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练、赛”视角下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实施
——以嘉兴市实验小学科技城校区为例

2022-10-12郭国中徐庆涛艾孟龍

中国学校体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跑操跳绳课间

郭国中 徐庆涛 艾孟龍

(1.浙江省嘉兴市实验小学,314000;2.浙江省东北师范大学南湖实验学校,314000;3.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130024)

浙江省嘉兴市实验小学科技城校区立足校本实践,依据“国家体测布局、地方体改规划、学校体教安排”三级时空序位的设计逻辑,逐渐探索出了以“学、练、赛”为活动基调、以“主导+辅助”为内容设计、以“团队+个体”为组织路径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模块化体系。

该模块化体系根据大课间锻炼功能,以季节转换为单位进行分块设计,既能够实现A、B、C三模块纵向操作层面的相对独立,又能够有横向联系的大课间设计方案,旨在让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校本实践模式呈现出“成果更有实效、内容更加实用、育人更加实在”的教育价值与意蕴。

一、大课间体育活动模块化体系框架

1.大课间体育活动模块化的“学、练、赛”活动基调

秉持以“教会”为基础,以“勤练”为保障,以“常赛”为导向,在多种形式的学、练、赛中掌握和巩固已习得的运动技能。如图1所示,从教学时间与活动设计维度上看,在A、B、C三个模块中,每个模块的主题活动周期为3个月,每个主题活动周期内包含了3个月主题,每个月主题分为4个周主题开展。其中,每周开展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均包含“学、练、赛”内容。

图1 “学、练、赛”视角下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模块化时间与内容设计

为了更好地使学生扎实掌握教学活动内容,依照运动技能习得理论,突出每月主题教学单元内的4个周主题教学小单元“学、练、赛”的教学比例,以第1周突出“学”、第2~3周突出“练”、第4周突出“赛”的递进关系为教学活动设计的侧重点。每个月主题教学单元中可同时进行1~3项运动的同期教学,不同月主题教学单元中也可复习之前的月主题教学单元的教学内容。同时,每个教学模块的“学、练、赛”层级均有其各自的活动主题。

教学设计思路为:在A模块中,第1教学单元,以打牢体能基础为目的,采用跳绳、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为练习内容;第2教学单元,采用男1000m跑/女800m跑和原地投掷实心球作为体能进阶教学;第3教学单元,进行巩固“学”、提高“练”。

在B模块中,第1教学单元,为调节学生体测后的心理压力,以起跑、转身跑、跑跳、跨步跑等辅助动作教学为主,以损伤预防的教学为辅,唤醒学生对跑的兴趣;第2教学单元,以掌握多种中长距离、多种跑为练习,以恢复A模块运动能力为目的,提升体能储备;第3教学单元,以调适学生最佳运动状态为主,采用优化跑步技术、体力战术分配、损伤预防保养等教学内容,以中小微型马拉松、定向越野等练习竞赛为综评,统合B模块3个教学单元的教学成果。

在C模块中,第1教学单元的开展时间为4月的春季,以单项竞赛、吉尼斯挑战赛为主,其目的是激活学生的运动兴趣,如,花样跳绳动作拆分与组合、溜溜球、斗牛、波比跳、造房子等众多活动;第2教学单元,提前2周让学生提出改进第1教学单元的竞赛方式,如,篮球3s区快速投篮赛(斗牛进阶)、双人组合花样跳绳动作创编赛等,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竞赛的时间、场地、动作、人数、器材等变化,教授学生练习内容与技巧,通过趣味“赛”的形式检验可行性与趣味性;第3教学单元,围绕单项竞赛、趣味赛内容进行“学、练”组织,并在比赛中得以检验,通过竞赛的颁奖、证书、奖台等仪式感场域让学生感受志趣的魅力。

此外,大课间体育活动A、B、C模块的“学、练、赛”活动基调,还要纳入季节气候转换、身心状态转变、教学考评阶段、教学内容对接、教师引导规范、学生自生参与等诸多诉求考量,最终形成“学”有兴趣、“练”有乐趣、“赛”有志趣的模块有效统合与衔接。

2.大课间体育活动模块化的“主导+辅助”内容设计

如表1所示,A模块(9~11月)主导项目为体测,这里的“+”,即辅助项目,辅助项目为短绳,如,单摇跳、双摇跳等,重在突出夯实学生身体素质,以11月国家体质测试为阶段目标,通过有组织、有强度、有目标的“体测+”锻炼活动,增强学生的运动能力与体测自信,发挥体育育人的作用,规范学生的纪律意识与自律习惯。

表1 大课间体育活动模块化“主导+辅助”设计内容

B模块(12月~次年3月)主导项目为“长跑”,辅助项目为花样跳绳,如,单人跑步跳绳、双脚跳绳前进、双人跑步跳绳等,重点巩固学生的运动水平,通过多有氧、多保持、多寓意的“冬季长跑+”锻炼活动,巩固学生体测习得的运动能力与水平;借助冬季的“冷、寒、冰”气候和相关爱国主题体育活动,锤炼学生的意志,使其领悟健体修身、健体育智、练体强国的体育育人价值。

C模块(次年4~6月)着重充盈学生活动乐趣,以“单项竞赛+吉尼斯挑战赛”为止点,通过更有趣味、更多元、更快乐的“自主运动+”锻炼活动,让学生领会体育运动的兴趣、乐趣与志趣;打造学生想象、教师落实、学校开展的志趣尝试。如,花样跳绳水平一、水平二的动作拆解与组合创新、溜溜球、斗牛等。

大课间体育活动模块化的设计逻辑力求每种模块有阶段性目标、有针对性主题、有衔接性运动、有教育性启示,有效地迎合了“国家体测—地方体改—学校体教”的三级教育需求,形成了具有季节转换单位的大课间锻炼功能分块设计,实现了纵向操作层面相对独立、横向关联相对紧密的校本实践创新方案。

3.大课间体育活动模块化的“团队+个体”组织路径

每个模块都有以全校、年级、班级、小组为单元的团队活动组织形式和比赛形式,也有以体育教师、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个体等为单元的个体参与。如,A、B模块中,学生先在操场集合开展团操活动,一名体育教师开展全员指导,其他体育教师分年级巡视指导,班主任分班指导。班级作为一个团队整体,体育教师和班主任作为个体。当场景转换到分班活动时,角色保持不变。如,A模块分班开展的15m折返跑,相应体育教师到各班进行巡回指导与管理,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进行班级活动管理与指导。

A模块的体质测试分项目练习,班主任(或副班主任)带队到指定场地开展活动,学生以团体辅导形式开展学习和巩固。B模块的跑操,由于学校操场条件有限,跑操时以班级为单位方阵,整个跑操时间为5分30秒,二至六年级的学生完成整个跑操,其跑动距离大约为800m,一年级的学生完成操场半弧形跑操,其跑动距离大约为600m。C模块的“自主运动+”,属于分年级分项活动,更多是小组合作式的学练方式。体育教师作为年级负责人,做好巡回指导,班主任(副班主任)属于班级管理人,做好统筹管理。另外,遴选部分“小先生”(体委或者骨干)开展带队带教。如,高年级篮球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习练,“小先生”做好分组的协助工作,并承担裁判员角色。教师可以参与到学生中,充当运动员或裁判员,在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在A、B、C三个模块中,从组织形式层面考量,体育教师、班主任以及“小先生”都是为了更好地开展大课间活动,通过对全校、年级、班级甚至小组的学练,从而提升“团队+个体”的效率。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这不是一成不变的,尤其是学生分小组习练时,负责的“小先生”是动态管理,而不是“终身负责制”,这样能够锻炼更多的学生融入活动中。

二、大课间的有效推进

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分为跑步进场(一年级踏步进场)、动感体操、跑操、分组练习、调整放松、退场等环节,全场播放音乐,一体化设计,由于3个模块的设计思路一致,下面只呈现B模块的一体化设计路径,与同仁探讨。

1.进场有序化

各班听到大课间音乐,30s内整队候场,4min全校36个班进场完毕。进场音乐响起,班主任和副班主任一前一后带领学生按指定路线进场。到场后,学生便开展2人1组的热身(“石头、剪刀、布”“照镜子”等游戏),让提前候场的学生热身。

2.体操合一化

全场横列齐整后,进行“欢乐动起来”动感体操练习,要求动作合一、整齐有力。学生口号声响彻操场,动感体操让学生充分热身,为下一阶段的跑操预热。

3.跑操板块化

以班级为单位方阵,体现的是一个团队的凝聚力。在指定区域进行方形跑、对角线跑、内圆外方跑、分队合队跑等,体现跑操的节奏之美。在要求合理速度的前提下,更注重学生的整齐度和精气神。学生在领跑员的指挥下,步伐整齐,喊响班级口号和学校口号,耳濡目染地浸润班级文化,在意志力的挑战中增加班集体归属感,达到团队凝聚和健身的目的。

4.分组练习自动化

分组活动的宗旨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年龄特征,以自主选择为基本原则,重点融入民俗体育游戏项目。花样跳绳是每个年级的必练项目,另外,根据年级不同,学生可以选择滚铁环、钻山洞、踩高跷等,带队教师在开始阶段做好班级分组,架构小组分工,落实责任分解。依次根据周次轮转进行,在运行过程中,逐步形成队伍调整、器材分发、小组练习、小组轮转的自动化。分组练习内容丰富,考验学生自治、自理、团结合作的能力,这正是学校体育“育体”与“育心”的集中体现。

5.活动评比化

有效活动离不开高效管理。学校将每周大课间开展情况依据评比指南进行等第评比,对出操、集体操(素质操)、跑操、分组活动、退场等按一定等第进行量化评分(表2),纳入“美丽教室”的评价体系中,有效保证了活动质量。在整个大课间活动中,剔除入场和退场的时间,实际练习时间在25 min左右,学生练习密度达到 85%以上,学生心率峰值在160 次/min上下,平均心率在123次/min左右,真正实现了让学生“动”起来的目的。

表2 B模块大课间“长跑+”评比指南

猜你喜欢

跑操跳绳课间
小学生课间创意跑操酷似贪吃蛇
做班级里的“跑操教头”
跳绳的起源
课间10分钟
课间10分钟
“酸甜苦辣”的跑操
NO.10 跳绳
快乐课间
课间10分钟
宝宝鸭跳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