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性质、课程理念理性阐释与实践指向
2022-10-12潘绍伟扬州大学225009
潘绍伟 (扬州大学,225009)
2022年4月教育部正式发布了《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22年版)》],标志着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将对我国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正确认识与理解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和课程理念,对于正确贯彻实施《课程标准(2022年版)》,创造性地设计、实施与评价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基础性和引领性的作用。
一、正确认识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学习有机融合的课程。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既是综合课程,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领域。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高中和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相比,具有不同特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基础性、健身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等特征。正确认识与把握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性质,无论是对于编制课程标准,还是对课程实施等都具有理论引领的作用。
(一)基础性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础性是指小学与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主要是为学生下一阶段学习和生活奠定体育与健康的认知、能力、情感和健康基础。
1.打好体育与健康认知基础
根据学生体能发展与动作发展规律,在小学低中年级以基本运动技能和体能为主要学习内容,以体育游戏和游戏化体育运动为载体,指导学生发展基本运动技能和体能,为学习比较复杂的运动技能奠定认知和技能基础;小学高年级以多样化的、经过改造的体育运动项目和体能为主要学习内容,形成丰富的体育运动体验;初中在先前学习基础上比较系统地学习几项体育运动技能,形成比较深刻的体育运动体验,较好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在健康教育中,小学以与学生健康紧密相关的健康行为为主要内容;初中以提高对健康的价值认知、科学合理地保护与增进健康的知识技能为主要内容,为今后的健康生活奠定认知基础。
2.打好积极的体育与健康情感态度基础
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突出体育与健康教育本身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培养学生学习体育和健康的兴趣爱好,为今后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奠定情感、态度基础。
3.打好体育与健康生活的基础
《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关注学生当下和今后生活的实际需求开展体育与健康教育,为今后主动、积极、坚持有规律地参加体育锻炼,以及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奠定基础。
(二)健身性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是所有课程中唯一以身体运动、身体发展为对象,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主要目的的课程。
体育与健康教育始终以是否有利于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为基本标准,并以这一标准作为评价衡量体育与健康课程质量的度量衡。
体育运动教学实践中,无论是为了锻炼与发展体能,学习、掌握和提高运动技能,还是为享受乐趣、强健体魄、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等都强调学生必须承担较大的运动密度与运动强度,并通过逐渐提高学生承受运动负荷的能力,提高体育运动锻炼对增进学生健康的实效。
学习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与充分认识与理解体育运动对增进健康的价值,以及科学健身道理有机结合,关注与学生生活和生命密切相关的健康知识技能学习,培养终身体育与终身健康意识与行为习惯,为终身体育与健康奠定基础。
在教学中,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体能与健康方面的个体差异,进行科学合理的指导与评价,科学合理安排运动负荷,根据学生的体能和健康状况确立学习目标、教学内容和进度,建立能够体现个体差异的运动负荷标准,使所有学生都能在保证健康的前提下,获得最佳的发展与进步。
(三)实践性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践性是指以身体练习、健康知识与技能为主要内容和方法,通过体育与健康实践形成良好的、具有个人特点的体育与健康体验,促进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行为养成,提高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实践能力。
创设“学用结合”的体育与健康学习过程。体育运动和健康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具有鲜明的实践性与体验性。指导学生实际参与,促进运动技能的形成、运动能力的提升、运动习惯的养成、体育品德的形成。
创设符合学生特点的“学以致用”体育与健康教育活动及情境,为学生创造早期积极的体育运动与健康活动体验,培养学生参与体育的兴趣,促进学生逐渐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实现培养核心素养的目标。
指导和引导学生运用自身,以及外界的健康、安全和体育活动等方面的资源,促进个人和社区健康。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各种健康知识和技能,养成健康行为和习惯,有效促进家庭和社区健康。
(四)综合性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既是一门课程,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领域,它涉及体育、健康教育等学科知识的综合。
在体育运动中言说知识与默会知识的综合运用。体育运动知识包含不同类型的知识,包括用语言明确说明的事实性知识、原理性知识;难以用语言明确说明的知识,即默会知识,如对特定动作、练习、活动的肌肉运动感觉,对动作周围环境的整体知觉。
体育运动实践知识技能与健康教育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在体育运动实践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与理论,在健康教育中结合体育锻炼方法与手段,取得体育与健康教育“一加一大于二”的教育成效。
体育与健康教育与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教育和国防教育的有机结合。在跨学科主题学习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关注教育的整体性,形成体育与健康教育与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教育和国防教育等相互渗透、互相交织,使之成为统一的完整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理念理性阐释与实践指向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理念是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学习评价等基本问题的较为系统、理性的观念建构与行动的指向。体育与健康课程理念意味着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编制与课程实施更为自觉的追求、更为清晰的思考、更为系统的建构和更为明确的行动指向。
(一)坚持“健康第一”
1.坚持“健康第一”的内涵
坚持“健康第一”是确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重新认识体育与健康课程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基本认知。“健康第一”意味着充分认识珍惜生命和健康是个体与社会发展的前提与基础,没有了个体的生命与健康,社会、民族、国家就无从谈起;全面认识健康,“健康第一”不仅没病没痛,身心健康,而且是一种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健康第一”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前提与基础,没有学生的健康,很难想象有效的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应以关心学生健康、保护学生健康、促进学生健康为主旨。
2.坚持“健康第一”理念的实践指向
确立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教育观,将关注生命、珍爱生命、保护和增进学生生命安全放在整个教育和体育的基础性位置,防止以牺牲学生健康为代价的教育行为发生。
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与设计、课程的组织与实施、课程的评价等方面体现“健康第一”的要求,提高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加强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和科学指导,有效地引导学生形成健康与安全意识及良好的生活方式,提高学生的整体健康水平。
为学生创设积极主动参与,身心合一、快乐和谐的体育与健康活动情境,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幸福美满的体验和感受,真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二)落实“教会、勤练、常赛”
1.落实“教会、勤练、常赛”的内涵
落实“教会、勤练、常赛”理念是对体育与健康课程如何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的理性认知。落实“教会、勤练、常赛”意味着充分认识体育与健康课程是生命教育和生活教育的课程性质,以及操作性认知学习特征。强调学、练、用三位一体,以练促学、以赛促练,学、练、赛有机结合,学以致用、学以善用,丰富课余文化生活,提升学生生命质量,增进学生身心健康。
2.落实“教会、勤练、常赛”理念的实践指向
切实解决“教会”。提高学生对体育与健康学习的兴趣爱好,认识体育与健康的价值、懂得体育与健康的道理与学练方法、掌握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形成积极的体育与健康学习动机。
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勤练”。强化课内外有机结合,通过练习提高、巩固所学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课内外体育与健康活动中。
营造人人参与的“常赛”。为学生创设经常性、教育性、全员性的体育比赛或展示,以及健康技能演示等,创设真实的体育与健康情境,在解决真实的体育运动和健康生活问题过程中形成积极、丰富的体育与健康体验,创造美好的、健康的、充满人文关怀的生活。
(三)加强课程内容整体设计
1.加强课程内容整体设计的内涵
加强课程内容整体设计是根据核心素养建构体育与健康融合,以及结构化构建课程内容的基本认知。课程内容整体设计意味着将外在于学生体育与健康的客观知识,与内化于学生的表现有机融合,即明确体育与健康的知识的方向与范围和明确指明学生学习中知识、技能、态度情感等表现出来的行为变化。强调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特征,结合体育运动学习的体验性特点和健康教育的实用性特点,创设丰富多彩、具有实效的活动与情境,引导学生学练结构化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
2.加强课程内容整体设计理念的实践指向
以核心素养作为内容选择和组织的“GPS”。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追求出发对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和技能进行审视、筛选和组织。
将外在于学生的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和技能与学生在学习后表现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目标性内容的二维结构。
充分考虑学生体能、动作发展敏感期,系统组织、整体安排基本运动技能、体能、专项运动技能和健康教育的内容,指导学生通过多种运动项目的学练,促进学生形成丰富的运动体验,协调发展运动能力。逐渐减少所学运动项目,增加所学运动项目学习时间,实现初中毕业时学生初步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和掌握基本健康技能的目标。
(四)注重教学方式改革
1.注重教学方式改革的内涵
注重教学方式改革是对怎样改革教与学的方式与过程,培养核心素养的基本认知。注重教学方式改革意味着从教知识点向理解与运用知识和技能转变,从教动作向运动育人转变,从单向传授式向学生自主式学习转变,从单纯的认知过程向认知、交往、情感过程转变。
2.注重教学方式改革理念的实践指向
注重教学过程的交往性、情感性,营造良好的、融洽的师生关系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积极性。要坚持追求鱼和熊掌兼得、乐与得相统一,为学生创设充满诗意与激情、活力与健康、文化与教育氛围的体育与健康学习活动。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体育与健康的学习兴趣爱好放在重要位置,创设师生和谐互动、形式灵活多样、气氛热烈活泼、实际效果明显的教学活动与氛围,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
提高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的理性认知。体育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与理解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的道理,学会体育与健康的学习方法,做到知其然与知其所以然的统一,以使学生能够更加自觉、灵活、智慧、有效地将自己的所学运用到解决体育与健康实际问题中。
引导学生透过外显的运动技能和健康技能,认识与理解体育运动和健康技能对自己的意义与价值,指导学生将所学习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能力与他们作为家庭成员、公民生活之间建立联系,形成健康、文明、审美、有意义的体育与健康生活。
(五)重视综合性学习评价
1.重视综合性评价的内涵
重视综合性评价是对基于核心素养改变学习评价的整体认知。重视综合性评价意味着认识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3个方面的核心素养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内在的包含了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能力和态度等,简单的体能和运动技能测试无法正确评价核心素养水平,只有综合采用不同评价手段、评价方法、评价标准等,才可能正确评价学生核心素养水平。将学习评价与真实体育与健康活动有机联系,将学习评价聚焦在学生综合运用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于实践之中的能力与习惯上来。
2.重视综合性评价理念的实践指向
围绕核心素养设置构建评价内容多维、评价方法多样、评价主体多元的评价体系:将基本运动技能、体能与专项运动技能学练过程与结果,即学习态度、进步情况及体育品德进行综合性评价。
在充分发挥体育教师学习评价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创造性发展。
创设面对真实体育与健康情境问题,完成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时的真实性评价。在学习评价中更多关注学生面对现实生活中的体育与健康问题,制定体育与健康解决方案,实际解决体育与健康问题的能力。
(六)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1.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内涵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是基于义务教育全纳性和学生个体认知的基础,对认识与处理学生群体与个体关系的理性认知。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意味着,核心素养培养必须关注每个学生,而每个学生是独一无二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中学生的体能、运动技能、体质健康水平等方面的差异要比在文化课程学习中学生的智力差异更加明显与突出,更需要将关注个体差异贯穿于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全过程之中,才有可能实现促进每个学生得到充分而适宜的发展。
2.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理念的实践指向
充分认识学生差异。体育教师应充分认识学生体格、体能、健康、运动技能、体育运动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深入分析学生差异产生的原因,找寻解决个体差异的策略与方法。
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充分尊重学生本身存在差异的客观性,对所有学生都充满积极的期待,并尊重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体验或认知,将个体差异转变为教育的契机,帮助学生形成具有个性的核心素养。
注重因材施教。设置“跳一跳,够得着”的挑战活动与情境,为学生创造平等、公平的学习机会。对于体育与健康的弱势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关心、关爱和指导,在反馈与评价时强调努力与进步,以及在坚持不懈中的可贵经验,淡化最终结果。促进学生形成积极而良好的学习体验,增强自尊和自信,在参与中获得更好的发展。