析后,则能够清楚地发现不同朝代之间的演变痕迹。
(一)北魏王朝
处于不同历史时期的人,其审美标准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正是由于龙门石窟建造经历的朝代较多,建造规模比较大,各个朝代建造的造像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各自的特点,同时还侧面反映了本朝代的审美标准。所以从这方面来看,龙门石窟造像的艺术风格和其表现手法与当时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在北魏和唐朝,石窟是比较珍贵的一类艺术品,石窟艺术凝聚了当朝人民的宗教信仰,所以龙门石窟造像还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感,并且也为中国历史发展、历史文化研究等提供了完整的资料。龙门石窟造像是古代佛像艺术的缩影,甚至通过龙门石窟造像,我们能更加清楚地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情况。龙门石窟造像体现了时代变迁,不同朝代的社会风俗以及民族风情都通过龙门石窟造像一一呈现。与此同时,龙门石窟造像还涉及大量的佛教文化,因为龙门石窟的建造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影响。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多个因素的变化也对佛教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在北魏以前,通过佛教向人们传递思想的神灵形象主要以庄严、伟岸为主,在面相方面没有固定的要求,以丰盈居多,佛像神态也给人一种温和、恬静的感觉,衣着方面以衣纹紧窄、袒露右肩式的袈裟为主。一直到公元493年,北魏皇帝孝文帝为了控制整个北方地区,决定将都城迁至洛阳。此后,北魏实施了一系列的文化改革,在文化改革的影响下,佛像服饰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褒衣博带式服装逐步替代了袈裟。服饰方面采用的线条更加流畅,疏密间杂,并且衣裙一层一层垂悬,给人一种豪迈、飘逸的感觉,艺术表现形式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佛像的这种装扮也正是当时社会对美的追求,反映了当时的审美标准。在这一审美标准下,龙门石窟造像的艺术风格逐渐发生了变化。北魏之前,龙门石窟造像的艺术风格浑厚粗犷,有着丰富的神秘色彩,其雕刻方式主要为直平刀法,而北魏文化改革后,龙门石窟造像的艺术风格变得精致入微,以写实为主,龙门石窟造像的雕刻方式逐渐过渡到了圆刀刀法。由于受到南北文化艺术交流、审美标准变化等因素的影响,龙门石窟造像艺术风格与艺术表现手法也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孝文帝所作的搬迁都城、文化改革等决策,为龙门石窟造像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北魏迁都洛阳,促进了民族融合和中原汉文化与北方鲜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由此可见,龙门石窟造像也是时代发展与文化交流的产物,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风格与外来佛教艺术之间的融合特征。与此相同的还有宾阳中洞、莲花洞和古阳洞等,其均为北魏时期开凿的建筑,不论是石窟造像的艺术风格还是艺术文化的表现手法,都体现了皇室贵族的意志。石窟造像一方面反映了北魏时期当时佛教艺术的发展情况,另一方面还较好地反映了那个年代石窟造像的艺术风格、人们的审美标准以及工匠的雕刻水平。
(二)唐朝盛世
北魏时期佛教艺术以及佛教文化,对当时社会以及之后朝代进行石窟造像、石窟雕塑以及石窟绘画都造成了重要影响。北魏末期,石窟造像艺术受到新艺术风格的影响。随着北魏的灭亡,具有北魏特色的石窟造像,逐渐走向衰落。隋唐时期,石窟造像活动比较活跃,从唐太宗,一直到开元盛世唐玄宗,此间的100多年中,石窟造像活动并没有间断。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佛教又逐渐兴起,甚至石窟佛像造像的规模出现了空前的发展,石窟造像雕刻艺术、石窟绘画技术、石窟雕塑技术等均明显提升,我们也可认为石窟造像艺术迎来了其发展历程中最辉煌的时期。在那个时代,石窟造像艺术灿烂无比。如唐代石窟造像中的佛教造像身形矫健、面部饱满、表情热情奔放,给人一种兴高采烈的感觉,不论是天王、力士造像,还是菩萨、罗汉、佛像等,都面慈目善,变成了美丽的化身(图2),佛陀祈祷人间健康的善良形象,给人一种和蔼可亲的感觉。
图2 唐朝盛世时期龙门石窟造像
将唐朝盛世的石窟造像与北魏时期石窟造像的艺术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唐朝盛世的石窟造像中带有更多的人情味和亲切感,而这种感觉与当地人的日常生活方式更加符合,所以,也体现了当代的文化特色。相比较而言,唐朝盛世时的石窟造像不论是造型特征,还是艺术风格,好像都显得更加完美。虽然石窟造像的体态、面部表情等方面变化不大,依旧以面相圆润、体态丰盈为主,但是进行详细的分析和发现,这种石窟造像的艺术特征不但没有臃肿感,反而给人一种典雅端庄、精雕细刻的感觉。唐朝盛世,工匠们使用圆刀刀法进行石窟造像的凿建,更加真实地表现了当代人物的优美形体和和蔼可亲的性格,意境美更丰富。
在佛教刚刚传入中国的时候,佛像的造型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吸收了中国古代艺术以及文化的精华,其所包含的中国文化内涵、中国文化特色更加鲜明。经过3个世纪的发展,大约在公元4世纪,新疆佛造像艺术已经基本完全脱离了早期印度文化的影响。佛造像的表现手法也出现了转变,从之前的石窟造像逐渐发展成了泥塑、彩绘等表现方式。一直到唐朝,大型石窟造像艺术文化进一步影响了石窟造像艺术的发展,逐渐兴起了彩塑佛造像,这样一来,石窟造像艺术也迎来了其发展长河中的鼎盛时代。此时,将北魏王朝时的石窟造像艺术与唐朝的彩塑佛造像艺术进行比较后发现,唐朝的彩塑佛造像艺术所诠释的中国文化艺术更加生动,并且佛塑像的姿态也更加丰富,彩塑佛造像不再仅存于寺院内,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佛像供奉在自己的家中。
四、结束语
龙门石窟造像艺术的不断发展为世界石窟艺术作出了极大的贡献,龙门石窟造像艺术风格与表现方式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出现了一些变化,历经400多年的发展,龙门石窟造像既融合了多个朝代的艺术文化,又体现了各个朝代社会经济以及石窟造像艺术的表现风格。龙门石窟造像艺术风格既经典,打破常规,提高了龙门石窟造像的艺术感染力,又为我国甚至全世界石窟造像艺术的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