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题客座主编介绍

2022-10-12

发光学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稀土物理学科学技术

刘泉林,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1998年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凝聚态物理专业获得理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98—2000年)、副研究员(2000—2005年),北京科技大学教授(2005年至今)。期间,为日本国家材料研究所STA Fellow(2001.1—2003.1)和访问学者(2003.10—2004.3)。主讲本科生课程《统计物理》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导论》,以及研究生课程《晶体衍射与结构分析》。目前研究方向为无机发光材料以及长余辉发光材料。荣获2004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9年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21年稀土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梁宏斌,中山大学化学学院教授。2001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物理学会同步辐射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稀土学会发光专业委员会委员、稀土晶体专业委员会委员,《发光学报》、Materials Research Bulletin编委。2014年与2019年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2018年获重庆市自然科学奖、中国有色金属科学技术奖。长期从事稀土发光材料研究。

段昌奎,(Researcher ID:AAJ-9567-202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导。1993年和1998年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分别获得物理学学士和凝聚态物理学博士学位。1999—2003年和2006—2010年先后在新西兰Canterbury大学和中国香港城市大学做博士后和访问学者,2011年回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作至今。长期从事固体掺杂及点缺陷的机理、固体发光、固态量子体系等研究,主要手段为基于密度泛函的第一性原理计算。2007年领衔获得重庆市自然科学一等奖;提出稀土f-d跃迁简化模型和第一性原理-唯象模型相结合方法并推广应用;发展了多种基于稀土或过渡金属激活离子荧光的温度传感方案。在包括Science(1),Nature Communications(2),Physical Review Letters(10),Physical Review A/B/D(29),Chemical Society Reviews(1),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s(1),Nano Letters(1)等在内的期刊发表240余篇SCI科研论文,SCI他引5 400余次,高引因子HI=42。目前主要从事过渡金属[(nd)N]和后过渡金属[(ns)²]离子激活的光功能材料、固体中的点缺陷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马崇庚,重庆邮电大学光电工程学院教授(中英交叉创新研究院院长)/波兰卡迪娜尔·斯蒂芬·维辛斯基大学讲席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学士/博士(1998—2008年),欧盟“Mobilitas”博士后基金获得者(2010—2013年),意大利维罗纳大学访问教授(2017年)。中国稀土学会光电材料与器件专业委员会委员,《发光学报》青年编委,Optical Materials:X客座编辑。重庆市高校理论物理创新团队负责人,重庆市物理学协会理事,重庆市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协会理事。研究兴趣聚焦固体光谱学理论以及光学材料的第一性原理设计。现已以通讯作者身份在J.Am.Chem.Soc.,Adv.Funct.Mater.,Phys.Rev.B等国际SCI期刊上发表100余篇论文(H指数26,他引2 500次),出版学术专著1部和学术章节2次,荣获重庆市国际科技合作和自然科学奖各1项。

猜你喜欢

稀土物理学科学技术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2021年CCF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2)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再谈稀土六价铬镀铬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动物身上的物理学(下)
王牌稀 土
物理学中的“瞬时美”
物理学中的“瞬时美”
国之所幸——记“中国稀土之父”徐光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