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达峰理论研究
2022-10-13向俊杰
0 引言
自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向世界郑重承诺我国将“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以来,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发展理念越来越多地被体现在地方各级政府的工作规划和安排中,地方各级政府都在立足本地实情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努力开展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尤其是在碳达峰行动方案的制定和落实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前期对碳达峰理念普遍接触不多、认识不深,加上对新时期、新常态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尚未彻底到位,导致实践中对碳达峰的概念、意义和作用等认识和理解不统一、不到位,甚至还存有误解,部分地方或部门求快的做法不但于碳达峰目标的实现无益,还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本文将对碳达峰相关理论进行研究和分析,尤其是对碳达峰的概念、意义、作用等进行系统的分析,尝试在此基础上提出判断碳达峰目标是否实现的通用标准,并对照该标准对各地碳达峰实施路径提出建议,以期对各地对正确认识、理解和真正有效地实现碳达峰目标,理解和实践碳达峰发展理念有所增益。
1 碳达峰的概念及其意义
尽管目前对碳达峰没有一个严谨的、系统的和全面的定义,但是得到普遍认可的一个观点是:碳达峰是指一国年度CO
排放量在一段时间内达到历史最高值,之后进入平台期并可能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然后进入持续缓慢或快速下降阶段,是CO
排放量由增转降的拐点,标志着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实现脱钩
。由此可知:
小“刀客”们真是太厉害了,贝拉米都忍不住想拜他们为师了。你对篆刻感兴趣吗?欢迎加入《漫话国学》读者QQ群—123406105,把你的篆刻作品分享给我们,很快你就能在之后的“天生我才”栏目里看到自己的作品啦。
首先,碳达峰的责任主体是国家。碳达峰的提出和发展是与温室气体排放在全球范围内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造成的威胁密不可分的,正是在国际社会关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达成的多项协议的基础上,碳达峰才逐渐被人们提出和越来越多地得到各国政府的承认和认可的,从本质上来说,碳达峰是为了维持和保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而由各国政府承担的一种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义务或责任,即为了人类社会共同的未来,每个国家都应当在国家主权原则下主动减少其整体上CO
的排放量,而不能无限制、无限量地进行碳排放。碳达峰作为一种国家义务或责任,就决定了各地的碳达峰工作应当服从国家的统一部署和安排,不拖延、不抢跑,一切以大局为重。
其次,碳达峰的具体表现是年度CO
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碳达峰衡量的对象是一个国家的年度CO
排放总量,即一个自然年度内在一国境内所有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直接或间接产生的CO
排放总量,而不单单是指某一行业、地区或活动所产生的CO
排放总量。年度CO
排放总量达到历史最高值,是指立足于当下,相比于过去是最高值,对比未来也应该是最高值,而不能仅仅是停留在与过去相比较。由于未来事项的不确定性,碳达峰值的认定原则上具有滞后性,要想准确判断当下碳排放量是否为碳达峰值,必须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标准体系,而不能简单地把当前碳排放绝对量的最大值直接认定为碳达峰值。
根据表2和表3数据,采用理论计算与有限元仿真模拟的方法,得出了四边简支条件下双壁厚类方形蜂窝夹层结构固有频率的理论计算结果与有限元仿真模拟结果的误差,如表4所示。表4表明,通过2种不同方法得到的数据吻合度较好,这说明采用上述蜂窝夹层板理论模型,并代入精确的类方形蜂窝夹芯结构等效弹性参数,可得到较为精确的类方形蜂窝夹层结构固有频率。
再次,碳达峰的实现是一个动态过程,而不是一个瞬时动作。实现碳达峰标志着CO
排放量开始由增转降,但是并不意味着会是立即、持续、快速的下降。CO
的排放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没有革命性技术应用或其他重大变革出现的情况下,碳达峰后的一段时期内碳排放量一般会进入一个平台期并可能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然后随着经济、技术等客观因素的发展开始持续缓慢或快速下降,在此期间还有可能发生迂回反弹。碳达峰的动态性就决定了实现碳达峰目标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工作,那些想“一步到位”“毕其功于一役”的做法,是违背客观规律的。
再次,碳排放强度具有公平性。由于历史的和客观的原因,不同地区、行业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发展过程中对CO
排放量的需求也各不相同,在实现碳达峰的过程中,应当公平地考虑各地区、行业发展的现状和需要,统筹安排各地区、行业的碳达峰工作。碳排放强度从碳排放与其产生价值之间的关系出发,考虑和比较单位碳排放所能产生的价值,将其作为碳达峰判断标准基本指标,能够从本质上反映各地区、行业发展的环境代价和社会成本,并公平地评价各地区、行业对碳达峰工作作出的真实性贡献。
最后但并不是最不重要的,碳达峰标志着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实现脱钩。人类社会是一直不停地向前发展的,碳达峰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保证人们能够拥有一个共同美好的未来,经济发展是人类获得美好幸福生活的基本保障和最主要的体现。现阶段,从全球范围来看,绝大部分国家的经济发展都与碳排放密切相关,确切地说,都离不开对能源尤其是化石能源的巨量开采和利用。碳达峰后,能源消费方式和结构、产业结构和布局、人们日常生活方式等都将会发生重大变化,经济发展必将摆脱对能源尤其是化石能源巨量利用的依赖,实现与碳排放的脱钩,走向绿色、低碳和高质量的发展路径。
碳达峰是一个国家年度CO
排放量由增转降的拐点,是实现碳中和愿景的开端,实现碳达峰对一个国家来说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标志性意义。实现碳达峰意味着一个国家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开始做正贡献,也意味着其对相关国际性气候协议中的义务与责任实施了有效承担,同时还标志着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得以调整优化,环境污染得到控制和改善,社会经济实现了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碳达峰,对我国来说,既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也是一项重要的“环境任务”和“经济任务”,同时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和建设美丽中国奋斗目标的重要内容。
㉑㉒㉓迈克尔·H.亨特:《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褚律元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第122~123、124、120页。
2 碳达峰的判断标准
碳达峰的判断标准是指用来判断一个国家在当下某一年度的CO
排放量是否达到历史最高值,并预测未来CO
年度排放量是否还会增加的依据。碳达峰判断标准的确定,直接影响着碳达峰工作的发展方向和实现路径的选择,直接决定着是否能够真正按期实现碳达峰目标,同时也会对后期的碳中和工作产生重大影响。为保证碳达峰工作的效率和其根本目的的最终实现,碳达峰判断标准应当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以及对碳达峰工作的指引性。同时,碳达峰判断标准还应当能够适用于一国境内的不同行业、地区或不同经济主体等,以便国家能够在统揽和纵观全局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因情施策,统筹和协调全社会碳达峰工作的协同发展。
从前期各地的碳达峰工作实践来看,普遍存在着对碳达峰判断标准的错误认识,大都仅仅以CO
绝对排放量作为考察对象,认为只要控制住CO
年度排放总量增长或者只要CO
年度排放总量开始减少就是实现了碳达峰,并以此为基础人为地设定了达峰年份和达峰值。这种观点将碳达峰作为一个孤立的发展目标来对待,单纯地从控制和消减CO
排放量入手,将完成碳减排作为实际工作中的唯一目标和考虑因素,并且仅将当下的数值与过去相比较,有意或无意地完全忽视了与未来的对比。这不但于碳达峰目标的真正实现无益,更是从根本上与碳达峰工作的要求背道而驰,违背了党中央“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部署的初衷。
碳达峰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协同发展,并不是只简单地、片面地追求减少CO
排放量,而是要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口增长等的基础上,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优化、日常生活方式转换等措施来转变发展方式和提高发展质量,以便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危害与威胁。碳达峰包含着“发展”和“减排”两个因素,发展是减排基础上的发展,减排是发展过程中的减排,发展是目的和结果,减排是手段和保障,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一体。无减排的发展已经给我们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威胁,如正在面临的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灾害等;同样,无发展的减排也将会给我们带来不可逆的损害,极端情况下甚至会引起战争、瘟疫等。因此,碳达峰判断标准必须要同时包含“发展”和“减排”两个因素,而不能只关注其中一个因素忽略另一个因素,那种仅仅以CO
绝对排放量为考察对象的判断标准,不可能构成科学、合理的碳达峰判断标准。
从碳达峰的目的和包含的要素来看,现阶段碳达峰的判断标准应当包括两个基本指标:碳排放强度和生产总值。碳排放强度是指每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所带来的CO
排放量,碳排放强度的大小直接反映了每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产生的CO
排放量的多少。生产总值是指国内生产总值和国内其他经济主体在一定时期内(一个自然年度内)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
之所以将碳排放强度作为碳达峰判断标准的基本指标之一,是因为:
碳排放量(以“C”表示)等于碳排放强度和生产总值的乘积,即:C=A×Q。只有当A×Q的值停止增长或逐渐减小,碳排放峰值才会出现,才能符合碳达峰的结果要求;只有当Q不断增加或变大,才能保证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等各种发展目标不会或很少受到碳减排政策或措施的影响;只有当A呈现出不断下降或变小的趋势,才能保证A×Q的值会停止增长或逐渐减小。
首先,碳排放强度具有稳定性。碳排放强度与一定时期内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主要受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布局、客观技术水平、社会发展阶段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不受或很少受到政策性因素或突发事件的直接影响。在特定的社会或经济发展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总是趋于一个平稳的变化过程,因此,从整体上来看一定时期内的碳排放强度具有稳定性。碳排放强度的稳定性,不仅能使其与过去相比较,而且也能对未来进行高度确定性的预测,将其作为碳达峰判断标准的基本指标,有利于判断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1)碳排放强度(以“A”表示)逐渐变小;
本文通过对北侗九寨“嘎花”对文学经典的引用的初步研究,展示了北侗九寨人酷爱唱歌的人文精神、婚嫁中喜欢唱“嘎花”的浪漫主义精神、“嘎花”对文学经典引用的文学价值。北侗九寨“嘎花”对文学经典的引用是北侗九寨民间文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北侗九寨“嘎花”对文学经典的引用,不仅仅是侗族文化继续被汉族文化同化的表现,也是处在边远山区的封闭社区不断开发和发展的表现。
碳达峰的实现,必须要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其次,碳排放强度具有全面性。碳达峰是高质量发展基础上的达峰,碳达峰的判断标准应当同时兼顾“发展”和“减排”两个因素,不能偏废其中任何一个。碳排放强度是综合衡量发展与碳排放关系的最直接的指标,不但包含着发展和碳排放两个因素,而且通过考察发展的质量或者碳排放的效用将两者有机地联系起来,将其作为碳达峰判断标准的基本指标,能够保证判断结果的严谨性和真实性。
同时,还应当注意到,实现碳达峰并不需要A的下降率一定要大于或等于Q的增长率,因为即便是运用最简单的数学运算规则,我们也能知道当Q增长50%的时候,只要A的下降率大于或等于1/3时,就能保证C不会变大。A下降率的大小或多少,应当取决于经济发展速度。
3)碳排放强度和生产总值之乘积停止增长或逐渐减小。
语文课堂更加需要注入新的活力,更加的需要翻转课堂的引入。语文教师可通过多媒体信息资源提供层次化微课的引入,对良莠不齐的学生进行知识的引导,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引入,带领学生进入中国传统文化、世界文化的知识海洋,这样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能够满足不同知识结构学生的需求,符合了广大学生的认知能力。[3]通过课堂的互动性教学,形成知识的互动,通过任务启动性教学,让学生在任务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针对性的破解问题,使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消化知识,更加形成对知识的渴求。
1981年,邓聚龙教授首次提出了“灰色系统”这一概念。1982年,邓聚龙教授发表的论文“The Control Problems of Grey Systems”和《灰色控制系统》,标志着灰色系统理论的诞生。灰色系统理论通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开发和挖掘有用信息,探索研究对象的客观规律[17-22]。
2)生产总值(以“Q”表示)不断增大;
3 碳达峰实施路径分析
由上述分析可知,各地要想真正、早日实现碳达峰目标,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就应当把关注点和重心放在降低碳排放强度上,而不能仅仅关注CO
排放总量的控制与消减,更不能简单粗暴地通过行政手段搞运动式“攀峰”或“减碳”。
根据山羊的体重,分大、中、小3种。小羊按15 mL、中等羊17 mL、大羊按20 mL灌服。根据所需的药量,按整袋计算,倒入桶中,加相应数量的水。将羊分群赶入固定在活动保定栏中,人员进行分工:2人抽药,1人用自喷漆标记,2人保定羊,2人用注射器向羊口中推药。280只羊大约需要1 h。
降低碳排放强度,首先应当从根本上转变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从早期的“单一目标发展”转换为“多目标协同发展”或“综合目标发展”。碳排放强度不仅与CO
排放量相关,而且与经济发展水平、方式和速度等也密切相关,碳排放强度的降低应当是碳减排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共同作用的结果,片面追求碳减排或经济发展都不能实现碳排放强度的降低。因此,各地在实施碳达峰工作的过程中,应当将实现碳减排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鼓励和促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等多个目标进行统筹协调,或作为一个综合性目标来追求。
降低碳排放强度,其次应当把调整产业结构布局、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引导生活方式转变等作为主要抓手,齐抓并管、多措并举、协同推进。只有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布局,鼓励、支持和促进高产值、高附加值、高利润行业或经济体的发展,同时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替代,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在全社会倡导和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单位碳排放所能产生的价值,保证经济社会的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降低碳排放强度,再次还应当实事求是,尊重历史、遵守客观规律,不盲目跟风、不急于求成。认真对待地区、行业或不同经济体之间横向或纵向之间的差异,立足本身实际情况,坚持以实干求突破,以创新促发展,不搞“一刀切”,也不搞“突击冒进”
。科学制定碳达峰工作规划,稳步实施各项步骤和措施,在现有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紧跟党中央“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布局和工作节奏,逐步降低碳排放强度并按时完成碳达峰目标,是各地开展碳达峰工作必须要坚守的最基本的要求。
此外,降低碳排放强度还应当兼顾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坚持公平优先,尤其需要注意避免“减碳”成本从城市向乡村转移、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从工业生产企业向社会普通大众转移。
4 结语
总之,碳达峰目标的实现是一个科学、严谨和系统的工作体系,其不仅影响着当前经济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而且其实现的时间和量值也直接决定“碳中和”实现的可能性与成本
,正确认识、理解和运用碳达峰相关理论,才能保证各地区、行业或不同经济体按照党中央“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布局有序开展各项工作。
[1]胡鞍钢.中国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及主要途径.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3).
[2]国家发改委:坚决纠正以碳达峰碳中和为名的“一刀切.中国青年报,2021-08-18(3).
[3]邢丽峰.公共机构“碳达峰”“碳中和”路径探析.中国机关后勤,2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