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创新创业环境分析*
2022-10-12孙晓辉侯宝真张向平
王 妍,孙晓辉,杨 洁,侯宝真,张向平,徐 梅
(甘肃省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甘肃 兰州 730030)
1 甘肃省创新创业环境现状
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对促进地区创新创业具有强有力的支撑和推动作用。甘肃省在经济发展、政策支持及示范带动方面不断推进创新创业环境建设。
1.1 主要城市经济发展情况
兰州市、张掖市、金昌市和庆阳市是甘肃省主要的几个工业城市,其中,兰州市作为省会城市,拥有比较齐全完整、服务水平较高的基础设施,2019年—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均占全省32%左右,经济基础相对较强,总体经济运行保持平稳态势;张掖市作为河西走廊上的工业和科技重点城市,经济增长较快,2021 年较2020 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67%;金昌市作为甘肃省重要的工业城市,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达19.52%,为几个城市中增长最快的城市;庆阳市作为甘肃省东部重要城市,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以石油化工为主的工业体系,2019年—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1-2],见表1。
表1 2019—2021年甘肃省几个主要城市生产总值情况
1.2 创新创业政策环境
2015年至今,甘肃省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决策部署,先后制定出台了多个实施方案、措施等文件。
(1)甘肃省人民政府印发了《甘肃省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方案》,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创新管理优化服务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从强化政策供给入手,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
(2)省级层面出台了《甘肃省深入推进“互联网+”行动实施方案》《甘肃省加快众创空间发展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实施方案》《甘肃省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措施》《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实施方案的通知》等政策文件,修订出台《甘肃省促进科学成果转化条例》《甘肃省技术市场条例》,完善了科技成果市场支撑政策,强化了扶持措施,多角度、全方位支持甘肃省开展科技创新。
(3)甘肃省科技厅制定了《甘肃省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和管理办法》,修订了《甘肃省众创空间管理办法》《甘肃省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办法》,印发了《甘肃省科技创新型企业认定和管理办法》《甘肃省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指导办法(试行)》,努力支持甘肃省创新孵化,为全省开展双创奠定了基础。
甘肃省基于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及甘肃省针对创新创业政策的多重利好叠加效应,使双创发展从科技成果转化到企业孵化均逐步有了制度规范和政策支持,支持双创的政策环境已较完备。
1.3 创新创业金融环境
为发挥金融在双创中的积极推动作用,2015年—2017年,甘肃省设立了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技术创新驱动基金、甘肃省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甘肃现代农业产业创业投资基金、甘肃省现代服务业创业投资基金、甘肃省高技术服务业创业投资基金等多项政府基金,引导带动社会资本投向甘肃省新旧动能转换重点领域,加大力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充分发挥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杠杆作用。
2016年7月,兰州科技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和兰州科技创新创业风险投资基金总规模达20亿元,由兰州市政府出资5亿元、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科技创新驱动引导基金出资5亿元、社会资本出资9.8亿元、金城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出资0.2亿元共同组建。基金的投入将极大地推动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更好地服务兰州市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更强有力地支持大众创新万众创业。
2017年1月,甘肃省科技发展投资有限公司与上海久有基金管理公司共同设立总规模6亿元“兰白试验区张江创新创业投资基金”,采用“基地+基金”的模式将资本和创新创业结合在一起,是探索东西区域合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一种新模式。
2018年7月,丝绸之路国际知识产权港设立了总规模1亿元的“兰州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运营基金”,促进了高价值专利和优秀版权产业化发展。用于知识产权转化过程中的股权投资,目前已投资“智慧停车”等3个重点产业知识产权项目。
2020年10月,兰州高新区创业中心成立10.1亿元兰州高新久有基金、1亿元的中农创瑞专项基金两只风险投资基金。与金城资本合作设立4.5亿元兰州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基金,与兴陇基金共同发起设立2 000万元的天使投资基金,积极协助甘肃省十大产业基金全部注册在兰州高新区,现已有数据信息、清洁能源、中医药等9只基金在兰州高新区注册。
2022年3月,兰州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设立科技成果转化风险投资基金。该科技成果转化风险投资基金首期规模5 000万元,将重点支持兰州大学具有一定创新基础和良好产业前景的科技成果。
1.4 创新创业人才保障
2015年—2021年甘肃省共举办11期“甘肃省科技企业孵化器从业人员培训班”,1 200余人获得科技企业孵化器从业人员资格证书,联合成都科技企业孵化器协会举办5期创业孵化中高级管理人员培训班,20余人参加培训。全省共认定省级创业导师242名,推荐国家级创业导师10名,开展了全省首期创新创业导师能力提升培训班,70余名创业企业家、管理人员参加了培训。全省还累计培养创新工程师300余人。各类培训为甘肃省创新创业提供了人才保障。但甘肃省创新培训师培养仍处于空白,培训主要依赖于省外师资团队。
1.5 创新创业平台环境
(1)创新创业平台。“大型仪器协作共享平台”面向社会开放科研仪器设备和设施共计3 118台(套),创新创业者可以通过云服务平台找信息、找资源、找资金、找设备、找服务,享受“一站式”的“指尖服务”。目前,“科聚网”作为甘肃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已整合了包括各类文献信息8.2亿条,交易创新券7 975.13万元,科技成果19 488项,咨询专家5 490人,累计访问量为858 535人次[3]。
(2)创业孵化载体。截至2021年底,甘肃省认定省级众创空间145家,其中专业化的17家,国家备案的32家,国家专业化的1家;认定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7家,国家级12家。全省各级各类孵化器数量77个;在孵企业数量2 749个;带动就业人数30 531人(其中应届大学生3 015人);专兼职创业导师836人;举办创新创业活动991次、各类培训623次。拥有各级各类众创空间数量256个,当年服务的创业团队数量4 111个,服务初创企业数量2 625个;带动就业人数36 968人(其中应届大学生5 854人);专兼职创业导师3 740人;举办创新创业活动3 169次、各类培训2 540次[4]。
(3)创新资源交易平台。2020年12月,兰州科技大市场开发建设了科技创新券管理平台和应用平台。征集大型科研仪器1 054台(套),在网络平台实现了12大类622小类检验检测服务,汇集科技服务机构的服务内容、科研仪器信息、科研条件资源等信息,实现了网上预约服务、线上结算科技创新券的功能。近两年,为充分发挥甘肃省科技创新券服务管理机构职能,累计引导和帮助2 749家中小微企业和创新团队精准对接服务机构,完成科技服务19 114项,补助科技创新活动研发投入6 468.37万元,累计促成492项科技成果在甘肃转移转化,促成技术交易20.87亿元,帮助高校、院所、中小企业享受减免税5 935.86万元,其中催生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等科技成果231项,申请专利6 962件,有效降低了科研成本,激发了创新主体的活力,为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直通机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通过科技服务机构直接兑现科技创新券,为中小微企业和创新创业团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补助研发投入6 468.37万元[5],有效引导和促进创新主体与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服务机构产学研用合作,为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提供了有力支撑。
1.6 创新创业城市环境
张掖市、金昌市、庆阳市分别获批省级创新型试点城市,经过几年的运行,启动建设了多个创业创新示范基地,搭建了创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张掖市资源禀赋、产业特征、区位优势、发展水平等基础条件优越,该市明确以建设生态经济功能区为主攻方向,以创新带转型,以转型促跨越,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
金昌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体制机制,培育创新主体,搭建创新平台,优化配置区域创新资源,强化政策落实,大力营造创新氛围。
庆阳市立足现有基础,突出庆阳特色,通过全面推进“六大工程(创新体系建设、科技孵化器建设、人才提质增量、合作与交流、知识产权保护、科普入企进户工程)和五大行动(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行动)”,全市创新环境持续优化,创新资源日益丰富,创新主体充满活力,创新服务更加高效,财政科技支出和研发投入强度持续提升。
2 甘肃省创新创业环境存在的问题
2.1 创新创业活跃度不够
甘肃省创新创业宣传力度较弱,社会对创新创业认知度和参与热情不高,“崇尚创业、支持创业、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文化还未完全形成。从创业要素方面来说,资源较分散,产业虽有一定聚集,但还不够深入。甘肃省创新创业发展主要靠政府引导、政府推进,呈现出明显的“官推民进”的特点,社会层面创新创业活跃度还不高。
2.2 孵化载体运作模式单一
甘肃省创业孵化载体运营模式单一,盈利手段不多,部分创业孵化中心只能靠政府补助、房租、餐饮、会员费等收入勉强维持经营,有的因缺乏好的投资项目面临亏损的困境。创业孵化机构也缺乏行之有效的运营组织模式,发展专业化程度不高,项目缺少特色亮点,品牌影响力和集聚力比较有限。
2.3 缺乏专业人才
人才匮乏始终是制约甘肃省创新创业发展的最大桎梏,近几年甘肃省人才队伍数量虽不断增加,但专业化服务队伍还难以满足全省创新创业事业发展需求。由于甘肃省财政收入较低,工资福利待遇与其他省市差距较大,且缺乏激励机制,加剧了人才紧缺的问题;同时创新型人才流动壁垒过高,也对人才培养与产业结构升级产生负面影响,进一步制约了全省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2.4 投融资难度较大
资金是创业者面临的最大难题,甘肃省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投资主体单一,融资渠道不畅,大部分企业依靠场地租金和政府补贴来维持生存,与投融资机构的合作关系还不够紧密,有相当一部分孵化机构与专业投资机构没有建立合作关系。同时,大多数初创企业主要依靠天使投资和种子资金获得融资,并且大量初创型企业因难以从银行融到资金,不得不转向小额贷款、民间借贷和网络贷款平台,使融资成本居高难下。因此,欠缺资金已成为制约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成果转化的主要瓶颈。
2.5 产业宽度广度不足
甘肃省各产业都得到了一定发展,但仍然与发达地区差距较大。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较快,但与发达地区还存在较大差距。2019年—2021年,甘肃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分别达到了1052家、1229家、1354家[6-7]。对比四川省,2021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 247家,高新技术企业步入“万家时代”[8]。广东省培育了一批以科技领军企业为代表的科技型企业集群,2021年,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6万家,数量为全国之最[9]。
2019年—2021年,甘肃省通过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并获得入库编号的企业数量分别达到了678家、1 194家和1 846家。甘肃省产业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和新材料技术领域,产业整体发展宽度和广度不足,重点发展新兴及特色产业是今后的趋势。
3 优化甘肃省创新创业环境的对策建议
3.1 不断提高创新创业活跃度
甘肃省可通过持续组织“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甘肃分会场活动,与全国同步举办成果展示、现场互动、主题论坛、项目路演、电视晚会、大型招聘等各类活动来提高社会活跃度,同时为广大创客提供思想和经验交流的平台;还通过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甘肃赛区)赛事等各类赛事的举办,吸引更多地创业者和投资者参与其中。此外,持续开展的创业导师陇原行系列活动,不仅进一步营造了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还推动了创新创业项目快速发展[10]。
3.2 加快推进创新载体集群化发展
甘肃省需大力优化孵化环境,强化孵育能力。进一步规范省级众创空间认定和管理,推进运营模式向专业化、全链条化转变,强化产业扶持和资源整合,突出产业链和供应链的价值导向。大力推进孵化器管理的高质量转变,提升孵化器服务水平、孵化绩效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高省级孵化器质量要求,降低认定标准和条件,引导孵化器向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依托甘肃省创业孵化协会,整合全省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资源,搭建包含金融、法律等多种资源的共享服务平台,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同时,组建科技金融和科技成果转化专家委员会,更好地对接政府、创投基金、产学研等优势资源,推动创新创业项目落地孵化。联合各孵化载体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互通有无,从资金、管理、技术、服务等多方面为在孵企业提供“组合拳”式服务。积极推动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孵化机构建设,发挥集群效应,培育一批优秀孵化机构。
3.3 培育创新创业专业化队伍
甘肃省通过多种形式培育创新创业专业化队伍。可持续开办孵化器从业人员、孵化企业管理人员培训项目,形成高水平、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服务队伍;持续开展“创业导师陇原行”活动和省级创业导师认定工作,组织培训,完善创业导师任职标准和准入机制,提高导师团队的素质和质量;建立完善的导师绩效考核制度,对优秀的给予奖励。完善创新型人才流动机制,破除流动壁垒,推动创新性人才可持续性流动,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3.4 健全投融资支撑体系
投融资平台的建设是科技金融发展的重点,可吸引社会力量与政府共同创立投融资服务机构,为科技项目提供金融服务。鼓励各类孵化载体与银行建立政策性融资担保合作,为小微企业和创业者提供融资渠道。鼓励银行创新和推出适合众创需要的金融产品和运行模式。在政府资金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提高资金使用率。探索灵活多样的投融资途径,形成多元化的融资方式,为创新创业企业提供可靠金融支撑。
3.5 探索构建企业创新联合体
构建创新联合体,将分散的资源和要素进行有效组织,形成目标一致、相互协同、内生动力强、创新效率高、创新成果迸发的创新创业机制。发挥领军企业的牵头地位,利用其自身市场、研发等优势,对接高校、科研院所,协调各主体在创新联合体中的行为,进而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