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碳金融碳交易现状分析和发展建议
2022-10-13俞增盛宋丹丹
0 引言
碳金融是当前我国金融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正式上线交易,不仅为碳减排释放价格信号,提供经济激励机制,而且将资金引导至减排潜力大的行业企业,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
在碳金融创新实践方面,金融机构的积极参与是成熟碳市场建立的必要条件之一。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金融市场,绿色金融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但在实现“双碳”目标的道路上,还存在着一定的挑战。
1 国际现状
现阶段,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绿色金融体系较为成熟,尤其以欧盟为代表的绿色金融发展相对领先。欧美发达国家的绿色金融从法制制度、市场主体和绿色金融工具等方面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在绿色金融政策体系方面,各国政府及央行不断加强绿色金融顶层设计,制定相关法案、政策,在绿色债券、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等产品领域已形成较为成熟的产品体系。
1.1 欧盟
欧盟是绿色金融发展历程中的主要参与者与先行者,在绿色金融顶层设计方面较为完善和成熟。欧盟首先将《可持续发展融资行动计划》作为指导性文件,对可持续活动的分类、可持续投资基金、可持续指数等多方面作出规定。其次以《欧洲绿色协议》为纲领性文件,提出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此外还发布了《欧盟可持续金融分类方案》《欧盟绿色债券标准》《气候基准及信息披露规范》等报告,为绿色环境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了界定标准和参考范例。2022年3月15日欧盟理事会正式通过碳边界税提案。
针对无人机摄影测量系统而言,其包括如下部分:即硬件系统、软件系统等,其中,硬件系统由以下部分组成即组成电源的系统、固定的飞行翼与无人飞行平台以及无人机遥感设备等。而软件系统由以下部分组成,即传感器、以及各种系统,诸如自动控制的系统、监控系统、后期数据处理软件的系统等,其中传感器带有遥感设备。而在使用过程中,先分析其技术调试情况。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确保整体技术的应用与控制,最终提升整体系统的应用性能。
1.2 英国
2003年,英国提出推进低碳发展,并在2008年出台《气候变化法案》进一步强化绿色金融顶层设计。同时,伦敦证券交易所、英格兰银行等金融机构,用金融手段推动绿色环保产业发展,并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新技术、新材料。2012年英国成立绿色投资银行,以市场化手段吸引社会资本投入,促进绿色经济转型。2021年6月30日英国财政部和英国债务管理办公室发布了绿色融资框架,规定了如何识别、甄选、验证和报告绿色项目。符合规定的项目可以从这些融资工具的收益中获得融资。
1.3 德国
目前,中国已形成多层次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其中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发展较快,体系相对成熟、规模居世界前列。除此之外,以我国国情和行业特点为基础,发展出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绿色PPP等金融产品。2020年7月,财政部、生态环境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三方共同发起设立了国家绿色发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多省市开展了绿色PPP方面的实践,涵盖污水处理、流域治理、垃圾焚烧等领域。
1.4 美国
与生态环境、财税、金融监管等多部门协作,从建立绿色金融政策支持体系、构建支撑绿色发展的绿色金融支持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加大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力度、积极创建绿色金融的良好发展氛围等方面展开工作。应加快推进通过法律手段,强化披露,逐步实现重点行业的气候披露、ESG披露强制化,并统筹推进监管措施,保证各类绿色金融市场有序运行、蓬勃发展。此外,在绿色金融市场与产品方面,除了完善各类市场产品组成、加强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推动其与金融科技结合外,还应加快与国际绿色金融的接轨步伐,进一步扩大绿色资金的国际流动,试点开放国内绿色金融市场,并积极倡导国际绿色金融多边与双边合作,尽快填补配套规则空白,为碳金融市场发展打牢基石,鼓励多元化主体参与碳市场,对企业开展碳交易、碳金融业务进行税收减免等。
绿色金融科技支持也是我国绿色金融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在政策的积极倡导下,行业内利用数字和科技等来解决绿色金融发展的难点和痛点,加速行业发展。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部署明确“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是仅次于货币、信贷政策的第三大工作,要求做好政策设计和规划,引导金融资源向绿色发展领域倾斜,增强金融体系管理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的能力,推动建设碳排放交易市场为排碳合理定价。
2 国内现状
我国的绿色金融在实践领域和理论体系等方面借鉴了国际的研究和范例,同时不断建立自有的顶层设计和体系。与国际上部分国家自下而上、由金融机构推动绿色金融发展模式不同的是,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建设主要由政策推动。
与国际相比,虽然我国绿色金融起步较晚,但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目前在绿色金融政策体系、激励机制、披露要求、产品体系、监管体系和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2.1 政策体系
2015年我国推出了一系列环境污染治理的政策意见。如发布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推广绿色信贷、排污权抵押等融资,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发布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上市公司披露信息等,为后续国内绿色金融的全面快速发展提供了先行的政策实践。2016年建立绿色金融体系被写入我国“十三五”规划,还相应出台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2021年“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绿色金融将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主要抓手。我国目前在绿色金融的宏观顶层设计、微观评估标准等方面构建了一个全面的政策框架,已成为全球首个建立了系统性绿色金融政策框架的国家。
2.2 激励机制
根据期望理论,当个人预期到努力能够提升绩效,绩效能够带来奖赏,而奖赏与个人期望目标一致时,个人会采取积极的行动以提升绩效,并且努力程度受到效价与期望值的影响。基于此,教师可将沙盘实训课程的目标效价进行罗列,并说明实现目标所具有的可能性。
2.3 产品体系
德国的绿色经济发展始于民众和政府对环境问题和生态意识的高度重视。自1972年德国政府颁布《废弃物处理法》以来,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相关的政策,为绿色金融发展打下了基础,使其成为世界上绿色金融立法最完善的国家之一。同时,政府通过支持银行,运用资本市场开发相应的金融产品,为企业环保项目提供低息贷款。如复兴信贷银行推出“生态建筑计划”“旧房节能改造计划”“可再生能源”和“太阳能发电计划”等项目,帮助德国迈入全面的能源转型阶段。同时,德国政府还大力发展绿色保险来加强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
随着绿色金融的政策体系构建,我国逐渐发展出了由中央到地方、多层次、创新性的一系列激励机制。如央行已将绿色债券和绿色贷款纳入央行贷款便利的合格抵押品范围,农业发展银行正积极探索排污权、用能权、碳排放权等绿色权益担保方式。另外,人民银行于2021年6月发布了《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未来将对我国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业务的开展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并实施激励约束,评价结果也将被纳入政策和审慎管理工具。
2.4 绿色金融科技发展
水库枢纽由大坝、溢洪道、输水洞、泄洪洞和水电站等五部分组成。大坝为浆砌石重力墙式堆石坝,坝高46 m,长350 m。
3 上海现状
2021年10月,上海发布了《上海加快打造国际绿色金融枢纽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施意见》,支持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推动金融市场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合作与联动发展,促进以碳排放权为基础的各类场外和场内衍生产品创新,推动金融机构积极稳妥参与碳金融市场建设,丰富碳金融市场参与主体。发展碳排放权质押、碳回购、碳基金、碳信托等碳金融业务,增强碳金融市场活力,更好服务产业绿色转型升级。
同时,还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提升绿色信贷规模和占比,强化对绿色项目的信贷服务支持,大力发展绿色债券,创新绿色保险产品,完善绿色金融信用体系。持续推进资本市场为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绿色服务等重点产业提供多样化融资支持,支持节水型城市、海绵城市、低碳发展实践区和生态工业园区等建设。
此外,逐步推动建立金融市场环境、社会、治理信息披露机制,通过社会责任报告、企业公告、绿色金融年度报告等形式,鼓励上市公司加强绿色信息披露。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绿色认证、环境咨询、绿色资产评估、碳排放核算、数据服务等绿色中介服务机构,在碳资产管理、碳足迹管理、碳信息披露、低碳技术认证等领域形成全国领先的中介服务体系。
4 碳金融碳交易现状分析
4.1 碳金融发展缓慢,需加强配套
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金融市场,绿色金融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但在实现“双碳”目标的道路上,还存在着一定的挑战,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与碳中和目标不完全匹配、对气候转型风险认知和分析能力不足、碳市场对外开放程度较低等。碳金融创新不足,当前阶段碳期货市场尚需时日,全国碳市场缺乏衍生交易产品来满足企业规避风险和价格发现的作用,也缺乏碳减排融资渠道。碳金融发展需要财税等配套政策的大力扶持,然而碳市场尚处于初期阶段,部分政策规定还存在空白,导致企业在交易中遇到困难,例如目前碳交易指标未被认定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税务专管机构要求企业参照无形资产转让全额缴纳增值税,产生较高税负。
4.2 碳交易基础不成熟,需引导需求
对比图4(a)和图4(b)可以看出,前向散射电子角分布曲线存在波动。这是由于前向散射电子数目较少,低能射线作用时,其电子数目比背向散射电子数目低3~4个量级,所以角分布在部分统计粒子数目较少的角度区间内存在统计误差,但是整体上与背向散射电子具有相同的角分布规律。
4.3 碳服务市场不完善,需提升供给
目前,碳服务市场在标准体系、LCA数据库开发和碳交易服务平台等重点领域加快补充完善。如国际碳核查技术标准为全行业,国内碳核查技术标准按照各行业分类制定,需推进国际和国内碳核查技术标准衔接,提供企业满足国际碳排放量核查需求的咨询服务,支撑企业参与国际贸易。欧洲EEX能源交易所、欧洲ICE交易所、美国芝加哥商业交易所和韩国KRX交易所是国际最有影响力的四大碳交易机构,发挥了重要的市场化减排作用,助力碳减排和低碳发展。目前国内出口型企业为满足国际贸易需求,主要通过国际交易平台开展碳交易和委托国际机构开展碳核查等咨询服务,需加快国际自愿碳交易机制、服务体系学习借鉴,并通过重点地域先行先试,促进国际和国内碳交易市场接轨。
5 措施建议
5.1 加快推进绿色金融的法制化进程,完善碳金融支持与激励政策
美国的绿色金融发展以“超级基金”为起点,规定了基金来源、支持项目与方向、责任划分、赔偿、清理等,进一步明确了绿色经济发展的实施准则,为多数国家建立土壤污染管理制度提供了范本。同时,美国也注重以绿色产业来拉动绿色金融,如对清洁能源和高端车辆制造项目提供担保等。除此之外,美国拥有丰富的绿色金融创新产品,如在绿色信贷方面,推出支持节油技术发展的无抵押优惠贷款。在纽约、康涅狄格和夏威夷等州成立绿色银行,运用创新的商业模式吸引民间资金投资绿色行业。在绿色保险方面,成立专业的环境保护保险公司,在强制保险方式、个性化保险设计、政府担保等方面创新。
目前,无论是已运行多年的区域碳市场,还是启动交易初期的全国碳市场,市场调控机制和交易品种单一。全国碳市场仅限重点排放单位参与交易,控排企业普遍倾向于保守地完成履约而缺乏交易意愿,交易规模小、流动性不足导致市场活跃度低,难以为市场的全面深化发展提供支撑。目前,交易主要集中于履约截止前,碳价波动大,市场“潮汐”现象较明显。我国除了电力、钢铁、水泥等重点企业外,中小企业参与碳交易需求旺盛,需加快推进中小企业尤其是出口型企业碳交易和碳金融服务,应考虑国家强制碳交易市场和中小企业自愿交易市场进行分类制度设置和分级推进市场交易。
5.2 加快建设上海市碳普惠机制,推动碳交易国际板
加快推出上海碳普惠机制,丰富碳普惠应用场景,将更多公众与个人低碳行为纳入碳激励范围,为开展碳金融业务提供广泛的基础。为“小、微、散”项目建立统一标准的碳减排方法学,打通对接上海碳市场抵消机制的消纳渠道,形成基于碳市场的激励机制,作为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的补充,进一步拓展碳市场体系边界。
积极推动碳交易市场国际板建设,既引导国际资本参与我国碳交易市场支持企业低碳转型,又促进跨国企业和出口型企业积极响应国际供应链下的绿色低碳发展需求。2021年8月18日,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正式发布了《关于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自主发展自主改革自主创新的若干意见》,赋予临港新片区更大的自主发展、自主改革、自主创新管理权限,推进新片区金融开放创新发展,完善全球资源配置功能,加大金融改革创新力度,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级。2022年3月,欧盟理事会已正式通过碳边界税提案,因此应充分发挥临港新片区金融创新的制度优势和上海拥有的碳交易与碳咨询服务能力综合优势,加快建设继欧盟、美国、澳大利亚和韩国后第五大国际碳交易市场非常有现实意义。
村里的乡亲们都知道,在他父亲得病的五年多里,兄弟姐妹中阿强是回来探望最勤的,医疗费用也都是阿强一个人担的……父亲去世那几天,他更是没合眼,忙前忙后顾不上休息,好不容易有闲工夫却只是坐在一边两眼直直地愣神儿。乡亲们都说,王家是攒了八辈子的福生了个这么个有孝心的儿子。
(1)变量选取。根据上文的理论分析,本文选择了以下变量:内部控制评价主体、内部控制缺陷发现及整改、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真实性及会计稳健性,具体变量定义如表1所示:
一要端正潜力建设指导。当前,随着国家综合国力整体跃升、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国社会结构、治理方式、经济成分和人的价值观念等都发生深刻变化,迫切需要用新的思维、新的理念来思考筹划国防动员潜力建设。要充分认识潜力建设不仅是国防动员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国防动员准备的起点和基础,在国防动员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潜力建设的质量,决定着国防动员准备的质量,关系国防动员实施的成效,影响作战任务的完成。因此,只有把潜力建设作为基础性、战略性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党委工作规划,抓紧抓实、抓精抓细,才能为快速动员、精确动员夯实有力基础。
5.3 加快完善碳中和标准体系,开发碳核查LCA数据库
国务院《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建立重点企业碳排放核算、报告、核查等标准,探索建立重点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标准。积极参与国际能效、低碳等标准制定修订,加强国际标准协调。丰富低碳技术供给,鼓励减排项目碳资产开发并参与碳交易,通过碳市场机制实现技术的绿色低碳价值。强化与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相关的计量、核算与信息披露,完善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更好地助力各类主体实现“双碳”目标。在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基础上,优先开发纺织品、机电产品、汽车部件、医药用品和工程机械产品等量大面广产品门类碳核查LCA数据库,以支撑各类企业在国际贸易中面临更为突出的碳核查需求,也帮助企业积极应对欧盟碳边界税等国际贸易新形式,并提供解决方案。
5.4 加强提升碳中和服务能力,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上海应利用好国际碳咨询和交易服务机构中国总部均设在上海的地域优势,大力推广绿色低碳服务,引导政府和公共机构率先碳中和,并打造各类“零碳”示范。同时,在抓好重点碳排放企业碳管理的基础上,落实好重点排碳企业碳管理岗位培训和能力建设,并开展更为广泛的碳中和能力建设。上海也应充分利用好高等教育资源优势,通过课题研究、技术创新、学科建设等多种方式,开展人才队伍培养和技术产品开发,以满足各类企业对于碳核查和信息发布需求、碳中和技术采购和实施需求、企业碳管理人才和碳咨询服务机构服务人才的供应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