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酸辣贵州
2022-10-13曲多多图片来源网络
文/曲多多 图片来源/网络
贵州,简称“黔”或“贵”,地处中国西南内陆地区腹地,是中国西南地区交通枢纽,长江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贵州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一望无际的广袤高原与山地滋养出了当地“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多样化气候,复杂的地理环境与独特的气候条件,同时也为贵州带来了丰富多样的物产。
提到贵州,人们可能首先会想到国酒茅台,或是亿万人挚爱的老干妈辣酱,贵州的美食确实独具风味。贵州菜又称黔菜,在明朝初期,贵州菜已趋于成熟,许多菜式都有600 多年的历史。
“酸”与“辣”,是贵州美食最具代表性的标签
苗家有童谣——一天不吃酸,呵欠连连叹;两天不吃酸,饭菜不想沾;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一天一碗酸,体壮爬高山。酸,是贵州人最珍视的风味。
贵州人嗜酸,最初是迫于长期缺盐的历史。贵州地属边陲,山林潮湿阴冷,整个黔地没有盐脉,缺少食盐来源,而且道路曲折难行,高山连绵也运不进盐。为了吃到这一种味道,贵州人研究出了酸味,以酸代盐来减少钠离子的流失,同时以酸来中和水中的碱。久而久之,酸,便成为贵州饮食中别具一格的特色。
在我们心中,“酸”只有一种味道,但在贵州,盐酸、腌酸、虾酸、香酸、臭酸、米汤酸、毛辣酸、酸菜酸、糟辣酸、酸笋酸、酸萝卜酸等等,数量上碾压了几乎所有地区,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酸汤。在贵州人的餐桌上,酸汤无处不在,凯里酸汤更是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名声赫赫。
贵州的酸,取道自然。新鲜果蔬、田间稻米与自然酵素奇巧组合,成就了一道道贵州特色酸香美味,也成就了贵州美食的底味。
酸汤是贵州苗族的饮食秘籍,只有读懂这一碗经过奇妙发酵的液体,才能真正理解贵州的饮食文化。一锅酸汤,传承千年。对于大多数贵州人来说,酸汤不仅是一种食物,而是贯穿岁月的生活和记忆,成为安放乡愁的真实载体。
贵州的酸汤分为红、白两种。起初的酸汤,只有白酸汤。黔东南盛产糯米,而且糯米的米汤黏稠,有质感。白酸汤是由清米汤在酸汤桶发酵而成的产物,抓一把糯米,洗净,水煮;待煮沸后,将米粒盛出来,剩下的米汤放到坛子底部,加盖密封,用水隔绝空气。往后每日的米汤,都以同样的方式加进去,和前日的混合,等到有六七成满时就封起来。
白酸汤之所以难得,因为管护需要非常静心,不能有油,不能有水,不能太热,不能太冷,每次盛出酸汤不得超过原酸汤的50%,用完酸汤后必须加以养护,煮好的糯米米汤凉至50 度后加入原始酸汤中。酸汤需要用糯米米汤保护它的酸本,保持活力,越换越好吃,时间越长味道越纯正,好的白酸汤全部都是岁月的沉淀和积累。
在白酸汤推广的过程中,红酸汤也顺势而出。红酸汤是凯里特产的野生小西红柿(毛辣角)和特有的糟辣椒各自发酵之后,调配在一起的产品,它比白酸汤味道更浓郁、更辛辣,也更符合现代人的味蕾体验。
制作红酸汤时,需将西红柿洗净晾干,直接放进土坛子里,放到快满时,在上面加少许盐、酒糟,盖上盖子,再在坛子沿儿的四周加上清水,使西红柿不和空气接触。这算是做好了第一步。再之后,就是不断续上干净的清水,保证坛子沿儿上始终有水,等上10 到15天,就可以开盖了。
做得好的话,刚开启坛子时,会有一股馥郁的果香和酒香从坛子口扑鼻而来,往内看,西红柿的果肉部分已经烂软,沉淀到坛子底部,而浸润在果肉上面的,是六七成的果汁。
毛辣角比普通番茄更酸更野更刺激,贵州种类繁多的辣椒让酸汤的辣味更有层次,木姜子则为酸汤带来类似柠檬与姜的香气,一碗酸爽刺激的酸汤下肚,瞬间灵魂一振。
酸汤的世界很大,有酸汤牛肉、酸汤猪脚、酸汤肉圆、素酸汤等等,一切食材皆可酸,但唯有酸汤鱼是贵州的名片。
贵州苗族的酸汤鱼是滋味最纯正、最贵州的酸辣滋味。苗家酸汤鱼是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中总结出来的一道佳肴,是贵州的十大经典名菜,因其制作方法简单、美味可口、食后开胃、味美汤鲜,现已延伸到酸汤鸡、酸汤鸭等。酸味菜肴近年来还走出苗岭深山,在许多大中城市成为一道独特的饮食风景线,并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每年农历十月,稻谷收仓,开田摘禾,田鱼肥美。烹制酸汤鱼时,把洗净的稻田鱼放入特制的酸汤锅,添加糟辣椒,放入木姜子、鱼香菜、大蒜等香料。木姜子可以说是做酸汤鱼的关键,少此一品,难得其味。煮熟的鱼,肉质细腻,汤浓汁稠。入口,食之味鲜,酸爽香嫩。如果觉得酸辣味不够,还可外加辣椒面、木姜油、葱蒜调制的蘸汁添味。几口地道农家米酒下肚,推杯换盏、大快朵颐间,全身上下顿时汗如雨下,吃的就是这痛快淋漓,一口生津,两口入魂。
20 世纪80 年代,酸汤鱼走出凯里,走向省会贵阳,甚至走进首都北京。如今,无论是在贵州山间的乡野陋室,还是北上广的繁华闹市,都能寻到一家酸汤鱼店,酸汤鱼成为贵州在全国最具知名度的菜。
除了酸,辣也同样是深入贵州人骨髓里的味道
吃辣的原因和吃酸的原因一样:由于贵州苗族人民严重缺盐,曾长期用草木灰、酸、硝等代盐,辣椒传入后,逐渐成为其主要替代品。这一说法有据可查,在1721 年《思州府志》中就记载了苗族人民食用辣椒的原因:“海椒,俗名辣火,土苗用以代盐。”贵州人至今还有称辣椒为海椒的习惯。
在中国,辣是云贵川湘地区的专属之味。各地无辣不欢,却辣得各有千秋——四川多麻,云南喜鲜,湖南好香。而贵州,辣在千变万化,有干辣、酸辣、糟辣、鲜辣和香辣。贵州之辣,不生猛莽撞胜在隐隐酸辣香,一味辣还可生出种种花样。数百年来,贵州都是著名的辣椒产地。要不说,怎么孕育出享誉国际的“老干妈”呢?到了贵州的菜市场,你会惊讶地发现:辣椒竟然还有这么多品种!
各种辣椒的吃法也被贵州人分得极细:板筋用泡椒腌制,脆皮鱼用糟辣椒烹饪,干煸肉丝用筒筒辣椒爆炒等等。有人打趣——贵州一怪,辣椒是菜。辣椒不仅是调味料,甚至可以单作一道菜。比如一道辣椒炒辣椒的神仙吃法,就不免让人打了个寒颤。
这种以辣椒为原料的美食——香辣脆,你一定不陌生。香辣脆跳出了人们赋予辣椒的传统定义,以小食的全新身份出现在大众眼前。把辣椒晒干后剪成小段,去掉辣椒籽,浸泡后沥干水分,放入锅里开小火慢炸,直到辣椒变酥,捞出后倒掉油,再将由鸡蛋液、盐、糯米粉、白芝麻混制而成的调料和炸好的辣椒一起煸炒,炒到辣椒不软即可。放凉后的香辣脆微辣不燥、酥脆、椒香味十足,无论是就着米粉吃,还是佐酒,亦或者追剧当零食吃,都毫无违和感。
再有就是贵州人桌上的那一碗蘸水
蘸水简单来说就是蘸着吃的酱料,它是对于菜肴不宜掌握的口感的补充。在北方可以解释为“小料”,多在吃火锅的时候才出现,但是在贵州,蘸料渗透到了饮食的方方面面。
贵州的蘸水又被叫做“辣椒水”,原因无他,贵州蘸水的灵魂在于辣椒,是以辣椒为食材而衍生的各种调料。虽名字里有一“水”字,但绝不局限于汁体。它可湿可干,可做汁、可为酱,或佐菜,或入菜,虽是佐料,却拥有“贵州菜一绝”的江湖地位,是贵州味道的灵魂所在。
俗语说:“火锅煮一切,蘸水调百味。”贵州蘸水根据不同的菜有不同的做法。光以辣椒来分就可以分为:干辣椒面、糊辣椒、油辣椒、剁辣椒、糟辣椒等等,各有风味,也各有分工。辣椒的好坏不在于辣度,在于“香不香”。每一种辣椒,搭配水豆豉、木姜子油、折耳根、肉末、姜末、葱花、酱油、盐、味精、花椒等调成不同调料。
黔东南的贵州风光秀美神奇,人文景观绚烂,民族文化浓郁,吸引无数外地人前来观光休闲。一曲曲天籁般的侗族大歌,一碗碗味美香鲜的酸汤,让远方客人为之流连忘返。贵州的味道,是空气里弥漫的酸,是舌尖上跳跃的辣,是食尽烟火的气息也不忘大山的恩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