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行业进入强监管时代
2022-10-12刘檀
文/ 本刊记者 刘檀
数据显示,目前网络表演直播的年产值高达2000 多亿元,电商直播的产值高达上万亿元。截至2021 年年底,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7.03 亿,占整体网民的68.2%。
今年6 月,国家广电总局会同文旅部联合发布《网络主播行为规范》(下称《规范》),旨在引导网络主播规范从业行为,强化社会责任,树立良好形象,将有利于提高网络主播队伍整体素质,治理行业乱象,规范行业秩序,推动网络表演、网络视听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31条禁令为行业划“红线”
近年来,网络直播节目大量涌现,网络主播数量快速增长,在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网络主播队伍素质良莠不齐、进入门槛低,部分网络主播法律意识淡薄、价值观念扭曲,传播低俗庸俗内容、散布虚假信息、诱导非理性消费和大额打赏、炒作炫富拜金、偷逃税、损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等违法违规问题时有发生,亟须加强规范和监管。
此次发布的《规范》对于网络主播做出具体定义,指通过互联网提供网络表演、视听节目服务的主播人员,包括在网络平台直播、与用户进行实时交流互动、以上传音视频节目形式发声出镜等人员。值得一提的是,在虚拟主播颇为盛行的当下,《规范》明确提出,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合成的虚拟主播及内容,参照本行为规范。
针对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规范》列出31 种不得出现的行为,为行业划定了底线和红线。具体包括不得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扰乱社会治安和公共秩序;不得蓄意炒作社会热点和敏感问题;不得炒作绯闻、丑闻、劣迹,传播格调低下、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违反公序良俗的内容;不得通过有组织炒作、雇佣水军刷礼物等手段,暗示、诱惑、鼓励用户大额“打赏”等。
有专家表示,《规范》的出台,或将意味着网络直播迎来新一轮的拐点。31 条禁令覆盖当下直播行为最易触碰的红线内容,对乱象清理有了点对点的规范标准。而将虚拟主播纳入其中,既体现了现实需求,更体现了一种前瞻性。
日前,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召开贯彻落实《网络主播行为规范》专题研讨会。国家广电总局人事司副司长魏开鹏在研讨会上表示,《规范》对于营造清朗网络空间和良好舆论氛围,对于加强网络主播队伍建设,推进网络视听行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鲜明的正向意义。
2016 年以来,国家广电总局、文旅部、中央网信办、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税务总局等多部门分别或联合下发一系列规范网络直播的文件,涉及准入资质、内容合法合规、市场有序竞争、依法纳税、消费者保护、未成年人保护等多个领域,并与行业协会形成合力,力求构建全流程、全方位的监管体系。
对于此次发布的《规范》,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法律系系主任郑宁认为:“以前我们的监管文件相对比较分散,这是第一次把网络主播所要履行的义务和责任,在一个文件中集中体现,意义重大。”
专业领域需“持证上岗”
《规范》对于网络主播的行为做出明确规定。除遵纪守法、树正确三观的基本要求之外,特别提出对于需要较高专业水平(如医疗卫生、财经金融、法律、教育)的直播内容,主播应取得相应执业资质,并向直播平台进行资质报备,直播平台应对主播进行资质审核及备案。
目前,一些大平台对于专业认证已有相关要求。例如,抖音规定,金融从业人员需要满足证券、基金、期货、信托等普通从业人员(监管备案)条件;快手要求,律师需提供律师职业资格证、在职证明等;微信视频号团队称,对于需要较高专业水平的账号,平台要求完成认证并提供相关资质证明等。
北京市华泰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邓佩律师指出:“术业有专攻,专业人士更具信服力。法律类主播‘持证上岗’,可有效避免对专业性信息的误读以及不合法信息的传播。”
《规范》给网络主播提供了初步的行为方式指引。邓佩建议,在执行过程中,平台方应更好地发挥审核和备案作用,并与其他官方认证平台建立机制化的核实渠道,防止主播资质材料弄虚作假。
当前,主播账号超过1.3 亿个,从业人员良莠不齐,加强对主播的教育培训十分必要。当下,虽然各个平台都在对主播进行培训,但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评估。如何建立一个综合评价体系,摒除唯流量论,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对此,《规范》明确,相关机构要严格落实对网络主播管理的主体责任,建立健全网络主播入驻、培训、日常管理、业务评分档案和“红黄牌”管理等内部制度规范。对出现违规行为的网络主播,要强化警示和约束;对问题性质严重、多次出现问题且屡教不改的网络主播,应封禁账号,纳入“黑名单”或“警示名单”,不允许以更换账号或更换平台等形式再度开播。对构成犯罪的网络主播,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违法失德艺人不得提供公开进行文艺表演、发声出镜机会,防止转移阵地复出。
2020 年,人社部等部门发布公告,正式将互联网营销师列入中国新十大职业,成为国家认证的新兴职业。其中,在互联网营销师职业下增设“直播销售员”工种,带货主播成为正式工种。随后,不少院校增设该专业,成为许多高考学子的选择方向。加之此次《规范》的出台,网络主播职业化的路径愈发清晰。
从流量为王到内容至上
诸多政策的接连出台,标志着网络主播在网络平台上的传播行为进入强监管时代。但如何推动直播行业在良性轨道上持续发展,还需从个体自律、行业责任、用户参与等方面多管齐下进行综合治理。
对此,《规范》明确了各级文旅部门、广播电视部门、文化市场执法机构、网络表演和网络视听平台及经纪机构、有关行业协会在加强网络主播教育引导、监督管理、违规行为处理等方面的职责,促进形成合力。
“单靠政府监管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多中心、多主体共同参与合作。除了平台、经纪机构外,还需要行业协会、公众投诉举报机制等相互配合。”郑宁称。
门槛的提升将会过滤掉一些“冒牌”主播,强化从业者的红线意识。如何引导网络主播从流量为王到内容至上,《规范》作为一捧“源头活水”,将给行业生态注入新的气象。未来,网络主播要在直播内容和质量上下功夫,提升视频内容宽度、厚度与深度,用积极向上的内容吸引观众,运用合法正确的方式提高自身关注度。因此,内容市场或将迎来一次专业升级,进入更加规范的轨道。
“加强监管是大势所趋,也是行业必需。平台、机构和主播达人都有了明确的规则和边界,划定了底线和红线。无论是平台还是个人,都要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责任。在享受流量红利的同时,更要承担起流量导向。”无忧传媒战略中心副总裁瞿涛表示。
“鉴定网络热门生物”系列科普视频点赞破亿,非遗走进直播间让传统文化成为新国潮……这些背后,是主播们在各自专业领域数十年的深耕积累,让专业知识成为网络直播领域的“硬通货”。不少主播都表示,提升专业素养,是网络直播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网络主播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的需要。
“在权责明确、监管有力的基础上,网络直播行业未来会向垂直精分的方向发展。直播的发展是文化升级、情感共振升级带来的消费升级和共鸣升级,所以未来垂直类的知识课堂、励志大讲堂、个人才艺等,会把整个直播行业带上一个新高度。”中国社科院新闻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冷凇认为。
网络直播健康有序发展离不开法治护航,更好满足大众物质文化需求也离不开法治保障。《规范》的出台,可谓正当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